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 媛
淺談對外宣傳中的翻譯工作
□ 黃 媛
在全球化作用的影響下,各國之間的交流日趨頻繁,區域合作不斷加強,做好對外宣傳中的翻譯工作成為促進國與國交流的重要任務。本文對泰語翻譯中遇到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總結出泰語翻譯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對外宣傳;泰語;翻譯工作
由于每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文化、民族特色、地理位置等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各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們在表達思想的時候,其語言各不相同。然而,人類屬于群居生活,需要借助語言進行交流。在全球化作用的推動下,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越來越頻繁,僅憑母語進行交流,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對外語進行翻譯成了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翻譯工作在促進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果僅僅將書面意思進行翻譯,即使通過短期的學習也可以實現,而將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情感進行深入理解,卻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這需要翻譯人員將上述內容在譯文里準確地展現,并對譯文進行合理的修飾,這種翻譯也被稱為“精心的再創作”,不僅需要翻譯人員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而且要有極高的情感感知能力,體現的是翻譯人員的悟性。翻譯家們總結出來的一些翻譯理論,難以提高學習者的翻譯能力,而一些翻譯教材,也僅僅能夠提供給翻譯者一些翻譯技巧,在實際翻譯工作中,用處并不大。
對于剛剛從事泰語翻譯的人來說,只要把每一個字或單詞翻譯出來,組成一個連貫的句子即可,或者將不按照語文的形式以及結構等,用自己的語言把泰語原文的意思直接摘寫出來,這兩種翻譯方法是大部分翻譯者采用的翻譯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種方法并不是實際意義上的翻譯。那么翻譯究竟是什么呢?1986年,尤金·奈達對翻譯進行了闡述,他認為,翻譯并不是科學,而是技術。為什么說翻譯是一門技術,因為在翻譯過程中有多種選擇和譯法,要將原文進行準確、正確的翻譯,熟練掌握將泰語轉換成漢語,以及將漢語轉換成泰語的技術,使用一種語言代替另一種語言的過程。同時,翻譯也是一門藝術,之所以說它是藝術,是因為它不僅要求翻譯者能將其內容準確表達,而且要保證譯文的順暢和優美。英國著名翻譯家馮雷認為:翻譯既是一門技巧,同時也是一門藝術,換句話來說,翻譯是對語文進行控制,加以斟酌和精確的運用,科學合理地加入想象力和創造力,以此達到調和的目的。
由此可見,翻譯就是將一種語言用另一種語言準確表達出來,在翻譯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譯文與原文表達內容一致;其次,在表達方式上,譯文要與原文盡可能一致。除此之外,還要對語言進行合理的加工處理,將原文作者的風格和思想感情準確地展現在譯文當中。翻譯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對原文的翻譯過程猶如對一件工藝品的制作過程,我們知道,制作一個產品的過程是很容易掌握的,但是在完成初步的制作后,想要使之變成一件藝術品,需要對產品進行工藝處理,也就是說,需要制造者在制作過程中加入自己的創造性勞動,翻譯工作同樣如此。
在進行外宣工作的時候,我們經常會遇到很多當地特色的地名或者重要人物的人名;讀當地新聞宣傳刊物時,我們又會遇到很多俗語俏皮話。如何能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順其自然的切換,譯文充分體現原作者的風格和神韻,這要求翻譯者必須具有極高的語言能力。然而,對于剛剛學習泰語翻譯的人來說,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在理解原文內容的前提下,對譯文進行遣詞造句,如何將其準確、富有感染力地表達出來,是泰語翻譯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一)對詞義的輕重程度掌握能力不足
漢語中的很多詞語與泰語中的詞語所表達的意思大致相同,但是在本質上存在著一定的區別,比如,表示“看”的詞語,漢語和泰語在數量和程度上的表達就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在泰語中常用表示“看”的詞有“”(1)“我們一起去看電影”“,這個時候用“”就很合適,“”使用范圍很廣,既可以表示泛泛地看,也可以表示專心的看;(2)“別望他,等下他害羞”,這里用比較合適,用于表示專心地看或注視,或者往往距離較遠地張望;(3)“今天一整天都沒見到他”,這里的就側重于表示看見或者目睹事件發生過程。
所以我們新聞翻譯人員在進行翻譯的時候嚴格甄選合適的詞語來運用,如果沒有按照原文的真正含義選擇更加適合的詞語,使譯文失去了原文的風格和神韻,沒有將原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準確表達,就有可能造成與原作者要求的效果相差甚遠。
(二)詞義的巧妙引申掌握不足
任何一個國家的語言,都有一詞多義或者多詞一義的情況,泰語同樣如此。然而,無論是哪一個詞的最初含義,都是特定情況下被賦予的。比如就是“奴才”的意思,的
