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瑞
(攀枝花市圖書館,四川攀枝花617000)
中小型圖書館的差異化服務研究
——以攀枝花市民講壇為例
王廣瑞
(攀枝花市圖書館,四川攀枝花617000)
中小型圖書館的差異化服務是提升競爭力的核心途徑。市民講壇實現差異化服務,需要創新服務平臺,加強品牌建設,傳播“地方性知識”,為老百姓“量身定做”服務內容,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差異化需求。通過整合資源與品牌塑造,市民講壇可以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張新名片,成為本土文化傳承的一種新途徑,成為破解公共圖書館行業生存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以攀枝花市圖書館主動性、差異化服務為例,探索中小型圖書館的服務轉型方式。
市民講壇差異化服務公益平臺
公共圖書館的差異化服務,必須在核心業務開發與推廣上,努力提供多種業務服務方式,針對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與選擇,是細分讀者需求的一種推廣策略。[1]和大型圖書館相比,中小型圖書館在人力財力物力資源占有量上不具有優勢,它們只有轉變服務理念,提供差異化服務,才能在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2007年8月以來,攀枝花市民講壇每周固定一期為市民送上文化盛宴。通過公益性講壇這種形式,攀枝花探索出了適合中小城市的文化平臺搭建方式。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在這個平臺上暢談子女教育、生命哲學、婚姻家庭、文化遺產、歷史故事、名家詩詞、健康養生、投資理財、農業科技、本土文化等話題,把最新的知識和理論體系向基層傳遞,為攀枝花經濟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經過六年時間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攀枝花市民講壇幾乎每講滿場,截止2015年2月,共舉辦了300期,受眾5萬余人次,并建立了網上視頻數據庫,做到了同步直播。攀枝花市民講壇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模式,成為攀枝花城市形象的一張新名片,成為本土文化傳承的一種新途徑,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歡迎和社會的認可,被譽為“四川省四大文化惠民品牌之一”。
2007年8月,“攀枝花市民講壇”正式開講。它是由中共攀枝花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新聞出版局主辦,市圖書館承辦的,以打造“學習型社會的標志項目、社會化教育的公益平臺”為宗旨,以理論界、學術界有造詣的學者、專家系列講座為主要形式,面向廣大市民群眾解讀攀枝花歷史,弘揚傳統文化,培育人文精神的公益性講座。來自攀枝花學院、市委黨校等高校、以及黨政機關等知名學者和教授都來講壇為市民們講解攀枝花歷史、詩詞書畫鑒賞、中華傳統文化、家庭教育、健康養生、投資理財等知識,每周固定一講,幾乎場場爆滿。
為了響應國家文化大繁榮的號召,攀枝花市圖書館正在著手引進一批高層次、高素質人才為攀枝花的文化事業大發展做準備,為攀枝花市民講壇的越辦越好提供新鮮血液。
2.1差異化服務之鄉村行
攀枝花市民講壇開講以來,不斷探索和實踐知識傳播的新形式。僅在2013年,攀枝花市圖書館與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了“攀枝花市民講壇鄉村行”33場,為當地8個鄉鎮村社等地送去山羊養殖及芒果(芒果是攀西地區的特色水果)、核桃等實用栽培技術講座,大約1000余名村民參加講座。通過這些科普講座,幫助村民解決農業生產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培養一批實用性的技術人才,協助他們擺脫貧困,走上致富之路。攀枝花市民講壇除了繼續與農科院合作外,還與其他單位加強合作,為廣大農民群眾送去農業、科技、衛生等知識講座,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
2.2多方努力促進講壇長效化服務
市民講壇如何可持續發展是公共圖書館面臨的共同難題。[2]除了攀枝花財政對講壇的支持外,攀枝花市圖書館積極協調,整合各方力量,商討講壇長效化運行機制。2013年,以“攀枝花市民講壇”開講200期座談會為契機,攀枝花市政府、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市科協、市文物管理所、市文藝創評室、市廣播電視臺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共聚一處,肯定了講壇200期以來取得的成績,制定了講壇保障措施,特別是在增加報酬,師資選定、協調宣傳、提高講課質量、挖掘本土人才和本土文化、建立人才庫、推出講座出版物、攀枝花市民講壇周邊行、攀枝花文化進國圖等方面給予硬性保障。攀枝花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在團隊組建、項目策劃、增強影響力、構建攀枝花人民的精神家園方面提出了指導性意見。攀枝花市政府要求講壇必須堅持辦下去,并且要辦得更好,要增強策劃意識,擴大宣傳的廣度和方式,多種形式擴大影響,提高講座質量,評選“年度最受歡迎的講師”,多渠道籌集經費,增強講壇的物質保障。
