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華 李永先
(遼寧師范大學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029)
知識管理中隱性知識顯性化研究綜述
李興華李永先
(遼寧師范大學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029)
隱性知識顯性化已成為知識創新和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源泉,然而,迄今為止關于隱性知識顯性化的研究并沒有達成共識,也缺乏對其已有研究的系統梳理,這阻礙該研究領域進一步發展。采用綜合歸納法從三個方面對隱性知識顯性化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綜述,首先,對隱性知識顯性化的理論研究進行了歸納,包括研究視角、模型、技術方式、障礙因素、策略措施五部分;其次,對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應用領域進行了總結;最后,總結已有研究的不足并進一步提出該領域未來的研究方向。
隱性知識隱性知識顯性化綜述展望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新時代,在這個知識型社會中,“知識創造財富”“知識就是力量”,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知識傳播與運用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隱性知識占知識總量的90%[1],由于隱性知識是高度個人化的知識,難以編碼,只有轉化為顯性知識才能更好地實現知識創新和知識共享。因此,促使知識從隱性轉化為顯性是知識管理的目標之一。
對隱性知識顯性化當前研究進行分析總結,能夠推動已有領域中的知識管理進一步發展,同時也有助于應用領域的拓展。然而,迄今為止關于隱性知識顯性化的研究并沒有達成共識,也缺乏對其已有研究的系統梳理。本文從研究視角、模型、技術方式、障礙因素、策略措施等方面進行探討,并總結了顯性化的應用情況,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2.1隱性知識顯性化的研究視角
長期以來,研究者對隱性知識顯性化的研究多是從知識管理角度展開,在廣度和深度上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角度的局限不利于該領域知識的拓展。近年來學術界出現一些新的研究視角,反映出隱性知識顯性化與其他學科橫向的聯系,有助于研究者對該領域形成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牛文靜[2]從知識“發現”角度分析隱性知識如何顯性化,并重構隱性知識內涵。何明芮、李永健[3]基于分布式認知理論研究了隱性知識顯性化過程認知的本質,個體、制品以及環境等因素制約顯性化結果是否成功。聞曙明、王劍敏[4]借鑒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探討了隱性知識顯性化問題的研究方法,即歷史與邏輯統一、批判與繼承、分析與綜合。陳禹[5]在校長群體專業化視角下,基于校長隱性知識結構分析,對校長個體優質隱性知識顯性化進行策略思考。
透過不同視角探討同一個問題,出發點不同,側重面也不同,所得出的結論自然不同,知識管理與認知理論、人文、社會等科學的交叉,以及專業化視角的引入,豐富了隱性知識顯性化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可以拓寬思路大膽嘗試,通過與其他學科的碰撞,擦出新穎的火花。
2.2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模型
目前國內關于隱性知識轉化的模型研究初具規模,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馬捷、靖繼鵬針對企業中不同類型隱性知識建立的轉化模型,張慶普、李志超構建的企業隱性知識流動與轉化模型等。專門針對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模型研究比較欠缺,但也取得一定進展。
申傳斌[6]總結出一個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模型圖,這個模型有三個步驟:(1)通過創造隱性知識,使個體建立自身知識體系,推動知識“從動態隱性轉移到動態顯性”;(2)通過咨詢、編碼使隱性知識結構化,推動知識“從動態顯性轉移到靜態顯性”;(3)通過應用、普及使知識被個人吸收升華,繼而產生新的個人隱性知識,推動知識“從靜態顯性轉移到靜態隱性”;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唐躍武、范體軍[7]分析了組織內員工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激勵過程,用定量化的方法構建了隱性知識顯性化激勵模型,并給出了該模型的求解方法。
目前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模型研究尚不成熟,仍處于理論探索階段,模型多是以兩個知識主體之間的轉化為主,并對顯性化過程進行描述,但是對顯性化條件、效果較少涉及。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還可以結合企業的具體類型、層次加強實證研究并使其系統化。
2.3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技術方式
技術方式是把隱性知識顯性化從理論發展為實踐應用的重要工具手段,能使研究逐步擺脫紙上談兵的狀態,促進知識的傳播、共享與積累,因此在研究中顯得尤為重要。
高雯雯、楊木銳[8]論述了知識搜索是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新方式。劉俊熙[9]也認為知識搜索成為搜索引擎的補充和擴展,能將隱性知識顯性化。胡大敏[10]等人結合VR技術理論,探討虛擬學習社區在隱性知識管理中的某些應用。王繼友、李巖[11]從社會認知心理、馬斯洛層次需要理論、社會網絡弱鏈接三方面論述了社會性軟件對隱性知識顯性化做出的貢獻。李雪冰[12]基于web2.0在圖書館的應用,分析了Blog在知識服務中的優勢,指出Blog可以成為用戶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重要途徑。
