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靜
新媒體視閾下的兒童媒介素養教育
□時靜
摘要:近年來,網絡技術和新媒介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它給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沖擊了我們的傳統生活方式和社會關系結構,特別是緊隨新媒體發展的新一代少年兒童,他們享受著新媒體“沐浴”,也感受著新媒體的“霧霾”。因此,本文在分析新媒體對少年兒童影響的基礎上,進一步去闡釋少年兒童缺乏的媒介素養,最后提出提升少年兒童媒介素養的策略性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新媒體;少年兒童;媒介素養;教育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新媒介的快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已逐漸由傳統媒體轉向新媒體平臺,少年兒童也不例外。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報道:2013年,青少年互聯網普及率繼續攀升。截至2013年12月,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達2.56億,占青少年總體的71.8%,超過全國互聯網普及率45.8%的平均水平,較2012年增加了5.4個百分點,延續增長之勢。報告還顯示,手機是青少年上網的主要終端,占青少年上網設備終端的86.3%。①可見,隨著新媒體向移動化縱深發展的同時,網絡對少年兒童的影響也不斷加深。
新媒體是伴隨著網絡技術的革新,順勢誕生的新生兒,它的出現,不僅豐富了人們獲取新知的渠道,而且加深了整個世界的有機聯系,正如麥克盧漢所說:“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物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②而這種新的尺度、新的媒介必然對少年兒童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產生影響。
從新媒體的信息內容來看,新媒體就是一個無盡的資源寶庫。它憑借開放、兼容、無時空限制的特點,匯聚了全球海量的資源,各種碎片化信息向少年兒童撲面而來,在他們身邊形成了一個五花八門的信息圈。少年兒童一方面可以在這個信息無盡的圈中增長見識、開拓眼界、獲取新知;另一方面,也極易收到那些缺乏監管,或監管不力的恐暴、色情、虛假等信息所干擾,從而對這些心理和生理發育尚不成熟的孩子身上產生精神迷惘、思想混亂以及行為怪異等不良影響。
從新媒體構建的實與虛的現狀來看,新媒體環境的現實性,或曰現實生活的網絡呈現,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少年兒童接觸社會、了解世界的機會,加快了他們的社會化步伐。特別是,新媒體強大的互動性,有力地推進了少年兒童與外界的交流聯系,使他們增進了了對社會和自我的認識,而這個過程就是兒童社會化、兒童的成長過程。另一方面,網絡的虛擬性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別于現實的生活世界,少年兒童在心智未成熟之前,缺乏基本的辨別力,如果在這種虛擬的環境中長久停留,容易混淆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界限,甚至沉迷于其中,中斷了現實世界的生活,這樣就阻礙了少年兒童的社會化進程。如,一些少年兒童常常把網絡游戲中的離奇處事方式用到現實生活中來。
從新媒體的生存機理來看,新媒體強調新鮮、及時和娛樂,這是新媒體的傳播理念,也是它的生存之基。在新媒體的運作過程中,為了信息能夠準確、快速地達到受眾,搶占信息傳播的制高點,傳播者往往會設法設置詼諧、幽默、獵奇等的亮點,以博得公眾的眼球,這恰恰迎合了好奇心強烈的少年兒童,使信息能夠快速地被兒童接受。但信息過分的娛樂化,則會導致啟迪性的信息則越來越少,把兒童帶入一個泛娛樂的時代。當前,越來越多的少年兒童崇拜明星、盲目模仿等行為,就是泛娛樂的結果。
當下的媒介環境中,少年兒童接觸新媒介、使用新媒介已成必然的趨勢。但是對于這些缺乏自我管控力和信息辨別力的少年兒童來說,媒介的合理使用與過度濫用,無疑是社會、家長的一大難題。那么,如何有效地避免新媒介對少年兒童的不利影響,筆者認為,首要前提是了解少年兒童缺乏的媒介素養。
缺乏媒介基本的媒介常識。少年兒童的心理和生理都處于人生成長的黃金時期,此時的兒童思想意識還不成熟,面對新事物,往往禁不住誘惑,甚至難以自拔。而新媒體是當今時代傳遞新事物的最佳平臺,上面傳播的任何信息,都可能成為少年兒童的“魔咒”,尤其是被一些娛樂化的內容和形式所俘虜。如果這種缺乏基本媒介素養的狀態長久持續,必將使兒童沉迷網絡,失去對網絡的自控能力。
缺乏對現實生活與媒介生態的辨別力。隨著生活的水平的提高和便捷生活的需要,當下少年兒童擁有手機、平板電腦等高科技設備的比例迅速增加。這一現狀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兒童生活被網絡所役使,呈現出生活網絡化的傾向。但對于少年兒童來說,他們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嚴重不足,容易誤把錯誤的、誘導性的網絡信息當成現實生活的真實存在,如果不提高少年兒童對媒介信息的甄別能力,必將使兒童陷入對社會認識的“霧霾”之中,最終會打偏他們的健康成長方向。
