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強+尹秀玲+蓋學寧+馮雨晴
摘要:由于耕地面積的減少以及石油資源的日益消減,合成纖維的產量也將會受到更多的制約。人們在紡織品消費過程中更多地受到健康環保意識的影響。利用天絲/莫代爾/竹漿纖維混紡紗線,采用勃拉東蜂巢組織、透孔和平紋組織聯合,制得吸濕舒適、柔軟親膚、抑菌透氣且具有特殊外觀效果的蜂巢透孔組織面料,為服用領域增加新的選擇。
關鍵詞:天絲;木代爾;竹漿纖維;蜂巢組織;透孔組織
中圖分類號:TS106 文獻標志碼:B
Development of Tencel/Modal/Bamboo Blended Antibacterial Breathable Fabric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synthetic fibers will be increasingly constrained by the reduction of arable land and the increasing depletion of oil resources, while people will be increasingly influenced by healthcar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ncepts in the process of consumption. The waffle-stitch openwork fabric knitted with Tencel/Modal/bamboo fiber blended yar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Bratton waffle stitch, openwork knitting stitch and plain stitch is absorbent, comfortable, soft, skin-friendly, antibacterial, breathable and has special appearance, which offers a new choice to garment producer.
Key words: Tencel; Modal; bamboo fiber; waffle stitch; openwork knitting stitch
由于石油資源的日益消減以及耕地面積的減少,合成纖維的產量也將會受到更多的限制。受健康環保意識、崇尚自然等因素的影響,穿著健康、舒適、休閑已成為人們的時尚話題,正因如此,再生纖維素纖維又回歸人們的視野。該產品采用綠色再生纖維素纖維天絲、木代爾與竹漿纖維混紡交織。天絲具有棉的柔軟性和滌綸的高強力,良好的吸濕性、懸垂性、舒適性和硬挺度,且生產消費回收無污染,被稱為“21世紀綠色纖維”;木代爾纖維吸濕性、柔軟性好,但其織物挺括性差;竹漿纖維具有良好的物理機械性能、優良的染色性、透氣性好、較強的耐磨性等,并且還具有天然抗菌、抑菌等功能,是一種優良的功能性纖維。利用天絲、竹漿纖維及木代爾混紡交織,使各種纖維的特性得到很好的優化互補,從而使面料的服用性能得到改善,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產品。這種具有滑爽柔軟的手感、良好的吸放濕性能以及無污染的自然降解性的纖維素纖維面料,符合當今消費者的需求。面料利用勃拉東蜂巢組織、花式透孔和平紋組織聯合,配以合理的配色循環,頗具田園風格,所織制的具有特殊外觀效果的蜂巢透孔組織面料手感柔軟,紋路清晰,簡約而不簡單,雅致而不失自然。
1 織物風格與組織設計
1.1 蜂巢組織的形成機理
1.1.1 基本蜂巢組織
蜂巢組織是利用在一個組織循環內,既有長浮線又有短浮線,也就是松組織和緊組織,這樣形成的花紋是規則的邊緣高中間低的凹凸花紋。這種獨特的凹凸花紋的機理可解釋為:在平紋組織位置,交織點最多,因此較薄;在經緯浮長線位置,因為沒有交織點,所以織物較厚。在平紋組織處,織物的表面是凸起的或是凹下的兩種情況:如圖 1 的甲處,以甲為中心的平紋組織的上面以及下面都是經浮長線,然而在其左面以及右面都是緯浮長線,也就是說,組成該處平紋的經緯紗都是浮在織物表面的浮長線,從而將平紋帶起,形成了表面凸起部分;另一種相反的情況,在圖 1 的乙處,在平紋組織以乙為中心的上面及下面都是緯浮長線(也就是在織物的背面是經浮線),在其左面和右面都是經浮長線(也就是在織物的背面是緯浮線),所以將平紋在織物反面帶起從而在織物表面形成凹下。
1.1.2 變化蜂巢組織(圖 2)
根據巢形花紋的構成原理,通過改變組織循環內斜線(由左右交叉的組織點構成的)與組織點的配置,可構成不同種類的復雜的蜂巢組織。用單根和雙根斜線交叉排列,構成了 1 個循環 4 個大小不一的蜂巢形的復雜蜂巢組織。
1.2 透孔組織的形成機理
圖 3 為Rj=Rw=6 的透孔組織。從經紗看(圖3(b)),1、6 和 3、4 為平紋組織經紗,在一個完全組織中,交織點多達 3 次,而 2、5 為三上三下兩根經紗,在一個完全組織中只交織 1 次。因此在織物形成過程中,交織點多的平紋經紗,勢必向交織點少的三上三下經紗方向移動,故 1、3 向 2 移動,4、6 向 5 方向移動(如圖 3 中箭頭所示),致使 2、5 兩根經紗受左右擠壓力而向上或向下產生較大的屈曲波,這樣 1、2、3 及4、5、6 成為兩組緊密結合的經紗束,在 1、6 與 3、4 之間便產生緯向空隙,空隙的大小是 1、6 與 3、4 位移量之和。經向如此,緯紗方向(圖3(c))亦以同樣原理產生經向空隙。經緯向空隙的組合,在織物上便形成方形透孔,如圖3(a)中“О”所示。