隱性知識顯性化的實現需要強有力的技術作為支撐,因此對技術方式可行與否的驗證必不可少。Blog是社會性軟件所構建的社會化網絡服務之一,與知識搜索、虛擬學習社區都具有一定的現實可操作性,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網絡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知識挖掘技術不斷更新和提高,顯性化后的知識復雜多樣,如何識別這些知識的真偽有待研究者們進一步探討。
2.4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障礙因素
隱性知識顯性化過程中存在著種種障礙,這些因素如果處理不當,將成為顯性化過程的瓶頸,所以應加以重視。
趙慧卿[13]把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的影響因素分為隱性知識自身的因素、環境因素和主體因素,其中自身因素包括知識壟斷、難于表達性;環境因素涉及滯后的組織結構、利己主義、信息技術、人員的不穩定性;主體因素分為知識水平、心理、個人價值觀。韓慶峰、劉立民[14]認為成本是隱性知識顯性化最主要影響因素之一,成本依賴于知識層次、組織制度、信息交流密度、時間、技術以及人為等因素。肖欣[15]從高校圖書館館員個體隱性知識的內涵和特質入手,認為館員隱性知識的顯性化主要受其知識特征障礙、管理和組織環境、信息技術、崗位固定等因素的制約。羅然、任興洲分別對高校圖書館隱性知識顯性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障礙做了闡述。羅然[16]認為存在忽略隱性知識價值、組織結構滯后、館員個體隱性知識差異等三個問題。任興洲[17]則從五個方面進行分析,分別是圖書館社會地位低、交流渠道不暢、隱性知識共享平臺尚未真正建立、現有機構設置存在障礙、獎勵與評估體系不健全等。
可見,雖然各位研究者對影響因素的認識和表述存在差異,但是卻都是從隱性知識自身的特點、個人、文化、制度、技術工具、社會環境等角度論述了這些因素對隱性知識顯性化過程產生的影響,分析比較全面。這可以使我們在研究顯性化過程時,全面地考慮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顯性化過程中的障礙因素,最終致力于對障礙因素的克服。
2.5隱性知識顯性化的策略措施
雖然隱性知識在其顯性化過程中受自身特性及各種因素影響存在多種困難,但是更多的研究者認識到隱性知識的重要性,顯性化策略問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高湘萍[18]提出了三種個體隱性知識顯性化的心理途徑:過程回憶、情境模擬和內省。呂莉敏[19]認為建立實踐社區是企業員工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有效措施,實踐社區的建立需要制度、環境、以及知識庫三個保障。楊峰[20]則認為要實現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順利轉化,組織就必須有一套完善的激勵機制,一是可量化的報酬激勵;二是組織文化的潛在激勵;三是創新結果的激勵。錢小平[21]借鑒野中郁次郎的知識轉化理論,認為圖書館隱性知識可以通過“群化、外化、融合、內化”實現顯性化,另外還需制定合理的知識管理制度,設立知識主管。朱燕平[22]從五個方面詳細分析了圖書館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有效途徑,包括網絡組織結構扁平化,開通圖書館博客,挖掘館員的隱性知識,營造和諧的組織環境,實行崗位輪換制等。鄭立新[23]針對圖書館員隱性知識挖掘,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編制隱性知識源分布圖,方便人們按圖索驥。李建[24]從政府的宏觀政策和企業的微觀措施兩個方面提出建議,指出企業隱性知識要真正最大程度上實現顯性化,還需有賴于我國總體社會制度的完善。
此外還有研究者對這部分內容做了論述,如汪慧玲、張凱偉、康曉然、李彥芝等均結合隱性知識顯性化過程中的障礙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自己的見解,相關研究以理論研究為主,對組織知識管理起到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但是針對具體規模、類型組織提出的顯性化策略尚顯不足,若能結合實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則更具現實意義。
對隱性知識的挖掘和利用,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組織,意義都是重大的。在企業界、圖書館界、教育界、醫學界等領域隱性知識顯性化已得到廣泛應用。
3.1企業領域的應用研究
張喜征[25]等提出了基于案例的知識挖掘模型。現今許多企業通過建立案例庫來記錄和保留事件解決中運用到的隱性知識,并對之后的案例起指導作用,取得不錯的成效。以聯想的呼叫中心為例[26]428,客戶服務工程師將事件的處理過程記錄下來傳入系統,進一步將這些知識優化、整理,從而形成客戶服務的知識庫,使更多員工在后續工作中借助知識庫提高工作質量。
3.2圖書館領域的應用研究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建設電子館務平臺實行館務公開[26]434,以網絡為紐帶,促進隱性知識的共享。李恬[27]探討了編目工作從規范控制到學科服務中的隱性知識開發策略。夏立新[28]等提出了基于XTM的專家知識地圖的構建方法,通過專家知識的獲取、標引、關聯形成單張地圖,最后使各獨立的知識地圖合并展現,從而實現圖書館專家知識地圖之間的集成。
3.3教育領域的應用研究
張民選[29]和上海市實驗學校的同事們提出了建立“習得性、發現性和交流性學習三位一體”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課后小結與札記”和“教師專業生活史研究”是該校在長期探索中形成的隱性知識顯性化方式,不僅為教師個人隱性知識的顯性化留下寶貴的材料,也使教師們分享到其他人在實踐中獲得的知識和經驗。祁云、楊斌、馬志妍[30]以《教育技術研究方法》課程為案例,將傳統課堂教學與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平臺相結合,以期較大程度的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激發隱性知識的顯性化。
