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春,宋 成
(1.沈陽工程學院遼寧省團校,遼寧沈陽110136;2.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山西臨汾041000)
【學術熱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研究】
略論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
翟 春1,宋 成2
(1.沈陽工程學院遼寧省團校,遼寧沈陽110136;2.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山西臨汾041000)
近幾年來,高校大學生漠視生命、傷害生命的事件頻繁發生,暴露出了大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薄弱、防御能力低、應變能力差、沒有掌握生存所必需的本領和技能等諸多問題。大學生生命安全意識差的重要原因,就是社會失范給當今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帶來的一定沖擊。
大學生;生命安全意識;社會失范
在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經濟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教育改革也隨之不斷發展,高校與社會的接觸逐漸密切而頻繁,學生對現實的追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其人生觀和價值觀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大學生作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較快,但是缺乏正確的認知,分辨能力較差。隨著社會大環境的發展,對大學生的心理成長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使其在學習和生活中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其中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生命安全問題。近幾年來,素以寧靜而平和著稱的大學校園卻屢屢傳出發生重大生命案件的新聞,高校大學生漠視生命、傷害生命的現象暴露出了大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薄弱、防御能力低、應變能力差、沒有掌握生存所必需的本領和技能等問題。這些問題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引起了學校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對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帶來了新的挑戰。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中對生命漠視、傷害他人生命的事件頻發,比如馬加爵事件、復旦大學投毒案、多起女大學生失聯事件以及近期發生的哈爾濱理工大學殺人事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大學生是人生中人格塑造和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對大學生生命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有助于我們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加強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大學生生命安全問題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中對生命安全教育意識欠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動過程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影響,也是整個教育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1]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形式的起點,父母對孩子人生觀、價值觀和生命觀的影響頗深。大學生現在普遍是獨生子女,是在父母長輩的溺愛下長大的,從小嬌生慣養,生存能力較差。大學生正處于青春萌動期,思想波動大,易沖動,當今社會的高壓生活讓部分大學生難以承受,普遍缺乏抗高壓的能力,遇到困難和挫折,往往采取極端的方式解決。家長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對其進行生命安全教育。大多數家長本身就缺乏生命安全教育意識或者意識淡漠,何談給孩子灌輸生命安全意識,這使得本應是生命安全教育最直接教育形式的家庭教育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家長對孩子生命安全教育力不足,致使大學生對生命意識淡薄。
(二)高校對生命安全教育落實不到位
學校是學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的第二主體,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學校還應教會學生生存的一些基本技能及如何保護自身生命安全。素質教育提倡了很多年,但往往重形式,輕實際。我國著名學者石元康也指出:“在現代社會中的大學教育體制下,接受教育者的動機及目的最主要是學一套謀生的技能。如果問一個大學生他為什么要念大學,我們很難想象他的答案會是‘追求人生的道理’。他最多只會說,為了追求知識,但是如果你再問他所追求的知識是做什么用的時,他只能告訴你是為了將來謀生用的了。這是典型的技術教育。”[2]國家這幾年對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越來越重視,而高校在落實時往往缺乏健全的教育保障機制及完善的執行方案,常常流于形式,致使落實不到位。
(三)社會問題影響大學生思想和行為
馬克思曾說:“在其現實性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人作為社會關系作用下的產物,其活動自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而大學生除了學生身份外,還是“社會人”的身份,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也自然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得社會上的許多因素、現象給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但主要影響大學生生命安全的還是隨著社會轉型而出現的社會失范。社會失范,是指沒有社會規范或失去社會規范。在這種社會社會失范狀態下,大學生逐漸形成了以追求個人利益和短期效益為核心的重物質、重實際的價值觀,忽略了精神需求對一個人生存和生活的影響,因此誘發了許多不安全因素,造成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失范勢必會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造成一定的影響和沖擊,這種物質性和務實性的價值觀,致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顧及他人,漠視生活甚至漠視生命。高校中發生的種種漠視生命、傷害生命事件有很大原因是因為社會失范狀態下的大學生生命觀、價值觀的扭曲。
社會失范所產生的功利化思想泛濫、價值取向嚴重偏離、個人信仰缺乏、生命觀淡薄、安全意識缺失等,影響著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社會越是失范,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就越高。各種失范的現象涌現,涉及到人們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等領域,但危害大學生生命安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公共建設對大學生生命安全的影響
人們普遍認為,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以及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學校的責任,而忽略了社會公共教育在大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的培養中所承擔著的重要角色。事實上,生命安全意識的培養要靠全社會共同努力,去營造一個安全教育的氛圍。社會公共教育中對生命安全意識不夠重視,導致大學生缺失生命安全意識,缺乏基本的生命安全知識和技能。現在的社會公共教育只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培養,更多的是在文化知識方面,卻忽視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心理健康等問題,尤其是生命安全意識等方面的教育,這些知識和技能的匱乏使大學生缺乏生命安全意識和對危險的防御能力。
