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閱讀的進程

2015-04-10 09:19:48沈迪飛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15年2期
關鍵詞:智慧

沈迪飛

(深圳圖書館,廣東深圳 518036)

?

閱讀的進程

沈迪飛

(深圳圖書館,廣東深圳 518036)

前言

我們天天在接觸閱讀,閱讀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們對閱讀又了解多少呢?知之甚少。我本人是一個閱讀愛好者,讀書之余,也常常想,怎樣才能夠算作一本書讀完了、讀好了?過去,只要對一本書通讀了,就認為是讀完了。近些年,書讀得多了,對讀書的感覺和想法也就隨著多了。讀完了一本書,常常似有未盡之意,不了之情,又再讀之。這一讀不要緊,發現第一次讀時,有許多重要之處沒有在意,還有一些地方毫無印象,更有一些段落讀出了新意。這樣的感受,令我喜出望外,后來讀書就養成了不止讀一遍的習慣,且受益匪淺。

嘗到甜頭的同時,啟發我進一步思考閱讀的有關問題。譬如,閱讀有沒有內在的、合理的、必需經過的程序或步驟,閱讀有沒有構成其完整性不可缺少的要素,一本書讀完或讀好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標準,怎樣才算深刻和符合科學的閱讀等。我帶著這些問題找書讀,發現國外有幾本有關閱讀原理、閱讀感想和閱讀歷史的書,對之有一些相關的論述。將這些論述搜集起來,對閱讀愛好者或許會有所啟迪,因此匯成此文。題目原想用“閱讀的旅程”,似有比喻性;改用“閱讀的歷程”,似不夠直感。現用“進程”一詞,似說明閱讀的步驟,包括其內在的、固有的、必需的程序,以及不可缺少的要素,比較符合我的初衷。

還有一個用詞需要說明。受數字化閱讀的影響,現在流行“文本”一詞,屏幕上一段段文字,不管內容完整與否,一律都稱為文本,似有太濫之嫌。因此本文凡遇“文本”統稱為“書本”。

1 書本是讀者智慧展現的起點

閱讀,細致分析起來閱讀和讀書是有區別的,本文講的是以書籍為對象的閱讀。書籍當然包括紙質書和電子書,它們形式上不同,但同樣都是作者的作品。世界意識流文學大師、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似水流年》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曾講,作品是:“作者智慧展現的終點,也是讀者智慧展現的起點。”(《普魯斯特與烏賊》19頁)

任何作品中都凝聚著作者的智慧、靈感和期許,是作者心血的結晶。正如尼采所說:“讀書,是在別人的知識與心靈中散步。”作者的作品一經出版,就難于更改,除非修訂再版;如果作者去世,那其作品就將永遠是一成不變的了。至于篡改以及抄寫、排版錯誤,那不是作者的問題,只能另當別論了。所以說,作品是作者智慧展現的終點。

書本中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往往是隱含的,具體地講是被埋藏在構成作品內容的文字之中。讀者欲真正了解作品,唯一的方式就是閱讀。讀者必須將書打開,讀下去,進而對之進行深入地探索和開發。正如琳莎·施瓦茨所說:書籍“并不具有獨立或者感官的存在,而必須被打開,必須讓人往深處探尋,我們對它的存在是必須的,這樣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也正是我們所喜歡的。真正的書是躺在青蛙里面的王子。”(《讀書毀了我》134頁)西班牙作家卡洛斯·薩豐也講了同樣的話:“每一本都是等待我去探索的宇宙。”(《風之影》4頁)至于書籍中許多經過歷史篩選和考驗出來的經典著作,那是偉大作家智慧的結晶,更是整個人類的思想寶庫,有如深深埋藏著等待后人開發的寶藏。這項開發不是用體力而是用智慧,需要讀者艱苦學習、武裝頭腦、攀登前人智力的頂峰。所以說,作品是讀者智慧展現的起點。

閱讀之所以需要讀者展現智慧,原因就在于由人類智能所創造的文字。且不可小看了我們天天接觸、習以為常的文字,文字中蘊藏和隱含著無限的智慧和魅力。《淮南子· 本經訓》中有對漢字威力的深刻而透徹的描寫:“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說因為有了文字,人類的思想即可透過文字而流傳,老天不能藏其密,靈怪不能遁其形,故“天雨粟,鬼夜哭”了。對于任何讀者,破解文字就是讀者在作品面前展現智慧的第一關。《閱讀史》作者曼古埃爾講得非常好:“在文字社會中,學習閱讀算是一道入會儀式,一個告別依賴與不成熟溝通的通關儀式。……例如,在中世紀的猶太社會中,學習閱讀是以公開的儀式來加以慶祝。”(89頁)

