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楓橋
(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 北京 100091)
論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整體性*①
王楓橋
(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北京 100091)
系統發展的基礎是:內部要素的差異性所產生的聯系。所以,系統的發展是一種差異化發展。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主體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系統,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系統包括:作為基本要素的經典馬克思主義,以及發展要素的傳統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以及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可稱之為“三大主義”。經典馬克思主義“整體”地表現了“三種形態”,經典馬克思主義基礎上的“三大主義”各自“偏重”地體現著“三種形態”,這就導致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體系內部兩大要素的矛盾——整體性與偏重性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決定著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趨勢。
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理論實踐系統要素
近些年,學界關于“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發言盈庭,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進展。縱觀國內學界研究成果會發現一個共同特征:對馬克思主義發展整體性的論證多表現為時間邏輯。時間在先的論證方法縱然可以展示完整的發展軌跡,但是在應然層面,“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整體性”重點必然在于馬克思主義發展進程中展現出來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不僅僅存在于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更深層次的存在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內部。當我們深入馬克思主義內部,探尋其構成要素和發展規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一幅更加完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圖景。
整體性思想是隨著人類哲學思想的產生而產生的,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成為了基本的哲學研究方法。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所開創的宇宙體系論表達了早期哲人對整體性的認知。被亞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哲學鼻祖的泰勒斯宣稱:大地浮在水上。這種樸素的有形本源意識中潛藏著萬物所體現的整體行為——對水的依賴。赫拉克利特繼承了米利都學派本原有形觀點,將視野放在對立的結果——統一之上,更加強調本原普遍性基礎上的樸素辯證法,他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整體性視野揭示出運動變化的根源,最早提出了用數學和諧表現“整體”的基本構造??梢哉f,古代哲學整體性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亞里士多德,他認為事物的質料對應其構成、形式對應其結構、動力對應其動源、目的對應其緣由,這四組關系構成一個整體性系統,任何事物都是“四因”的綜合產物,這樣,亞里士多德就把“四因”所蘊含的形式邏輯演繹成了系統的整體性邏輯。而后,亞里士多德提出了“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的論斷,這種整體論為后世哲學家,以及系統科學家對整體性研究開辟了道路。
到了近代,整體性思想被思辨哲學發揚光大,最終為系統科學對整體性的探究打下了思想基礎。黑格爾以客觀唯心論為前提,認為自然界和精神世界是在諸多方面聯系著的整體,兩者表現出來的整體性不是部分特征的機械相加,但是,這些部分特征之間相互聯系、不可分割。這種辯證整體觀超越了盛極一時的機械整體觀,可謂哲學史上的深刻變革。
時至20世紀70年代,一般系統科學的創始人貝塔朗菲提出了構建系統科學的命題。他認為,整體性得以凸顯的主體是系統,系統表現出整體性的行為方式是系統內部各要素所不具備的。前蘇聯學者勃勞別爾格將系統與其所處環境結合起來考察系統整體性的特征,認為外部環境影響著系統整體性的產生。華裔物理學家、科學家歐陽瑩之認為系統的整體性得以涌現的原因在于,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的聯系使得系統行為復雜多變。
結合哲學和系統科學認識整體性的代表觀點可以發現,當我們談到整體性視野時,實際上就是說系統的認識和處理問題。系統科學認為,系統就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組成部分相互影響、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1](P21)這一論斷包含三個重要信息,第一,“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組成部分”,這表明系統是由部分構成的,關鍵是組成部分的區別,也就是組成部分的多元特征,多元表現對立,對立催生矛盾;第二,“相互影響、作用”,這說明組成部分之間的相關性,聯系就是統一,加之多元所表現出來的對立,系統的組成部分之間便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推動系統的發展;第三,“形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多元性和相關性催生了系統的發展,相互聯系而又彼此區別的組成部分在推動系統發展的過程中表現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也就是說系統的發展就是有著相關性的不同組成部分之間整體性的發揮。結合上述,我們可以認識到,整體性是依賴于系統而存在的,是系統的基本特征,由相關而又不同的組成部分所構成的系統在發展中體現出來的特征就是系統的整體性。那么,整體性作為系統的特征而存在,其主體必然是由不同組成部分所構成的系統,其來源在于系統內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1.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系統。人們希望把經典馬克思主義這塊整鋼應用到理論創造與實踐創新,其中,整體的應用就會建立起通向真理的橋梁,切割以后應用只能通向謬誤或是脫離實踐。面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的巨大轉變,伯恩施坦選擇了修正馬克思主義,列寧選擇了結合俄國實際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面對十月革命后歐洲他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失敗,盧卡奇、葛蘭西選擇了文化和意識形態革命;面對二戰后科技發展和人性復歸的現實,后馬克思主義者選擇了解構或者是重構馬克思主義;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現實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發展的客觀需要,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相結合,開創了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歷史證明,馬克思主義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沒有理論支撐,實踐就會失去指導,變得茫然無從;沒有實踐的來源和檢驗,理論就會空穴來風、脫離現實。