3.1社會主義文化大傳統是攀枝花市民講壇的核心內容
開展“實現偉大中國夢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攀枝花市圖書館與時俱進,組織講壇適時宣傳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定期邀請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市計生委、市疾控中心、市三中、市司法局等專家及相關負責同志做相應講座,把老百姓的關注點和愿望與實現中國夢相結合。
3.2抓住傳統佳節大時機是攀枝花市民講壇的戰略內容
攀枝花市民講壇如何過傳統佳節?充分利用傳統佳節,弘揚傳統民俗文化,是講壇探索的新方向。2012年的中秋佳節,攀枝花市民講壇特別邀請了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專家、攀枝花市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審委員會專家組組長、攀枝花市文物管理所首席專家、攀枝花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劉勝利老師,在市圖書館一樓多功能報告廳舉辦了題為《團圓是和諧思想的一種具體體現》的公益講座。市民講壇從中秋節的由來、古人為什么這樣看重中秋節、天人和一、社會和諧、家庭團圓思想的形成與意義到我們今天應該怎樣過中秋節、國家為什么要公布中秋節為法定假日、加強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的保護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覺醒等幾方面為聽眾們解讀中秋文化。聽眾們在享用傳統文化盛宴的過程中,靜靜感悟中秋佳節文化內涵。攀枝花市民講壇充分利用傳統節日和重要節慶活動舉辦中華經典傳承公益講座,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極力彰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滿足讀者閱讀需求,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傳承民族精神、提高文明素養、規范道德行為、建設精神家園的重要力量。[3]
3.3大力弘揚地方性知識是攀枝花市民講壇的特色內容
攀枝花市民講壇大力關注地方性知識,內容包含了苴卻硯歷史文化與品鑒、攀枝花移民與尋根文化、攀枝花精神的傳承與創新、攀枝花三線建設故事、攀枝花地方攝影欣賞、金沙江文明、攀枝花民俗與文化遺產等方面。攀枝花市民講壇是傳播攀枝花精神的主要途徑之一。2007年8月25日,攀枝花市民講壇第一講就以“弄弄坪——攀枝花精神的歷史豐碑”為主題展開,講壇詮釋了新時期的“攀枝花精神”。另外,攀枝花市民講壇還在2010年12月跨年之際,走入攀枝花軍分區為駐地的武警官兵宣講了“攀枝花精神”,加強了軍民聯系。類似的內容還不定期地進入當地的中小學,為未成年人宣講攀枝花精神。以“攀枝花市民講壇”為核心的讀書節注重凸顯本土文明,是文化傳承的新途徑。市民講壇選擇性的在攀枝花建市五十周年的2015年3月宣講攀枝花三線建設的光輝歷程,講述移民文化與攀枝花人奮斗的故事,凸顯本土文化,促進文明的傳承。
3.4滿足不同群體的特殊需求是攀枝花市民講壇的差異化服務的方向
講壇內容關愛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滿足市民不同層次需求。攀枝花市民講壇專門為女性朋友準備的“緩解職業女性心理壓力”的講座,吸引很多女性朋友前來參加。講座邀請攀枝花市第三人民醫院主治醫師、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辛一帆主講,通過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案例從心理學的觀點向大家詮釋女性心理特點、心理健康標準及如何調整職業女性心理不適現象。聽眾們和講壇老師一道做身心放松操,受益匪淺。再來舉個兒童節講壇案例。2012年6月1日下午攀枝花市圖書館舉辦了攀枝花市民講壇“六一”特別講座——“少兒動畫賀卡制作迎六一”,講座吸引了來自全市各小學的50余名同學參加。此次講座特邀請攀枝花市第二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鐘莉老師授課。一個半小時的授課結束后,同學們學會了簡單的動畫制作,并紛紛展示自己動畫賀卡,交流制作的心得體會。攀枝花市民講壇積極利用電子閱覽室開展適合未成年人特點的活動,增強圖書館對未成年人的吸引力,更好地為廣大讀者服務。
4.1呈現文化軟實力展示城市新形象
攀枝花市民講壇呈現了攀枝花的文化軟實力,展示了三線建設以來的發展成果,逐漸成為攀枝花城市形象的一張新名片。長期以來,外界對攀枝花的宣傳與報道,大都停留在因“鋼鐵、煤炭”而興起的資源城市。殊不知,攀枝花并沒有人們印象中的那么年輕,它古老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人類的發祥地之一”(2007年9月15日講座:攀枝花——人類發祥地之一),也是南絲綢之路必經之地(2007年9月22日講座:南絲綢之路與攀枝花),甚至還可以與古老的笮人產生關聯(2007年10月13日講座:笮人是攀枝花最早的土著嗎)。這些都是攀枝花市民講壇帶給人們的城市新形象。