文字自發明創造以來就被不斷地發展和壯大。我的一位書友有感而寫道:每個文字就像功能巨大、靈活多變、魔力無邊的一塊塊積木,經過富有想象力的人們進行多種多樣的排列組合,就可以變成一條條語氣、意義迥異的句子,整體的意思大于各個部分之和,然后再組成一篇篇美文。美國女作家施瓦茨更進一步說:“文字卻可以永遠走下去,是直線的,一個字會打開通往另外十幾個字的門,每個新字都會悄悄推開另一扇門,如此往復,直到沒有止境的默想大廈。”(《讀書毀了我》24頁)書籍是什么,就是由一塊塊積木——文字所組成的一座座默想大廈。多么形象的比喻——“默想大廈”。

更令人驚異的是,這些墨跡會生成情緒,富有情感。被譽為日本文學一顆瑰寶的《枕草子》中,有女作家贊賞書信的微妙細膩的描寫:“一人遠在異鄉,一人心神難定。偶得書信一封,猶如人在眼前。信已寄出,即使尚未收悉,心中卻同樣快慰。”書信一封,傾訴感念,乃令人釋懷。一封信尚且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那么“閱讀”一部部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的書籍,其可以體會的深度和廣度如無邊的海洋,是無窮盡的。

人類所創造的書籍就是由這樣一些既涵意義又富情感的一個個如精靈般的文字所構成,這些文字又組成了文明世界須臾不可缺少的一座座默想大廈。讀者就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整個人生來攀登和占有這一座座默想大廈。如果說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那么,與之相關的“閱讀”也就具有了極其深遠的文化史意義。

2 第六感覺

閱讀依靠視覺,但又不單純依賴視覺,而是超越視覺,從而形成了除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之外的另一種感覺,稱之為“第六感覺”。正如《閱讀的歷史》作者史蒂文·費希爾所言,人們熟練閱讀時,“既不是看單詞也不是聽語言,而是將這些符號所傳遞的圖像、情感和感覺信息加以綜合。正因為如此,一部小說才能夠使讀者超越此時此地,產生一種近乎‘入定’的狀態。閱讀確實是一種‘第六感覺’,它使人類擁有了一種在書寫系統出現之前不曾擁有的感知能力。”(《閱讀的歷史》313頁)

百度百科稱第六感覺為“心覺”。心覺是指人類通過前五覺的刺激,反應給大腦某個未知細胞或器官所體現出來的心理感覺,如:快樂、悲傷、恐懼、痛苦等等心理表現。“心覺”可以說是意識的感覺或存在的感覺,如果一個人沒有心覺就不會有存在感,如死亡之后。由于有了第六感覺,讀者通過閱讀才能夠“在每一次深層的悸動中,他們都會學到一些新的并且終生難忘的東西。”(《讀書毀了我》135頁)“悸動”是什么?它不是任何的其它五種感覺,而是第六感覺的一種外在反映。

第六感覺的例子是很多的,并不難體會。饑餓并不僅僅是胃的感覺,而是全身的難受和無力。我們讀了一本非常受感動的書,眼睛濕潤,心情愉悅,整個人都有一種舒泰感;讀了一本恐怖小說,毛骨悚然,惶恐不安,魂悸魄動,做惡夢,整個一夜睡不好覺。這都不僅是視覺的單一之感,而是全身心的感受。20世紀初的小說家麗貝卡·韋斯特夫人在讀完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后自問:“這種感覺究竟是什么?這些偉大的藝術作品到底對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為什么我會感覺如此快樂?”

