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楠 周定財
(江蘇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江蘇徐州221116)
信息時代網絡大V的興起、影響及其規引策略*①
劉潤楠 周定財
(江蘇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江蘇徐州221116)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公共輿論成為了公共輿論的主要部分,而網絡大V則憑借其獨特的優勢成為了網絡公共輿論的掌握者,對政府工作、公民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由于權責不清、“擬態環境”與“刻板成見”的影響以及監督機制不健全,網絡大V的存在也會導致不實信息的過分傳播,影響政府決策和司法公正,甚至會引起網絡暴力。因此,要堅持立法監督兩手抓,同時媒體要堅守職業操守,促進網絡大V群體的健康發展。
網絡大V公共輿論 傳播媒介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成熟,網絡成為了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種信息傳播交流方式,其中以微博、微信為主要代表的新興傳播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社會輿論環境和公眾參議事格局。在這種環境下,網民主動掌握了公共輿論話語權,網絡大V更是應運而生。
網絡大V是指在新浪、騰訊、網易等網絡平臺上獲得個人認證、“粉絲”眾多的網絡貴賓賬戶擁有者,是身份得到認證的網絡意見領袖,“粉絲”數通常在50萬以上,是自媒體蓬勃發展而帶來的附屬品。相比于普通網民,網絡大V這個群體擁躉眾多,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常常是振臂一呼,應者云集。據統計,目前在新浪和騰訊微博中,10萬以上粉絲的大V超過1.9萬個,百萬以上粉絲的大V超過3 300個,千萬以上粉絲的大V超過200個。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對全國3 000萬名大學生微博用戶的數據調研中發現,在微博平臺上,超過60%的信息為轉發,而在轉發的信息中有80%為大V發布。2012年,人民日報的發行量是280多萬份,而微博人氣女王姚晨的粉絲有1 955萬人,換句話說,姚晨每一條微博的受眾,即便不算轉發產生的間接傳播,也比人民日報的發行量多出來接近6倍。由此可見,在微博這樣的自媒體中,網絡大V儼然已成為引導網絡輿論,處理社會事件的主要力量。網絡大V的興起,是網絡平臺和該群體自身特點相互作用的結果。
首先,互聯網改變了媒體格局。新新媒介(new new media)是指互聯網上的第二代媒介,于21世紀被普遍應用,如博客、貼吧、微博、微信等。對于這類媒介,保羅·萊文森(Paul Levinson)給出了十分具體的界定:“第一,消費者即生產者;第二,其生產者多半是非專業人士;第三,個人能選擇適合自己才能和興趣的新新媒介去表達和出版……”[1](P3)新新媒介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媒體格局,而大眾對這類媒介的使用也是駕輕就熟,并逐漸從信息的消費者變成了生產者,主動要求掌握話語權,改變自己的被動局面。在這種情況下,網絡大V發展的外部環境得到了發展成熟。
其次,網絡平臺準入門檻低,群體多樣化。以新浪微博用戶加V認證為例,新浪微博用戶申請認證條例規定,只要是特定行業擁有真實社會身份并提供證明材料的人群,并綁定手機,有頭像,粉絲數不低于30人,關注數不少于30人,微博內容能體現活躍者皆可申請加V。如證件不夠齊全或不能申請比較合理的認證,讓好友中的認證用戶用名義擔保認證你后,也同樣能達到認證的效果。這樣一來,申請成為大V就成為一件十分容易的事,直接造成了網絡大V群體的多樣性,學術大師、娛樂明星、各行各業的人士均粉墨登場,成為公共話題的發起者、參與者。多樣性的主體帶來了多樣性的話題和多樣性的視角,在吸引網絡受眾并給其新鮮刺激的感受后,自然而然得到了人們的追捧。
再次,信息傳遞及時,滿足受眾的好奇心。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誰掌握了最新的信息誰就有了談論話題的資本。網絡技術的發展成熟造就了信息快速傳達的外部環境,網絡大V們主體的多樣性,信息來源的廣泛性,傳播信息的自由性、靈活性,決定了他們能擁有最新的信息并將信息及時傳遞,極大地滿足了受眾好奇心。
