□田 晴
首度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
?
由“奇葩險”被叫停引發的對保險產品創新的思考
□田 晴
首度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
近期,一個“你貼條,我賠款”的廣告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關注。廣告源于手機應用“OK車險”最新推出的線上產品“貼條險”。車主只要花費一元錢就能夠得到100元的貼條補貼。上線短短幾日,這款產品就為“OK車險”帶來了大量的客戶。不同于以往的是,這款產品并非由保險公司銷售,且最終服務內容是補貼違章停車罰款,因而自上線之日起就備受爭議。盡管“OK車險”稱“貼條險”只是作為一種類保險產品為客戶提供服務,并非實質意義上的保險,但是其打著保險擦邊球的做法還是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
在“貼條險”上線十天后,中國保監會就發出風險提示并指出:“OK車險”線上平臺不隸屬于任何保險公司,且“貼條險”是針對違法行為提供賠償,既違反社會公序良俗,也不符合保險原理,有關機構和人員涉嫌非法經營保險業務,廣大消費者應注意防范風險。盡管“OK車險”為這款產品的生存做了最后的掙扎,但最終也難以避免“貼條險”下架停售的結果。
至此,又一款“奇葩險”黯然退出公眾的視野。其實,自2014年開始,就有眾多“奇葩險”橫空出世,諸如搖號險、霧霾險、吃貨險、高溫險和世界杯遺憾險等等。它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互聯網保險創新的發展,但是更多的是帶來了巨大的爭議,有相當一部分“奇葩險”被監管部門叫停。那么叫停“奇葩險”的原因是什么,有沒有相應的標準可以為保險產品創新保駕護航呢?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互聯網保險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借助互聯網保險這一平臺,許多新型保險產品問世,諸如前文提到的霧霾險、吃貨險、世界杯遺憾險等等。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險公司為搶奪客戶資源、提高保費收入,不斷進行保險創新,但設計出的一些產品不甚嚴謹,這也直接導致了某些創新型保險產品被叫停。我們不妨從霧霾險、世界杯遺憾險和“貼條險”這三個創新型產品入手,看看它們被叫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霧霾險——噱頭大于保障
2013年以來,霧霾成為年度熱點詞,人們越來越關心霧霾對于自身健康的影響。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人保財險、平安產險以及平安養老險等公司都推出以“霧霾”為主題的保險。只要承保城市的空氣質量指數超過一定數值,被保險人就可以獲得相應的“霧霾津貼”或者身體健康檢查服務。然而僅僅上線幾天,這幾款產品就均被中國保監會叫停。
根據某公司霧霾險條款,只要連續5天空氣污染指數超過300,保險公司將一次性給付污染津貼,最高300元;對因霧霾致病的住院,將給予被保險人最高1500元的住院補貼。雖然這一保險條款表述簡潔并規定明確,但是要達到觸發條件并不容易。首先,連續5天出現污染指數超過一定數值的情況概率很低。其次,被保險人是否因霧霾致病很難界定,這樣的不確定性很容易引發保險公司拒賠。總的來看,霧霾險只是利用了人們的獵奇心理,獲賠概率很低,噱頭大于保障。
(二)世界杯遺憾險——保險不應是賭博
2014年第20屆世界杯足球賽在巴西隆重舉辦,全世界的球迷都在盡情地享受著這場足壇盛事。預測哪只球隊小組出線、哪支球隊又能舉起大力神杯成為了球迷們最為津津樂道的話題。當然,這樣的話題也引起了保險公司的關注,有公司適時為球迷們推出了世界杯遺憾險等新產品。根據比賽進程的不同,這款保險產品被分為了幾個細分品種:小組賽遺憾險、八強賽遺憾險和大力神杯遺憾險,每份產品的保費都是8元。如果被保險人所支持的球隊被淘汰,那么他可以獲得保險公司一定的賠付。與霧霾險相同,這款新產品上線沒多久,就被保監會叫停了。
究其原因,世界杯遺憾險的存在并不是為被保險人的可保利益提供保障,而是帶上了某種賭博或者博彩的性質。保險面對的是純粹風險,而賭博面臨的是投機風險。預測哪支球隊被淘汰本身對被保險人而言并沒有可保利益,所交的保費更像是賭注。保險產品應該用于轉移風險,而不是創造風險,更不用說是為其補償損失了。
(三)“貼條險”——違法違規不可保
前文已經介紹過“貼條險”從問世到下架的過程,那么“貼條險”被叫停的具體原因是什么?雖然“OK車險”官方強調,他們與客戶之間不存在任何保險關系,“貼條險”也只是一種類保險的服務,但是這種解釋顯然不能令人信服。“OK車險”其實就是希望借助保險的概念來吸引客戶,打著保險擦邊球的幌子消費大眾。
