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英
(韶關學院外語學院,廣東 韶關512005)
過程教學法與翻譯能力模式應用研究
——以旅游景點翻譯教學改革為例
梁淑英
(韶關學院外語學院,廣東 韶關512005)
過程教學法結合翻譯能力模式在翻譯教學中,能積極有效地指導師生進行翻譯探究和學習.該新翻譯教學模式更能促進旅游景點翻譯練習的語言轉換過程,使學生快速地進入相應的翻譯情景之中,真實地體驗現實生活中的翻譯操作的感覺,以達到更快掌握翻譯策略和技巧的目的.
過程教學法;翻譯能力模式;旅游景點翻譯教學;翻譯自信
縱觀我國旅游景點英譯課程教學實踐,任務教學法和結果教學法占主導地位,其優點是可以增強師生的任務學習的觀念,避免師生在進行翻譯學習任務的過程會忽略“過程學習”,“為了任務而任務,為了結果而結果”。過程教學法結合翻譯能力模式,能挖掘師生在翻譯學習中的“過程思考和討論”,發揮學生在完成翻譯任務時的“討論并決策”的角色功能。
過程教學法的特點就是要突出了師生注重學習研究的過程。李薇薇在2009年提出:“過程教學法,具體的說,就是教師給定一個總體的要求,由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去制定計劃,準備工具、材料,與教師和其他同學互動學習并達到預定目標。”[1]由此可見,過程教學法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老師的正確引領下,增強學生的學生興趣。
翻譯能力模式為學生翻譯能力習得提供了可鑒的標準。2003年,西班牙的 “翻譯能力研究小組(PACTE)”將翻譯能力模式修訂為“翻譯能力模式應包含兩種語言的交際能力、非語言能力、轉換能力、心理和生理因素、專業操作能力和策略能力”[2]。翻譯教學中有師生的討論交流,也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圍繞著翻譯能力建構的過程教學法,能給予更為充沛的時間和關注,讓師生在旅游景點英譯的學習過程中,有建設性的獨特的學習體會、學習感受和學習收獲。
Gile在1994年時提出“翻譯教學過程中,過程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翻譯中的策略選擇、謬誤辨析,靈活掌握譯文的語言形式和忠實標準,理解譯文產生的過程”[3]。過程教學法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就強調了學生發現自身的翻譯學習過程,從而引發了對翻譯問題的思考和討論。
該教學模式吸收了任務教學法的任務安排特點,側重旅游景點英譯的翻譯學習過程及旅游景點文本的分析和翻譯策略。具體從四個方面展開:(1)旅游景點英譯的翻譯任務導入;(2)制定相關翻譯環節;(3)實施翻譯步驟;(4)翻譯成果討論與評估。其中翻譯能力模式下的過程教學法貫穿了該模式的所有環節。
第一,在“翻譯任務導入”部分,如,任課教師布置了以“廣東韶關文化旅游中的游覽勝跡”為主的旅游景點的翻譯任務,包含“馬壩人遺址”、“珠璣古巷”、“梅關古道”、“北伐戰爭紀念館”、“風采樓”等蘊含歷史文化的具體景點。教師可以憑借多媒體教學設備或者結合實地調研和田野作業,給學生充分展示和感受這個旅游景點英譯的翻譯任務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該翻譯教學的具體翻譯任務可分為:景點英譯譯名、景點內容介紹、景點文化因素在翻譯中的考量。學生只有明確了自己的翻譯任務,才能更好地把握旅游文本的特點。在討論過程中,選擇最優的翻譯策略,提高自身的翻譯水平。同時,合理地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進行分組,促進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討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制定任務完成的時間表,并做好翻譯任務的討論記錄,為以后的翻譯作品評估做好準備。
第二,在“制定翻譯環節”部分,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行查找關于上述景點的背景材料,如相關旅游景點的文字說明、圖片瀏覽、視頻介紹等等,教師布置的翻譯學習任務并提供相關的文本資料,學生可以通過小組開展討論,這樣的好處再于加深學生對景點材料的理解和思考,有助于解決翻譯難題。如1972年,在“馬壩人“出土地點的兩山之間發現了距今約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文物遺址,此處被命名為“石峽文化”的分析中,學生可以發現這一類中文長句的特點,如話題中又有話題導致的主語的變換,在英語表述當中的處理又需要把握什么樣的翻譯技巧,其中又包括是否斷句,主語的重新確定,詞性的轉換等等。學生充分利用已學到的翻譯知識,總結該翻譯任務所需的翻譯策略和技巧。
第三,在“實施翻譯步驟”部分,學生通過第二部分的討論和翻譯策略的確定,合理地分配各自的翻譯任務并逐項完成。以上述長句的翻譯為例,學生意見有兩種,一是確定“文物遺址”為新的譯文主語,則有:In 1972,a site of cultural relics of the Neolithic Period about 4000 to 5000 years ago was found between two mountains at the site of Maba Man and named“Shixia Culture”,which made the place even more famous...該譯本用了被動語態,概述了遺址的發現以及對世界考古學的意義;另外一種意見,這里的“be found”會不會用“be discovered”來表達“被發現”更好?“be found”是有目的的尋找,但這類自然奇景大多時候都是無心插柳的發現,是不是用“be discovered”更能體現這種自然景觀不期然給人類帶來的驚喜呢?