第六感覺對于任何一位讀者都是必須的,閱讀中常常會出現第六感覺,缺乏第六感覺就不會有真正的閱讀,就不會體會和欣賞到閱讀的撩人心弦的切身感受。

3 迷醉書中

凡有多年閱讀經歷的讀者,都有這樣切身的體驗:閱讀中讓身體盡量舒適,長時間靜止不動,并與時間迎面較勁;這動力在人心里,是一種高尚的、精神的鍛煉。閱讀的時候,書本內容會觸動讀者的情感和生活經驗,讀者的喜愛、遺憾、高興、痛苦、成功與失敗都會在閱讀生涯中得到體現。當讀到感興趣的內容時,大腦系統會整合所有的視覺、聽覺、語義、句型等信息,而讀者會不自覺地將閱讀的內容與其本人的思想與感情聯系起來,從而產生各種意想和情緒。閱讀具有一種使人陶醉的力量,竟使我們忘卻了時間和煩惱,更忘記了人生輕微一些的痛苦,而只是永恒不息的此刻享受,迷醉書中。

閱讀中,具有敏銳的心覺是使讀者能夠迷醉書中的前提條件。心覺給人一種體驗的情境。書本教我們接納其內容,在閱讀的靜默中,帶著專注接納一個臨時占有的聲音——書本中作者的聲音。在靜默和專注中接受書的時候,同時也慢慢習慣于接受書中的世界。閱讀給予讀者的只有心的沉醉,閱讀者因受到感動而全身心投入書中,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忘掉了周圍的一切,也暫時忘掉了自我。閱讀“展現了閱讀者如何徹底地進入‘書的生命’,其整個人生也因此改變。”(《讀書毀了我》134頁)

閱讀可以消除孤獨、驅散無情、趕走生活中的絕望,帶來友愛和慰藉。正如英國偉大作家狄更斯小說《大衛·科波菲爾》中主人公科波菲爾所說,書籍是“我唯一的也是經常的慰藉”。兒時最珍貴的瞬間,常常存在于書籍之中,它令人終生回味、歷久彌新。《風之影》作者卡洛斯·薩豐對一生閱讀的第一本書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一個人閱讀的第一本書,在內心所留下的深刻印記,很少有其他事物可與之相比……我們以為那是陳年往事了,實際上卻伴隨我們終生……”(《風之影》6頁)閱讀充滿感召力:有時候整個地區或整個一代人都會因閱讀而“喜氣洋洋”,如因《消失的地平線》我國云南的一個地名于2001年成為了”香格里拉”;《哈利·波特》引起全球青少年的閱讀狂潮;在監獄里犯人們因反復“重讀”一部喜歡的書而保持了健康的心智。

這就是閱讀的魅力,能夠讓讀者忘卻一切、迷醉書中、不自覺中改變自我的魅力。大詩人杜甫的著名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這里體現得惟妙惟肖。

4 壯麗的傳遞

閱讀不僅需要一般性的通讀,而且重要的書應該對其進行反復閱讀,體察作品的言外之意、語中之情,思考作品的意義和影響,這實質就是對書本內容的開發。閱讀使原本存在于作家心里的感情的力量從作家那里傳遞至讀者,而啟動者卻是讀者自己,通路就是閱讀。閱讀是作家的思想和情感通過書本向讀者的傳遞,人類由于這種傳遞,才能夠使足以“毀”人的愉悅的閱讀,成為世世不休的美好感受。閱讀是一種壯麗的傳遞。

為什么說閱讀是“一種壯麗的傳遞”?試想,多少個世紀之前,一位創作有作品的被稱為“作家”的所思所想,由文字書寫而體現出來,內中包含他的智慧和情緒;多少個世紀之后,經受了時間的折磨和空間的摧殘,文字構成的書本并沒有被毀滅;在“時空隧道”中不時被一些稱為“讀者”的活人閱讀,那位已經逝去千百年“作家”的智慧和情緒,透過由文字實現的復雜的神經傳遞,找到了能夠深刻體察作家所思所想的讀者,實現了偉大的再生。“那是多么壯麗的一種傳遞啊:書中所帶的感情的力量,沒有當地的住所,從作家那里安全地傳遞至讀者,印刷和包裝以及發送都沒有將其弄爛,它得到再生,每當我們打開它的時候都能夠看得到它。”(《讀書毀了我》133頁)

文字編碼是人世間的一種奇跡,書本中由文字記載著稱之為“作家”的活人靈魂,經過神經密碼和超越時空的傳遞,能夠通過文字找到它們各自的目標——讀者。“不管時間和地點多么遙遠,在書中徘徊不前的是這樣一種富于想象力的生物,是這種消失了的鏈接,是任何讀者都還沒有看見過的。”(《讀書毀了我》134頁)宣布廢除奴隸制度、位列美國最偉大總統排名第一的亞伯拉罕·林肯,曾經用傳神的精美語言贊譽閱讀:“妙就妙在它幫助我們掙脫了時空的重重枷鎖,得以與逝者神交,與遠方談心,與未來對話。”

這一傳遞是壯麗的,也是偉大的。它是人類智慧得以生生不息的保障,是人類文明得以千年傳承的根基。

5 “迂回”的路徑

書籍中所展現的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通過閱讀這種“壯麗的傳遞”,使讀者的身心迷醉其中。那么,這種傳遞具體又是怎樣實現的呢?

