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 徐逸波
堅持雙輪驅動 實現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新突破從嚴管黨治黨 提升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新水平
文‖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 徐逸波
(一)堅持穩中有進,國資國企運行質量效益穩步提高
針對“三期疊加”新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聚焦質量效益,優化產業結構,科學組織生產,實現重點核心產品市場占有率穩步提高,企業管理能級提升。快報統計顯示,2014年本市地方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74萬億元,同比增長6.5%;利潤總額2541.63億元,同比增長12.7%;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564.49億元,同比增長15.3%;繳納稅金1700.93億元,同比增長14.9%。截至2014年底,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總額12.12萬億元,同比增長10%,其中,國有權益1.71萬億元,同比增長10.7%。
一大批企業集團保持國際國內行業領先地位。上汽集團、綠地集團、浦發銀行、中國太保等4家企業進入2014年《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上汽集團整車銷售超過560萬輛,連續十年領跑全國市場。上港集團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連續五年排名世界單體港口第一。申通集團軌道交通運營里程保持世界第一排名。綠地集團房產銷售金額和面積首次全面超過萬科。機場集團飛機起降、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吞吐量再創歷史新高,貨郵吞吐量連續五年排名全球第三。上海電氣、光明食品集團、百聯集團等20多家企業進入2014年度中國企業500強。
(二)聚焦核心關鍵,深化國資改革加快國有企業發展
形成推動“上海國資國企改革20條”落地的24項配套制度體系,覆蓋混合所有制改革、發展目標、布局結構、公司治理、考核分配和風險管控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完成“4個一批”共80余個項目,包括:推進一批依托資本市場改革發展項目。23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融資或重組資產1629.13億元。實施一批開放性市場化聯合重組項目。上海電氣壓縮機業務與中船重工、上實集團與航天機電光伏電站開展戰略合作、組建科技創投公司等。市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從52家收縮為45家。推動一批“走出去”跨國并購項目。上海電氣收購意大利安薩爾多能源公司40%股權、光明食品集團收購意大利薩羅瓦公司90%股權等,全年新增海外投資369.2億元人民幣。完成一批轉制和市場化退出項目。上海城投、上海儀電完成公司制改革。
(三)完成平臺組建,構建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管理體制
按照市委、市政府對國資流動平臺的定位,完成平臺公司組建。國際集團和國盛集團盤活存量資產388億元。按照“國資委負責資本監管、平臺公司負責資本運作、企業集團負責日常經營”的總體框架,形成相關決策機制、工作流程、業務規范。探索整體上市公司存續資產托管模式。
堅持以管資本為主加強監管,努力做到“管好國資、放活國企、不干涉日常經營活動”。制發“管好資本,服務企業履職清單”,明確18大類43子項目錄。擴大國資收益收繳范圍,提高收繳比例。制定國資監管事項分類審批規定,規范重大重組改革事項審批程序。
(四)實施任期契約,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完成24家企業領導人員任期目標簽約。完善分類考核方法,競爭類企業引入行業對標機制,重點考核股東價值、主業發展和持續能力;功能類企業引入政府主管部門評價機制,重點考核功能作用和運營能力;公共服務類企業引入政府主管部門和社會第三方評價機制,重點考核服務水平、成本控制和持續能力。落實董事會用人權,7家企業集團董事會選聘14名經理班子副職。近10家市場化程度較高的二、三級企業試點推進職業經理人制度。上港集團實施員工持股計劃。光明乳業、華虹計通等完成股權激勵,上海微電子等高新技術企業實施“張江辦法”。
(五)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企業創新轉型持續發展能力
國資重點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以及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等4大領域,集中度提升到67%。明確企業科技創新“四個一”目標,從考核激勵、資源政策等方面形成12項支持措施,30%的國資收益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對62個項目實施“三個視同于和一個單列”政策。
聚焦4.5代AM-OLED等26個重大項目,完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點科技創新項目。全年系統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投入比重達到2.3%,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六)加強指導協調,深化完善國資監管全覆蓋體系
積極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管理。推動產業與金融、文化國資統一管理,優化國際集團國資監管方式,加快文化國資市場化改革。會同市僑辦、市環保局,完成其下屬企業與相關企業集團重組。指導區縣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對區域發展的貢獻度。徐匯、長寧、虹口、楊浦、寶山、嘉定、奉賢等出臺深化本區國資國企改革的指導意見。
(七)注重民生保障,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維護和諧穩定
完善企業職工收入正常增長、低收入群體提低和工資集體協商機制。競爭類企業中生產經營正常、工會組織健全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比例90%以上。系統企業在崗職工收入增長預計達12%,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不低于13%。開展重大改革調整社會風險評估,初信初訪實現轉送率、告知率和辦結率三個100%,新增重信重訪為“0”。全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責任體系,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規模以上企業達標率100%。開展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和重點部位的安全生產大檢查和重大火災隱患集中整治,未發生重特大安全責任事故。
(八)從嚴管黨治黨,提供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強大動力
