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衛坤,王曉雪
(1.蘇州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蘇州市職業大學, 江蘇 蘇州 215011)
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財務不規范成因及對策探析
耿衛坤1,王曉雪2
(1.蘇州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蘇州市職業大學,江蘇蘇州215011)
目前,我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采用核準制,財務規范是重要的審核內容之一。當前,IPO擬上市企業財務不規范原因,主觀原因:為粉飾利潤故意調節收入、成本等;為實現財務指標期間均衡而調節財務數據;出于減少稅負目的,延遲確認收入或調增成本;對規范經營重要性認識不足、管理意識薄弱等。客觀原因:企業整體管理水平低下;各部門相互協作度低;缺乏財務管理,財務數據截止性、完整性、準確性差;企業為節約成本,一人多崗,內部控制不到位,差錯率高;企業生存環境惡劣等。為提高企業IPO成功幾率,應從建立有效內部控制管理,選擇科學合理會計政策,建立高水平財務核算隊伍,轉變觀念依法納稅四個方面規范,以此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
IPO;財務規范;財務管理;問題;成因;對策
我國經濟經過二十多年快速發展,許多企業從小到大發展壯大,初具規模。隨著企業發展,資金需求擴大,僅僅通過銀行借款、融資租賃、信托等傳統融資渠道已無法滿足企業發展資金需求。企業上市具有融資渠道多樣、股權交易靈活等諸多優勢,深深吸引眾多企業籌備上市。截至2014年底申報等待證監會審核的企業尚有600家左右[1]。一方面是前赴后繼等待上市的眾多企業,另一方面企業上市之路艱難而富于挑戰。依據證監會公布資料,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有45家籌備上市企業被中國證監會裁定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不予核準,財務不規范成為制約企業成功上市的重要因素[2]。為此,本文結合因財務不規范IPO被否公司案例,闡述企業財務規范中遇到的常見問題,探析財務規范有效途徑,為籌備上市企業提供一定的參考。
通過對證監會近三年公布的IPO不予核準的企業資料分析,發現有5家公司IPO失敗與其財務規范欠缺、會計基礎薄弱有關。詳細被否原因見下表1[3]。

表1企業IPO被否原因案例
從5家公司被否原因具體描述來看,“深圳市雄帝科技”公司存在多個會計科目金額核算不清且差異金額巨大。“廣東通宇通訊”公司連續補交3年稅款,有故意延遲納稅之嫌;“廣東利泰制藥”公司毛利率高于同行但銷售費用率遠低于同行卻不能合理說明原因。“漢嘉設計集團”成本核算方法與實際不符。同樣,“青海小西牛生物乳業”公司也是銷售費用率遠低于同行。這些財務數據或指標異常的實質原因是企業在IPO進程中財務管理不規范。
(一)經營活動不規范導致的財務不規范
擬上市公司經營活動中常見財務不規范包括,1)采購環節不規范。為虛增利潤,上市前企業與供應商串通調低采購價格,上市后再補差價,這可能是部分被否IPO企業毛利率異常以及部分成功上市后公司虧損的根本原因。2)生產環節不規范。如生產部門原材料、完成品出入庫管理不到位,原材料、完成品統計數據偏差大,導致單位產品成本月度間異常波動,并進一步導致銷售毛利率異常。3)銷售環節不規范。如銷售部門貨物已發出,收入未確認,但相應成本卻已確認,即收入成本不配比導致銷售毛利率異常。4)納稅不規范。企業習慣按開票收入或按到款確認收入并納稅,而不是按收入確認條件確認收入,這應是企業延遲確認收入,少繳、補繳稅款的主要原因。5)實際控制人或關聯方公司違規占用IPO擬上市企業資金。實際控制人認為自己是公司大股東,往往以借款、代償債務、代墊款項或其他方式占用公司資金。6)經營活動中,內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執行。7)其他違規行為。如違規對外提供擔保、違反工商、稅務、環保、海關等政府部門的相關規定。
(二)財務處理未遵守企業會計準則形成的財務不規范
擬上市企業財務處理中常見不規范包括。1)確認收入不符合企業會計準則要求。由于有些企業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經營運作模式的特殊性,其收入確認的方法、條件與常見企業有所不同,會計人員和中介機構為公司制定的會計政策中收入確認條件偏離了企業會計準則要求。2)會計政策、會計估計隨意變更。如改變折舊方式,調整利息資本化期限。3)資產減值準備計提與資產實際狀況不符。故意少提或多提,利用資產減值準備調節利潤。4)收益性支出作為資本性支出。5)習慣以稅法為導向的賬務處理。如按開具發票作為收入確認標準,年終獎不按歸屬年度計提。6)其他不規范財務處理,如會計核算隨意、單據不全等會計基礎不規范。
探究擬上市企業財務不規范深層原因,不外乎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主觀原因:為粉飾利潤故意調節收入、成本等;為實現財務指標期間均衡而調節財務數據;出于減少稅負目的,延遲確認收入或調增成本;對規范經營重要性認識不足、管理意識薄弱等。客觀原因:企業整體管理水平低下;各部門相互協作度低;缺乏財務管理,財務數據截止性、完整性、準確性差;企業為節約成本,一人多崗,內部控制不到位,差錯率高;企業生存環境惡劣等。
