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顧楠|文
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對大氣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大氣污染防治措施、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等內容做出了規定。
8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三十一號主席令,公布由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于當日表決通過的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以下簡稱“《大氣污染防治法》”)。新法將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新法共設八章129條,對大氣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大氣污染防治措施、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等內容作出規定。
據了解,現行《大氣污染防治法》制定于1987年,在1995年、2000年先后做過兩次修改,而今15年已過,很多規定已不適于當前工作。
有關專家表示,新《大氣污染防治法》總體上響應了生態文明和綠色化發展的要求,但是有關規定能得以落地的具體實施措施仍待制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童衛東8月29日在全國人大辦公廳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大氣污染防治法》是新《環保法》通過以后修改的第一部單項法律,在立法過程中主要是根據目前大氣環境污染的嚴峻形勢,以及中央提出的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對《大氣污染防治法》做了一些修改。”
他介紹,修訂后的《大氣污染防治法》體現了四個方面的進步。首先,這次修法主要是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強化地方政府的責任,加強對地方政府的監督。
《大氣污染防治法》明確,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對省級政府進行考核,省級政府可以制定辦法對地方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完成情況實施考核。同時對未達標城市要制定限期達標規劃,向同級人大報告,加強了對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
“第二,堅持源頭治理,從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的角度完善相關的制度。”童衛東介紹,本次《大氣污染防治法》的修改加強了源頭治理,“從制定產業政策、能源結構,從燃煤的質量,從機動車污染治理等幾個方面都體現了這一點。”
“第三,抓主要矛盾,解決突出問題。”童衛東指出,目前大家反映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來源于燃煤、工業、機動車,對此這部法律都做了有針對性的具體規定,尤其是對重點區域聯防聯治、重污染天氣的應對措施也做了明確要求。
“第四,加大了處罰的力度。”童衛東分析,新的《大氣污染防治法》的條文有129條,其中的法律責任條款有30條,規定了大量具體有針對性的措施,并有相應的處罰責任。具體的處罰行為和種類接近90種,提高了這部法的操作性和針對性。
例如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取消了現行《大氣污染防治法》對造成大氣污染事故罰款50萬元上限額度的規定,變為按倍數計罰,并提出按日計罰。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今年年初在媒體座談會上指出,環保的事情從來不是環保部門一個部門的事情,而是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共同面臨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事情。而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則從法律角度再次明確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是“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共同面臨的責任”。
為實現目標,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確立了目標責任制、約談制和考核評價制度。三大制度齊下,督促地方政府為當地的空氣質量負責,并要求將考核結果向社會公開。
之所以將政府責任寫入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環境資源法研究所主任周珂認為,主要還是由于法律所面對的現狀和背景有所不同。
“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以治理為主。”周珂表示,新法對政府治理大氣污染達標考核進行了規定,從法律角度明確了政府對于大氣環境的目標責任。
由預防為主到治理為主,由企業職責擴展到政府責任。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對大氣污染防治的工作思路作了明確,即堅持源頭治理,規劃先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能源結構。
“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在企業落實責任方面的要求比較嚴格。”周珂表示。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對違法企事業單位的處罰做了比較細致的規定。針對違法企事業單位,新法制定了大量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措施,并配以相應的處罰。具體的處罰行為和種類接近90種。新法還取消了現行法律中對造成大氣污染事故企業事業單位罰款“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封頂限額,增加了“按日計罰”的規定。
同時,新法還明確,造成大氣污染事故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上一年度從本企業事業單位取得收入50%以下的罰款。對造成一般或者較大大氣污染事故的,按照污染事故造成直接損失的1倍以上3倍以下計算罰款;對造成重大或者特大大氣污染事故的,按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損失的3倍以上5倍以下計罰。
目前 ,《大氣污染防治法》與各項法律法規的對接正在逐步完善。9月17日國新辦就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情況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共中央組織部秘書長高選民表示,《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已于8月中旬公開發布。
《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劃定了領導干部在生態環境領域的責任紅線,明確了追責對象、追責情形、追責辦法,旨在督促領導干部牢固樹立綠色政績觀,不能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越雷池一步”,是督促領導干部正確履職用權的一把“利劍”,也是確保《大氣污染防治法》落實的一個重要保障。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王金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如果能夠認真地去落實80%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全社會都能依法保護大氣環境,那么藍天白云就會常駐我們的穹頂。
而對企業來說,此次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將給環保企業帶來新機遇的同時,排污企業也必將面臨更大治理減排壓力。因為將來與之打交道的不再是“人”,而是威嚴的法律。
目前,我國有色金屬工業仍然存在資源能源消耗高、污染物產生和排放強度大的特點。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可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技術不夠先進、生產粗放等原因導致的資源能源消耗過高,主要指標遠高于發達國家先進水平。二是企業產生的污染物數量大,增加了末端治理達標排放的技術難度和經濟成本,部分企業如果做到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將面臨虧損。三是大多數中小企業技術裝備落后,生產流程集中程度較低,在造成資源嚴重浪費的同時,往往也嚴重污染環境。由于地方保護主義和歷史原因導致不成規模的小企業散亂、眾多,難以管控,無形中增加了環境風險隱患。
為了進一步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貫徹落實國務院批復實施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 十二五” 規劃》的相關要求,環境保護部已于2013年年底會同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鉛、鋅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鋁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銅、鎳、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鎂、鈦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釩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等6項有色金屬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在標準中新增加了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對顆粒物、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發布了《錫、銻、汞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2015年又發布了《再生銅、鋁、鉛、鋅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等。這些行業標準的發布實施,對有色金屬工業產業優化升級具有顯著的倒逼作用,未來有望加速有色金屬行業落后產能、過剩產能的淘汰。
隨著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的出臺,環境保護提標升級的要求更加明確和具體化,有色金屬生產企業未來所面對污染防治的壓力和形勢更加嚴峻。這要求我國有色金屬行業要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和環保投入,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著力開發和發展綠色材料,擴大有色金屬再生利用,促進產業向綠色、低碳、循環方向轉變,推動全行業持續健康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