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潘倩
地方高校《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的立體創新性思考
□劉丹潘倩
當前各地方高校正面臨著實踐教學改革的大潮,傳統理論與學生實踐能力的融合已成為教學改革思考的一個重點問題。《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是新聞學方向的重點基礎性學科,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都是課程的重要架構,學生的采寫能力需要在課程的講述中得到提升和完善,因此,作為高校教師,需要立體創新地對《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做綜合分析。本文即是從當前實踐教學改革的教育走向下,結合自身教育經驗,系統梳理教學理論,結合學生實踐,對《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進行創新性思考,以期推動地方高校新聞類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發展。
新聞采訪與寫作;地方高校;學生群體;課程體系;創新
《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是我國高等學校新聞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發現新聞與傳播新聞的能力,是一門應用性與實踐性極強的課程。以此課程為基礎進行教學實踐改革探尋,有很重要的意義。作為高校教師,教授新聞學課程,需要明確幾個理念:一是要時刻保持創新的思維,新聞常新,不僅僅是說“新聞”本身,還是指教學理念,高校教師需要用新的案例,新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新聞思考;二是學生是學習新聞的主體,他們的采寫能力提升才是最重要的教學目的,在教授《新聞采訪與寫作》的課程中,學生的關注點應是從理論知識中探尋發現新聞的能力,并不斷進行練習與實踐,掌握采寫技巧;三是《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的教學思考不應僅僅局限于一門一類學科進行,應拓寬思路,結合其他課程進行系統性思考,寫作本身就是一種貫通性學科,教師需要結合新聞案例與寫作方式方法進行立體式創新教學。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該課程還存在不少問題,如教學模式仍以單純的理論灌輸為主,教學內容落后于時代的發展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高校對媒介人才的培養。許多國外教學經驗與名牌高校的新聞教學模式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資源做基礎的,這對于資源相對短缺的地方院校來說,只能借鑒不能照搬。因此,地方院校要結合自身實際,緊跟媒介實踐,探索出適合自身的教學方法。
很多學者認為《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是一種工具,而且是實用性的工具。這種輿論在社會上很普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授《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很多時候成了一種集中培訓的“無學問”授課過程。其實,在筆者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新聞并不僅僅是一種傳播和宣傳的工具,而“是一種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方式,而且是一種人類的重要文化”。從文化的角度去思考課程,眼界會打開,發現《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是多學科體系給予營養的課程,教學的方式方法也會多樣化。很多人認為新聞寫作要與文學完全脫離,劃清界限。然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新聞采寫的很多知識體系可以從文學中找到教學啟示。
(一)新聞采寫過程中借以文學思維架構清晰框架
新聞采訪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觀察和選擇,在眾多新聞素材中,找到合適的角度與合理的事實,都要具備一定的眼界和認知,甚至可以出現“大膽的想象”。在新聞采訪和寫作的過程中,筆者一直認為并不是毫無章法地去采集素材,筆者一直用“列清單”的方式去采寫素材。在授課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一定的主題,要求學生圍繞主題進行采寫訓練,圍繞這個主題,學生首先要做的是“列清單”,“大膽想象”,可以從幾個方面去尋找素材,再根據清單去落實采訪和寫作。往往在清單的指引下,會寫出邏輯清楚的消息,會找到細致的通訊素材,而且不會出現寫作中的“雙重主題”錯誤。這種方法類似于文學創作中的提綱與腳本,這種寫作思維是共通的。在寫作消息和通訊的標題時,除了主要事實的概述,還需要借鑒一定的文學修辭手法,來適應如今“標題新聞”的時代。如“北京扛起五環大旗”,“中國雙嬌冬眠——郭晶晶落后第一近30分”,以上新聞標題都使用了比擬的手法,無論擬人還是擬物,都能使文句凝練活潑,富于動態,給人以具體、形象、鮮活的感受,意趣橫生。還有一些標題也從當紅影視劇中得到啟發:“把戰斗進行到底——亞運會施行嚴格藥檢”、“上海藝術節開幕式‘臥虎藏龍’”,這些標題使得受眾眼前一亮,富有內涵又一目了然。
