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雨萱
中西報道危機事件的人文關懷比較
□ 王雨萱
“客觀地記錄實事,并不代表記者可以有著鋼鐵般冰涼堅硬的心腸。相反,記者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必然比普通人更有良知,更具人文關懷。”①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關懷長久以來表現出對人的現狀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自由的追求。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不僅體現出受眾本位的傳播意識,還表現出以人為本的思想。
山東省一家報社已向社會承諾,在突發事件現場,先救人后采訪。這表明,有的媒體已經認識到在道德與新聞的兩難沖突中,應當首先選擇以人為中心的行動,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才是媒體理所當然的選擇。
可是在國際危機事件報道方面,西方媒體的報道卻更顯人文關懷。本文將通過以下的對比分析,為中國媒體在國際危機事件報道中實現更好的人文關懷提出借鑒性的觀點。
2009年H1N1病毒席卷全球,成為當時國際上共同關注的議題。針對這一國際危機事件,中美雙方分別給予了報道。以下選取了《人民日報》與《紐約時報》的報道給予分析。
《人民日報》的報道多在于宏觀的集體的人文關懷的體現。比如《我國嚴防人感染豬流感》②,文章是從一個整體的高度給予關心。報紙從疫情展現、中國應對、各國反應的模塊式報道,附帶專家分析、疫區的圖表等,將疫情展現在公眾面前。基本上,《人民日報》是站在集體的立場和角度,以政府和國際組織為報道對象進行集體性的關懷。
《紐約時報》的報道不僅關注政府的應對措施,同時通過可感的感性材料著重描寫人們的狀態,包括語言、行為、思想感情的變化。在報道內容上,《紐約時報》以微觀透視宏觀,以個體窺探整體的方式,多層次、多角度體現人文關懷。
個體關懷不僅要關心個人的生存狀態,還要關心他們的情感訴求。例如在香港占中事件的報道中,中國媒體傾向于引用官方和專家的話語來體現占中給人民帶來的危害。而《紐約時報》《衛報》等媒體則是更多地引用當地居民包括商人、學生的話語,反映他們在占中事件中的生存狀態以及訴求。甚至,他們還引用了占中者
的話語,傾聽他們的意見。
解釋中國媒體這種集體性人文關懷的原因有許多,其中長久的集體主義精神以及中國自上而下的傳播體系成為其中最關鍵因素。而中國媒體可以借鑒西方媒體對個體關懷的理念,不只是把民眾看成一個群體,他們更是一個個具體的人。他們有不同的狀態、不同的需求,我們就應該全面地、微觀地去看待,而不單是籠統地、宏觀地去概括。
具體實施起來,首先消息來源不僅要多樣化,而且要反映不同群體的聲音。這是基于現實情況的考量:有些時候中國媒體偏向用專家的話語代替民眾本身的話語,而非此群體中的人用親身體會發表看法。有時意見領袖能夠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而有時意見領袖的出現又使得一部分人的聲音聽不到,甚至產生“沉默的螺旋”效應。
其次就是放低姿態,站在個人的角度來報道。這是基于中國媒體在危機事件報道中程式化與刻板化的現狀而提出的建議。危機事件報道的立場不應該是高姿態的評判,更多的應該是撫慰、關心。危機產生之后,媒體自身不能夠站在指導者的角度,報道的對象不能只是救災抗難的官員或者英雄,更要關心民間疾苦,不能以正面報道負面新聞。
最后就是寫作手法上,少用空洞的歸因性、概述性詞匯,多用細節的刻畫與描寫。少把民眾概括為一個集體性的存在,多尋找他們的個性和特征。人的面部表情、行為動作、心理狀態都可以被刻畫,而非只是“人”的符號。
危機事件中反映的人間疾苦、人民苦難往往是媒體大肆揮以筆墨的部分。中國媒體有些記者爭相拍攝有關地震、海嘯、戰爭之類的新聞圖片,將死亡、血腥、痛苦赤裸裸展現在讀者面前,并標榜這是為了滿足受眾需要。這種“媒介悲情”暴力,對社會的負面現象過度悲情渲染,造成受眾不安,不利于受災者重建信心、抹平傷痛,這是與災難新聞傳播的效益相背離的。并且,悲情的過度傳播會帶來受眾的“審悲疲勞”,長此以往,被悲情轟炸的受眾會變得習以為常,反而會產生旁觀心態,甚至冷漠相對。人文關懷不是把悲傷置于表面,而是在同情悲憫過后的反思。