3.4醫療領域的應用研究
沈愛琴[31]結合南京六家醫院的調研數據,構建了中醫隱性知識顯性化影響因素的概念模型,開展了相應實證研究。顏巧元、張亮[32]對隱性護理知識顯性化激勵機制進行探討。高芳[33]討論了臨床醫務人員隱性知識顯性化的形式。
由此可見,隱性知識顯性化已深入到知識經濟生活之中,未來的應用還有待拓展,包括已有應用領域的深化,以及在其他領域的推廣。
國內學者對隱性知識顯性化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也獲得很多有價值的突破,但是當前研究還存在很多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成為今后研究的動力和發展的方向。
4.1隱性知識顯性化的定量研究
為了最大限度發揮隱性知識的作用,對隱性知識的發現、轉化、吸收進行評估和量化顯得非常重要。但由于隱性知識具有不確定性和難以編碼等特性,其質和量都難以準確衡量。卜心怡[34]等提出一個動態模糊認知圖模型,以實現定量化表示因果類型的隱性知識。對隱性知識的定量研究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4.2隱性知識顯性化后知識真偽的識別問題
對于個人和組織而言,顯性化后的隱性知識往往用于指導其實踐活動,只有正確的知識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理論界關于知識真偽驗證的研究微乎其微,這也是我們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4.3隱性知識顯性化的理論系統性研究
雖然目前國內學者分別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理論成果豐富多樣,但還存在不少難點和疑點。對于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模型、顯性化方式等方面,研究者的認識遠未達成共識,理論相對零散不成體系,不具有廣泛代表性,對此我們需進一步完善,促使其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4.4隱性知識顯性化的實證研究
大多數研究者注重理論研究,用以支持理論形成的實證性研究有限,這反映出國內對于隱性知識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吳曉波[35]等選取國內部分知識密集型產業企業作為研究對象,收集數據歸納了隱性知識顯性化的影響因素,并分析這些因素同顯性化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我們期待更多研究與實踐相結合,檢驗已提出的理論是否正確,也是我們實際應用中的向導。
對隱性知識顯性化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模型、技術方式、障礙因素以及策略措施四個方面。模型多是對隱性知識顯性化過程進行描述,具有一定局限性,顯性化的本質沒有得到解決,理論尚有較大的拓展空間;技術方式一般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與知識挖掘技術,在顯性化后知識的真偽識別問題上研究比較欠缺,研究者還需注意技術方式的可行性與效率性,驗證其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障礙因素和策略措施理論研究相對成熟,多是從個人、文化、制度、技術、社會環境等方面進行分析,為人們在實踐中提供理論指導。
整體來說,國內隱性知識顯性化研究已取得相當可觀的成果,豐富了知識管理理論體系,但是目前研究還處于探索與借鑒階段,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針對這些缺陷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一步加強,隱性知識的定量、知識真偽識別、系統與實證研究都將成為未來的研究方向。
〔1〕楊湘浩,劉云.企業隱性知識共享激勵機制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2,S1:80-83
〔2〕牛文靜.隱性知識的“隱”性顯性化分析——基于“發現”視角[J].科技創業月刊,2011(1):84-86
〔3〕何明芮,李永建.基于分布式認知對隱性知識顯性化的研究[J].情報雜志,2010(8):49-54
〔4〕聞曙明,王劍敏.隱性知識顯性化問題初探[J].蘇州大學學報,2005(1):117-119
〔5〕陳禹.專業化視角下的校長隱性知識顯性化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3(7):4-5
〔6〕申傳斌.基于知識管理的隱性知識顯性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11):232-235
〔7〕唐躍武,范體軍.組織內員工隱性知識顯性化激勵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9):241-242,249
〔8〕高雯雯,楊木銳.知識搜索引擎探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6(10):87-89
〔9〕劉俊熙.搜索引擎在隱性知識顯性化過程中的作用——論知識搜索及其變異:人肉搜索[J].現代情報,2010(3):7-10,13
〔10〕胡大敏等.VR技術在隱性知識挖掘與轉化中的機理研究[J].現代情報,2012(10):19-22
〔11〕王繼有,李巖.基于社會性軟件的隱性知識顯性化探究[J].軟件導刊,2010(6):15-16
〔12〕李雪冰.基于圖書館BLOG的知識服務[C]//《圖書情報工作》雜志社第20次圖書館學情報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 502-504
〔13〕趙慧清.論圖書館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條件及其策略[J].情報資料工作,2006(4):79-82
〔14〕韓慶峰,劉立民.影響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成本因素分析[J].情報雜志,2004(1):23-25
〔15〕肖欣.影響高校圖書館館員隱性知識顯性化的因素研究[C]//《圖書情報工作》雜志社第20次圖書館學情報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262-264
