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鈺
(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遼寧沈陽110168)
民族聲樂演唱對于地域風格的演繹
崔 鈺
(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遼寧沈陽110168)
民族聲樂產生于廣大人民的勞動生活中,有著較為深厚的群眾基礎。民族聲樂是運用民族語言來表達民族情感的藝術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極大豐富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民族聲樂的演繹方式有多種,可根據地域性進行詳細劃分。同時,民歌的多元化使得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同樣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本文通過探討民族聲樂多元化演繹風格以及演繹風格的成因,重點剖析民族聲樂地域性演繹風格,以期獲取對于民族聲樂更為深刻的認識,進而獲取更好的演唱技法。
民族聲樂;演唱風格;地域風格
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均具有屬于自己獨特的聲樂藝術。廣大勞動人民在勞動實踐中通過多年的實踐積累,創造了反映本民族精神的傳統民族聲樂藝術。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以本民族語言為基礎,蘊含著濃厚的民族情感與審美價值,并且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民族發聲特色的演唱方法,在演唱中講究聲情并茂,字正腔圓,其所產生的聲音通常帶有無窮的韻味,映襯出中華民族偉大的智慧。民族聲樂演唱風格既包括民族與地域風格,體裁風格,同時又與演唱者的表演風格相關。不同的民族會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傳統與風俗,體現在民族聲樂演唱風格中便成為作品演繹的重要表現方式。在演唱實踐中,應充分關注到地域風格對于民族演唱風格的影響。地域風格除體現在地理環境與風土人情上的差異之外,還會體現在歌唱語言的差異上。比如最為明顯的南北差異。通常南方民歌曲調婉轉,細膩柔和,北方民歌則曲調高亢遒勁,粗狂豪放。再如平原地區的民歌多寬廣舒展,草原地區的民歌悠長遼闊。
民族聲樂的重要表達方式是民歌。民歌是指人們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將歌曲不斷地流傳,在流傳過程中不斷進行加工提煉與改編,最終形成具有濃厚民族風情與地域化風格的歌曲。從民歌的內涵可看出,民歌是民族聲樂演唱地域化風格最鮮明的載體。民族聲樂的地域化風格使得民歌出現多元化特征。根據民歌不同的表現形式,將民歌進行了色彩區的劃分,以民族聲樂的地域性風格為劃分標準將我國民歌劃分為包括西南色彩區、江淮色彩區在內的六大色彩區,不同色彩區中會呈現不同的民歌特色,展現出不同民族之間的審美特征。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文化極為豐富,民歌藝術五彩斑斕。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狀況使得不同民族之間的語言習慣、風土人情、審美觀念等等存在極大的不同,但隨著民族之間的頻繁往來,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藝術交流使得民歌在一步步走向同化,即使如此,仍存在巨大的差異。這種客觀的差異性決定了我國民族聲樂具有多種多樣的風格特色。南方民歌多采用五聲音階,音域較窄,旋律起伏不大,曲調秀麗。北方民歌多采用七聲音階,音的豐富性使得音的變化較大,音域較寬,曲調奔放灑脫。除音樂本體上的差異之外,作為民間藝術表現形式的民族聲樂蘊含著各民族不同的審美觀念,人們會對不同的音色產生不同的喜好,在旋律的音程變化中,豐富的音色會產生不同的韻味,同時會帶給人們不同的審美體驗與情感體驗。
民族聲樂中的豐富多彩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產物,具有極為久遠的發展歷程,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經過歷史的積淀與文化的洗禮,民族聲樂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多彩的韻味,在這多彩的韻味中民族聲樂總會刻上地域的烙印,因此會產生具有多種不同地域風格的聲樂演唱方式,使得民族聲樂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除此之外,民族聲樂的多姿多彩與不同民族的不同語言特色有很大的關系。聲樂演繹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語言、語境、音節、詞素等的影響,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語言特色,因此在演唱中會極大影響發聲狀態。如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具有多個聲調的單音節,每個音節中又包括聲母、韻母與聲調三種因素,這樣的發聲特征使得漢族民歌在發聲時會有一套特殊的發聲方法,舌位較為靠前,聲道較短,這樣的發聲結構會使得漢族民歌的演繹風格有音色明亮之感,更能體現出字正腔圓的咬字技法。
