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梅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 遼寧 沈陽 110161)
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遼寧生產總值由1978年229.2億元增長為2012年的24846.4億元。1998年至今,遼寧經濟增長率均高于同期全國經濟平均發展水平,相應的遼寧省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63.3元增長到2012年的23222.7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85.5元增加到2012年的9383.7元,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均逐年下降,2012年,遼寧省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5.0%和38.4%。
與此同時,遼寧省自從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收入差距也存在不斷擴大的現象:首先,二元經濟結構導致的全省城鄉間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而且這種差距還在不斷擴大,197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1.96倍,之后擴大到2012年的2.47倍。其次,城鎮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問題也十分突出,2012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最高10%的為56328.58元,最低10%的收入為11751元,相差4.8倍。隨著全省經濟的不斷增長,收入差距的逐漸擴大已經成為遼寧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阻礙。
在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的背景下,遼寧省的貧困問題同樣引起了我們的重視。據調查,全省農村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的貧困戶占到了8.11%。此外,城市貧困問題也逐漸引起學者們和政府部門的廣泛關注。以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線為城市貧困標準,2013年遼寧省城鎮貧困居民人數達到96.5744萬人。基于這種形勢,研究遼寧省收入差距及對貧困的影響無疑是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首先,全省城鄉間收入差距在不斷的擴大。雖然改革開放后城鎮和農村居民在收入和生活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兩者在提升的幅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1978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3.3元,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185.2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96:1,到2012年城鄉居民收入比例達到3.63:1。全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均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但是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的幅度要遠大于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幅度。另一方面,城鎮和農村的恩格爾系數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也都呈現出下降的態勢,自2000年以來,遼寧省城鄉恩格爾系數低于了50%,表明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均實現小康標準1,但農村的恩格爾系數始終要高于城鎮的恩格爾系數,1995年甚至高出8.4個百分點。
其次,遼寧省農村內部收入差距同樣巨大。根據2013年遼寧省統計年鑒,2012年,農村人均純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戶數占調查戶數的比重為5.19%,其中,人均純收入在200元以下的占到了3.8%;人均純收入在1000-2000元的占到了2.92%;人均純收入在2000-4000元的占到了10.19%;人均純收入在4000-5000元的占到了6.81%;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到了74.91%,這反映了全省農村居民內部收入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也表明了農村存在著“貧者更貧、富者更富”的現象。
最后,遼寧省城鎮內部收入的差距不斷擴大。近年來,全省城鎮居民中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組之間的收入差距急劇擴大,由2009年的35082.22元的差距增加到2012年的48467.42元。另外,2012年最低10%的城鎮居民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為7861.16元,最高10%的城鎮居民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為56328.58元,是最低的7.17倍。
遼寧省處于貧困標準以下的農民人數還很多。2011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中提出,中央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按照這個貧困標準,遼寧省還有8.11%以上的農戶為貧困戶。一直以來,城市中的貧困問題總是被忽視。隨著經濟體制的轉化,很多企業遭受到了沖擊,員工的收入受到了很大影響,同時,失業和下崗工人的大量出現,城市中的貧困人口問題也日趨凸顯。截止到2013年11月份,遼寧省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到96.5744萬人,保障戶數為51.7728戶,保障面為4.4%,而全國的保障面僅約為2.8%,遼寧省城鎮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面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隨著經濟和收入水平的提升,貧困問題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雖然絕對貧困仍然存在并依然是全省乃至全國貧困問題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使得財富過于集中,相對貧困的研究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自從80年代以來,無論城鎮還是農村,相對貧困水平均有大幅度的提升,我國農村相對貧困水平上升了近20%,城鎮則上升了50%以上2。數據表明,遼寧省2012年城鎮最高收入組(10%)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6328.58元,而最低收入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7861.16元,相差比例為7.2:1,2000年最高收入組與最低收入組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比例僅是5.1:1。意味著遼寧省的低收入群體相對于高收入群體來說,在經濟增長中所獲得的利益相對更少,使他們感到自己變得更加貧困了。
遼寧省城鄉人均收入差距的比例從1992年的1.95:1擴大到2009年的2.65:1,2012年略有下降為2.47:1。全省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也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1993年的50.5%降到2012年的35.0%;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1993年的55.1%降到2012年的38.4%,表明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明顯高于同期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全省城鄉收入差距不斷加大的同時再加上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偏高,使得在全省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農村的居民收入普遍不高,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各行各業的基層人員,即農民和工人群體,為全省的經濟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社會財富卻沒有青睞于他們。遼寧省處于基層的工人和農民的收入和福利水平長期以來一直偏低,由于這些基層人員的收入低下,導致了他們的低消費水平,除了滿足生活必需以外,并沒有多余的財富進行投資了,因此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消費層面上,進而又會引致低收入,陷入納克斯于1953年提出的由消費不足所導致的“貧困惡性循環”之中。
由于戶籍制度而產生的城鄉勞動力流動的阻礙是造成了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自由流動,向城市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地點集中,促進農民及農民工收入水平快速增加,降低城鄉差距對貧困帶來的不利影響,要合理、有效地進行戶籍制度改革創新。遼寧省應該建立以城鄉居民居住地點登記及變更為標準的戶籍登記制度,應以居民的居住地點以及職業情況來劃分城鎮和農村人口。取消城鄉之間限制,促進農村人口能夠自由流動,協調城市和農村勞動力的分工,以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收入水平,“有序的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要加強遼寧省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力度。積極拓展社會保障的融資渠道,擴大社會保障的范圍和力度。加大對醫療、教育、廉租房、環保等公共服務的投資力度,消除影響基層人員消費的瓶頸,加大城鄉居民的實際購買能力。全面提高遼寧省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逐漸實現城鄉一體化。目前遼寧省還并沒有將農村人口完全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而全省的農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將近一半,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并不能夠獲得養老、失業、醫療等基本的社會保障。因此,要逐步提高基層人員尤其是一些弱勢群體如農民工所應該享有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社會保障水平,獲得與城市居民相同的社會保障制度。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直接關系到他們的生存和就業,因此,要加大力發展城市及鄉村的基礎教育以及職業教育,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文化素養和生產經營能力。同時,加大對遼寧省城鄉文化教育基礎建設的投入,尤其要加強對農村的教育投入;注重教育的內涵及本質;擴大遼寧省各個城市、街道、社區、村落的圖書館數量;完善教育救助制度,對高校貧困學生進行多元化的救助方式;通過社區或村委會服務等方式,提高居民自身素質,改變勞動者就業的觀念,增強城鄉居民的科學文化技術水平。
[1]劉有斌,龐永紅.防范“增長性貧困”的城鄉收入差異評價與對策研究[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2(2)
[2]蓋宏偉,張一哲.存廢兩難窘境下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2011(3)
[3]高云虹,劉強.收入增長和收入分配對城市減貧的影響[J].財經科學,2011(12)
[4]Ravallion,Martin.Growth,Inequality and Poverty:Looking Beyond Averages[J].World Development,2001(29)
[5]林伯強.中國的經濟增長、貧困減少與政策選擇[J].經濟研究,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