實際上,閱讀時大腦不僅對原文進行復印,而且獨立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讀者將感情融入閱讀,進行想象、推理、參照,以及其它許多復雜的大腦活動。一些研究人員相信,閱讀可能是同思考一樣復雜的活動,“閱讀其實已經接近思考本身了”。因此,閱讀不是照搬原樣,而是一種升華的傳遞;閱讀的過程是讀者對作品的內容進行重新建構和“再生”的過程。

重新建構和“再生”的關鍵,依賴于千差萬別的每一位讀者。因此,這個過程和結果必然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這種“個人色彩”表現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將書本內容與個人的情感、感知能力、愛好和知識浸染在一起,并從個人的社會經驗、先前的閱讀經歷、社會成規與私人品味來體會和思考書本的意義并導出結論。這當然是屬于一種重新建構,其結果也必然生成了一種與作者在書本中所表達的原來的思想和情感既相互聯系又不相同的具有讀者色彩的新的思想和情感。因此說,閱讀“是一個生成的過程”,是作者的思維,通過書本的傳遞與讀者的閱讀,同讀者的思維相互影響和結合并形成了新思維的過程。也可以說,閱讀是書之內容與讀者喜好之間的碰撞,是書的特定內涵與讀者個人的獨特感情之天衣無縫的結合。對此新西蘭的費希爾解釋的非常好:“閱讀與其它知覺不同,必須通過學習及個人重構才能夠掌握,其本質屬性不依賴于直接的感官輸入,而通常取決于每一位讀者的智力水平及早期所接受的訓練。”(《閱讀的歷史》315頁)

由上可見,書本中的語言是恒久不變的,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是同樣的,“壯麗的傳遞”依賴的是讀者——“詮釋者”,讀者的角色是讓“書寫用暗示與陰影來表示的東西”變成具體可見。這種傳遞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是以一種“迂回”的路徑和方式。

“迂回”這個詞來自于狄更斯的頗有名氣的詩句:“以迂回的方式道出全部真理”,不僅符合韻味而且又恰巧符合了生理學知識。閱讀不是一種捕獲書本的自動過程,像是感光紙捕獲光線那般,而是一種令人眼花繚亂、迷宮般地曲折變化,但又是具有個人色彩的演繹過程。作品內容是作者發出來的直接信息,書本中作者所寫出的內容是通過穿越時空的傳遞,經過另一個活人——讀者的閱讀而再現;閱讀中讀者投入自己的智慧、感情和切身體驗,通過對書本內容的探索和思考,從而能夠更深刻地開發作品,而獲得閱讀成果;這些成果是讀者的思考和體會,是經過讀者大腦的“迂回”活動而獲得的結果,是間接的。正如沃爾夫所講:“閱讀正是一種神經上和智能上的迂回行為,文字所提供的直接信息與讀者產生的間接且不可預測的思緒,都大大地豐富了閱讀活動。”(《普魯斯特與烏賊》17頁)這更進一步體現了馬塞爾·普魯斯特所說,閱讀是“讀者智慧展現的起點”。

作者的智慧和情感,以書本為媒介,歷經時空隧道,傳到讀者;經過讀者大腦的“迂回”,得以在精神層面間接地“再生”了兼具讀者色彩的書本內容——這就是閱讀的路徑。

6 心靈的交流、碰撞與結合

什么是心靈?《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的解釋是:心靈或稱心智(Mind)是指一系列認知能力組成的總體。《普魯斯特與烏賊》作者沃爾夫在“致我的中文讀者”中最后寫道,閱讀給了我們一份“難以形容的世界性禮物──藉由文字的書寫建構人類的心智。”書寫中建構了人類的心智——心靈,那么如何破解書寫所建構的心靈呢?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閱讀,解鈴還須系鈴人,心靈的問題必須用心靈來解決,因此,需要用心——心靈閱讀。