〔16〕羅然.高校圖書館隱性知識顯性化問題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2(4):43-44
〔17〕任興洲.高校圖書館隱性知識顯性化障礙分析與挖掘研究[J].情報探索,2009(2):122-124
〔18〕高湘萍.隱性知識的獲得及其顯性化的心理途徑[J].全球教育展望,2003(8):27-29
〔19〕呂莉敏.實踐社區:企業員工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有效途徑[J].職業技術教育,2008(31):61-63
〔20〕楊峰.知識管理中隱性知識顯性化激勵機制的探討[J].現代情報,2004(10):36-37
〔21〕錢小平.淺析圖書館隱性知識顯性化[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7(3):59-61
〔22〕朱燕平.關于實現圖書館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思考[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7):8-11
〔23〕鄭立新.論圖書館員工隱性知識挖掘[J].現代情報,2010(3): 29-31
〔24〕李建.我國企業隱性知識顯性化的策略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11):15-16
〔25〕張喜征,陳博,傅榮.基于案例的隱性知識挖掘研究[J].情報雜志,2006(7):8-9
〔26〕邱均平.知識管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428-434
〔27〕李恬.知識服務模式下編目工作隱性知識開發研究[J].現代情報,2013(5):14-16
〔28〕夏立新,王忠義,張進.圖書館專家知識地圖的XTM構建方法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9(2):47-52
〔29〕張民選.專業知識顯性化與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研究,2002(1):14-18,31
〔30〕祁蕓,楊斌,馬志妍.混合學習模式支持下的隱性知識顯性化案例[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46-49
〔31〕沈愛琴.中醫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機制和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32〕顏巧元,張亮.隱性護理知識顯性化激勵機制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9(7):53-56
〔33〕高芳.臨床醫療活動中知識服務的實現[J].醫學情報工作,2005(2):91-92
〔34〕卜心怡,劉瀟瀟,陳峰.基于動態模糊認知圖的隱性知識定量化表示[J].情報學報,2007,26(6):839-844
〔35〕吳曉波,高忠仕,魏仕杰.隱性知識顯性化與技術創新績效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7(6):1233-1238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f Transforming Tacit Knowledge to Explicit Knowledge
Li Xinghua Li Yongxian
Transforming tacit knowledge to explicit knowledge has become a source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a source for enterprises to maintai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However,the related research about this field has not reached consensus,and short of a systematical organization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which imped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This paper presented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of transforming tacit knowledge to explicit knowledge from three aspects with integrated inductive method.Firstly,the paper generalized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including research perspectives,models,technical ways,obstacles and measures.Then,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situation of application.Finally,the paper pointed out the research deficienci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Tacit knowledge;Transforming tacit knowledge to explicit knowledge;Summary;Prospect
G250
A
李興華(1987-),女,2013級情報學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情報科學理論與方法。李永先(1966-),女,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信息資源管理、情報學、電子商務與物流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