最后,互動性強,親民性強。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傳播媒介的進入平臺較高,傳播方式較為單一,因此話語權通常掌握在社會精英手中,普通民眾很難與其互動并得到反饋,而得不到及時反饋的關注注定不會持續。網絡大V與其不同,他們大多來自民間,與民眾有共同話題和相似的背景,容易與民眾產生交流。在微博、貼吧、論壇等網絡平臺上發表言論的過程中,通過回帖、轉發等方式與民眾進行某一話題的討論,溝通雙向、對話平等,互動性強,十分親民。
1.網絡大V存在的積極意義。第一,網絡大V的存在促進了民主政治的發展。我國有著2 000多年的封建歷史,人們長期接受著傳統專制文化的影響,主人翁意識較為淡薄,參與國家、社會事務的熱情不高。網絡大V作為擁躉眾多的網絡意見領袖,憑借自身累積的影響力,帶領粉絲關注政治,積極討論國家、社會事務,極大地提高公民參政意識。在公民參政意識提高后,引導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使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充分博弈,讓沖突尋求到平衡點,問題得到暴露,民眾觀點得到充分的表達,從而促進民主政治的發展。
第二,網絡大V的存在有利于加強政府廉政建設。在監督政府廉政建設方面,民眾的力量分散,難于整合。網絡大V的存在為民眾監督力量的整合提供了幫助,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能夠凝聚社會力量,加強對政府的監督力度。除此之外,網絡大V有著比普通民眾更為廣泛的平臺,能夠獲得最新最及時的信息,從而實現對政府的實時監督。加之網絡大V的個體影響力甚廣,容易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使公共權力的亂用現象得到抑制,官員產生忌憚心理,政府廉政建設得到加強。
第三,網絡大V的存在加速了公民訴求反映及問題解決的過程。政府不是萬能的,加之我國各階層人數眾多,發展差異大且需求各有不同,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聽取到每一個人的訴求。網絡大V的存在為公民反映訴求提供了渠道,公民向網絡大V反映訴求后,憑借自身的影響力及與其他網絡平臺的密切關系,使公民訴求及時反饋到政府層面,并且網絡大V在聯系社會各階層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依靠民間力量幫助公民解決問題,從而充當了社會減壓器,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2.網絡大V的消極影響。第一,影響力過大易導致不實信息的過分傳播。網絡大V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粉絲眾多,影響力巨大,在傳播積極向上的信息和對社會事務作出積極反應方面這個特點可謂是一大助力,但當網絡大V自身不負責任,發布不實信息時,這個特點就成為了危害社會穩定的一枚定時炸彈。不實信息的廣泛傳播會引起民眾的反感,甚至是對政府的不信任和偏見,嚴重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
第二,非理性參與影響政府決策和司法公正。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公共輿論》一書中說道:“公眾看待事物的特點是先于理性被投入應用。這是一種感知方式,它在我們所意識到的信息尚未經過我們思考之前就把某種性質強加給這些信息。”[2](P67)這指出了一個事實,公眾參與事務其實首先是一種感性行為,其次才是由自身的素質決定有多少理性的含量。由于成為網絡大V的要求比較低,導致了網絡大V主體的多樣性,其個人素質和政治素養難以得到保證,加之其巨大的影響力使網絡大V進行非理性參與時將會極大地影響政府的科學決策,不利用政府工作的開展。在司法公正方面,司法追求的是公正,而公正的態度前提是保持中立,而網絡大V的追隨者眾多,容易形成輿論壓力,很可能引起司法部門重新調查或審理某個案件,甚至加重某些案件的處罰力度,使司法中立態度受到影響,干預司法的公正性。
第三,“抱團”現象易引起網絡暴力。網絡大V作為網絡意見領袖,不僅有數量眾多的追隨者,也有著“志同道合”或者說是被同一經濟鏈條捆綁在一起的“合作伙伴”。這些合作伙伴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形成抱團,利用自己的網絡影響力收集各種隱私信息并要挾被爆料人從而獲得大量經濟利益。一方面來說,這對于廣大民眾的個人信息安全是一種極大的威脅,另一方面,私自調查他人信息并勒索錢財已經構成違法行為。這個時候抱團的網絡大V們不再是社會的減壓器,而是網絡暴力的實施者,是危害個人及社會安全的腫瘤。以“網絡斗士”周祿寶案為例,周祿寶是前知名網絡寫手,知名網絡爆料人,在新浪微博上的賬號粉絲最多時達110多萬,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大V級人物,憑借實名舉報甘肅隴西“坑爹扶貧”攤派高價羊、陜西延安“微笑局長”楊達才“小金庫”、珠海國企老總周少強晚餐消費12瓶洋酒等事件獲得廣泛關注,聲名鵲起后,周祿寶與其網友廣泛收集負面信息并對其進行爆料,先后在桂、浙、蘇等地以“爆料炒作”手段獲取“封口費”,涉嫌對全國各地23個單位和工作人員及普通群眾實施網絡敲詐勒索,涉案金額高達一百多萬,嚴重影響了社會正常秩序。