作者的智商和情商所表現出來的智力和情感,傾注入文字之中,這些文字構成了“默想大廈”——書本。這些書本集聚了作者的思想,凝結了作者的感情,外在形體是一本本沒有生氣的書,內容實質是躁動于書中的作者的靈魂。所以說,書本擁有自己的生命。《風之影》是西班牙作家卡洛斯·薩豐的名著,21世紀之初席卷全球50余國,狂銷400萬冊,刮起了一股國際文壇颶風。書中描寫年幼的男主角丹尼爾被父親帶入一座神秘的圖書館,使他第一次對書本有了深的體會。父親要求他找出“自己的書”:“歡迎光臨遺忘之書墓園,丹尼爾!這是個神秘之地,就像一座神殿。你看到的每一本書,都是有靈魂的。”(《風之影》3頁)

閱讀之于心靈,正如音樂之于靈魂。閱讀給人以激勵,給人以力量,使人陶醉,使人充實。白紙上、電腦屏幕上的那些小小的黑色符號,讓我們感動而泣,讓我們開啟新生活,感受新觀念、新見解,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啟迪,把我們與世間的萬物相連。毫無疑問,人世間最神奇的事莫過于閱讀,正如法國著名神經科學家迪昂所說:“閱讀是首要的‘心靈載體’——在此基礎之上,一代代的原始文字才能適應我們靈長類的腦。”(《腦的閱讀》300頁)閱讀的最高境界是激動人的心靈。閱讀激發人的情感,培育人的情商,激勵人的斗志,使人們生活和工作得快樂而富有意義。“跟舞者和運動員的身體一樣,讀者的心靈只有在和著詞語的音調活躍激蕩、伸展收縮、縱橫騰挪之時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入神。”“心靈之舞令人心曠神怡”(《讀書毀了我》5頁)

閱讀時讀者與書的關系并不是單向的,閱讀影響和改變讀者心靈的同時,讀者的心靈也在影響和改變著閱讀,書本與讀者之間是雙向互動:“如果說我們讓書展現生命,書也使我們展現自我。”(《讀書毀了我》134頁)“書王子”從青蛙里現出真身(見第一節引用之“真正的書是躺在青蛙里面的王子”),閱讀者由包裝中現出自我。閱讀的時候,讀者沉迷于書中,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一個作者營造的世界;這個世界在影響著讀者的心靈,讀者的心靈也在塑造作者的書本世界。因此,閱讀也是讀者心靈和作者心靈的交流、碰撞與結合。在這方面曼古埃爾在《閱讀史》中有淋漓盡致的描寫:“整本書就是他與文本如何相互改變的歷史。”《普魯斯特與烏賊》引用了著名作家、《傷痕累累》作者安娜·昆德倫的話:“我在書中旅游,不只探索其他世界,也進入我自己的世界”。她已經“進入”了書籍,并與之雙向互動——真誠互現、心跡互交、智慧互通、感情互聯。(《普魯斯特與烏賊》105頁)“讓我們與書本共舞,在閱讀生涯的每個時期,都潛在地改變我們自己。”(《普魯斯特與烏賊》135頁)同樣,讀者如何思考及思考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閱讀所產生的見解與聯想,會在書中發現自己,“沒有一種閱讀是終極的,讀者在每一次閱讀中都會重塑自我。我即書,書即我。”(《閱讀的歷史》318頁)正如寫《野心》和《勢利》兩部著作的美國作家約瑟夫·艾普斯坦所言:“每一個文學家的傳記都要詳細記錄他在何時閱讀了什么書籍,因為在某種意義上,‘我即我所讀’”。(《普魯斯特與烏賊》7頁)

如果說人世間男女結合孕育了新的生命,那么在精神世界也可以講,作者的作品和讀者思維的結合萌動了新的思想,作者心靈和讀者心靈的結合“再生”了新的靈魂。又是琳莎·施瓦茨體會的深刻:“我們打開它,我們眼睛投下再生的一吻。這就是使人陶醉的力量。別人的思想并不干擾我們自己自由的思想,但會在燦爛奪目的復生中與我們的思想水乳交融。”(《讀書毀了我》134頁)好一個水乳交融,多么形象,多么深刻!這個新的靈魂所具有的思想,既不是作者的,也不是讀者的,而是二者結合、水乳交融的產物。人類世界生兒育女,世世代代傳承不息;精神世界也一樣,書籍同讀者的結合,不斷“再生”新的思想、新的靈魂,人類精神之火世世代代永不熄滅。