4.2講壇聯姻讀書節充分展示惠民心
攀枝花市每一年的全民讀書節都與市民講壇相結合,發揮講壇的整體效益。[4]以2012年為例,由攀枝花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和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的“攀枝花市第三屆全民讀書節”成功舉行,這次活動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大地書香——新農村家園工程”創建工作先進單位頒發了獎牌和獎金,并舉辦了主題鮮明、特色突出、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搭建了群眾便于參與的平臺,在全市農民朋友中營造了文化氛圍,對在全市形成多讀書、愛讀書、讀好書的良好風尚起到了促進作用,是進一步推動攀枝花區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建設的新舉措。
“攀枝花市民講壇鄉村行”隨著讀書節的啟動而開啟,由攀枝花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李桂珍老師為村民們現場講解《芒果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本屆全民讀書節以“大地書香·農村生活更美好”為主題,期間開展了全市農民征文比賽、農民書畫比賽、主題演講比賽、農民百科知識競賽、《攀枝花市民講壇》鄉村行、鄉村電影巡回展、殘疾人習作展、十佳讀書致富能手評選等系列活動,同時各縣(區)根據轄區實際,創造性地開展了相關活動。
4.3講壇搭上新媒體科技傳播正能量
攀枝花市民講壇充分利用當地有限的文化資源和平臺,塑造全新的城市形象。媒體有責任、有義務引導閱讀。[5]為了擴大攀枝花市民講壇的知曉率,讓市民們實時了解講壇信息,攀枝花市圖書館與中國移動攀枝花分公司進行了首次合作,嘗試通過短信推送講壇預告服務。這也是繼講壇在《攀枝花日報》宣傳之后推出的另一種宣傳新方式。此后,攀枝花市民講壇與移動公司的合作得到了中國移動攀枝花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中國移動“無線城市”欄目對講壇預告進行免費推送。通過新聞媒體和移動“無線城市”的宣傳,攀枝花市民講壇吸引了更多市民的關注,逐漸成為深受市民喜愛、富有攀枝花特色的標志性文化品牌。根據攀枝花市民講壇問卷調查,移動短信作為聽眾了解講壇的方式占44%,排名第一;其它分別是報紙刊登消息(10%)、QQ群消息(2%)、圖書館海報宣傳(20%)、朋友轉告(24%)。此外,攀枝花市民講壇還積極與攀枝花政務網站、攀枝花電視臺、攀枝花日報、攀枝花晚報展開合作,提前預告講座內容,展示攀枝花的發展成果。
4.4簽定協議商大計共享講壇新成果
共享講壇資源,整合講壇成果,進一步展示攀枝花發展的軟實力,需要重組多種要素。[6]為了進一步提升講壇的吸引力和社會影響力,推進講壇持續健康地發展,攀枝花市圖書館采取與各單位聯合開展的方式進行,經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新聞出版局、市圖書館及各單位友好協商,在遵循“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服務大眾、共謀發展”的原則下,共同簽定“攀枝花市民講壇資源共建共享”協議書。各協議單位應負責管理和協調好攀枝花市民講壇資源共建共享工作。有了文本約束的協議之后,各單位更加積極地參與攀枝花市民講壇的品牌塑造,有效地整合了小城市的文化資源。
“攀枝花市民講壇”是中小城市如何整合有限的文化資源實現文化大繁榮的重要探索,是“正能量”在中小城市傳播的公益平臺,是四川省四大文化惠民品牌之一。中小城市如何打造文化品牌?總結攀枝花市民講壇七年來的探索實踐,可以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啟示。
5.1搭建市民講壇必須實現公益性與惠民性相結合
顧名思義,“市民”講壇是市民的講壇,中小城市的市民講壇必須是公益性的,必須免費向市民開放,分享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成果。做到惠民性,講壇要想人民所想,思人民所思,解答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及時為群眾答疑解惑。市民講壇,也是城市形象與城市魅力展示的平臺,尤其是中小城市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展示發展的成果。“攀枝花市民講壇”必須延續講座的公益性質,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化品味為主旨。與此同時,在選擇講座內容時,進一步貼近百姓生活,并不斷探索新思路、新方式。
5.2提升講壇質量必須實現互動溝通與精心策劃相結合