網絡大V的不正確、非理性參與對政府的決策和民主政治的發展會產生消極的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權責不清,言論自由權被曲解放大。網絡輿論強調自由,作為網絡輿論的領軍人物的網絡大V更是言論自由的極大推崇者。言論自由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發表言論以及聽取他人陳述意見的權利,但是部分網絡大V將其理解為包含了充分表述的自由,包括了創造及發布電影、照片、歌舞、舞蹈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富有表現力的資訊,更有甚者將其中蘊含的民主化過于放大,認為言論自由不應受到政府的審查,對該權利的限制與保護民主制度是相悖的。對此,我們首先要明白言論自由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但權利中的自由部分是受到限制的,這種限制分為兩類,即針對言論內容的限制和非針對言論內容的限制。前者是指限制某一種類型的內容或者某一觀點的言論,如對不實謠言的查處、色情網站的限制、對特定宗教或政治觀點出版物的檢查等,后者針對的是言論表達的方法或渠道。簡單來說,言論自由權保護的是人民自由表達意志的權利而不是任意不負責任表達意志的權利。另外,《憲法》的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中也明確規定了言論自由受法律限制。對權責的曲解成為了部分網絡大V肆意發表言論而不去考慮應擔負的責任的借口,導致了不實信息的產生和傳播。
2.“擬態環境”與“刻板成見”的影響。“一個人對于并未親身經歷的事件所能產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內心對那個事件的想象所激發起來的情感。”[3]真正的現實環境太龐大、太復雜,人們不得不在能夠駕馭它之前使用比較簡單的方法去對它進行重構,“偶然的事實,創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的信以為真,這三種因素便會產生一種虛假的現實”。[4]在這種擬態的環境下,網絡大V在對事情進行分析時往往出于本能,而“刻板成見”的存在則使其對特定的事物持有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也就是說網絡大V所發表的意見和看法受其成長環境、個人所受教育等方面影響,其言論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是個人化而不一定是正確的言論。因此,部分網絡大V會因為個體的因素而導致言論的偏激。
3.監督系統不健全,平臺準入門檻低。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相比,我國網絡監督的發展明顯滯后。目前,在我國尚未建立完整的網絡輿論監管法律法規體系,缺少在法律方面對網絡輿論監督的地位、性質、權利等的明確,這種制度上的不健全不僅給當今的網絡信息傳播以管理上的難度,也給隨意發布虛假信息、惡意散播謠言的不法分子帶來了可乘之機。沒有完善的法律機制,再加之網絡的匿名性,使網民的法律意識淡薄。微博、貼吧等網絡平臺對于成為大V的要求又十分簡單,導致網絡大V的素質高低不一,良莠不齊。
如前所述,網絡大V如同一把雙刃劍,作用發揮得當將成為社會進步的巨大助力,但當其負面作用出現時其危害性難以估計。對于網絡大V的存在,應最大化利用其優勢維護社會的穩定與進步,同時積極應對其產生的問題,對網絡大V隊伍進行整治。
1.立法監督兩手抓。第一,完善網絡輿論監督立法,權責明確有法依。之所以存在部分網絡大V造謠、發布不實言論等現象,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國關于網絡輿論監督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對在網絡平臺發布言論的權責標明不全面不清晰,使部分懷有不軌之心的網絡大V鉆了法律法規的空子,造成危害的同時沒有得到懲罰,從而更加猖狂不顧法紀。因此必須制定一系列健全的法律法規對如何處理網絡輿論監督與造謠誹謗、輿論自由與網絡暴力、網民的隱私權與知情權等作出明確規范。不僅如此,還應明確監督的主體、客體以及監督主客體的權利和義務,并與其他法律法規配合接軌,形成完整的法律保障網。