意思是“貴族”,如果這句話直譯就是“像奴才那樣贊美,像貴族那樣謾罵”,這會讓人很莫名其妙,不清楚這句話到底要表達什么,但如果把和這兩個具體形象引申為這兩個形象所代表的特有屬性——“低俗”和“高雅”,“低俗的贊美,高雅的謾罵”這樣看起來會更簡練。
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在原有詞義的基礎上引出新意,采用不同于原文字面意義的詞語來表達原文的內在含義。在翻譯時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引申詞義不能超出基本詞義所允許的范圍,更不能離開原文自做文章。
(三)譯文非譯入語的習慣表達
無論是對哪種語言進行翻譯,都不可能保留原句的最初狀態,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某些表達方式不可能與原句一模一樣,這是由于各語言的特點決定的。習慣表達指的就是語言特有的文化內涵,文化內涵的形成主要受到歷史背景、地理位置、風俗習慣、宗教影響以及歷史典故的影響,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語言在不斷的運用和實踐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對于缺乏翻譯經驗的人來說,在翻譯過程中,受到語法制約的現象非常普遍,雖然譯文句子與原文句子所要表達的含義一樣,但并不是譯入語的習慣表達,也會失去原句的表達方式特色。因此,在翻譯時,要根據上下文和邏輯關系,從該詞的根本含義出發,進一步加以引申,選擇比較恰當的漢語詞語來表達,使譯文既忠實于原文的內容,又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對于泰語的翻譯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加法,一種是減法,以下對兩種方法進行詳細闡述:
(一)“加法”含義
我們知道,由于地理位置、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的差異,每種語言都有它別具一格的特色。所謂“加法”,就是譯文和與原句之間在不同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以及語言習慣上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在翻譯過程中,通過增加一些合適的詞或短句,以便能夠更加準確地表達原句的思想感情和正確意思。在書面語中,泰語往往習慣用長句來表達,而漢語往往習慣用短句進行表達,我們在將漢語翻譯成泰語的時候,往往加入一些合適的詞匯,把短句變成長句,達到表達句子關系的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所增加的詞或短句并不是說意思正確就可以將其加入進去,而是詞或短句一定要文字表面上沒有,但是含義本身有的。例如:“一點點而已”,意為“一點點,極少”,可放在形容詞或副詞的后面,在此是一個語氣助詞,放于句末,表示強調,理解為“正是”;又如“剛剛才知道”,還可做“自己”的理解,起強調作用,類似英語的“反身代詞”結構,如“你自己也一樣不知道”。
在采用“加法”進行翻譯的時候,要遵循以下原則:我們要了解“加法”的含義并不是說可以“無中生有”,這是極其錯誤的一種認識,“加法”是為了能夠解決兩種語言進行相互轉換時在使用上的差異問題,也可以說,“加法”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真正目的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種翻譯方法。“加法”翻譯主要遵循兩個原則,其一,在保證語法結構完整的前提下,加入合適詞或短句進行翻譯;其二,無論增加詞或短句的數量多少,一定要保證譯文內容與原文所要表達的思想一致,不出現任何差異。
(二)“減法”含義
“減法”是與“加法”相對的一種翻譯方式,在將泰語翻譯成漢語的時候,采用的就是“減法”方式,由于每種語言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所以翻譯者要充分掌握兩種語言的差異。所謂“減法”,就是譯文與原句之間在不同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以及語言習慣上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在翻譯過程中,通過減少一些合適的詞或短句,以便能夠更加準確地表達原句的思想感情和正確意思。原句被翻譯成譯文后,減少的這些詞或短句,并不能影響原句所要表達的具體含義,也就是說,在減少這些詞或短語后,被留下的部分足以將原句的意思進行準確、詳細的闡述。為了能夠更加細膩地表達某一含義,泰語往往采用語法的方式將動詞變成名詞,并在其前面加一個“萬能動詞”的詞,以此來強調動作的過程,但是在將其翻譯成漢語后,往往將其減去,因為,漢語中不存在此種結構。所以在這句話中“她寫了什么?我看不見”, 在這里就都不用翻譯了。
在采用“減法”進行翻譯的時候,要遵循以下原則:我們要知道“減法”的真正含義,并不是可以對句子成分進行隨意減少,“想減就減”和“亂減”是完全錯誤的兩種認識,“減法”是為了兩種語言進行相互轉換的時候,能夠解決兩種語言在使用上的差異,真正達到溝通的目的。在不需要“畫蛇添足”的情況下,方可使用此種翻譯方法。采用“減法”的翻譯方式,能夠在正確表達原句意思的前提下,對句子中多余的成分進行去除,不僅使譯文得以凝練,而且使他人更容易理解譯文含義。
1.謝繁. 淺談泰語語用中的性別差異特點[J].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2013(11)
2.李靈珠. 淺談泰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J]. 家教世界.2013(4)
3.侯宇霞. 語言植入/引入的價值與意義——以泰語中的語音語句為例[J]. 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作者單位:廣西人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