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鳳羽
(云南省中醫醫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專項應付款與遞延收益核算的區別
晁鳳羽
(云南省中醫醫院,云南昆明650000)
專項應付款和遞延收益是企業會計核算中兩個重要的項目,都跟政府撥款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兩者由于性質不同,在會計核算方面具有一定的差距。專項應付款是為了核算政府對企業所有者投入的具有專項或特定用途的款項;遞延收益一般是指企業尚未確認的收入或收益、政府補助。專項應付款一般是以貨幣的形式撥出,遞延收益的計量方式有實際金額、公允價值、名義金額。專項應付款主要是指“科技三項費用撥款”;遞延收益是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在會計處理方面,“專項應付款”科目屬于負債類,遞延收益由于政府補助方式的不同,其會計處理方式相對復雜。
專項應付款;遞延收益;核算區別
根據財政部在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會計科目和主要賬務處理》的規定,專項應付款是為了核算政府對企業所有者投入的具有專項或特定用途的款項,比如在工程項目中的資本性撥款或者新產品試制費撥款、中間試驗費撥款等,專項性付款還可以按照資本性投資項目進行明細核算。遞延收益一般是指企業尚未確認的收入或收益,政府補助滿足一定條件可計入遞延收益。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的規定,政府補助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可計入遞延收益: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并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當期損益;而和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如果是用于補償企業以后期間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應當確定為遞延收益,并在確認相關費用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
(一)計量方式不同
專項應付款是國家撥入的具有專門用途的資金,一般是以貨幣的形式撥出。因此在對轉向應付款計量時,企業只需要按照收到或者應收的金額進行計量即可。而遞延收益則不同,因為遞延收益和政府補助相關,因此計量方式隨著政府補助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由于政府補助方式的不同,對其計量方式也分有三種,即實際金額、公允價值、名義金額。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第六條規定,如果政府補助為貨幣性資產,應當按照受到或者應收的金額計量,此時和專項應付款的計量方式相同;而如果政府補助為非貨幣性資產的,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不能可靠取得的,則按照名義金額進行處理。具體操作可以按照《企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第七條、第八條規定,將政府補助區分為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和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與資產相關的,收到時按照規定確認為“遞延收益”,如果其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則以公允價值計量“遞延收益”,并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期內平均分配,計入當期損益。而如果資產的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則將名義金額計量的政府補助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二)形成原因不同
專項應付款的內容主要包括有關部門撥給企業的專項撥款,其核算的基本賬戶一般可設置為“專項應付款”,主要包括專項撥款。現階段的專項撥款項目,主要是指“科技三項費用撥款”,即企業用于新產品試制、中間實驗、重要科學研究補助的專門經費。對于專項應付款,企業應按撥款指定的用途合理使用轉型撥款,并單獨核算。遞延收益核算則是企業根據政府補助準則確認的應在以后期間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因此,對于遞延收益的確認取決于政府補助能否確認,如果政府補助能夠得以確認,則可以在以后期間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計入“遞延收益”。政府補助是指企業無償取得的貨幣性資產或非貨幣性資產,但不包括政府作為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本。政府補助分為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在企業取得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在會計上不能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而是應該確認為負債,計入“遞延收益”。當企業取得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時,如果是用于補償企業以后期間的相關費用或者損失的,在取得時確認為負債,即遞延收益。
(三)會計處理不同
為了對企業的各種專項付款進行有效管理,設置“專項應付款”科目,該科目屬于負債類。貸方反映的是企業收到或應收到的政府撥款,借方則反映轉銷的專項應付款金額。如果在期末,貸方仍有余額,表明企業還有未轉銷的專項應付款,這部分專項應付款應按照撥入的資本性投資項目的種類進行明細核算。具體操作如下:當企業收到一定數額的資本性撥款時,借計“銀行存款”,貸記“專項應付款”;當企業將專項或特定用途的專項應付款用于工程項目,借記相關科目等,貸記“銀行存款”;當項目完工后,形成了企業資產,借記相關科目,貸記“資本公積”,而對于未形成企業資產而又需要核銷的那部分專項應付款,借記“專項應付款”,貸記相關項目科目;剩余的專項應付款需要返還的,借記“專項應付款”,貸記“銀行存款”。現在以新產品試制費用撥款為例,對專項應應付款的會計處理進行說明。如下:
(1)企業收到新產品試制費撥款200000元
借:銀行存款200000.00
貸:專項應付款——專項撥款200000.00
(2)支付樣品購置費40000元
借:外購商品——樣品40000.00
貸:銀行存款40000.00
(3)購置專用設備一臺,不需要安裝可直接使用,價值100000元
借:固定資產100000.00
貸:銀行存款100000.00
(4)基本生產車間為新產品能夠試制耗用原材料、工資、制造費用分別為20000元、22000元和18000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試制新產品60000.00
貸:原材料20000.00
應付工資22000.00
制造費用18000.00
(5)企業試制成功新產品一臺,實際成本為60000元,經批準以30000元作為產品入庫
借:庫存產品30000.00
貸: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試制新產品30000.00
(6)新產品試制完成。企業編制出決算報告,經批準,具體處理如下:樣品上交,固定資產留歸企業,試制成本高出新產品入庫價值部分予以核銷,多余的撥款退回。
借:專項應付款——專項撥款200000.00
貸:外購商品40000.00
資本公積100000.00
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試制新產品30000.00
銀行存款30000.00
“遞延收益”是企業用來核算在以后期間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的科目。當相關政府補助沒有確認為當期收益之前,需要計入遞延收益。遞延收益是屬于負債性質的會計事項。因此,遞延收益一般是和政府補助相關的。政府補助是指企業從政府無償取得的貨幣性資產或非貨幣性資產,政府作為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本不屬于政府補助的范圍,而在相關的資產開始使用之后,在規定的使用期限內,將相關資產價值平均分配,并分次計入以后各期的當期損益,即“營業外收入”。,并在確認相關費用的時候確認營業外收入。如果“遞延收益”在期末還有余額的話,應在“其他非流動負債”科目中反映。“遞延收益”由于政府補助方式的不同,其會計處理方式也不同。
1.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按應收或收到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貸記“遞延收益”。在相關的資產使用期內分配遞延收益時,借記“遞延收益”,貸記“營業外收入”。
2.與收益相關政府補助。按照應收或者收到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或“其他應收款”,貸記“遞延收益”。在以后期間確認相關費用的時候,按應予補償的金額,借記“遞延收益”,貸記“營業外收入”;用于補償已經發生的相關費用或者損失,借記“遞延收益”,貸記“營業外收入”。
3.政府補助的返還的會計處理
《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第五條對于政府補助的使用規定了一定的條件,當企業不能滿足相關條件的時候,需要將部分或者全部返還收到的補助。第九條規定,已經確認的政府補助需要返還的,應當作為會計估計變更,并進行下列處理:存在相關遞延收益的,沖減相關遞延收益賬面余額,超出部分計入當期損益;不存在相關遞延收益的,計入當期損益。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專項應付款和遞延收益之間在計量方法,形成原因以及會計處理方面,都有所不同。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對于企業有效利用政府撥款具有重要意義,企業應對此有清楚的認識。
[1]呂覓,尚文婷.遞延收益在會計業務核算中的體現及運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16)
[2]陳春媚.專項應付款和補助收入的規范核算之我見[J].現代經濟信息,2014(10)
[責任編輯:劉玉梅]
F230
B
1009-6043(2015)02-0130-02
201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