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舟 邱 璐 戴 靖
(1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2 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詢中心,北京 102218;3 中國圖書館學會秘書處,北京 100081)
?
當代“鄉村秀才”的生存實錄
——趙彥良書屋田野調查手記
王子舟1邱 璐2戴 靖3
(1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2 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詢中心,北京 102218;3 中國圖書館學會秘書處,北京 100081)
河南省東南部有個平輿縣東和店鎮,東和店鎮的東南部有個寧莊村,寧莊村里有個農民自辦的農家書屋叫趙彥良書屋。
從媒體報道里我們得知,趙彥良(1970-)高中畢業在家務農時,他經常買、借有關農業技術的書籍,還在自家地里搞起了間作套種立體模式種植,科學管理,科學施肥,頭一年畝產收入就達到3000余元,是鄉鄰收入的五六倍。三年時間,趙彥良率先成了村里的富裕戶。后來,他每年都拿出1000余元來訂閱各種報刊,并把上面介紹的適合本地種、養方面的科技知識一一記錄下來[1]。
平時村民也紛紛找趙彥良求經問寶,他就把自己利用科技致富的方法介紹給大伙,并且趁熱打鐵,將自己多年收集起來的圖書報刊整理出來,在僅有3間房屋的家中專門騰出1間,于2006年10月辦起了一家農民科技書屋,免費讓鄉鄰們前來閱讀書刊。趙彥良想通過一個小小的書屋,來改變鄉村缺少文化生活、社會風氣不好的現狀,打造一個學知識、用科技的良好風尚[2]。2007年,趙彥良的農民科技書屋里的各類圖書琳瑯滿目,村民們沒事就“鉆”到趙彥良家里,附近村民也來“湊熱鬧”。趙彥良在書屋里擺放了飲水機、茶杯等日用品專門歡迎村民光顧[3]。
趙彥良的農民科技書屋還得到縣人口計生委領導的肯定和支持,人口計生委撥出3000元經費資助趙彥良購買書籍和訂閱適合農民閱讀的報刊,命名他的書屋為“計生書屋”,鼓勵趙彥良把農民科技書屋辦成弘揚婚育新風的陣地[4]。2012年5月,當上寧莊村民兵連長的趙彥良與縣人武部聯系,籌得200多冊國防、軍事內容的圖書,豐富了自己書屋的藏書種類。他把自己書屋也稱為“民兵之家”[5]。
趙彥良和我們已經是老朋友。2011年他曾受邀參加過北戴河第一屆民間圖書館論壇,2012年又受邀參加過杭州的“公共圖書館、學校圖書館、民間圖書館服務與社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我們都曾見過面。平時還時不時地通個電話,嘮嘮家常以及他的書屋有些什么變化。
2014年冬,為支持民間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中國小微企業創新商會籌備組募集了一些善款,啟動了“鄉村圖書館、校園圖書角、家庭書架網建設”的三期項目。該項目旨在貧困鄉村構建一個覆蓋社區、學校、家庭的閱讀環境。具體運行方式為:先由貧困地區一個鄉村圖書館聯合附近鄉村小學共同申請建設該項目,然后由中國小微企業創新商會籌備組提供公益資金,民間圖書館協會籌備組負責具體運行,即購買優質書籍以及書架,到被批準的鄉村圖書館建設圖書館少兒圖書專架以及為當地小學建設小學班級圖書角。計劃經過一年的閱讀活動,項目點選出若干閱讀突出的學生,由項目資助方向每位獲獎學生發放家庭書架(含幾十本書籍),獲獎學生可將書架及配書搬回家,平時還可借給鄰里的孩子們看。
由于趙彥良的積極爭取,他的趙彥良書屋以及附近的寧莊小學被批準列入了“鄉村圖書館、校園圖書角、家庭書架網建設”的三期項目。于是也就有了我們走訪河南省平輿縣東和店鎮寧莊村趙彥良書屋的機會。
