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陳龍 ,徐 洋 ,魯秉鑫 ,孫澤亞
(上海金融學院, 上海 201209)
在國際金融危機重大沖擊,以及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脆弱、社會建設相對滯后等一系列矛盾日趨突出的背景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成為國家主要政策導向,這對崇明建設現代化生態島,以生態促發展,創造了重大機遇,搭建了廣闊舞臺。
雖然崇明的生態島建設有了足夠的發展空間,可是相應的,由于我國的生態發展或者說生態島發展的經驗尚且不充足,導致了崇明島在發展生態的同時,無法把握住其經濟產業的聯動發展,一些工業企業的關閉使崇明很多勞動力無處可去,紛紛失業。同時,這部分勞動力又無法在崇明找到相應的工作,越來越多的崇明勞動力流向了上海市內或者其他地方,使其相較于上海其他地區,經濟發展不迅速,所以,可行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問題。
為此,筆者將從低碳技術、生態產業和人才引進三方面對崇明島生態島發展對其經濟和當地人就業的影響問題進行理論分析和實際調查。
崇明三島做為沖積島,其總面積為1411平方公里,地處我國東部海岸帶的中部與長江口交匯點,西接長江,東臨東海,南北各有上海,江蘇,啟東等省市,區位條件優勢明顯。另外由于崇明自規劃發展生態島以后,大量樹木的種植,使其土地肥沃,空氣清新,水流純凈,氣候溫和,優美的環境是崇明的一大特色。
同時,崇明是上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其三島功能、產業、人口、基礎設施聯動,分別建設綜合生態島、海洋裝備島、生態休閑島,依托科技創新,推行循環經濟,發展生態產業,從而把崇明建成環境和諧優美、資源集約利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生態島區。崇明三島功能定位主要體現以下六個方面:森林花園島、生態人居島、休閑度假島、綠色食品島、海洋裝備島、科技研創島。
以環保發展為引領,必須加快產業結構戰略性步伐的調整,必須盡快使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綠色產業體系為支撐現代化生態島建設。同時,堅持現代服務業發展方向不動搖,不斷拓寬新領域,發展新業態,產生新熱點,加快形成具有本地化特色和優勢的現代服務業基本框架。結合三島功能定位和現代化生態島建設要求,以長興島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為最好例子,進一步構建一個本體,兩個側翼的工業格局,不斷堅持海洋裝備產業主導地位,努力發展新興產業,為現代化生態島建設提供重要支撐。堅持“向高處走、向寬處擴、向遠處望”的思想,加強農業不斷朝著產業化、標準化、市場化、組織化建設,使崇明成為全市農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
崇明島當地人就業的趨向,可以按照年齡層次分為兩個部分,年輕人和老一輩人。對于老一輩人來說,原有的工作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中的大部分對原有工作充滿了感情,他們也失去了再去打拼的精力和勇氣。而且他們的大多數家人都生活在崇明,因此他們更傾向于在崇明當地工作。而對于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走出去不乏是一個好的選擇,他們的事業要靠他們自己出去打拼,而建設生態島后企業的減少使得他們不得不去更遠的地方去闖蕩,所以他們更傾向于離開崇明島去往上海市內發展。
為了更好地收集崇明當地人就業趨向方面的數據。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應具有全面性,有效性。因此我們把調查對象選為崇明島勞動力的大體,采取的是抽樣調查的方式。調查問卷可以初步得出以下三個結論:
一是在對崇明人是否對自己的工作滿意時,僅僅有17%的崇明人表示對自己的工作滿意,54%的崇明人表示一般還可以,有29%的崇明人表示不滿意,而在那僅僅的17%滿意人群中,89%是在上海工作的崇明人,僅有11%是在崇明本地工作的崇明人。在相同工作壓力的環境下,崇明人在崇明本地就業的工資水平較低,多數人處于上海平均工資水平之下,這可能是其不滿意的主要原因。一半多在崇明就業的崇明人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
二是在詢問受訪者就業傾向是在崇明本地還是上海內地或者外地時,有15%的受訪者表示愿意去外地工作,有高達64%的受訪者表示希望去上海工作,而僅有21%的受訪者表示愿意留在家鄉崇明工作。由此可見,絕大多數人愿意走出崇明島去上海或者別的地方工作。由于崇明靠近上海市區,而上海市區的各種區位優勢如制度、基礎設施完善,使上海市區相對于崇明本地更具有吸引力。
三是崇明人在上海市區與本地就業利弊分析調查。調查顯示多數人認為在上海工作的優勢是工資水平高,制度完善以及本人發展空間大。崇明當地的工資水平相對于上海較低,上海市區更具有吸引力。再加上年輕人眼高手低的特點也加重了這種轉移趨勢。同時上海市區發展空間大,公共資源豐富,政策優勢明顯也是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崇明島相對于上海市區生活環境更接近于大自然,與家人的聯系更加緊密,生活壓力更小。但是在當今社會的大背景下,未來收入的多少是吸引勞動力的主要因素,這就會導致崇明島對于崇明人在當地就業的吸引力越來越差。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發展下去,崇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會受到嚴重影響,同時帶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比如崇明的勞動力失去了新鮮的血液,經濟沒有活力。
崇明要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必須要建立環保農業發展技術體系,并且牢牢以此體系為基礎,可以從這方面引申出各不同行業的企業的創立與發展,同時積極利用上海舉辦世博會的成熟技術和先進經驗,將世博科技成果在現代化生態島建設中進行實際應用,重點推廣和運用低碳建筑、低碳旅游、低碳能源等低碳環保技術。低碳技術的發展對各行業企業的發展影響并不大,從而有利于緩解生態發展與經濟發展的矛盾。
大力扶植新興產業,必須把目光放在重點產業、新興產業和重點地區,進一步整合、優化現有產業扶持政策,使相關政策不變成一紙空文,并逐步擴大重點產業、新興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措施的覆蓋面,加快形成有利于產業發展和產業集聚的政策環境。因為崇明生態島的發展,很多重工業有污染的企業關閉了,從而使無業人員增多,所以必須盡快扶植新興的綠色產業,這樣不但加快崇明的發展,不破壞環境,也切合了崇明建設生態島的宗旨。特別是現代化服務業方面,可以大力發展,因為現在社會的主流就是如此,上海是國際大都市,其金融方面的發展十分迅速,崇明可以適應其發展,主推金融服務業,由此可以吸引大量高學歷學者加入到發展崇明經濟的隊伍中來。
“崇明人才公寓”的設立旨在給予有意向在崇明發展的高學歷學者一些政策及經濟上的支持,同時,對于在崇明發展的人才,政府機構也應給予他們再深造的機會,設立獨特的培訓機構,此外,可以設立一個獨特的基金,給予對崇明發展做出一定貢獻的優秀人才一定的物質獎勵,用于鼓勵以及吸引那些人才,人才的增多必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崇明經濟的發展。
通過對崇明島的一系列調查研究發現:在崇明發展生態島的同時,崇明的經濟發展相較于其他地區有明顯的緩慢現象,勞動力的流失是其主要問題之一,但是崇明島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如果能夠較大程度上的利用這些區位優勢,崇明的經濟也能得到較大程度上的發展。為此,通過對比國內外的生態島先例,提出了低碳技術、新興產業以及“人才公寓”等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議,希望能對崇明的生態以及經濟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1]李太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動態因素研究[J].當代財經,1997(2)
[2]曾剛,等.生態經濟的理論與實踐——以上海崇明生態經濟規劃例,2008,5
[3]孟凡友.論中國勞動力流動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J].北京市計劃勞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2)
[4]崇明島政府網站[BE/OL].http://www.cm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