民歌的多元化又會反作用于民歌演唱技法,進而使得民族聲樂演唱方式呈現多元化的特征。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通常會分為民間歌曲唱法、民族新唱法等,民間歌曲唱法又被稱為原生態演唱方法,該演唱技法通常用于極具鮮明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歌曲中,與歌曲的地域性有很大的關聯。此外,民歌中的語言會融雜當地的方言進行演繹,因此從民歌中的語音與潤腔中可以辨別不同區域的民歌。如陜北民歌《信天游》、《走西口》、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等。這些歌曲可以映射出具有地方色彩的風土人情,在演唱風格上更是體現了地方特色。如在演唱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時,會體現出山東的地域風情。山東地區處于平原一帶,人們生活充裕,精神生活較為豐富。山東人民性格開朗,熱情好客,這些特點均體現在歌曲中,演唱者在演繹過程中應將山東地區的風土人情與風俗習慣融入到演唱中。除此之外,演唱者應該將歌曲的創作背景予以正確的把握,《沂蒙山小調》的主旨在于歌頌黨,在黨的領導下沂蒙山區煥然一新,山清水秀,牛羊遍地,人們紛紛過上幸福的生活。旋律悠揚婉轉,曲調清新流暢,演唱者應在將全曲的基調準確把握的基礎上將歌詞做微妙的處理,使歌詞更富于山東方言特色,以此來彰顯山東民歌的風格特點。
特定的地域條件會形成特殊的歌唱方式。在演唱蒙古一帶的歌曲時,同樣應該彰顯蒙古地區的特色之處。蒙古地區擁有遼闊的草原,草原上的人們自給自足過著幸福充裕的生活,蒙古族人民豪放直爽,能歌善舞,擅長演繹長調與呼麥,這樣的演唱方式使得蒙古族民歌中帶有了一定的草原特色,并始終帶有一些草原情懷。呼麥是蒙古族人民較為特殊的演唱方式,這種演唱方式源自于特定的地域條件。呼麥是一種較為古老的“喉音”藝術,有著特殊的發聲技巧,在演唱時,往往由一個人同時演唱兩個聲部,演唱者運用閉氣的技巧運用氣息沖擊聲帶,進而使聲帶產生一種移動,進而發出渾厚的聲音,以此來形成低音聲部。在保持低聲部的基礎上,利用口腔的共鳴,使之產生泛音,最終發出具有金屬特質的高音,形成高聲部。
此外,在呼麥的演繹過程中,應該注意發音的轉換,尤其是母音。在轉換過程中應盡量使口腔處于一種完全放松的狀態,使各發聲器官同樣具有一定的放松狀態,舌頭與上下顎之間應保持一種良好的互動狀態。演唱者在發聲過程中首先應該捕捉到泛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反復練習,直到能夠熟練地掌握泛音為主,在練習過程中應以獲取音量較大,并較為穩定的泛音為主。呼麥的表現方式有多種,但無論何種表現方式均會帶有草原一帶的濃厚風情,淋漓盡致地將草原地區人民的思想情感展現其中。悠揚的長調可給人們呈現出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使得人們可以盡情暢想。如在演唱著名的蒙古族民歌《鴻雁》時,嘹亮悠遠的曲調可以使人們在大草原上盡情馳騁,可以將思念寄托給遠方,極好地展現了蒙古人民的草原情懷。
我國的民族聲樂作品以極具地域風格特色的民歌為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民族聲樂重要載體的民歌來自于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勞動中,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人民的真實情感與生活狀態。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各民族間交流日益頻繁,文化與藝術之間進行了大融合,民族聲樂藝術較之前更為繁榮,經過漫長的發展,我國民族聲樂藝術逐漸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體系,無論是歌唱方法亦或是情感表現均能夠體現出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格,展現出不同民族的審美觀念與文化韻味。無論歷史如何更替,社會如何發展,民族聲樂都會迎合不同民族人民的審美需求,使得各民族人民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豐富民族聲樂內涵,在各民族文化交流與碰撞的過程中始終展現自身民族獨特的地域風格。
[1]張艷林.民族聲樂風格論[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10):78-92.
[2]姜泓宇.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4.
[3]史一豐.民族聲樂演唱的個性化研究[J].九江學院學報,2011(3).
【責任編輯曹萌】
J616.2
A
1674-5450(2015)05-0184-02
2015-06-23
崔鈺,女,河北漢沽人,沈陽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