那么從保險的概念出發,“貼條險”是否已經成為一款保險產品?從保險學原理來看,保險是經濟關系和法律關系的統一。從經濟角度看,保險是對特定風險事故或特定事件的發生所產生的損失進行分攤的方法。在這一點上,“貼條險”確實已經帶有某些保險屬性,即應用大數定律讓大多數人來分擔少數人的損失。從法律角度看,保險是一種合同行為。《保險法》第二條規定,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保險合同既有主體又有客體。保險合同的主體是投保人和保險人。保險合同的客體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可保利益,而可保利益必須是法律上所承認的利益。“貼條險”所提供的保障是針對交通違規罰款的,這個利益本身是不被法律所承認的。因此,“貼條險”無法形成經濟關系和法律關系的統一,它不是保險產品,也不能繼續打著保險擦邊球的幌子來混淆視聽,誤導大眾為違法違規行為買單。
綜上所述,各類“奇葩險”被叫停無外乎有幾個原因:獲賠概率很小,噱頭大于保障;帶有賭博或者博彩性質,違背保險初衷;為違法違規行為提供保障,打保險和法律的擦邊球。
眾所周知,一個行業要想獲得持續發展,就必須走創新之路,不斷推陳出新,才能保持行業的活力。保險業也不例外。保險產品創新并不是隨意為之,而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標準,要注意把握創新的度,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設計出新穎高效的保險產品,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促進保險業更加健康有序的發展。
首先,保險產品創新要合法合規。不管是真正的保險產品還是打“擦邊球”的類保險,都應該以合法合規為前提。按照規定,只有保險公司才有資格研發新型保險產品,而且銷售保險也必須獲得保險監管部門的相關經營許可。以“貼條險”為例,“OK車險”并不具備研發保險和銷售非車險以外的保險產品的資格,因而其經營“貼條險”的行為本身就是不被法律認可的。此外,“貼條險”為違法違規行為提供損失補償也不能被社會所接受。如果被“貼條”可以通過保險來分攤風險損失,那么其他交通違規行為是否也可以借助保險來分擔損失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未來,保險公司在開發創新型保險產品時,一定要吸取“貼條險”的經驗教訓,做到合法合規,不鉆法律的空子。
其次,保險產品創新要符合保險精神。所謂保險精神,可以解釋為風險轉移、 損失分攤和利益保障。無論保險產品如何創新,它都不能脫離保險的本質。保險所面臨的風險是純粹風險,即使沒有保險,風險也是客觀存在的,因而保險是對可保風險進行轉移,而不是像賭博那樣產生新的風險。此外,保險通過大數法則進行損失分攤,從而保障被保險人的利益,這是保險存在的最大意義。以世界杯遺憾險為例,風險由自身行為所創造,且被保險人不存在絲毫的可保利益,它打著保險的旗號為賭博行為買單,嚴重違背了保險精神。未來,保險公司在開發創新型保險產品時,一定要秉持保險精神,做好風險分散和經濟補償,不要讓保險成為投機利益的保障工具。
再次,保險產品創新費率厘定要科學,要做到充分、公平、合理、穩定靈活和促進防損。某些創新型保險產品開始由于缺乏相應的統計數據,無可比情況,因而在設計之初多采用判斷法進行費率厘定。但是判斷法往往受主觀因素影響過大,不能真實地反映保險標的的風險情況,確定的保險費率也并不科學,對投保人而言缺乏公正性、合理性。未來,保險公司在開發創新型保險產品時,要盡可能多地利用科學的修正法來確定保險費率,保證產品價格的公平合理性。
最后,保險產品創新要從實際出發,重保障而非追求噱頭、博人眼球。現如今,許多保險公司都借著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來推出創新型保險產品,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這些產品中的絕大部分都是為吸引消費者眼球而推出的,并不能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切實的保障。社會需要有益于人們生產生活的保險產品,而不是那些只靠噱頭迎合大眾的“奇葩”。未來,保險公司在開發創新型保險產品時,要更多地去了解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充分發揮保險的作用,切實為消費者提供保障。
總之,保險產品創新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絕對不能逞一時之快而亂了規矩。保險公司應秉持上述標準,多設計符合人們實際需求的保險產品,讓保險的作用發揮到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