科學界根據觀察和分析,認為靈魂是存在的。靈魂的粒子為反物質,也就是人類軀體的映射。科學假說講,靈是意識能量,魂是意識體,靈魂合稱為意識能量體。據此,似乎可以這樣看待心靈和靈魂,對于活著的人來講是心靈,死后則成為靈魂。

經過歷史的累積,書本這個“靈魂”還在靜悄悄地發生著變化,還在不斷地茁壯成長。“這個靈魂,不但是作者的靈魂,也是曾經讀過這本書,與它一起生活、一起做夢的人留下來的靈魂。一本書,每經過一次換手接受新的目光凝視它的每一頁,它的靈魂就成長一次,茁壯一次。”(《風之影》4頁)這個道理看起來難于理解,但只要思考一下,一部經典著作,經過歷代讀者的閱讀和認可,從不著名到著名到成為經典的歷史過程,就容易清楚了。

沉浸在書本中的那份神奇特質告訴我們,書本中是寓居有生命的,這個生命就是作者的靈魂。這個生命和靈魂通過閱讀還在時時處處對后人起著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巨大的影響和作用;同時,這些巨大的影響和作用又反作用于寓居有作者生命的書籍,使她仍然在不斷地成長和變化。

7 “創造真相”

在上述對閱讀新認識的基礎上,教育心理學家進一步為“讀者”做了相應的詮釋:讀者是通過創造意義和進行文字轉換來再現文本的意義。《閱讀的歷史》作者認為: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活動。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讓自己的心靈挖掘、塑造白紙或電子屏幕上的超感世界,不但對體驗作出反應,而且重新塑造體驗。”(316頁)

閱讀最偉大之處,在于其世世代代傳承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夠如此,是閱讀具有創造性的特質。20世紀初期法國偉大作家、《追憶逝水年華》作者普魯斯特,對閱讀曾有精辟的論述:“我們應能由衷體會,讀者的智慧始于作者寫作之終了。當我們渴望作者能夠給予我們答案時,他能給的卻只是更多的渴望。而他只有竭盡所能發揮他的藝術,讓我們的思緒陷入作品里崇高的美好,他才能在我們身上挑起這些渴望。不過……規則可能意味著我們無法由任何人那里獲得真相,我們只能創造真相……”(《普魯斯特與烏賊》18-19頁)無獨有偶,幾十年后,心理學專家《普魯斯特與烏賊》作者瑪麗安娜·沃爾夫在總結閱讀發展的自然史時,說出了同樣的閱讀“創造真相”的話:“閱讀的發展永不結束,閱讀這個永無止境的故事將永遠繼續下去,將眼睛、舌頭、文字和作者帶往一個新的世界,在那里鮮活的真相無時無刻不在改變大腦與讀者。”(《普魯斯特與烏賊》153頁)啊,講的多么令人不可思議!閱讀是讀者將自己的感官(眼睛、舌頭)連同作品(文字)和作者,一并帶往一個未知的新的世界,這個“新的世界”無疑是在讀者自己的大腦里;在那里才能夠找到“鮮活的真相”,這就是普魯斯特所說的讀者“無法由任何人那里獲得”的“真相”,是讀者自己在大腦中創造的“真相”;而且這個“真相”還時時刻刻在改變著讀者的大腦以及相應改變著讀者本人。

上面,一位是文學家,一位是心理學家,生活在不同時代的兩位在學科上風馬牛不相及的專家,為什么對于閱讀卻都講出了同樣的話呢?他們都提到了“真相”這個詞,那么,到底什么是“真相”呢?很明顯,這個“真相”就是,他們的聰明才智使他們從不同的學科角度清楚地認識到了閱讀的創造性。通過閱讀,讀者的思緒陷入“作者智慧”所導引的“作品里崇高的美好”;但讀者并沒有被作品的美好所限制,而是“閱讀進去、思維出來”,超出作者的智慧和作品的藩籬,產生自主的升華的思想,從而“創造真相”。因此,所謂“真相”,就是讀者受到作品的啟發而獲得的新的創造性的思維成果,只有這種“新”、這種“創造性”,才能夠是“鮮活的”,也才能夠“無時無刻不在改變大腦與讀者”。本文第六節的論述,即“作者的作品和讀者思維的結合萌動了新的思想,作者心靈和讀者心靈的結合而‘再生’了新的靈魂。”在某種意義上解釋和說明了什么是“創造真相”。“新的思想”或“新的靈魂”同“創造真相”,都是讀者和作者心靈結合的“水乳交融的產物”。