(二)社會不良思想文化對大學生生命安全的影響
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迅猛發展,給我國的經濟和文化等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這既是一種發展,也是一種挑戰。不同的文化紛至沓來,促進了思想文化的變革,相應地也引發了人生觀、價值觀的混亂。大學生是一個對社會發展比較敏感的群體,對一些意志力薄弱、缺乏判斷力和分析力的大學生來說,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響,使其對事物的認知產生偏差,從而導致人生觀、價值觀等發生錯位。當社會的不良風氣刮進校園,大學生不免受其影響,產生了一些極端和思想和行為。如對物質的過分追求,導致了大學生中出現了搶劫、偷盜及欺詐等犯罪行為,更有甚者放棄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出賣自己的肉體和靈魂;如受個人主義的影響,大學生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顧及他人感受,同學間不懂得理解謙讓,導致因為一些小事而進行攻擊甚至殺人等極端行為;如受到拜金主義的影響,一切以實際出發,金錢至上,金錢甚至比生命還重要,在危及生命安全的關鍵時刻,心中仍然想著錢,而忽視了自身的生命安全問題。大學生就是因為受到社會環境中不良文化的影響,才忽視了生命安全問題,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意識、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給大學生的生命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
(三)社會安全意識教育缺位對大學生生命安全的影響
社會安全意識教育缺位,導致大學生只能盲目地、被動地接受社會中的各種現象,不能正確地認知社會,在社會接觸中也缺乏良好的心態。大學生思想單純、缺少社會經驗、做事沖動盲目、急于求成等特點極易被違法犯罪分子利用,使其受到財產損失或人身傷害,有的甚至付出生命。一門學科乃至一種教育要想真正地深入發展并取得好的效果,必須得到社會各個方面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大學生接受到生命安全教育的機會主要是來自學校,而受到社會環境熏陶的機會較少,并且社會安全教育本身就不健全,更忽視了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在我國,專門的生命安全教育機構或者組織寥寥無幾,沒能形成良好的生命安全教育氛圍,除了學校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安全教育外,大學生沒有接觸這一教育的其他途徑,社會教育沒有做到更好的補充。
社會失范是處于轉型時期的社會所必然出現的現象,如果任其發展,必然會給社會造成危害。我們應當更好地運用社會控制,減少社會失范現象的發生,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那么,如何通過改善社會環境,來促進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發展,是當今社會、學生和家庭共同關注并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積極搭建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社會平臺
生命安全教育不僅要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來推動,更要通過社會教育去落實和發展。學生在學校里學到的只是基礎性和理論性的知識,在社會的大舞臺里,才能獲得更具實際意義的技能和本領。社會教育作為大學生整體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互相補充,取長補短,更好地發揮著把握全局、指引方向的作用。社會教育是從社會環境中提煉出各種信息,有選擇地接受與社會實踐相關聯的內容而形成的教育。社會教育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而且傳播速度較快。高校應該主動加強與社會的溝通,與社會機構積極配合,比如可以充分發揮社區在生命安全教育中的作用,與所在社區建立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基地,通過一些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切身體驗生命的真諦、感悟生命的寶貴、明確生活的意義等。我們必須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社會資源,搭建一個良好的社會生命教育的平臺,發揮社會教育的積極作用,促進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開展。
(二)加強社會力量對大學生生命安全意識教育的支持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4]因此,要積極發揮社會資源在大學生安生命全意識教育中的作用。在我國,公安機關、安全機構和安全協會等社會力量對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支持度參與度比較低,我們往往忽略了社會力量在大學生生命安全意識培養中的重要作用。而事實上,生命安全意識的培養需要集結全社會的力量,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命安全教育的氛圍。一些相關部門不能自我邊緣化,認為安全教育與之無關,應該積極構建社會與學校的聯動機制,發揮大學生生命安全意識教育的整體合力。例如,公安部門、消防機構、城管、交通大隊等機構共同參與大學生安全計劃的實施,與學校建立生命安全教育基地,共同努力去營造一個健康的安全氛圍,共同培養大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
(三)建立生命安全教育相關的社會組織及行業協會
目前,相關的生命安全教育的社會組織和行業協會數量少之又少。從國家的整體發展趨勢不難看出,國家對各個行業呈現出逐步放手的趨勢,以引導社會的力量從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關于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社會組織和行業協會的缺乏的現狀亟需解決,需要借助社會力量來建立和完善生命安全教育的管理、監督和評價機制。
(四)充分發揮輿論的作用來增強大學生生命安全意識
加強輿論宣傳,“培養人們對新規范的適應能力,引導人們改變傳統觀念,適應新規則,強化社會規則和社會秩序意識,是有效減少失范行為的重要保證”[5]。積極的輿論可以正確引導大學生加快對生命安全教育的了解,我們應避免社會輿論的消極性,充分提高公共事務的透明度,讓大學生有機會和渠道去了解和認識真實的社會真相,去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生命觀和價值觀。同時,社會力量在加強生命安全教育時,同樣需要積極的輿論作為支撐。當發生了大學生生命安全問題時,不能去封鎖消息,去阻止社會評論,而是要正面對待,真實透明,認識到社會輿論的力量,通過社會輿論來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樣才能真正將生命安全教育體系落到實處。
人的價值是在社會中得以實現的,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生命安全問題,應該引起社會的密切關注。和諧的社會發展才能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社會發展時期的社會失范現象給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必須得到有效的控制。我們應該加強社會對大學生生命安全的關注,了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避免漠視生命、傷害生命的現象發生。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配合,以及大學生的自我完善,這樣才能增強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給大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健康成長環境。
[1]粟新.從文化視角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J].民族論壇,2006(12):38-40.
[2]江曉萍,陳希.影響大學生生命觀的環境因素分析[J].社會科學論壇,2008(10):134-13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348.
[5]晏德君.犯罪社會學[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1:147.
【責任編輯趙偉】
G641
A
1674-5450(2015)05-0009-03
2015-05-27
2015年度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2015lslktzimks-14)
翟春,女,遼寧本溪人,沈陽工程學院研究員,主要從事青年學及當代青少年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