河南省平輿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與安徽西部接壤,夏商時為摯國,秦朝置平輿縣。該縣地處淮北平原,地勢平坦,以農業為主。在2014年10月國家披露的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平輿縣榜上有名[6]。平輿縣東的東和店鎮寧莊村,由6個自然村組成,全村約900戶,4800人。當地的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白芝麻等為主,每年平均畝產純收入約1600元。由于人多地少,村里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多為老人兒童。寧莊小學的學生基本上都是留守兒童。
2015年3月21日,王子舟、戴靖、邱璐代表中國小微企業創新商會籌備組與民間圖書館協會籌備組乘坐早上的高鐵從北京西到駐馬店。中午11:45到駐馬店時,臨時在平輿縣公安局當編外宣傳干事的趙彥良來車站迎接我們。在駐馬店吃過中飯,約下午14:30我們4人乘長途客車前往平輿縣。一路上,黃的油菜花,粉紅的桃花、杏花,將田野裝點得春意盎然。車行一個半小時我們到了平輿縣城,住進平輿縣委縣政府的招待所。家住縣城的東和店鎮鎮長郭磊,聽說我們的到來,專門請我們吃了一頓晚飯。據郭磊鎮長介紹,東和店鎮年財政收入才1200萬,入不敷出,屬于經濟十分困難的鄉鎮,基層工作很不好做。晚飯后,趙彥良與我們一同回到招待所聊天,我們借機對他進行了深度訪談。趙彥良興致很好,他與我們談話直至23:30才分手。
22日上午8:30,東和店鎮鎮長郭磊安排了一輛面包車送趙彥良與我們三人一起去東和店鎮寧莊小學。縣城到東和店鎮有28公里,本來40分鐘的車程,但沿途村莊都有熱鬧的集市,交通擁擠,我們快到9:30才來到了東和店鎮。之后又往南行車十余分鐘,終于到了與安徽毗鄰的寧莊小學。適逢周末,寧莊小學安安靜靜地坐落于這個豫東南邊陲的田野里,這里除了綠色的田野、清新的空氣,沒有嘈雜的聲音與紛亂的行人。五位小學老師與寧莊村委副支書李蘭運已在等候著我們。在寧莊小學年輕校長李中鋒的帶領下,我們幾人先參觀了學校教室等教學設施,隨后與李校長及其他四位老師、寧莊村委副支書一起座談,大家對“鄉村圖書館、校園圖書角、家庭書架網建設”三期項目有了充分了解,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合作意向。民間圖書館協會籌備組代表王子舟在寧莊小學辦公室與李中鋒校長、趙彥良簽署了三方項目協議,還與部分小學教師進行了如何開展閱讀推廣的討論。
寧莊小學從學前小班、大班至小學1到4年級,共有6個班127人。根據協議規定,我們將為其每個班配一個圖書角,一共6個書架600冊書。每個年級的配書都按照分級閱讀的原則來精選,以便更好地適應孩子們的閱讀能力。
22日中午11:30,我們離開小學后到寧莊村里的趙彥良家進行走訪。趙彥良的家位于村路的邊上,是一座新建的磚混結構小二樓。鵝黃色的外墻,老遠望去很是醒目。兩層樓房建筑面積280平米,上下各4間房屋。據趙彥良介紹,他家以前是瓦房,2014年正月19日開始建新房,陽歷8月落成。蓋房花了20多萬元。全家春節前剛搬進來不久,許多地方還沒收拾利索。
一樓廳堂左側的一間大房間,就是趙彥良書屋。書屋安排在一樓,是為了便于鄉親們借閱書籍。書屋面積有33平米,北面貼墻有4個書柜一字排開,里面裝滿了書籍。西墻有一個裝滿書的書柜。東墻下還有一排裝滿書的蛇皮袋子沒有打開。趙彥良說,現在的房屋的墻壁還沒有完全干透,這些書還沒有來得及打開上架。南墻窗旁有一個配有電腦的辦公桌。趙彥良說他目前藏書有6000冊左右,他還沒有把書都搬進新家。前幾年,鎮文化站為了應付達標驗收,在缺書的情況下,將他兩個書架連書帶架都借走充數去了,到現在還沒有還回來。
據趙彥良介紹,自己從小就愛讀書,早在1998年他就整理出自己的藏書,放在家里代銷點的貨架上,以供來買東西的男女老少們借閱。那時的代銷點里不僅有書,還有棋牌,很多人樂意來代銷店里翻翻書或打打牌。村里撅公罵婆的現象少了,鄰里和睦的人多了。2003年,趙彥良將家里一間10多平米的房屋騰出來,專門作為家庭圖書室。2006年10月,他選擇了一個晴朗的日子,放了一陣鞭炮,將自己的家庭書屋正式面向村民開放了。2011年暑假,趙彥良夫婦專門給農村留守兒童添置了中小學生讀物,每天都有孩子來看書,有人戲稱他的書屋成了孩子們的“避暑山莊”[7]。如今,新房蓋起來了,趙彥良說他要好好布置一下自己的書屋,好給村民和孩子們提供一個更加敞亮、舒適的閱讀空間。