教師可適時參與學生之間的譯文生成的對話和討論,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這樣,學生通過運用已學習的翻譯知識來完成翻譯任務,培養自身的的翻譯知識和翻譯能力,進一步習得翻譯職業崗位能力。第四,在“翻譯成果討論與評估”部分,學生可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其翻譯成果,然后接受他人的評價和教師的反饋。同時,學生在參與討論和評估的過程中,可以比較自己和他人的翻譯結果,展開譯本生成過程的討論,最后反思自己的不足,總結翻譯經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交際能力得到鍛煉,搜集分析景點文本的能力(非語言能力)得到加強、雙語思維的轉換能力,通過參與討論和展示翻譯文本,心理和生理素質得到了鍛煉,也提升了翻譯水平的專業操作能力和策略能力。
第一,學生的雙語交際能力基礎薄弱,對漢語和英語各自的語法分析欠缺導致不能正確理解源文,尤其是在英語表達中出現殘句、錯句時,學生的英語詞匯量明顯不足,經常用錯詞、錯用詞。漢語的把握相對較好,但是詞不達意的情況普遍。如“珠璣古巷”,大多學生的第一反應是 “the Zhuji Ancient Lane”,這實際上是對英語的形容詞排列慣用法的不熟悉所致,在英語中,表示國籍的或者是本質的應該是離中心詞最近的,所以應改為 “the Ancient Zhuji Lane”。
第二,學生的非語言能力不足,缺乏對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了解,如“水在山中行,人在景中流,那日月經天,滄海桑田的豪邁讓人嘆為觀止……”,學生難以擺脫中國文化的抽象蘊藉的審美,認為在英語譯文中也應該全文翻譯,殊不知在英語讀者的眼里這些“虛無縹緲”之詞只需大意一筆帶過即可。
第三,學生的轉換能力不足,翻譯過程意識的缺失,忽視翻譯背景的因素及對文本的互文性,如“風采樓”景點中出現了名人“錢鏞”和“余靖”,學生只是機械地翻譯了人名,而沒有作必要的進一步的解釋說明這些名人的身份,那么實際翻譯操作中需要學生自行補充“錢鏞是韶州知府而余靖是北宋名臣”,否則英語讀者對這些單純的人名摸不著頭腦。第四,學生的翻譯心理和生理有待開導。傳統教學的弊端和學生自身翻譯素質不高導致了翻譯自信的缺失,引起翻譯怯場和翻譯緊張,這些都讓學生處于翻譯學習的被動地位。
第五,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和策略使用不強,主要體現在學生不會主動利用文獻資源和相關文本,而過分依賴百度翻譯在線或有道翻譯。翻譯能力模式下的過程教學法要求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豐富的翻譯訓練當中,學生只有感興趣了才會更加主動地挖掘和了解相關的翻譯材料。學生對知識更新的好奇和興趣,促進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為新涉領域的討論和研究,對彼此的翻譯知識和能力也是極大的豐富和發展。顯而易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翻譯討論和交流也得到進一步推進,知識架構由上而下趨向平行交流的模式,無疑對引導翻譯中的跨學科、跨文化的研究也有裨益??偠灾?學生之間基于翻譯任務的準備和討論,激發了自身的翻譯研究和背景材料探究,旅游景點英譯的翻譯實踐,又進一步鞏固了自身的翻譯知識和翻譯能力。
對旅游景點翻譯的文化因素的認識和理解,一定要結合歷史、地理、風俗等相關背景知識。旅游景點的資料主要是指旅游文本,所以重點是對文本的文體風格把握。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融入到對旅游景點“如臨其境”的審美情操上,從全局把握翻譯材料的情感基調。如韶關市旅游景點分丹霞系列、佛教系列、民俗風情系列、歷史遺留勝跡系列、休閑系列、溫泉系列,這些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師生在應對每一類的旅游景點的文本時都要把握好該類翻譯的要求。
第一,積極探索翻譯能力模式下過程教學法在旅游景點英譯翻譯課程的應用。翻譯專業的課程劃分到旅游景點英譯的教學就很具體細化了,需要大量的旅游景點英譯的案例討論和學習研究??傮w來說,可以積極借鑒發達城市的發達旅游業的翻譯產業的成功經驗。旅游景點英譯要沿襲傳統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地突出本地特色。對本地地名的翻譯盡量使用拼音加注釋,如 “梅關古道”可譯作“the Ancient Meiguan(Plum Pass)Road”,突出本土身份。
第二,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掌握翻譯基本技巧和翻譯策略。結合翻譯綜合技能訓練、實用英語筆譯、英漢對比與翻譯、跨文化交際與翻譯等等,翻譯基礎課程要與旅游景點的英譯課程緊密結合,分析教學中的不足并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總結出該模式下過程教學法旅游景點翻譯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
第三,校企合作,共建更高水平的翻譯實訓基地。旅游景點翻譯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需要教師、旅游企業和學生的通力協作。本科院校的翻譯專業的構建,離不開高水平的教學條件和教學設備的支持,而且這些教學環境必須與翻譯真實工作場景相似,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條件下讓學生接觸更多的翻譯工作場景尤為重要。翻譯能力模式下的過程教學法具有較強的擴展性和較大的開放性,因此,加強學校和旅游企業的協調合作,有必要創設旅游景點英譯的翻譯工作坊打造出更多的真實的翻譯工作場景,促進學生的翻譯能力的習得。
