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鷗漫
(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中國夢”視域下的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
李鷗漫
(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中國夢”的提出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徑,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層次。用“中國夢”引領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研究,將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寓于“中國夢”之中,可以明確輔導員身份,端正輔導員態度,武裝輔導員思想,增強輔導員才干。“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1)“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的教育者角色;(2)“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的管理者角色;(3)“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的服務者角色。
中國夢;輔導員;角色定位
讓“中國夢”變為現實,是一個長期性的任務。高校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高校輔導員踐行偉大“中國夢”對于最終實現“中國夢”具有重大作用。
“中國夢”視域下的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研究,要求輔導員在充分理解“中國夢”的內涵后,將“個人夢”和“國家夢”結合起來,做好本職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在“中國夢”視域下對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進行研究,有助于輔導員對自身進行準確、全面和透徹的定位,有助于界定輔導員工作職責,提升輔導員辦事效率,堅定輔導員工作態度。輔導員只有正確認識自身的角色,準確定位自身的角色、才能尋找到工作的動力,并通過不斷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積極能動地做好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而更好地發揮出政治引導、思想教育、行政管理和心理服務等多重角色作用[1]。
輔導員制度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偉大創新,究其創立過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在江西瑞金成立,后遷往延安,并更名為抗日軍政大學,抗日軍政大學為適應革命和戰爭以及培養人才的需要專門設置了政治指導員,專門負責基層軍隊學員的思想、學習和生活,輔導員制度便萌生于政治指導員的設立。
新中國成立后,從國家培養人才的實際需要和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出發,清華大學率先提出在高校設立政治輔導員,選拔一批思想堅定、旗幟鮮明、工作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師和高年級學生,“脫產”或“半脫產”從事學生管理工作,提高高校學生培養質量,促進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清華大學的政治輔導員制度取得良好成效,它也為后來我國高校輔導員工作制度樹立了標桿和典范。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從最初的萌芽嘗試階段不斷成熟壯大,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輔導員制度進一步確立,步入穩步發展階段,輔導員工作已成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關鍵一環,高校輔導員也始終貫穿學生在校的成長和發展。高校輔導員主要負責在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證了高等教育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同時,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和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培養者,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他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2]。
現代教育經驗告訴我們:學校教育是人成才的關鍵,德育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因此,學校教育應堅持育人為本,綜合素質提高應堅持德育為先。大學生肩負著祖國的希望與未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寶貴人力資源,是“中國夢”實現的重要締造者,大學階段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地提高其綜合素質,使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性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應當全力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輔導員等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探索學生成長成才規律,依托班級、宿舍等載體,實施個性化培養方案,從學生的學習、生活等細微處入手,對高校學生的政治素質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其他教育進行潛移默化影響的一種教育手段。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生活上保證學生身心發展健康,在學習上保證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促進大學生的全面進步與提高。高校大學生基層黨組織及班團組織是輔導員主抓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戰場,基層黨組織提供政治保障優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石,班團組織在聯系大學生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一定意義上起著輔導員與學生的溝通橋梁作用,同時,也是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有效平臺。
“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有兩塊,一是課堂上的理論課教育,即通過理論課的形勢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另外一個是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上的思政教育,主要由輔導員完成,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戰場和主陣地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二者共同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徑,相得益彰,缺一不可[3]。
“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的教育者角色的確定主要體現在大學生入學教育和大學生畢業教育這兩個重要環節。大學生入學教育是指大學生入學后,學校依據培養目標和大學特點,針對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變化和要求開展的一系列工作;大學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大學新生入學初期做好入學教育是后期取得成功的基礎。大學生畢業教育是對高校輔導員教育者角色定位提出的又一要求,它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只有進行好大學生的畢業教育,才能讓大學生在未離開校園之前,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很好的職業規劃,通過對擇業、就業、創業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讓他們清晰地認識自己,最終進入社會時,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做出貢獻。
“中國夢”視域下輔導員教育者的身份要求高校輔導員還應重視對學生形勢與政治教育和學風教育。大學生形勢與政治的教育是高校學生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具有現實性、具體性、穩定性和動態性并存,時效性、理論性和政策性相統一的特點,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著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學風是學校學習氛圍的體現,是學生在學習中成長、成才的軟環境,優良的學風使學生朝氣蓬勃,積極進取,不良的學風阻礙學生的進步發展,高校輔導員,需要將建設良好的學風視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從學風的建設中體現高校輔導員教育者的角色定位。