前兩天一個偶然機會,趙彥良隨人到過一家新聞出版部門創辦的農家書屋,他見農家書屋里許多新書平時很少有人看,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要出一些放到自己的書屋里,供鄉親們借閱,但是人家不給。這讓我們想起,昨天東和店鎮鎮長郭磊說,鎮上的十幾家農家書屋基本都鎖在村委會,來人檢查、參觀時,才打開讓人看看。趙彥良說,自己的書屋與政府辦的農家書屋不一樣,人們隨時都可來看書。借書也沒有手續,完全憑自覺歸還。自己的書屋目前較缺新書,不過社會上的好心人時不時地會給他捐助一些,如北京的中國文化扶貧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相宜女士,最近幾年里年年給他寄書。當聽說我們也要給他配置200冊專供孩子們閱讀的優質圖書(如繪本)時,趙彥良不由自主地說“太好了,太好了”。
趙彥良還說到自己有一些“鎮館之寶”,說著拿出其中的一種讓我們看。原來這是一套1979年版的4大冊精裝《辭海》,上、中、下三冊之外,還有一冊增補本。原定價是69元。這是他2001年在安徽阜陽一家書店花200元錢買下來的。前不久,村里的一位有錢人要出高價買這套書,他不為所動,因為在他心目里,這是自己的珍愛,它不僅是一個百科的知識書籍,還是浸透過去難忘歲月的記憶載體。
22日下午,寧莊小學校長李中鋒開車送我們回到了平輿縣招待所。在招待所趙彥良、李中鋒和我們三人又聊了許久。晚飯后,趙彥良繼續和我們交談到22:30。
在兩天的接觸中我們了解到,趙彥良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他的小學就是在寧莊小學上的。初中讀的是東和店鎮第一初級中學,高中是在平輿縣第二高級中學。1988年高中畢業后,他留在家里務農。雖然沒能上大學,但他憑著苦學于1995年拿到了自學考試的大專文憑。在媒體上或從當地人的口頭里,我們得知趙彥良有“土專家”“田秀才”“土記者”等不少雅號。
所謂“土專家”,是指趙彥良曾經當過農村科技標兵,獲得過諸多榮譽證書。他曾率先在當地搞起“麥瓜套種”,當年每畝年收益達到了3000多元。他還主動參與當地農技示范推廣工作,參與完成了“重茬芝麻高產栽培技術及應用”“萬畝薄荷基地建設及配套技術應用研究”“菠菜-煙葉-紅薯一年三熟立體種植模式研究及應用”等3項科研成果,這幾項成果均獲得河南省農牧業科技成果二等獎[8]。僅“重茬芝麻高產栽培技術及應用”一項技術的應用,全村每年就增收芝麻5萬斤,價值20余萬元[9]。趙彥良積極與上級農技部門聯系,先后爭取到十幾個科研項目在東和店鎮、寧莊村搞示范試驗。為了讓這些科研項目早日成功,他白天在地里搞管理,夜間坐在燈下寫體會[10]。
趙彥良還在村團支部書記的崗位上干了12年。這期間,他組織本村青年學科學、用科學,通過辦培訓班,對當地村民進行塑料大棚、地膜覆蓋、麥棉套、麥瓜套、牛肉飼料、中藥材栽培等二十余項農村實用技術的專題培訓,并把有關科技知識印成小冊子免費發放到村民手中。在他的帶頭下,村里大部分青年走上了致富路[11]。他本人被市、縣、鎮團組織多次評為優秀基層團干部和先進個人,被評為駐馬店市“市級農村鄉土拔尖人才”(2001年)、駐馬店市第五批“優秀農村實用人才”(2008年)、駐馬店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2010年)等,先后有六項科技成果榮獲省、市農業科技獎。
