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麗娟
(威海職業學院, 山東 威海 264210)
基礎會計是經濟管理類各專業的專業必修課,也是會計、會計電算化等財會專業的入門課程,學生此門課程學習效果會對其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如何合理安排基礎會計課程內容、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對基礎會計教學效果的提高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學校填報志愿資格線比較低,學生分數普遍不高。進入大學后,學生極易從高中階段的緊張學習狀態轉變為完全放松,進而喪失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基礎會計是一門內容繁瑣的課程,學生對基礎會計的學習是零起點的,一開始就要接觸要素、科目、賬戶等多項抽象內容,尤其面對眾多生疏的會計科目,很多學生的學習熱情消失。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以崗位行動或工作任務為導向安排教學活動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教師通過設計、組織、協調整個學習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動手自主學習知識、掌握工作技能。基礎會計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較強的課程,通過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實施可以將繁瑣的理論知識內容簡單化,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職業行動能力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效果。
基礎會計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傳統教材未能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往往是先講后練、先理論后實踐,未建立起一體化的模式。很多基礎會計教材既想把會計理論知識講全,又想體現出高職高專教育的實踐應用性,在某些環節加上了動手操作的環節,因此現階段教材可看作是加上了操作的本科教材的壓縮版,還未能真正建立一套適合行動導向模式的高職高專教材體系。
為追求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現階段基礎會計教材多按會計知識的內在邏輯順序編排,一般分會計基本理論、會計核算方法、會計核算形式三個知識模塊。會計基本理論主要包括會計含義、對象、目標、假設、一般原則等內容;會計核算方法模塊具體包含科目與賬戶、借貸記賬法、會計憑證、借貸記賬法應用、會計賬簿、財產清查、財務報告等內容;會計核算形式則主要講解記賬憑證核算形式、科目匯總表核算形式和匯總記賬憑證核算形式。此種結構體系割裂了實際工作中各項知識之間的聯系,學習過程中學生并不知道各項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地位及相互聯系,學完后不會運用、難以留下深刻記憶,也不利于學生對會計工作技能的掌握。
依據企業實際會計工作崗位對高職應用型人才的要求,遵循會計知識認知規律,考慮到基礎會計課程的特點及行動導向教學法的需要,重新序化基礎會計教材內容。按照工作事項設置教學內容,按照工作步驟設計教學環節,以過程性知識為主、陳述性知識為輔,通過工作過程還原工作知識,刪減不需要的理論知識。以企業實際會計工作事項安排教學任務,以實際會計工作步驟設計教學環節,學生明確任務后先學習相關理論與要求,再動手操作,做到邊做邊學,為完成工作任務而學習相關會計知識,這時的學就是主動的、有目的性的學,因此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幅提升。
筆者根據多年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經驗,將基礎會計教學內容分為認知會計工作、確認企業基本經濟業務、識別與填制會計憑證、設置與登記會計賬簿、組織財產清查、編制會計報表等六個項目。每個項目又進一步細分為二到五個不等的任務,各任務內部設置若干個工作步驟。
為遵循一般認知規律,第一個項目設置為認知會計工作,分為認知會計職業、認知會計核算基礎、區分會計對象、應用借貸記賬法四個任務,通過學習,對會計職業有個總體認知,對會計的核算對象有清晰的認識,掌握會計核算方法,了解會計業務處理的一般要求(此項目包含了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兩種會計核算方法)。項目二為確認企業基本經濟業務,分為核算資金籌集業務、核算供應業務、核算生產業務、核算銷售業務、核算財務成果的五個任務,每個任務內通過設置分析賬戶、編制分錄等步驟,使學生清晰區分不同類型經濟業務,并會進行會計處理(其中生產業務核算中包含成本計算內容)。項目三為填制與審核憑證,設置識別與填制原始憑證、識別與填制記賬憑證兩個任務,每個任務內又分為識別、填制、審核與保管等內容。項目四為設置與登記會計賬簿,按業務順序分為設置賬簿、登記賬簿、更正錯賬、對賬與結賬四個任務(其中任務二登記賬簿中包含會計核算組織形式相關內容)。項目五為財產清查,分為清查庫存現金、清查銀行存款、清查實物資產、清查往來款項四個任務,每個任務內又分為清查準備、清查組織實施、處理清查結果等步驟,使學生掌握清查工作流程。項目六為編制資產負債表,分別設置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三個任務。
項目一認知會計工作為會計基礎理論部分,項目二到項目六則按照企業經濟業務處理順序依次展開,反映了會計崗位業務技能的要求。學生完成任務、執行各步驟的同時,學習了相關專業知識與要求,將枯燥的理論知識穿插于各個工作步驟,學習效果會有明顯提升。
[1]李占軍.高職高專《基礎會計》教材體系建設研究新論[J].財會通訊,2012(2)
[2]李松青.關于高職基礎會計課程開發與設計的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