馬克思主義,從創立之初就是一個完整的理論與實踐系統。在這個系統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面對不同的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所造就的具體的民族和時代,因為具有面向現實的理論本質,馬克思主義必然與各種思想文化成果和社會實踐現實相碰撞,這樣,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系統的整體性始終徘徊于“被認知”“有選擇的認知”和“不被認知”這三種選項中,但其中不變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系統的不斷發展。
2.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系統的內部要素。系統是由要素構成的,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推動系統發展,并在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出系統的整體性。其中,要素之間的差異首先是由其在系統中的地位決定的。
(1)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系統的根本要素。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19世紀40年代的歐洲,一方面,資本主義創造了“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2](P277)的生產力;另一方面,勞動創造了價值,同時“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保?](P93)巨大的現實反差,成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社會實踐根源。當時的歐洲哲學界,黑格爾哲學體系裹足不前,費爾巴哈面對現實倒退到唯心主義立場上,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家”們無有建樹;經濟學界,大衛·李嘉圖以及西斯蒙第對資本的“公正性”以及資本主義制度發展帶來的弊端,觀點飄忽不定;英、法空想社會主義者,為構建一個可以取代資本主義的社會作出的多種天才設想也只是能見樹木不見森林。對于青年時期就立志為人類謀幸福的馬克思,從撰寫博士論文到《德法年鑒》時期,在主客觀共同作用下,實現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重大思想轉變,為此后的偉大理論與實踐創造打下堅實的基礎?!?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對唯物史觀的首次理論探索,《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為創立歷史唯物主義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此后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到《哲學的貧困》,闡述了新的科學的唯物史觀并將其公之于世。1848年,《共產黨宣言》作為新的世界觀與工人運動結合的產物,表明從實踐中來的馬克思主義不只表現在理論書籍上,揭開了馬克思主義與國際工人運動相結合的新篇章,宣告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但馬克思的理論追隨現實的發展并沒有止步,因為它始終面向時代的前沿問題。此后,馬克思移居倫敦,他一邊總結1848年歐洲革命的經驗,并重組共產主義者同盟的重要機關,一邊開始了創制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偉大歷程。[4](P86)在馬克思留下的浩如煙海的著作中,《資本論》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結晶之作,它在實現了勞動價值論科學革命的基礎上,發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驚天秘密——剩余價值理論,“使明亮的陽光照進了經濟學領域”,“科學社會主義就是以此為起點,以此為中心發展起來的”。[5](P548)19世紀60年代以后,馬克思恩格斯不斷結合科學技術領域出現的新成果推動理論創新,結合國際工人運動紛繁復雜的新情況推動實踐進步。在“第一國際”中擔任德國通訊書記的馬克思,結合新情況新趨勢重新起草了《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和《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兩個重要文件,在總結1848年歐洲革命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原有理論和實踐經驗,逐漸形成并完善了無產階級革命道路和策略的科學理論。1883年馬克思逝世,恩格斯在與各種機會主義斗爭的同時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恩格斯深刻反思了1848~1849年革命的斗爭策略,提出了無產階級要在堅持革命領導權的基礎之上,利用資產階級民主制和普選制進行合法斗爭的策略。[4](P86)他積極指導全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推動了東方國家對社會發展道路的探索。在理論方面,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和《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經典著作,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社會歷史觀。同時,《自然辯證法》一文依據充分的自然科學事實,全面闡發了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和科學觀,實現了哲學自然觀的根本變革。
經典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種三元結構的獲得過程告訴我們:科學的整合就是一種超越。馬克思主義面向19世紀工人運動的實踐,經過對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的科學整合,結合客觀的社會歷史發展狀況,以科學理論的形式表達了無產階級受剝削、受壓迫的根源和現實訴求,它不僅僅超越了以往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研究,還在實踐的層面上跨越了理論本身所能攀之高峰,這是對理論和實踐整合的力量,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一覽無余。
首先,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系統的發展奠定了整體性標桿。馬克思沒有任何一本著作是單獨關涉某一學科的,反之,馬克思的任何一本著作都可以為多學科的研究提供思想來源。也就是說,在馬克思那里,他考察、研究和應對現實的基本方法就是整體性視野。所以,任何將馬克思主義狹義的理解為某種學說,都會自覺或是不自覺地分割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系統。這個系統發展過程中所體現出的根本屬性——整體性,就是由系統的初始部分——經典馬克思主義奠定的,誰真正堅持了整體的經典馬克思主義,誰才會在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真正發展馬克思主義。