“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扮演著重要的管理者的角色,即高校輔導員處于樞紐地位,是高校學生工作鏈條中的重要一環。在高校的視野中,輔導員的“管理”職能相對突出,重在執行學校的各種工作和政策。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進步,有關學生的工作范圍也不斷擴大,學生事務逐漸成為高校輔導員的工作重心,因此便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高校大學生的教育工作系統中,輔導員承擔著上下溝通聯系的基礎性職能,是推動學校教與學之間的紐帶,在和諧穩定的校園建設和促進大學生的成人成才中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教與學是學校各種關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關系,能否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使教與學處于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關系之中,直接關系到學校教育的成效。影響教與學關系的因素很多,其中,教與學之間的溝通是否順暢、信息反饋是否有效、矛盾處理是否及時,是衡量學校教與學關系是否和諧的重要標準。輔導員在教與學的管理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也是對輔導員做好學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考驗。從“中國夢”視域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來看,德才兼備是其基本要求,這種復合型、創新型的人才培養需要包括教師、輔導員等在內的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參與。
“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的管理者角色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高校辦學理念,把人才培養作為學校各項事業的根本任務,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在教與學關系的構建中,更加重視對“教”的要求,將育人之教的傳授和灌輸的過程提升為引導和熏陶的過程。將“教”的職責由原來的簡單的灌輸知識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教”不僅要注意在知識的傳授中激發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更要在管理和服務中從學生的立場、角度出發開展工作,形成全校上下共同關注學生成長的強大合力,在學生的知識、行為、能力、情感等各項領域的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以管理者角色定位,輔導員承擔著對學生的管理職責和維持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輔導員作為管理者,主要負責學生的日常事務管理、寢室管理、安全穩定和班級建設等工作,同時通過對黨團組織和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的指導和管理,教育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高校輔導員的管理工作同時要注重教育性,要認清管理是實行的手段,而教育是最終的目的。對待大學生,既要教育引導,又要注重規范管理,堅持教育和管理的有機統一,堅持自律和他律的相輔相成。
高等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紛繁復雜,了解并把握其重點和難點工作,然后給出相應的解決策略,是做好學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實踐表明,對學生管理中重點問題的處理能力,關系到輔導員在學生中的形象,關系到整個學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廣大輔導員身處學生工作的第一線,要在做好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同時,認真做好應對學生危機的準備,具備積極預防和妥善應對學生危機的基本能力。在大學教師中,輔導員與大學生的接觸面最廣,相處時間最長,關系最密切,對學生的情況最了解。因此,“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作為管理者,必須如“紐帶”一般,承上啟下,在處理與學生、學校、學生家屬、媒體之間的復雜關系中,發揮著上傳下達,協調左右的作用。
除了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還承擔著服務者的角色,這包含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和管理都是服務的一種方式。學校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搖籃,是為學生提供服務的,高校輔導員以一名人民教師和管理干部的身份開展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同樣是為滿足學生的成長成才的需要服務的。高校輔導員正是在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中,以“以學生為本”的服務理念服務學生,使大學生在成長成才中得到更多的關愛和關懷,努力幫助大學生擔負起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任務。“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的服務者角色還表現為:輔導員在工作中承擔著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人際交往指導等具有明顯服務性質的工作內容,并且是幫助大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實際困難的是最直接的責任人。因此,“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作為服務者角色,其工作重心不僅是要服務于學生的學習,還要服務于學生的生活,更要服務于學生的全面成才。
“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作為服務者角色還體現在關心幫助大學生的就業過程當中,當然,這也是“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作為教育者角色的內容之一。近年來,隨著人才供給的逐年增加和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大學生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不可否認,就業是民生之本,高校大學生能否滿意就業對社會的穩定、民族的興旺、國家的富強等各方面來說都意義重大。因此,在大學階段,高校輔導員要做好學生的就業服務工作,幫助學生制定切合自身發展的職業選擇和未來規劃,系統科學地指導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同時,要積極廣泛地搜集各方面信息,整合社會資源,引導學生開辟廣闊的就業渠道,真真正正地將高校大學生的畢業就業工作落實到實處。高校輔導員在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幫助大學生規劃職業生涯方面承擔著服務者的角色,起著重要作用,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輔導已成為高校輔導員需要把握和參與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完善服務工作的一項基本內容[4]。
2012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完《復興之路》大型展覽之后,提出“中國夢”,“中國夢”承載著億萬炎黃子孫和華夏兒女的夢想和重托。教育是立國之本,科技是強國之路,高校承載著人才培養的重任,把“中國夢”的實現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貫通是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輔導員應時刻把培養人、教育人的重要職責銘記于心,“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應做好教育者角色、管理者角色和服務者角色的切換結合工作,傳遞正能量,指導大學生在校時鍛煉好各種技能,端正品行操守,開拓視野眼界,修養身心內涵,綜合發展自身,全面提高素質[5]。
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對高校輔導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功能和作用日益顯現,其建設和發展之路并非輕松,亦非坦途,而在“中國夢”視域下,對高校輔導員角色進行的準確定位清晰明了,高校輔導員應努力做好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務者的角色,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1]徐帥.實現中國夢與高校輔導員的作用[J].新西部:理論,2014(11):98-116.
[2]陳永華,葉玉清.基于職業能力標準的輔導員隊伍建設“四百工程”研究[J].社會縱橫,2015(3):166-168.
[3]仲偉偉,多維度下的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4(12):140-154.
[4]劉亞軍,張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問題及成因[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86-88.
[5]周彩虹,周浩.“中國夢”視域下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挑戰與創新[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4(9):84-85.
【責任編輯王鳳娥】
G471.7
A
1674-5450(2015)05-0145-03
2015-05-12
李鷗漫,女,遼寧盤錦人,沈陽師范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