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冬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踐行“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若干思考
劉冬冬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一句口號,更是需要付諸行動的國家教育意志。把“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從口號付諸于行動既是政治家的訴求,亦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基于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口號進行的語義分析,闡述口號的基本內涵與實指,更強調“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中的“辦”是關鍵,它包括政府舉辦、社會協辦、學校承辦。
人民;滿意;教育;政府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在黨的十六大上首次提出來的,它的提出反映了社會對教育的要求;是黨和政府教育工作的奮斗目標;是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關注與期望。黨的十八大又一次提出“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并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及對優先發展教育的堅定決心,更反映了對人民越來越高的教育期盼或要求的負責任的應答。
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相比,從字面來說,增加“努力”二字,使得“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更加務實,即強調真心實意,努力而為。這實際上在強調行動。
要把“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從口號付諸行動,釋義是前提,行動是關鍵。
教育口號是謝弗勒教育語言三分法中的一種,教育口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教育口號是指人類口頭呼喊,具有教育綱領性和鼓勵性作用的簡短句子;而狹義的教育口號指為教育運動提供主要觀念和態度的一種具有鼓勵性作用的符號。它以人們的理性分析、判斷為基礎,以一種情緒化的形式表現出來,能夠喚醒人們在情感、情緒上產生相應的反映,因此可以說教育口號是一種“主情式”的教育表達[1]。
教育口號以簡約性、情緒化、導向性、價值傾向性為獨有的特征和以非系統化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立足于教育語言之林。尤其在教育實踐方面,教育口號能引起人們對教育活動的關注,同時也對開展教育活動具有強烈的鼓舞推動作用。基于此,筆者認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屬于教育口號的廣義范疇,表現出鮮明的統攝和綱領性特征。
人們研究教育口號有重于形式者,也有重于意義者,它們均具有啟示意義。只是因為研究者的思維方式存在不同,所以對教育口號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基于此,對口號的分析就是對口號進行語義分析,闡釋口號的基本內涵及口號之下的實指。
(一)關于人民
一般而言,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研究視閾對人民的界定各不相同,但它們均具有共同的特征,如群體性(表現為各類人群的集合)、時代性(受之于特定的歷史條件)等。以中國社會為例,人民指的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建設者和愛國者。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人民未曾是一個一成不變的群體,孔子曾倡導“有教無類”,就試圖要把受教育者的范圍泛化到極致,足見其“人民”的胸懷極大,只可惜他的想法僅是遠景而已。所以,厘清“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中的“人民”的內涵,就成為踐行這一教育口號的基本前提。
和學新教授把“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中的“人民”理解為根據教育的服務對象確定并且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可以具體化的兩個實體:一是代表社會價值和利益的國家;二是代表個人價值和利益的受教育者[2]。而陳金芳、劉巧利、劉一鳴等人把“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中的“人民”理解為廣大勞動群眾、老百姓。筆者認為“人民”應當是與代表個人利益和價值的受教育者有關的學生和家長。
(二)關于滿意
滿意是主體對客體滿足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心意的一種體驗。滿意具有客觀性、實踐性、社會歷史性等特點。人民的滿意程度的高低是由人的主觀感受決定的,以人的主觀需要為形式表現出來。滿意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人本身的客觀性和社會歷史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在人大腦中所產生的反映,呈現出一種客觀性。客體滿足主體的需要是通過實踐來實現的,實踐是媒介。主體的需要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歷史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滿意的三大特征可以看出,滿意是一種滿足主體的需要。
不同的學者對“滿意”有不同的看法,和學新教授把“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中的“滿意”理解為是一種人民對教育實際提供的服務的滿意程度,這種滿意的程度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他從質量的角度,談了人民對教育的需求的滿意程度體現在“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思想轉變。而劉巧利、劉一鳴等人把“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中的“滿意”理解為教育實績對人民需求的滿足。
筆者認為,“滿意”的教育是一種能夠滿足人對教育的需求,并且能夠實現其教育自身與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尤其是滿足受教育者個體和家長需求的教育,即家長滿意、學生滿意。
(三)關于教育
自古以來,人民對教育就有不同的認知,如我國《學記》就曾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闡述,西方柏拉圖希望通過教育建立理想國家。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結構的教育存在,本身昭示了教育自身發展其內涵與外延的不斷更迭,同樣“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也要搞清楚教育的實指。
和學新教授把“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中的“教育”理解為現代教育。現代教育主要指的是素質教育,它是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在內的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價值取向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技術手段的綜合。而劉一鳴、陳金芳等人對“教育”的解讀是提倡建設學習型社會和倡導終身教育思想,把教育當成一種教化人的思想工具[3]。
筆者認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中的“教育”應該是關注受教育者個體有關的階段性的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
學生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家長是教育的利益攸關者,“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就是辦學生滿意、家長滿意的教育;家長對教育是否滿意直接反映就是對學校是否滿意,滿意的學校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體現。而教育的實施主要是由學校來落實完成,所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辦人民滿意的學校教育。
綜上所述,“辦人滿滿意的教育”就是辦學生滿意、家長滿意的具有階段性的學校教育。