其次,經典馬克思主義基本屬性階級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在現實進程中表現為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形態、學術形態、大眾形態”,[6]此“三形態”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系統發展的基本形態。韓慶祥教授認為:“馬克思哲學分析和解決的‘總問題’,是資本占有勞動與無產階級的解放。馬克思哲學在探索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大眾形態、學術形態和政治形態三者有機統一的基本形態。然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馬克思以后的發展史中,卻呈現出不同的演變和命運?!保?]這一觀點具有極大的建設性,啟發我們研究經典馬克思主義基本屬性所表現的三種形態的具體發展。“三形態”有機地統一在經典馬克思主義內部,體現了經典馬克思主義形態的整體性。經典馬克思主義在與理論碰撞、被實踐檢驗的漫長歷史歲月中,這樣的“三形態”結構發生了轉化,轉化為不同馬克思主義發展成果對不同形態的偏重,基礎角度“三合一”,發展過程“一分三”,這種偏重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分裂,而是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三元結構轉化為其理論與實踐系統中具有不同偏向的具體要素。
最后,經典馬克思主義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體系奠定了關注的總問題——資本占有勞動的秘密,以及人類解放道路的探索。經典馬克思主義產生于資本奴役勞動束縛人類發展的年代,至今,馬克思所處年代的階級、社會矛盾,被掩蓋在發達資本主義的先進生產力背景下。所以,破解資本占有勞動的秘密和人類解放的事業從未完成,并且愈加艱巨。但是,資本創造的發達生產力正是對其自身生產關系的否定,就像當年它用機器否定了封建關系一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正在進行一種自我否定,這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時所提到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7](P874)思想。經典馬克思主義正是因為關注“資本占有勞動與人類解放”這個伴隨“人類社會史前史”結束的“總問題”才得以生生不息,以此為基礎,對這個問題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的回答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系統的發展要素。
(2)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系統的發展要素。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講到:“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所有這些體系都是以本國過去的整個發展為基礎的,是以階級關系的歷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學的以及其他的后果為基礎的。”[8](P544)那么,馬克思恩格斯之后,馬克思主義的命運如何呢?
1889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標志著“第二國際”的成立,1895年,恩格斯逝世以后,第二國際逐漸分裂為兩派。一派以伯恩施坦為代表,“這個派別因前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伯恩施坦而得名,因為伯恩施坦叫囂得最厲害,最完整地表達了對馬克思學說的修正,對馬克思學說的修改,即修正主義?!保?](P2)他們重構甚至肢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為應該拋棄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無產階級應該通過暴力武裝革命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觀點,主張“漸進性的”社會主義改良,走民主主義的、合乎道德的、合乎憲法與和平的變革之路。后來,隨著列寧主義和蘇聯的影響逐漸擴大,這一派在隨后的歷史變遷中逐漸分裂為——偏向修正主義的民主社會主義和偏向列寧主義的東歐共產黨。另一派以列寧為代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為無產階級必須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奪取政權,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做出了新考察,深刻批判了修正主義,具體的歷史的分析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命運,以“由一整塊鋼鑄成”的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和實踐基礎,捍衛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并深刻分析了20世紀初的資本主義發展狀況,認為在第二次產業革命的推動下,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資本主義發生了劇烈變化,“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為資本主義的壟斷所代替”,[9](P650)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所以,我們稱列寧主義也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1924年開始,斯大林領導了轟轟烈烈的蘇聯黨和國家建設,但是,在衛國戰爭勝利、社會主義建設空前發展的背后,他將列寧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勇氣幻化為不切實際的共產主義目標,將列寧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情懷偷換為大國沙文主義,最終形成了以蘇聯模式為代表的傳統馬克思主義。這不僅深刻影響了隨后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并直接導致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歷史悲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發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創傷和打擊。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風起云涌,以列寧主義為指導的俄國革命取得了輝煌勝利,使社會主義變成了現實,極大的鼓舞了歐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紛紛投入暴力奪取政權的無產階級革命,但是,這些起義或是革命紛紛以失敗告終。勝利和失敗的反差,刺激了歐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深刻分析失敗的原因,通過對東西方市民社會的對比分析或者無產階級發展和文化形式的探究,提出了對傳統無產階級革命觀的修正,并制定了以文化和意識形態斗爭為主要內容的新的革命觀。加之,當時歐洲一些理論家囿于青年和老年馬克思,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區別之爭,這就催生了既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義又反對列寧暴力革命思想的西方馬克思主義。以主張恢復歷史總體性進行意識形態革命的盧卡奇,主張推行與資產階級爭奪意識形態領導權文化革命的葛蘭西,以及科爾施、布洛赫等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二戰后到20世紀60年代末這段時間內,經歷了戰后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和分化,技術理性文化危機的凸顯,逐漸將其分化為“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科學主義馬克思主義、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等等”。[10](P14)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以“法蘭克福學派、南斯拉夫實踐派、布達佩斯學派”等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逐漸“走向解體”,[10](P16)偏離了“總體性革命”的航向。