缺乏對媒介信息的解讀與批判能力。網絡信息是傳播者根據自己的價值理念和利益需求組織信息的,由于傳播者的不同,所以網絡信息也是龐雜、良莠不齊的,“并非地球村就是美麗新世界”。然而,少年兒童知識體系不健全,社會經驗不豐富,容易被網絡信息所迷惑,甚至出現完全信任的態度,而這一根源在于,他們對信息的解讀能力較弱,缺乏足夠的批判意識。
與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相比,我國的兒童媒介素養教育嚴重滯后,這不僅導致少年兒童的童年消失或異化,關鍵是深怕網絡影響祖國未來“主力軍”的“戰斗力”,不利于國家的未來發展,因此提升少年兒童的媒介素養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
從家庭方面來說,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學堂,家長則為第一任老師,孩子成長的“健康狀況”與家庭的環境和家人的“滋養”密不可分。孩子好比稚嫩的幼芽,它的健康與否,與地理環境密不可分,也與栽培它的人的呵護程度和栽培人自身的素質有關,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對兒童教導、命令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講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快樂和發怒、怎樣對待朋友和人、怎樣笑、怎樣讀書、這一切,對兒童都有重要意義”③可見,家庭對少年兒童的影響是基礎性的。因此,以父母為核心的家庭的成員應自覺擔負起少年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首先做到以身垂范,保證自己不去接觸那些不良的信息,為自己的孩子在媒介的使用方面樹立良好的榜樣。其次,要多花些時間陪陪孩子,主動給他們設置興趣點,不要讓孩子的閑暇生活被電腦、智能手機等“電子保姆”所束縛。再次,父母對孩子進行媒介素養的時候,不應該只顧著讓孩子遠離新的媒介環境,強行的禁止往往會適得其反。應實行一定的“放權”,把控好孩子的媒介接觸度,讓孩子們自己學著去感受媒介、使用媒介、利用媒介,在這一過程中,家長起指導作用。
從學校方面來說,學校是少年兒童接受教育的專門性場所,也是他們進入社會前的最理想的教育圣地。因此,提升少年兒童的媒介素養離不開學校方面的引導與配合。目前,我國中小學的媒介素養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特別是較為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尤為明顯,甚至還沒有納入教學課程安排。而教育較為超前的美國,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把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納入到中小學的教育之中,甚至有些地方獨立開設課程。筆者認為,我國學校教育應“擇其善者而從之”。學校要加強少年兒童媒介素養的認識,并系統地組織教師進行相關媒介素養的培訓,只有教師的媒介素養提高了,才能使媒介素養意識更好地融入到課堂中來,進而有效地與學生分享媒介的相關理念和觀念。此外,有條件的學校,要開設媒介素養教育的專門課程,為學生充分創設感知媒介的機會,讓他們在集體學習中了解新媒、感知媒介,進而提高它們的辨別力、批判力和認知度。
從社會方面來說,社會既是少年兒童成長的“大后方”,也是他們成長的“瞭望臺”,可以說,少年兒童成長的過程就是向社會回歸的過程,因此少年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離不開社會的關照。社會力量又是巨大和無窮的,它的作用在于強大的動員性和感染力,進而影響少年兒童的媒介行為和習慣。比如,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管理和協調能力,鼓勵和支持社會媒體進駐中小學,以實際經驗傳播良好的媒體儀式觀。也可以發動媒體人員參與少年兒童的課堂,進行親身傳播。而作為媒介的直接操控者的社會媒體,則可以在媒介的生產制造環節,加強信息的把關,拒絕暴力、低俗、色情的信息流入,增加科普、兒童的節目信息,為廣大兒童打造一個綠色的傳媒平臺。
綜上所述,新媒介的產生與出現,既是少年兒童發展帶來的良好機遇,又給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帶來危險和挑戰。因此,少年兒童的媒介素養問題,是新媒介環境下的產物,也是時代賦予的新課題。本文旨在對新媒介與兒童社會化關系上做出的初探,但愿拙作能夠為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做出有益之舉。
注釋:
①數據來源:2013年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2013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
于埃里克·麥克盧漢,弗蘭克·秦格龍(編).麥克盧漢精髓[M].何道寬(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226
③陳一峻.家庭與下一代[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121
(作者系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