(二)人才培養設置借以文學課程增加新聞采寫課程厚度
在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新聞寫作要向作家學習把雜亂的新聞素材“編纂”成一個情節和故事的本領。丹納在其名著《藝術哲學》中說:“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凸出的特征,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全面”。新聞作品也同樣有著這樣的功能,記者通過選擇可以讓事實更加清晰得呈現在讀者面前。因此,在實際授課時,新聞采寫課程應輔助文學課程共同開設,把《新聞采訪與寫作》課放在橫向的思維鏈條中去思考,結合文化文學的視野,會把自身的格局放寬,會給新聞寫作本身給予更為豐富的營養。
《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是一門需要密切結合實踐的課程,因此,作為此課程的教師,要密切結合普通高校的教學實際,深入探索研究具有綜合性地方本科院校培養人才的模式,結合學生的實際,對課程本身做縱深思考,探索出適合普通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教學的新路子。
(一)課內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形成師生互動
課堂仍是教學的第一陣地,在課堂上,應深入研究案例教學法,選取典型新聞事件,新近大型新聞案例,獲獎新聞作品,結合講、評、練的綜合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案例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很多老師只是簡單地進行講解,授課過程中往往也是自己的主觀見解。筆者認為,案例教學法應為教師與學生互動,對于案例的分析,學生也應該發表自己的見解,親身體味案例中的知識點。案例教學的基點在于讓優秀案例對學生進行示范,學生分析新聞點,找到新聞價值,改寫消息、通訊。在案例的使用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課內外實踐共同完成。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前新聞播報講評環節,學生課下搜集新聞案例,自己組織講解,每次授課前十分鐘,可以由學生講評一篇新聞或者進行新聞價值點分析,讓學生自己深入解讀和理解新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增強了關注新聞的積極性,培養了新聞敏感,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在筆者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在有限的時空范圍內,達到了良好的實踐效果。對于案例,教師也要以多種方式進行使用,如新聞改寫練習:觀看人物專訪欄目,要求學生根據視頻資料改寫一則報紙人物通訊;通過觀看完整的新聞播報案例,擬寫能概述主要事實的導語;把獲獎的新聞通訊改寫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消息。案例教學方法的宗旨就是讓學生關注好的新聞案例,自己親身參與分析案例,模仿示范,最后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二)課外放手學生自主實踐,延伸課堂
在課堂外,校園也是一處很好的教學陣地。在學校報紙的編輯過程中,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校園小記者的行列,對校園內的新聞、新鮮事進行采寫播報,這個過程也是《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實踐練習的一種。學生還可以組成興趣小組,由新聞專業的老師擔任指導老師,自己創辦新聞節目,創辦報紙,分版面選取自身所長來進行新聞采寫,這樣也是為日后工作實踐提前進行角色預演。這個過程需要教師進行指導,把大部分的主動權交到學生的手中,積極挖掘身邊的新聞,從小角度寫出大視野,這個過程也是鍛煉學生新聞發現力的好方法。在校園外,教師可以聯系地方媒體,組織學生進行觀摩參觀、課程見習,這種真實現場的觀摩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養,還增強了社會責任感。通過一系列的校外實戰采訪活動,實現了教學課堂延伸。
《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可以是一種“藝術課程”的體現,這種“藝術”在于它的內涵可以從橫向、縱向兩種維度去思考。這兩種思維連接在一起,架構了一個實踐創新軸,其軸心是“新聞發現力”,在這個多維空間中,教師可以靈活的選取新鮮新聞案例,積極引導學生自主練習,帶他們去發現“大新聞”的格局,讓課程突破課程本身,真正成為新聞素養的一種養成鍛煉,讓學生愛上新聞,并擁抱這個多媒體的新時代。
1.艾豐.新聞寫作方法論[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
2.[法]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M].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2
課題項目:本文系衡水學院院級教改項目“地方高校廣播電視學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研究”結項成果,課題編號:jg2014035
(作者單位:衡水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