(一)建立有效內部控制管理
企業建立有效內部控制管理,不僅是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對上市公司的要求,也是企業提升財務規范水平的自我要求。企業內部控制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內控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五要素。首先,梳理公司內部控制環境,建立符合公司治理要求的組織架構及職能部門。其次,分析經營活動中與實現經營目標相關的風險,合理確定風險應對策略。第三,加強信息系統建設,建立有效的信息與溝通機制。第四,建立有效內控活動是內控管理的關鍵,可按以下步驟實施。在企業組織架構及職能部門確定的基礎上設定各部門崗位。然后明確各部門崗位職責,按崗位及崗位職責全面梳理企業各項業務流程,并按崗位和不同權責制定符合企業實際的流程及相關規章制度。第五,監督檢查內部控制體系建立及執行情況,評價內部控制有效性。有條件的企業,可將各項業務流程嵌入到ERP系統中,形成由ERP系統控制的電子審批流程,避免流程執行中的形式化、隨意化,從而實現內部控制目標。
(二)選擇科學合理會計政策
會計政策涉及資產、負債、收入、成本等諸多方面,其中收入、成本確認會計政策對擬上市企業尤為重要。實際中,不同性質企業收入確認不同,對于制造類企業,可按客戶簽收并驗收產品合格為收入確認條件。對于服務類企業,由于企業提供服務的周期、服務類型差別較大,需依據具體情況確定收入確認條件。一般情況下,對提供服務周期短的企業,按服務結束客戶驗收作為收入確認條件。對于提供服務周期長需按階段驗收的企業,按階段服務結束客戶驗收作為收入確認條件。對于服務價格要依據總服務數量確定的特殊服務,雖然階段服務已提供且客戶也已驗收,但因服務總數量未知,折扣比率未確定,結算金額暫不能確定,故流入企業經濟利益不確定,收入不能立即確認。對于這類服務,為避免確認收入隨意性,應在取得經客戶確認的包括服務類型、數量、單價、金額等內容的清單后才能確認收入。對于施工類企業,一般按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在制定成本確認會計政策時,要符合收入成本配比原則,避免案例中“漢嘉設計集團”類似錯誤的發生。
(三)建立高水平財務核算隊伍
財務報表真實、準確、客觀反映企業經營狀況是財務規范的基本要求,財務核算水平的高低決定了財務報表的質量,因此企業應加強高水平財務核算隊伍建設。首先,提升企業高層管理者財務管理水平,企業高層管理者是企業規章制度的制定者決策者,他們的財務管理水平及對財務知識的理解程度,決定了企業整體財務核算水平。其次,加強與財務核算相關的非財務部門人員培訓。財務核算隊伍并不僅僅包括財務人員,還應包含倉庫管理員、生產統計員、銷售管理員等與財務核算數據來源密切相關的其他部門員工,他們是財務核算所需的原始數據提供者、管理者,這些基礎數據質量決定了財務報表質量高低。最后,提高財務人員綜合素質和財務核算水平。企業可以培養或引進熟悉會計準則、上市公司管理及資本運作等方面的高層次財務人員,建立合理財務人才梯隊,滿足高水平財務核算對財務人才的需求。
(四)轉變觀念依法納稅
不依法規范納稅是企業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不少企業通常采用少計、晚計收入,盡可能少納稅、延遲納稅,主動納稅意識缺乏。當企業籌備上市時,在中介機構嚴格審查和為增加每股收益提高發行價格獲取更大利益驅動下,原先的避稅行為必將暴露無遺。因此,對于擬上市企業,首先要提前轉變錯誤的納稅觀念,嚴格按照收入確認條件確認收入,并按照稅法規定及時申報納稅。其次,對于在IPO過程中出現的大額納稅事項,如因企業資金不足,需緩繳稅款,應向稅務部門申請,并取得稅務部門批準同意方可緩繳稅款。如未分配利潤轉增股本,按稅法規定視同向股東分配股利,企業應代扣代繳股東個人所得稅,如企業資金緊張,欲緩繳稅款,可向稅務機關申請緩繳。
總之,財務規范作為我國IPO審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企業能否成功上市意義重大,為提高企業IPO成功幾率,應從建立有效內部控制管理、選擇科學合理會計政策、建立高水平財務核算隊伍、轉變觀念依法納稅四個方面規范,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
[1]截至12月18日IPO排隊企業共有623家[EB/OL].http://stock.cngold.org/c/2014-12-22/c2949429.html
[2]45家企業IPO被否原因匯編[EB/OL].http://www.investide.cn/news/115184.html
[3]證監許可[2012]494號;證監許可[2012]613號;證監許可[2012]714號;證監許可[2012]715號;證監許可[2012]866號[S]
[責任編輯:潘洪志]
F270
B
1009-6043(2015)02-0149-02
201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