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慧仙
探析《看見》節目中記者的采訪風格
□ 王慧仙
2010年12月6日起,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推出專題節目《看見》。作為一檔記錄現實題材的專題節目,《看見》觀察變化中的時代生活,用影像記錄事件中的人,努力刻畫這個飛速轉型的時代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與渴望,期待和觀眾一起,了解陌生,認識彼此;端詳相似,審視自我。在《看見》中,柴靜作為記者,有她獨特的采訪風格。
細節是指生活中細微的小節。細節雖小,但我們往往可以從細節中了解它背后的深刻含義。越是在細節處,越能體現一個人細致的觀察能力,越能探得奧秘。善于捕捉細節,善于觀察人物在外貌、神態、動作和語言等方面的細微之處,可以使采訪報道更加鮮活、更加生動。柴靜善于捕捉細節,從細節入手,去詢問采訪對象與之相關的事情,并且得到的回答會使人有所收獲。
例如,在采訪華裔NBA球員林書豪時,提到2012年2月5日,林書豪忐忑不安地替補上場的那場籃球賽,柴靜注意到了林書豪當時的表情,她說:“你臉上的表情就像是去參加一場戰爭一樣。”林書豪回應道:“對,但隨著比賽的時間越來越長,我開始慢慢放開。這一年半的不得志,在這一晚釋放出來。我不斷叫喊、尖叫,所有那些漫長的夜晚,那些因自己的糟糕表現而失望失眠的夜晚,都在那一晚釋放出來。這很可能是我人生中最開心的時刻。”柴靜通過問林書豪當時參加比賽時臉上的表情是怎么回事兒,引出了他對于當時自己內心感受的一種描述,使觀眾進一步了解了林書豪扭轉局面、獲得勝利之后的巨大喜悅以及那次比賽對于他的非凡意義。柴靜善于捕捉細節,從而使訪談內容鮮活、生動。
從《看見》這檔節目的質量可以看出,柴靜作為一名記者,在搜集資料和準備采訪提綱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花了一番工夫。她能夠對話題進行深度的開掘,從而與采訪對象之間產生思想的碰撞和觀點的交流。
例如,在《心中的臥虎》這期節目中,柴靜專訪導演李安,他們之間的對話有很多精彩之處,在這里摘錄其中的一小部分。
柴靜:你在傳記里提到自己的時候也很多次用傻里傻氣這樣的詞。
李安:事情做成的話,大家覺得你很有先見,很有想象力,做不成的話真的就是傻里傻氣。那我們把幻想當真,是有一些天真,有一些單純,感覺上是傻里傻氣的,但你看做電影后來做出來都有一股傻勁兒。太精明的話可能就沒那么有意思了。
柴靜:我看到你在選擇派這個少年的時候,你說過一個標準,你說你想找一張純真的臉,為什么是純真的臉,而不是堅強的或是聰明的?貌似這兩個詞好像更能幫人渡過難關啊。
李安:所謂的天才不是說能演能逗趣,而是他愿意投入在一個讓自己相信的一個狀況,能夠非常專注。
柴靜:相信這個詞這么重要嗎?
李安:當然,電影就是相信。他不相信,你看怎么會相信?
在這段對話中,柴靜問到了關于“傻里傻氣”、“純真”和“相信”這些詞,而李安也相應地解釋了傻勁兒、純真和相信這些因素對于拍電影和做成事情的重要性。柴靜圍繞與電影相關的話題進行訪問,但她沒有僅僅停留在事情表面,而是對其中蘊含的事理進行深度挖掘,也因此得到了李安導演極具思想性的闡釋和回答。
記者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會跟不同的人接觸、交談,從而認識他人、了解他人。從他人的事跡和講述中,記者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可以知曉他人的人生經歷和生活感悟。柴靜關心新聞中的人。通過柴靜的采訪,觀眾往往可以感知到人性的豐富。尤其是看過一些關乎真善美的人和事的訪談后,我們會更加從中領略到人文情懷的魅力。
例如,在《落淚的快樂》這期節目中,柴靜采訪的是李亞鵬。采訪中提到,女兒剛出生時,李亞鵬去看她,但就在李亞鵬站了一會兒轉身要走的時候,女兒突然開始哭了。柴靜問:“你跟她說的第一句話是什么?”李亞鵬回答:“我說:‘嫣兒,你別哭了。你放心吧,你一定會沒事兒的,你相信你爸。’這話特臺詞兒吧?我覺得有點臺詞。但是那是當時那種心情的一個真實寫照。我第一次稱呼自己是‘爸’,就是這樣說出來的,我說‘你一定要相信你爸’。”后來,他女兒就不哭了。從這段采訪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作為父親的李亞鵬對女兒有著深深的愛和強烈的責任感,他理解血緣和親情對人的價值所在。
又如,在《但愿人長久》這期節目中,柴靜采訪饒平如老先生。提到饒先生和妻子美棠曾經兩地相隔長達二十多年時,柴靜問:“十年、二十年,那么長的時間,你有沒有擔心過,你會跟這個家分離了?”饒先生說:“想都沒想過,海枯石爛。海可枯,石可爛,這個志不能夠移。”柴靜問:“你說‘不改初衷’,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個‘初衷’只是當年你們父母之間的一個約定。”饒先生答:“父母約定那是一個引子,后來的生活,你們是要相互創造、相互支持的。”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饒平如老先生對妻子美棠一往情深、矢志不移,他非常懷念他們一起走過的往昔歲月、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他對妻子的愛和相思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情感,卻擁有非同尋常的感人力量,令人為之動容。
總之,從央視《看見》這檔節目中,我們可以發現:柴靜善于捕捉細節,從細微之處發問,使報道更加立體可感、真實可信。而且,她能夠對話題進行深度開掘,使交談具有思想的深度,使節目亮點頻現、耐人尋味。同時,她也能夠體察人的內心,通過對話使我們了解人性的豐富,尤其是體會到人性的真善美。相信柴靜的采訪風格會對新聞從業者具有不可小覷的啟發意義。
1.陳媛媛.我問故我在:柴靜采訪理念解析[J].今傳媒,2014(1)
2.羅幸.柴靜在《新聞調查》欄目中的主持藝術[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9)
(作者系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