第二,提高網絡大V準入門檻,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管理。不同于傳統媒體,網絡的自由性很大,管理難度更大,但絕不能因此而對其放任自由。針對網絡大V準入門檻低這一問題,政府需要監督網絡平臺提高準入門檻,落實網絡大V實名制度,加強對申請成為網絡大V的個人資料真實性的核查,同時對網絡平臺的所有者和管理者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明確其所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防止網絡平臺的管理者和所有者為提高網絡平臺的點擊率而故意招攬網絡大V并對網絡謠言的傳播推波助瀾。但政府應注意管理的度,避免造成全盤管理現象的出現,要以引導網絡平臺實現行業自律、自我管理為管理目標。
第三,掌握輿論導向,引導社會輿論。胡錦濤曾經指出:“現代社會,宣傳輿論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能不能把宣傳輿論工作抓在手上,關系人心向背,關系事業興衰,關系黨的執政地位。善于做好新形勢下的宣傳思想工作,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對我們黨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的一個重要考驗。”[5]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牢牢把握輿論導向,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增強引導輿論的本領,掌握輿論工作的主動權。”[6](P29)這表明中國黨和政府把做好新形勢下的輿論工作擺在了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因此政府要掌握輿論導向,引導社會輿論,提高公信力,讓公民在謠言出現時選擇相信政府而不是被網絡大V的言論左右。公共輿論是“政府的神經”,必須牢牢把握,網絡大V應該成為政府在公共輿論區域的重要幫手而不是重要的引導者。
2.堅守職業操守,拒絕為網絡不良人員“保駕護航”。第一,時刻保持客觀理性,積極響應政府輿論引導。媒體應該堅持和完善報道的客觀化、理性化化,給公眾公開化、透明化的信息,而不是為了吸引看眾、提高關注度只顧報導的獵奇性而不顧真實、客觀性。當出現突然的輿論風暴時,媒體不僅要直面輿論,還要積極呼應輿論、引導輿論,搶占輿論的主動權,及時報道,協助政府引導輿論的正確發展。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在輿論的建構與引導、打擊不良網絡大V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責任,這不僅是一個媒體對新聞傳播規律的認識和實踐能力水平的體現,更是媒體最基本的操守的和應履行的義務。
第二,加強自我約束,監督內部活動。在公共領域中,媒體是一個比較活躍、自由的平臺,但絕不代表媒體可以擺脫任何約束,除了接受政府的約束外,還應加強內部的自我約束,只有媒體內部做到了遵紀守法,才不會給不良的“網絡大V”提供平臺。加強自我約束應從兩方面入手:一要建立行業法規及后備措施,使行業內各種活動的準入準出有章可循,當出現行為差錯時有相應的懲罰措施,而后備措施存在的意義則是及時填補漏洞,防止錯誤行為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二要加強行業內部監督,使行業內部監督與政府監督掛鉤,雙管齊下,肅清網絡大V的生存環境,使其發揮所長避其所短,促進網絡大V群體的健康發展。
[1][美]保羅·萊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寬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2][美]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王達梅.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
[4]孫曉莉.網絡公共輿論危機的應對[J].行政管理改革,2011 (01).
[5]充分認識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的極端重要性[N].人民日報,2003-12-15.
[6]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李月明
C912.63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4.11
①*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層社會管理創新中的協同治理研究”(13CZZ03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