十月革命以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并形成了系統的適合中國具體國情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鄧小平曾指出“毛澤東思想是個體系,是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11](P43)毛澤東思想是富有民族和時代特征的鮮活的馬克思主義。毋庸置疑,改革開放是中國近代以來的又一次偉大革命。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認真總結了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深刻反思了以蘇聯模式為代表的傳統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準確洞察了全球化進程加速發展的客觀事實,立志在經歷了近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中華大地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改革舊體制中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因素,開放經濟特區并逐漸全面開放,正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不竭動力。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和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一部分,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不同的民族氛圍中、客觀的世界視野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系統的堅持和發展。
梳理歷史是我們取得新發現的基礎。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主要凸顯出以下“三大主義”:伴隨蘇聯模式產生而逐漸成型,并深刻影響其他國家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的“傳統馬克思主義”;在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的社會背景下,反對“第二國際”、否定列寧主義、批判蘇聯模式、回應后現代危機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反思探索經驗,綜合民族和時代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以,“三大主義”是經典馬克思主義在不同的國家,面對不同民族,回答不同的問題時產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系統的發展要素。
系統由要素構成,要素的多樣性決定了他們之間的差異,要素之間的差異與聯系無法分割、辯證統一。一方面,“沒有差異就不能構成聯系”;[12]另一方面,“沒有聯系也就沒有差異”。[12]系統的發展是一種差異化發展,系統發展的基礎是,內部要素的差異性所產生的聯系和聯系表現出的差異性。很明顯,經典馬克思主義與“三大主義”中任何一種“主義”都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來源于現實背景和理論與實踐發展進程。
1.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系統發展的主要矛盾。如前所述,經典馬克思主義具有“政治形態、學術形態、大眾形態”,[6]它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系統的根本要素,為該系統的發展奠定了基本形態。
傳統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是蘇聯模式,它產生的外部環境是資本主義內外矛盾突出、危機重重,通過戰爭重新分配利益格局。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也許在戰時有利于統一力量、抵抗外敵入侵,也許在兩極格局中有利于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地位,但是,同時也主觀割裂了馬克思主義三種形態的關系。用政治決定學術研究的一切,這就扼殺了理論進步的希冀;用政治左右大眾話語的發展,就脫離了實踐前進的根基;用政治代替經濟、代替市場,無視外部世界的客觀影響,忽視人類發展的客觀規律,最終只能使政治失去生機,導致政權走向毀滅。對傳統馬克思主義的反思,并不是全盤否定,而是批判改造,是在肯定它對落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否定的基礎上,對其的一種辯證否定。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革命與非革命之間選擇了文化和意識形態革命之路。一方面,被“物化”的工人階級被統治階級用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和福利迷惑;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中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排斥和邊緣化。這種遭遇,使得西方馬克思主義不但失去了文化和意識形態革命的主體,更使得它逐漸脫離實踐,走進學院,最終在主客觀的共同作用下,西方馬克思主義總體上脫離政治和大眾,偏向了學術形態。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學理分析,表現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新時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的回應,開創了諸多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領域,拓展了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域,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反思的結果,是對當今世界和中國發展狀況現實回應,是具有民族和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對傳統馬克思主義最具代表性的反思就是四項基本原則基礎上的“改革開放”。但是,隨著改革開放逐漸深入,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大眾角度卻產生了認同危機,頂層設計缺乏最廣泛的社會認同,本應統一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系統發展的政治形態、學術形態和大眾形態相對分離。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政治和學理上重視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但政治和學理上的重視并不能真正代替民眾的關切,重點是將重視轉化為代表,才不會使得大眾形態的學理成分過重、政治氣氛過濃,導致馬克思主義難以融入日常生活,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趨向非理性。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為政治改革,以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為代表的學術進步,以“中國夢”為代表的大眾認同,正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形態趨向理性、“三種形態”逐漸統一的表現。