確立“圍繞改革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企業黨建總體原則,嚴格落實基層黨建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深入開展“改革當先鋒、為民作表率”黨建主題活動,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鳴鑼開道、鼓勁加油、保駕護航。組織14家企業集團主要負責人參加“談改革,講創新,話黨建”全媒體大型訪談活動,凝聚廣大黨員干部職工的改革發展共識。制發加強“走出去”企業黨建、勞務派遣制員工黨員發展管理意見。落實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市國資兩委48項、企業集團800余項整改事項全部整改到位。嚴格清理領導人員垂直兼職、“裸官”、離退休人員企業和社團兼職、規范調動轉移工資關系辦理。嚴格落實黨委的主體責任、紀委的監督責任和領導干部的“一崗雙責”。建立健全案件線索分析研判、上級紀委主導案件查處、懲處違紀違法行為把關、辦案力量整合、查信辦案考評等5項工作機制,在全國范圍推廣。
(一)著力優化結構推動國有經濟提質增效
堅持以發展為導向,在講求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保持平穩增長,利潤總額增長不低于營業收入增長,主業利潤增長不低于利潤總額增長,成本費用的增長不高于營業收入的增長。國資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以及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等4大領域的集中度達到70%。全面實施企業全面預算管理、資金管理、內控建設、財務風險管理和財務信息化“五位一體”管理模式。重點關注高負債企業、高庫存企業、境外資金匯率和金融相關業務等風險,實現科學融資。
(二)著力發展以公眾公司為導向的混合所有制經濟
以公眾公司為導向,推動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融合發展。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建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指導把關機制,重點把好科學決策、審計評估和市場交易三道關。加快企業集團整體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進一步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推動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推進開放性市場化聯合重組,探索非國有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鼓勵人才資本和技術要素貢獻占比較高的高新技術企業引入員工持股,完善員工持股流轉和退出機制。
(三)著力完善平臺規范運作啟動資本流動項目
建立健全國資流動平臺制度規范,形成專業化的平臺規范運作模式,穩妥處理好市國資委與流動平臺、與被持股企業,以及流動平臺與被持股企業之間的關系,推動國資流動實現規范透明、程序科學目標。按計劃、分步驟持有并適時運作部分整體上市公司、多元化企業的國有股權,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城市基礎設施和民生保障工程。完善整體上市公司存續企業托管方案基本框架,適時推進相關工作。
(四)著力推動企業加快創新實現轉型發展
建立以創新為導向的考核、激勵和評價機制,加大產業集團任期考核中創新指標權重、科研院所權重達到50%;探索國有創投企業投資項目評估市場化管理。加大資金、資本和資源向創新的重點領域和重點企業集中。鼓勵企業設置首席工程師、技術總監等技術性崗位,建立雙通道職業發展和薪酬晉升序列。優化創新環境,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協調政府相關委辦整合全市資源對接國家和本市重大創新戰略項目;推動企業組建科技創新戰略合作聯盟發揮協同效應。
(五)著力建立健全企業長效激勵約束機制
以分類監管為前提,以任期契約管理為基礎,以建立健全長效激勵約束機制為核心,統籌推進國有企業領導人員薪酬制度改革。上半年完成第三批企業領導人員任期目標責任簽約,實現任期契約管理全覆蓋。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優化董事會和監事會結構,探索建立專職外部董事制度。確定競爭類、功能類、公共服務類企業領導人員的薪酬結構和水平,實施與任期目標相配套的任期激勵。對整體上市公司、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探索建立符合國家規定和企業特點的股權激勵、“張江辦法”等長效激勵約束機制。
(六)著力推動國資科學監管嚴格規范
進一步清理規范性文件,修改完善企業章程。建立“事中事后監管清單”,重點加強境外投資、產權轉讓、資產評估、財務風險等監管,推動企業依法改革、國資依法監管。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建立形成全覆蓋的市屬經營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益管理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加強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發揮信息化對提高國資監管能力的支持作用。加強重點人員行為規范管理,明確企業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監事會主席、財務總監等的職責、底線和硬約束。
(七)著力夯實基礎加強國有企業黨的建設
進一步增強“抓好黨建是最大的政績”的責任意識,圍繞“圍繞改革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黨建工作格局。深化“改革當先鋒、為民作表率”黨建主題活動,根據不同類型企業的功能定位,加強針對性、精細化指導。發揮典型引領作用,選樹一批先進黨組織和典型個人。嚴格落實“雙結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黨務公開等制度,發揮責任區、示范崗等黨員服務群眾載體的作用。探索混合所有制企業黨組織落實“參與決策、帶頭執行、有效監督”要求的途徑和方式。
(八)著力加強干部嚴格管理和黨風廉政建設
嚴格落實各級黨委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紀委的監督責任和領導干部的“一崗雙責”。細化“一崗雙責”責任清單,重點抓好中央和市委巡視組、市委黨建和黨風廉政責任制檢查組反饋意見整改措施落地見效。完善“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和“制度加科技”風險防控機制建設。嚴格干部監督管理,做到從嚴選拔、從嚴監督、從嚴問責。完善黨內政治生活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相關程序和規則。強化正風肅紀推進反腐倡廉。加強企業領導人員廉潔從業案例警示和紀律法規教育,開展貫徹中央八項規定、規范企業領導人員履職待遇和業務支出等情況督查。完善案件線索分析研判、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為主等工作機制。開展企業領導人員違規關聯交易、親屬違規辦企業專項清查和治理工作。
(本文系作者在2015年上海國資國企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