所謂“田秀才”,是指趙彥良在當地為遠近聞名乃至在全國都有知名度的農民寫作能手。十幾年來,他不僅將自己積累的成功經驗、科技知識撰寫成文寄往中央、省、市級報刊、電臺,同時還根據自身愛好文學的特長,積極參加全國文化扶貧委員會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聯合舉辦的“萬村書庫”全國農民讀書征文活動。1998年,他撰寫的《讀科技書,走致富路》榮獲讀書征文活動一等獎。1999年至今,在中宣部、文化部、團中央等八部委聯合舉辦的“亞農杯”全國農民讀書征文活動中,趙彥良年年投稿,年年獲獎(榮獲過多項一、二、三等獎)。2004年以來,連續三年受邀到北京出席頒獎大會,接受過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中國文化扶貧委員會主任徐惟誠等有關國家領導為他頒的獎狀[12]。趙彥良近年還在悄悄地寫小說,他要以周口鹿邑縣某個真人真事為原型,創作一部反映鄉村感情生活的長篇小說。他說已經寫了20萬字。
所謂“土記者”,是指趙彥良十余年間被《農民日報》等多家報紙聘為通訊員或特約記者,他寫的報道經常見諸報端[13]。從1996年起,他每年都在國家、省、市等各級新聞媒體發稿100多篇,連年被《農民日報》和市、縣評為優秀通訊員[14]。2014年夏,平輿縣公安局、司法局、衛計委、縣人大等相關政府部門,為加強文宣工作,特聘趙彥良為編外文宣干事,縣公安局還專給他配備了辦公桌、電腦、單反相機等。趙彥良到任后,食宿在公安局,不到一年時間就發表了300多篇通訊報道,為相關政府部門一舉摘掉文宣工作落后的帽子。因此,他也成為平輿縣黨政機關人員熟知的文宣干將。用趙彥良的話說,現在你在平輿縣政府機關打聽“趙彥良”,可能沒人知道,但是說找“趙記者”,幾乎無人不曉。
趙彥良的父母今年都七十多歲了,和他們住在一起。一年來,趙彥良在縣城搞文宣,顧不得回家,而兩個孩子在外面,家里就只剩下他父母與妻子。妻子叫孟芝榮(1967-),初中畢業,原來曾在寧莊小學教過書,現在則在家務農,除了照看家里的六畝地,還要照顧公婆。平時也可以照看家里的書屋。
趙彥良有一雙兒女。兒子叫趙剛(1992-),河南警校畢業,現在平輿縣一私立中學從事管理工作。趙剛從小調皮好動,還學過跆拳道。我們到趙彥良家里走訪時,恰好趙剛也在家里。我們問趙剛,聽說他在給人當跆拳道教練,他的跆拳道達到了幾段?趙剛靦腆地說是黑帶四段。我們很想讓趙剛給我們表演一下身手,但因時間緊沒有提出這個要求。趙彥良的女兒叫趙會芳(1994-),現在周口師范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讀,2015年畢業。會芳從小與好動的趙剛不同,她喜歡靜。她的志向是考研,繼續深造。趙彥良子女對父母辦鄉村圖書館不僅理解,也很支持。
提起今后書屋的發展,趙彥良說出了自己的一些打算。他說,將書屋搬遷到新房這只是一個新的開始。在空間發展上,他打算在書屋南面再接出一間房,擴大書屋面積,再配置多個書架,擴展藏書規模,使自己的書屋變成名副其實的圖書館。不過,現在最困難的還是經濟有些吃緊。他蓋新房花了20多萬元,女兒上學也要花銷,兒子談了女朋友準備結婚更是要花錢。這些都給他帶來了很大的生活壓力。這也是他接受縣公安局聘請作編外文宣干事的原因之一,因為這份工作能給家里生活帶來些補貼。
家里經濟困難阻擋不了趙彥良的許多夢想。他是個要強的人。他一直沒有到外地長年打工,謀求在城市里發展,就是想要在家鄉的土地上做出一番事業來。他出身富農,爺爺、父親在昔日的歲月里挨批受氣,飽受屈辱,這是形成趙彥良吃苦耐勞、爭氣不服輸性格的原因之一。因為他要通過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乃至家族不是靠運氣、剝削,而是靠自身能力來獲得財富、地位與尊重的。
幾天前,趙彥良跟自己的兒子趙剛說:“在寧莊村里我有三個第一:第一個在趙姓村民中當村干部(即團支書,6個自然村中趙姓有幾十戶、200多人);第一個一家培養了兩個大學生;第一個以農民身份被聘到縣里局機關上班。”聽他向我們轉述這番話,我們不由地說,這樣數來趙彥良豈止是三個第一,他的第一太多了,如在村里第一個開辦鄉村書屋,第一個獲得市、縣科技人才多項獎勵,第一個成為年發表百篇文章的農民記者……
