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神翻譯”前段時間風靡于網絡,題為《中文之美》。轉發者無不在一片贊嘆后,深受震撼。
原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中文翻譯:
你說煙雨微茫,蘭亭遠望;后來輕攬婆娑,深遮霓裳。
你說春光爛漫,綠袖紅香;后來內掩西樓,靜立卿旁。
你說軟風輕拂,醉臥思量;后來緊掩門窗,幔帳成殤。
你說情絲柔腸,如何相忘;我卻眼波微轉,兀自成霜。
看過這樣的翻譯,美麗如斯的中文,很多網友的反應是:“早知道中文如此之美,我又何必辛辛苦苦、瘋狂地學英文?”學英文自有用處,無論是跨文化研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還是掌握國外的趨勢與動態。但這組翻譯,或許是一次喚醒:在追逐的過程中,我們還丟失了什么?
我們丟失了優雅精致的傳統禮儀。“有匪君子,溫潤如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代的君子,謙恭禮讓,兄道友,弟道恭。而今鮮見矣。
我們或許還丟失了對“精忠報國”四字刻骨銘心的認同。岳飛、于謙、史可法之時,國家有奸賊當道,“我輩當奮不顧身,以救蒼生家國,又豈因奸賊,而改吾志?”
我們也丟失了對自身基因里創造力的自信。喧嘩和抨擊聲里,似乎中國人天生就缺乏創造力的基因。但如果去博物館參觀過,你會發現,早在1000多年前,中國人就發明了記里鼓車,而計程車的發明,遠在其后。
2014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和師生座談,講話援引古今,語出六經四部,辭氣懇切,灑灑萬言,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傳統文化“體貼入微”的認同。其中,“民惟邦本”,語出《尚書·五子之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語出《禮記·禮運第九》。對未來國家棟梁的期待,盡在其中。
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青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進步源泉。當我們遠離了傳統文化,忘卻國史之時,其實也是丟掉了自己,背棄了磅礴大氣、深沉厚重的民族之魂。 (據《中國青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