第四,師生合力,共同打造最合理的翻譯能力模式下的過程教學法。在課程改革過程中,需要翻譯專業課老師結合課程內容和目標,編寫適合學生的翻譯教材、翻譯實訓環境,如細化的地方的旅游景點英譯的翻譯教材;創建有效的多媒體翻譯實訓平臺,如創設旅游景點外宣的動漫畫制作等。
翻譯能力模式下過程教學法能幫助教師理解學生翻譯的思維過程,調動學生的翻譯積極性和創造力,提升翻譯教學效果。這種強調了師生互動和凸顯學生學習的主人翁精神的教學改革,能從多方面塑造和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和翻譯素質,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低效狀態。只有學生參與旅游景點文本翻譯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地學以致用。
[1]李薇薇.過程教學法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2]Pacte.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M]//Aven F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Perspectives in Process Amsterdam/Philadelphia: Benjamins:Oriented Research,2003
[3]Gile,Daniel.The process-oriented approach in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M].//Cap&Annette Lindegaard(eds).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2:Insights,Aims and Visions.Benjamins Translation Library 5.Amsterdam/Philadelphia: Benjamins,1994.
On Process-oriented Teaching Methode baesd on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 A Case Study of Toursim Industry Translatio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LIANG Shu-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The paper aims to develop an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the Process-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Translation Course baesd on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to help the students to deal with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practice.The combined teaching mode facilitates the language shifting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the students,espically in the tourism indutry translation learning course,which mimics real-tim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different tourist contexts and enables the students to quickly master the translation skills and strategies.Besides,it helps the diversified discussion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which plays an improtant role in boosting students confidence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process-oriented teaching method;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tourism industry translation course;translation confidence
H319.1
A
1007-5348(2015)09-0167-04
2015-09-01
2014年韶關學院科研項目“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韶關旅游景點的英譯研究”(SY2014SK16)部分結題成果、韶關學院第十五批校級教改項目“PBL教學模式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SYJY20141564)
梁淑英(1986-),女,廣東韶關人,韶關學院外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責任編輯:明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