趙彥良對我們說,現在財富已經不是他的唯一追求。他要在為鄉親們的服務中獲得人生價值的實現。在縣城工作這段時間,鄉親們有困難或有難辦的事情找他,他都樂意跟有關部門疏通,幫助能順利地合理解決,因為工作關系,趙彥良在縣、鎮里認識不少人。他說,這都是他的社會資源,這些社會資源為今后發展好自己的鄉村圖書館會有很大幫助。
在兩天的交往中,我們也給趙彥良今后辦圖書館提出了一些建議:由于寧莊村的閱讀人口主要以留守兒童為主,那么藏書內容可以加大兒童讀物,以滿足留守兒童的閱讀需求;在向稍具規模的圖書館轉型過程中,要注意多收集地方文獻,包括利用在縣城工作的機會多多收集各種非正式出版物,積累幾年就會形成自己的藏書特色;有條件的話,也可以慢慢積累一些反映地方風俗乃至歷史的一些大大小小的老物件,這些東西能起到保存地方文化以及教育新一代人的作用。
23日上午,我們將離開平輿縣踏上返程。告別之際,趙彥良對我們說:他得好好規劃一下自己圖書館的未來發展。他在縣城打工只是過渡性的生活,他的真正生活是在自己開辟的事業里,鄉村圖書館與那部沒寫完的小說就是他未來的事業。
〔1〕〔10〕 “路在腳下”:寄語落榜生勇敢地走自己的路[EB/OL].
新華網,(2006-06-2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06-06/27/content_4751406.htm.[2015-03-21]
〔2〕 劉舸.趙彥良:辦個書屋富鄉鄰[N].河南日報(農村版),2011-07-13(06)
〔3〕 趙哲.喜串“文化門”,樂品“文化餐”:平輿農民文化生活真滋潤[N].河南日報(農村版),2007-12-01(04)
〔4〕〔8〕 劉舸.趙彥良和他的農民文化書屋[N].農民日報,2011-
08-18(05)
〔5〕 劉海章,楊東周.民兵自費辦書屋,免費借于鄉鄰讀[EB/OL].河南國防教育網,(2012-05-08).http://www.hngfjy.com/html/shxw/20120508/2363.html.[2015-03-25]
〔6〕 中國首個扶貧日,592個國家級貧困縣名單[EB/OL].人民網,(2014-10-1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17/c1026-25854065.html.[2015-03-21]
〔7〕 蘇玲.平輿縣農民自建書屋,農村娃有了“避暑山莊”[EB/OL].駐馬店網,(2011-07-27).http://zmdnews.cn/info.aspx?id=362362&modelid=1.[2015-03-25]
〔9〕〔11〕〔12〕 成才源于讀書:記平輿縣青年農民趙彥良[EB/OL].
駐馬店共青團網, (2006-12-30). http://www.zmdyouth.org.
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24.[2015-03-21]
〔13〕 吳玉鋒,趙哲.“土記者”趙彥良[EB/OL]大河駐馬店網,(2007-07-12).http://zmd.dahe.cn/category/200006/2007/07/12/2007-07-12_40484_200006.shtml.[2015-03-25]
〔14〕 高留安,訾現紅,劉舸.河南省平輿縣農民趙彥良京城領大獎[EB/OL].新華網, (2006-04-25).http://www.ha.xinhuanet.com/xhzt/2006-04/25/content_6840517.htm.[2015-03-21]
王子舟,男,1957年生人,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兼博士生導師。邱璐,女,1971 年生人,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詢中心總干事。戴靖,女,1954年生人,原工作于中國圖書館學會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