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口號的釋義是前提,釋義之下的行動是關鍵,釋義規約、引導行動。所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中“辦”是關鍵,“辦”是一種行動。筆者認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中的“辦”應該由三個相互獨立又密切相關的主體來實現,即政府舉辦、社會協辦和學校承辦。
(一)政府舉辦
人民滿意的教育應該由政府舉辦,即由政府扮演舉辦者的角色。為了充分發揮這種角色,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與制度;重視對基礎教育投入;實施相關的教育管理與評估。
1.政府制定相關的政策與制度
政府是基礎教育制度與政策的制定者,為基礎教育提供相關的制度與政策的服務[4]。在教育服務領域方面,政府建立教育財政資助制度、學校辦學自主權制度、教育政策和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等。通過制度和政策的安排,政府對教育規模、結構、布局以及運行發展等方面進行宏觀調控、決策、指導與管理,使得教育體系中的各個子系統能夠明確自己的職責、權利和義務,使得職能得以正常發揮,促進教育體系高效運轉和全面發展。這是政府舉辦的質的規定性。
2.政府確保相應的基礎教育投入
政府向基礎教育提供公共產品,各級政府將財政撥款投入到基礎教育的辦學當中。教育經費是興辦學校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教育經費的多少影響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學校工作的開展,為實現教育優先發展目標,最根本的保障是增加教育投入。因此政府要建立政府投資體制,即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輔之政府建立教育發展專項資金、設置教育稅、吸取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費等措施來籌集教育經費。通過增加教育經費投資比重和拓寬教育經費的來源渠道來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拓展公共教育服務總量,滿足人們對教育的需求。這是政府舉辦的關鍵所在。
3.政府實施教育管理與評估
政府對教育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對各級各類教育的管理。政府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對各級各類的教育進行間接管理、宏觀管理,來加強政府對教育控制與監管,保障各級各類教育的健康發展。從而實現政事分開,避免政府在管理教育方式上出現“錯位”“越位”“缺位”的現象。另外,政府還應建立教育督導評估機制,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落實教育法律、法規和教育方針、政策的督導,保證國家相關教育政策、方針的貫徹執行和教育目的實現;另一方面是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督導,推動本行政區域內各級各類學校的發展,同時也提高了學校的教育質量。
(二)社會協辦
人民滿意教育應該由社會協辦。社會協辦教育是對政府辦學、學校承辦的補充,彌補政府辦學、學校承辦的不足,這種不足表現在教育資源方面。具體包括:彌補政府教育資源的缺口;充實學校教育資源的空缺;盤活社會自身的教育資源。
1.彌補政府教育資源的不足
基于公立學校數量、質量、體制的不足,以及維持學校發展與運轉的資源不足、公共財政對教育投入不足現狀,因此需要改變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局面,鼓勵、支持社會團體、公民、個人依法辦學,發展各種民辦學校和私立學校,提倡社會人士、企業投資、捐資助學。一方面,減輕教育上的財政負擔,緩解和補充政府對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彌補公立學校硬件資源的不足,滿足社會一部分人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同時也增加教育內部競爭機制,改善公立學校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質量。
2.彌補學校資源的不足
社會蘊藏著巨大的教育資源,學校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努力挖掘,將社會中的“潛在教育資源”變成“現實教育資源”,來彌補學校教育資源的不足。第一,學校充分利用和整合社會中的人文資源,對學生進行廣泛的人文教育,開展文化活動,為學生的思想品德建設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第二,社會有充足的硬件資源向學生提供學習、娛樂設施以及各種文化活動設施,豐富了學生學校以外的生活體驗,解決了學校資金不足、場地不足和活動設備不足的狀況;第三,社會中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可以解決學校教學中各專業人才的缺失,彌補了學校教師隊伍中專業技能型人才的不足。
3.盤活社會自身的教育資源
社會協辦教育在彌補政府、學校教育資源不足的過程中,同時也在盤活社會自身的教育資源。第一,市區里的圖書館、博物館向學生和社會人士開放,有利于促進社會人才資源的交流,同時也有利于社會中文化資源得到傳遞;第二,在我國協辦教育有成功的經驗,比如民辦教育、社會力量辦學等,可以借用成功辦學經驗來實行多種形式的辦學,滿足人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第三,私人投資、政府補助、企業贊助的形式來投資辦學,辦學目的是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樣不僅有利于緩解辦學資金不足的壓力,同時也有利于社會資金的周轉,促進社會經濟又好又快又穩定的發展。
(三)學校承辦
人民滿意的教育應該由學校承辦。學校是教育生產的場所,同時學校是教育政策的實施主體,是落實政府舉辦教育的最具有基礎性的力量。這就需要學校貫徹國家教育政策,承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充分發揮學校獨有的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優勢;學校承辦,關鍵是育人成才。
1.貫徹國家教育政策,承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黨十八大提出“教育優先發展,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方針,各級各類學校依據國家的教育方針來制定學校的培養目標[5]。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為人民服務”為學校的辦學宗旨,學校以國家的教育政策、方針為行動指南,承擔起為子孫后代提供教育服務的責任和義務,充分發揮好學校是教育政策執行者的角色,真正做到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就是辦人民滿意的學校教育。
2.充分發揮學校獨有的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優勢
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具有獨特的辦學優勢。首先,學校為學生提供良好學習環境、生活環境、教學環境和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學校有專業性較強、素質較高、責任心強的師資隊伍,他們根據社會需要來培養人才,使學生將來能夠適應社會、改變社會;最后,學校有嚴格的現代化的學校管理機制和評估機制,來保障學校的教育質量和穩定學校的秩序。
3.學校承辦,關鍵是育人成才
學校教育要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要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成才、一切都著眼于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性的原則,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學校也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出一批德才兼備、社會所需要的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的人才。
[1]鄭金洲.教育通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5.
[2]和學新.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評估指標研究[J].教育研究,2009(1):5-12.
[3]陳金芳,劉巧利,楊一鳴.解讀“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基本內涵[J].當代教育科學,2006(3):14-17.
[4]袁振國.教育政策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96.
[5]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Z].2010.
【責任編輯趙穎】
G40-01
A
1674-5450(2015)01-0148-03
2014-10-25
劉冬冬,男,江蘇泰州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