質量是講壇的生命,體現了講壇的內涵。首先要通過調查問卷、移動短信等多種形式,實現與聽眾的互動,了解當地群眾感興趣的話題和知識。為了擴大講壇的宣傳,攀枝花市圖書館還根據不同的講座內容邀請特殊群體(比如婦聯、殘聯)參加,并通過《攀枝花日報》和《攀枝花晚報》刊登講壇預告,中國移動攀枝花分公司通過手機短信發送預告,讓市民們實時了解講壇信息。然后精心組織策劃相關系列內容,保障講壇的良性發展。攀枝花市民講壇的調查問卷,有一項內容是了解讀者感興趣的話題,得到的反饋信息是:1、青少年教育類(84%)。2、情感心理健康教育類(66%)。3、養生健康保健類(42%)。4、科普知識類(26%)。5、投資理財類(24%)。6、國學知識類(24%)。7、職業教育類(20%)。攀枝花市民講壇根據這個反饋的內容,精心策劃了不同比例的講座內容。
5.3整合文化資源必須實現“大傳統”與“小傳統”相結合
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必須大力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社會主義文化的“大傳統”中整合文化資源。另外還要堅持發掘“地方性知識”,在文化的“小傳統”中弘揚本土文化、傳承本土記憶,創造本土品牌,展現新的城市形象。做到大傳統與小傳統的緊密結合,攀枝花市民講壇及時跟上了時代發展的步伐,開展了多個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展示了攀枝花發展的文化軟實力。
5.4塑造講壇品牌必須實現“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
中小型圖書館講座品牌的塑造存在一定困難,需要“走出去”,內外結合。[7]這里“走出去”有兩層含義:一是走出中小城市到更高的平臺上尋求支持與幫助;二是走出家門,走鄉入戶,深入基層,主動與學校、社區、軍隊等合作聯系,將講座送進社區、學校、農村、軍營等,為他們帶去更加豐富的精神食糧,提供基層群眾急需的知識和信息。“引進來”也有兩層含義:一是從“外面的”世界引進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來攀枝花市民講壇開講,提升講壇的含金量;二是引進當地的或外來的企業為講壇贊助,擺脫單一的財政撥款方式,可以通過冠名或提供單個講座的經費贊助等多種形式支持公益性講壇文化事業的發展。
〔1〕李娜.現代圖書館差異化服務模式研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2(05):70-72
〔2〕公育梅.縣級圖書館建設與發展的思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03):109-110
〔3〕陳先義,王樹增,虹飛.把脈“娛樂閱讀”——“讀什么,怎樣讀”三人談[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2-23(2)
〔4〕尚碩彤.公共圖書館如何推進全民閱讀——以寧夏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11):51-53
〔5〕魏曉薇.媒體有責任引導閱讀[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11-23(1)
〔6〕韓波,王莉.論公共圖書館講座要素重組策略[J].圖書館學研究,2010(04):95-97
〔7〕朱鶯.中小型公共圖書館講座品牌構建探討[J].圖書館研究,2013(01):66-68
Research on Service Differentiation in Middle and Small Libraries——A Case Study of Panzhihua Public Forum
Wang Guangrui
Different service of middle and small libraries is the key way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We need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strengthen the brand construction,spread positive energy,and tailored service content,to meet the demand of different social groups.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brand building,the public forum can become a new card to show the city image,has become a new way to the local cultural heritage,but also can be an effective method to solve the survival problem of Public Library industry.This paper,taking Panzhihua city library initiative and differentiated service as an example,explores the way of middle and small libraries service transformation.
Public Forum;Differentiated services;Public service platform
G250
A
王廣瑞(1986-),男,碩士,助理館員,攀枝花市圖書館本土文化研究室負責人,研究方向:圖書館學、民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