1.3 織物組織設計
該織物采用勃拉東蜂巢組織、透孔和平紋組織聯合而成(圖 4、圖 5)。蜂巢組織結構松軟,手感輕薄但布面顯得豐滿,對簡單蜂巢加以變化而得到的勃拉東變化蜂巢,保留蜂巢組織特有的外觀形態的同時,還在蜂巢周圍形成菱形小格,經退漿處理后蜂巢外觀效果更為突出。利用透孔組織得到的織物多孔、輕薄、涼爽、易于散熱,在織物表面可形成滿地規則的細小空隙。二者聯合形成的織物密度小,而平紋處密度大,從而使織物呈現厚薄搭配、凹凸相間的特殊外觀效果。具有特殊外觀和手感的變化蜂巢和透孔組織聯合制得的織物經適當后整理后,蜂巢處織物布面豐滿手感松軟,透孔處織物布面平整有孔,增加織物的吸濕排汗性,若用于制作窗簾還具有一定的吸收噪音的作用。加上經緯紗細度不同,整體使織物表面厚薄搭配立體感強。
3 種組織的聯合不僅使 3 種組織的優點集結于一起,保持了其舒適的特性,利用與經紗粗細不同的緯紗線,將色彩進行合理的比例搭配,加上田園風的色調,制得的織物吸濕透氣、綠色環保,紋路清晰、性能優良,具有略顯粗獷又不失細膩的風格,迎合人們向往回歸自然的主流意識。
2 產品規格的確定
通過多次試驗,最終確定了該產品的品種規格。經緯紗號數:經紗9.8 tex,緯紗9.8 tex×2;混紡比∶天絲40%/木代爾30%/竹漿纖維30%;經緯紗密度:經紗340.5根/10 cm,緯紗320根/10 cm;幅寬:10 cm;織物組織結構:蜂巢透孔平紋聯合組織。
3 工藝流程和各工序關鍵技術
3.1 工藝流程
3.2 各工序關鍵技術
3.2.1 整經工序
整經要求片紗張力均勻,力求做到張力、排列、卷繞三均勻。在使用張力圈加壓時,采用了弧形分段,按照上中下實施張力分層,以求卷繞密度適中,卷繞質量好,有較好的平整度。
3.2.2 漿紗工序
工藝以“被覆為主,兼顧滲透,增強耐磨”為目的。漿紗速度為35 ~ 40 m/min。漿料配方:PVA1799 12.5 kg,CP 45 kg,GM8-60 37.5 kg,QL-89 15 kg,SLMO-96 2.5 kg。
3.2.3 織造工序
在SL800半自動小樣織機上織造,筘號110,地邊經筘入數 3,綜框數16。采用“小開口、大張力”工藝配置。為了開清織口,采用早開口。同時在滿足引緯的前提下,應偏小掌握開口動程,這樣可以降低斷經。該坯布物理指標見表 1。
4 結語
(1)天絲具有棉的柔軟性和滌綸的高強力,良好的吸濕性、懸垂性、舒適性和硬挺度,且生產消費回收無污染,被稱為“21世紀綠色纖維”;木代爾纖維吸濕性、透氣性良好,有絲綢一般的光澤,混紡交織產品滑爽、柔軟飄逸、光澤柔和等特點;竹漿纖維獨有的特點是天然抗菌性,且抗菌性持久,其織物吸濕性好、手感柔軟、舒適涼爽、懸垂性好、染色色澤靚麗,并且具有良好的天然抗菌效果。
(2)采用勃拉東蜂巢組織、透孔和平紋組織聯合,利用粗細不同的經緯紗線再配以特殊的配色模紋,織造出紋路清晰、性能優良、具有特殊外觀效果的蜂巢透孔組織面料。不僅使 3 種組織的優點集結于一起,保持了其高貴典雅舒適的特性,更有服用和裝飾用皆可的特點。
參考文獻
[1] 張國成,劉紅玉,張秀.天絲、涼爽紗涼感菱形面料的研發[J].針織工業,2012(2):06-07.
[2] 屠珍雪,符炳康,周國強.Tencel纖維紡紗實踐[J].棉紡織技術,2001,29(1):43-44.
[3] 溫海永,楊西君.Tencel纖維純紡及其混紡紗的開發[J].棉紡織技術,2007,35(10):47-49.
[4] 劉一凡.莫代爾纖維的應用與發展前景[J].廣西紡織科技,2010(3):28-31.
[5] 姚穆.紡織材料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0:211-245.
[6] 趙博,李虹,石陶然.竹纖維基本特性研究[J].紡織學報,2004,25(6): 100-101.
[7] 隋淑英,李汝勤.竹纖維結構與性能研究[J].紡織學報,2003,24(6): 27-28.
[8] 李寧,白洋.竹纖維性能及其應用[J].紡織科技進展,2007(3):15-17.
[9] 于偉東.紡織材料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69-87.
[10] 聶建斌,任霞.蜂巢組織的形成機理[J].毛紡科技,2010,38(11):29-31.
[11] 蔡陛霞.織物結構與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0:65-68.
[12] 魏亮,孫潤軍,梁高勇,等.蜂巢組織織物不同濕態條件下的摩擦性能[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1(10):626-630.
[13] 朱世模.透孔組織原理在織物設計中的應用[J].棉紡織技術,1983,11(7):56-57.
[14] 樓利琴,傅雅琴,陳慶,等.蜂巢棉織物力學性能的測試與分析[J].紡織學報,2010,31(11):44-48.
[15] 何新勇,劉海文,趙英.織物組織和紗線捻向對透孔效果的影響[J].棉紡織技術,2007,35(8):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