根本要素確定了發展要素的基本形態,但由于發展是具體的歷史的,各個發展要素就會偏向某一種基本形態,從而表現出根本要素與發展要素之間的差異性,推動系統發展,涌現系統整體性。通過對統一著“三種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系統的發展要素對“三種形態”不同偏向的分析,不難看出,經典馬克思主義為其發展所奠定的基本形態在實踐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傳統馬克思主義過分注重政治形態,西方馬克思主義囿于學理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眾形態趨向非理性,“三大主義”對“三種形態”的偏向性和經典馬克思主義“三種形態”的整體性,構成了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系統發展的主要矛盾。
2.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系統的發展過程就是具有差異的相關要素涌現出整體性的過程,也就是說,系統的發展就是系統整體性的不斷涌現。系統整體性與系統發展的關系可以表述為,一方面,系統發展涌現系統整體性,另一方面,系統整體性是系統發展的皈依。所以,系統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確立、鞏固其整體性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系統發展的總趨勢就是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不斷確立和鞏固。
“三大主義”對“三種形態”偏向性的產生,是對以教條主義為特征的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個否定。但是,“三大主義”偏向性由于系統發展的客觀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就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確立某種偏向性,而是在偏向各種形態的“三大主義”理論與實踐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整合“三大主義”的基礎上,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整體性。
首先,“三大主義”的偏向性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系統中,表現為差異基礎上的相關,是系統整體性得以涌現的基本條件。所以,整體地看待“‘三大主義’對‘三種形態’的偏向性”是理解“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發展進程的基礎。同時,“任何領域的發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以前的存在形式。”[13](P329)“三大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系統的發展要素,始終伴隨著其發展的是對自身“存在形式”的辯證否定。
其次,教條主義的錯誤始終伴隨著馬克思主義發展,同時,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也是在否定教條主義中開始的。所以說,偏向性的第一個否定對象就是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其中,對傳統馬克思主義中教條主義因素的理解是關鍵之點。事實上,在這里,必須將“三大主義”的偏向性看作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統一特征。偏向性首先對教條主義進行否定,其根據不是教條主義產生的早晚,而是強調教條主義中蘊含著的形態偏向因素,形態偏向的解決必然要首先否定自己的培養基——教條主義。教條主義是主觀主義的表現形式,就是把理論當做僵化的教條,一切從定義出發,反對從實際出發,否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忽視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本質上,教條主義割裂了理論與實踐、主觀和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關系,最終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割裂。
最后,偏向性對自身的否定,是馬克思主義整體性重新確立的第二個否定,是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肯定。偏向性在否定教條主義的同時,又在否定自身,因為,“三大主義”的發展只有克服了政治形態的行政化趨向、學術形態的主觀化趨向、大眾形態的非理性趨向才能使“三種形態”重新統一于具體的——特色化的馬克思主義。
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就是要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主義的整體性,確立的歷程直接指向對馬克思主義“三種形態”的整合,經典馬克思主義“三種形態”分別外顯為具有不同偏向的“三大主義”,所以,推動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的根本之點,就是實現馬克思主義歷史與現實的整合,也就是在經典馬克思主義基礎之上,實現對“三大主義”歷史與現實的整合。
[1]苗東升.系統科學精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顧海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韓慶祥,張艷濤.馬克思哲學的三種形態及其歷史命運[J].中國社會科學,2010(04).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衣俊卿.20世紀的新馬克思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1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邱耕田.差異性原理與科學發展[J].中國社會科學,2013 (07).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責任編輯:哈麗云
A81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4.01
①*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德意志意識形態》關鍵詞譜系化研究”(14FKS001)和中央黨校重點課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研究”(ZYDXZD20130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