而報道本身就是對受難者的第二次傷害,可能導致初衷是關心某個群體反而造成再次傷害的后果。無論是對事件本身的報道還是遇難者家屬的采訪,只要報道出來了,有時只要是采訪了即是傷害,這是對當事人的傷害。對于民眾而言,危機事件中過于恐怖、殘酷、血腥的場景在媒體刊播后,同樣會引起受眾的緊張、不安、焦慮等心理,給他們帶來不必要的壓力。而人文關懷要做的就是將傷害最小化,不將傷口重新撕開暴露在大家面前。
2015年1月1日,上海外灘發生了嚴重的踩踏事件。中國的報道中有這樣的新聞《說好新年第一天見》③,全文用煽情的口吻敘述了已逝者顧銀麗、袁麗拉等人的遇難經過、家屬痛心的場面以及回憶他們生前的故事,悲傷之情溢于言表。
美國攝影記者往往對于災難中和臨死的恐懼表情采取回避拍攝態度,對尸體、血腥場面也會斟酌使用。美國職業記者協會道德準則中,將傷害最小化的原則④很好地體現在報道危機事件中的人文關懷。“對那些可能受到新聞報道負面影響的人表示同情,在尋求和使用那些遭到悲劇或哀痛打擊的人的訪問記和照片時謹慎行事。”
對于販賣悲傷和二次傷害的問題,解決辦法主要在于提升記者道德素質。新聞倫理關系中,媒介效益、報道真相與毋傷害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矛盾的,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途徑也在于提升記者的道德素質。記者應該在報道之前想清楚報道會給受難者、受難者家屬、其他民眾帶來怎樣的影響,而不能一味追求媒介效益販賣悲傷,也不能打著“專業主義”的旗號給受難方帶來二次傷害。我們常說媒體要有人文關懷,所謂人文關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人、對生命的尊重。因此,在災難事件采訪與報道中,即便不能疏導災難當事人或遇難者家屬的心理壓力,也應盡力避免給他們造成更大的壓力,有助于他們保持心理健康。
2002年11月28日廣州發現首例非典病例。此后將近三個月的時間里,由于對病情認識不足及患者疫情的快速傳播,廣州部分醫務人員受到感染。面對此病毒,人們產生了最原始的恐懼。然而,彼時關于此事的報道,只有小道消息發布在網絡上。媒體先期的啞巴作風使其后期積極準確報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新聞媒體對非典仍未給予足夠的關注。消息公布之后,疫情數天才公布一次。
我國新聞報道力求“真”“善”“美”合一,意圖通過真實的報道來弘揚良好的社會道德,實現人民心靈和社會風氣的凈化。當這種真實危害到“善”“美”時,我國的媒介會力求“善”和“美”而舍棄真實,不予報道。西方媒體雖然有時也追求“真”“善”“美”的和諧,但他們對于真實性的重視遠超過對于“善”“美”的重視。⑤在犯罪新聞上,中國新聞媒體的報道往往采取低調處理的辦法,對犯罪事件本身報道不多,對警方破案、群眾相助這些正面角度的內容則不惜筆墨。而西方媒體為了將事實真相展現在受眾面前,將犯罪手法、過程、細節全部報道出來。
中國媒體為了實現人文關懷而忽略事實真相,其實是走向另一個極端,即為了不去傷害或者為了社會穩定,而對于一些事實不進行報道。這也是中國新聞報道國際話語權不夠充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了做到在人文關懷的同時實現真相的揭露,需要在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實現真相與人文關懷的統一。最佳的結果是在呈現事實真相的同時不失人文關懷。這主要體現在報道的技巧上,媒體既要保持新聞的真實面貌,不隱瞞不閃爍其詞,又要考慮到特殊當事人的感受,對他們的心理狀態以及報道可能產生的影響要格外敏感。
危機事件的報道中,中國媒體應該實現真實性與惻隱心的平衡,同時要注重對個體的人文關懷,不能為了實現善與美忽視真實,也不可因為同情悲憫而販賣悲傷二次傷害,更重要的是關心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個體。
注釋:
①張力. 我們該如何面對悲劇[J]. 中國記者.2005(1)
②李云路,周婷玉,王攀等. 中國嚴防豬流感[N].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4月28日,第4版
③吳江. 說好新年第一天見[N]. 新京報.2015年1月3日,第10版
④美國職業新聞記者協會. 美國職業新聞記者協會(SPJ)職業倫理規范[R].1996年9月
⑤鞏衍杞.談談新聞的真善美——兼論報道失實現象[J]. 新聞世界.1987(12)
(作者系武漢大學新聞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