綜上,“創造真相”就是閱讀的創造性:閱讀具有及其重要的創造意義,具體表現就是閱讀創造了“真相”——新的真理。這些真理是作品的“再生”,這種“再生”既體現了作者的思想,又同時代性和讀者的個性水乳交融。這些真理都是相對的,但都在為絕對真理添磚加瓦,這也就是閱讀能夠世世代代傳承人類文明的“真相”,也是“閱讀改變讀者”和進而“閱讀改變人生”的內在機理。

閱讀的創造性還進一步體現在超越作者和超越書本,體現了閱讀的衍生性特點。“閱讀過程的核心:超越文本”(《讀書毀了我》213頁)。在不同的文化和歷史時期,閱讀者對書本的理解也不相同,隨著閱讀水平的逐步深入和提高,閱讀者對閱讀的理解和詮釋往往會更進一步超越作者的思想和書本的束縛,向新的方向思考。著名的例子是馬丁·路德將拉丁文版的《圣經》翻譯成德文,讓普通大眾都可以讀到,并從自己的角度來理解,這對宗教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充分反映了讀者超越書本或作者所賦予內容的潛能。青少年時期讀過的經典文學作品,成年后再讀一遍,必定會有不同的超越書本的感受,現在的感受會比當年更深刻、更豐富。“閱讀時生成新思想的能力與大腦神經回路的可塑性相輔相成,兩者共同輔助我們超越文本內容的限制。由此能力生成的豐富的聯想力、推理力、領悟力啟發人類超越所讀,形成新的思維。”(《普魯斯特與烏賊》18頁)達爾文150多年前發現了造物的奧秘,即“無限”形式從“有限”原則演變而來:“肇始于微,進化于斯,無限形體,美好至極。”閱讀也是如此。“無論是生物學上還是心智上,閱讀都會促使我們‘超越信息的束縛’,創造出無限美好的思想。”(《普魯斯特與烏賊》18頁)

閱讀啟發和增強人類的聯想力、推理力和領悟力,使閱讀能夠超越作者的想法和書本的內容,產生自主的升華的思想。閱讀的最高水平是開啟人的心智實現閱讀的創造性。閱讀使人認識了宇宙萬物,也認識了人類自己;閱讀賦予讀者聰明才智,并使人類的聰明才智得以世代傳承,不斷創造新的文明。

本文到此應該可以收尾了。全文七小節代表閱讀的七個進程或要素,最后閱讀者發自心靈的創造性地閱讀,達到了閱讀的最高境界和最高水平,這一次的閱讀就完成了。以后再次閱讀同一本書,還會發現有新的“真相”。這一切充分顯示了閱讀進程的繁復之美,這也是閱讀魅力之所在。

自從有了現代科技成果——腦成像技術,科學家才可以一定程度地觀察到閱讀過程中的大腦,過去從未有哪個時代的研究者能像現在這般深諳閱讀進程的繁復之美。但是,閱讀還存在許多未解之謎,閱讀是否能夠成為一門科學,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需要真正了解閱讀時大腦運作的全過程,撥開謎霧,那將是“心理學家最大的成就,因為這將得以描述人類心靈中諸多錯綜復雜的運作,解開彼此糾結的現象,揭露出整個文明在歷史中最了不起的成就。”(《普魯斯特與烏賊》前言)對之,全世界都在進行艱苦努力,曙光就在前面。

沈迪飛,1938年生,原深圳圖書館館長,ILAS總工程師。

猜你喜歡
智慧
有智慧,就是不一樣
金橋(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32
談“禾”部
智富時代(2019年2期)2019-04-18 07:44:42
智慧退敵
貓的冷酷與智慧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2
致強制勝的智慧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0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與創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
智慧決定成敗
網球俱樂部(2009年9期)2009-07-16 09:33: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亚洲国产黄色|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www.日韩三级|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91在线播放国产| 男女精品视频|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国产午夜看片|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91福利片|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91亚洲影院|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亚洲激情区|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国产视频你懂得|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777| 国产三级毛片|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色综合五月婷婷|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色婷婷综合在线|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 久草视频中文|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 日本黄色a视频| 9啪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激情综合五月网|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久草视频中文|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欧美五月婷婷|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欧美一区福利| 午夜啪啪网|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亚洲天堂视频网| 亚洲精品图区|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日本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97se亚洲|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91丝袜乱伦|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www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