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境下隱私權的民法思考"/>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雷群安,陳少紅(韶關學院 法學院,廣東 韶關512005)
情感與理智視域下“人肉搜索”的得與失
——網絡環境下隱私權的民法思考
雷群安,陳少紅
(韶關學院法學院,廣東韶關512005)
摘要:作為現代網絡技術與人類能動思維的綜合體,“人肉搜索”的應用在促進網絡人性化、個性化發展的同時,往往伴隨著社會情感與理智的失衡,引發集群式隱私侵權的規模化和常態化。這種負面影響形成的原因不僅在于網絡空間的特殊性和網絡群體的狂熱性,還在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備性。為應對網絡技術所帶來的沖擊和挑戰,我國應善用法治的思維創新社會管理,積極推進立法的完善和精細化發展,實現“人肉搜索”的規制和理性回歸。
關鍵詞:“人肉搜索”;網絡隱私權;網絡侵權
不可否認,數字化、信息化已經成為網絡時代不可逆轉的潮流和趨勢。互聯網技術引起的社會變革早已毋庸多言,然而網絡信息流通在給民眾留下驚嘆的同時,也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物理空間固有的行為范式和規則體系。在信息流通不順暢的傳統社會,以“秘密控制”為內在機理的隱私保護本來不是一個特別突出的社會問題。但隨著網絡應用的不斷深化,特別是“人肉搜索”引擎的產生,在應對網絡共性需求向個性化服務提升的同時,也往往伴隨著話語權的放任和行為的失范,更逐漸呈現出集群式侵權的常態化和規模化。這一現象的本質,并非是一種簡單的網絡虛擬,而是多種權利沖突和利益博弈合力下的結果。作為信息革命所帶來的社會衍生品,“人肉搜索”的兩面效應折射出的是虛擬社區與現實社會的對接罅隙,集中反映了多元價值的摩擦和碰撞。從創新社會管理和法治建設的角度而言,多元共存的網絡協調實質上乃是建立在科技進步基礎上不可回避的社會客觀問題。
故本文立意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之需,主要基于社會法學、民法學的視角,以“人肉搜索”作為網絡整體發展的縮影,以隱私權作為網絡侵權現象的具體切入點,辯證檢視“人肉搜索”的得與失,以期促進“人肉搜索”的理性回歸和網絡隱私保護的完備性發展。
概念是理論研究的基石和邏輯起點。作為傳播學、輿論學、信息工程學等多種學科的交織點,“人肉搜索”的概念解讀歷經多科域的跨越,具有多分野的闡釋①如高學棟、吳振玉認為“人肉搜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人肉搜索'是指通過集中網民的力量去搜索信息和資源的一種方式,它把從互聯網上尋找網頁和信息答案變成從網民身上找尋答案。其特色是,某人為獲取某方面知識或者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在網絡社區通過求助、有獎發問的方式獲得眾多具有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熱心網友的幫助和回答,這是‘人肉搜索'的最主要的應用。像百度‘知道'、新浪‘愛問'、雅虎‘知識堂'等,從本質上說都屬于廣義的‘人肉搜索'。狹義的‘人肉搜索'是為獲取某個人的信息,利用網絡平臺,通過現實社會中大眾的力量,援助完成相關信息的搜索。”見高學棟,吳振玉:“對‘人肉搜索'現象的法律思考”,載《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而彭勁杰則從社會工程學的角度來定義:“利用現代互聯網平臺和信息技術,為了保證搜索信息的完整和真實,采用人工就近攝取信息的方法,通過一方提問、八方檢索的回答方式,完成信息搜尋的一種關系型網絡社區活動。它是虛擬世界的現實引擎。”見彭勁杰:“人肉搜索引發的安全思考”,載《微電腦世界》2008年第8期。。而綜合來看,盡管“人肉搜索”在不同領域有具體的分化,但這并不能否認其寓于個性之中的共性特征。不管著眼于何種角度,“人肉搜索”總是依托于現代科學技術,在借助網絡平臺的基礎上,以大眾參與的方式和互動對話的渠道,集合線上與線下雙重信息資源,并融合人的思維活動促進概念理解、信息篩選的智能化。與單純依靠計算機語言運行的傳統搜索引擎相比,“人肉搜索”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技術與思維的融合,代表了互聯網發展的新趨向。
實際上,“人肉搜索”作為一種信息搜索引擎,本身存在著技術手段的中立性。技術手段本身本不應受到過多的詰難,然而“人肉搜索”處于多元摩擦的空間之中,其所帶來的社會效應就猶如羅馬神話中的杰納斯一般,擁有兩面性。處于發展目標選擇的路口,“人肉搜索”的得與失需要在保守論與激進論的狂熱爭辯中回歸理性思考。
(一)網絡“人肉搜索”的價值分析
網絡“人肉搜索”的產生和推廣,并非只是一種簡單的生活消遣使然,其背后承載的是社會整體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網絡“人肉搜索”不是對以往搜索引擎的簡單重復,其具有“集訊、維權、監督、正氣”等多維一體的價值功能。
前已述及,“人肉搜索”在互聯網平臺充分利用大眾參與,促進信息篩選的人性化和智能化,有效實現了網絡虛擬與社會現實的對接。其實,計算機技術的普及,隨之而來的是多種具體權益在信息化系統中的延伸和擴展。面對傳統媒體的失語,“人肉搜索”突破固有的信息傳播渠道,以其及時的反饋機制,集合網絡內外多股力量,開辟出一條訴求表達和權利實現的新路徑。而從公權力的制約方面而言,憑借著強大的社會輻射力,“人肉搜索”形成的輿論正在深化對權力監督的影響,越發成為公權力監督體系中重要的民主力量。當然,這些并不是建立在應然層面上的空洞探討。過往的回溯成為“人肉搜索”正面論證最有力的支撐,集中展現了社會整體對真善美的共同追求①如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影響力較大的天涯論壇在汶川地震發生不到10小時后,就發出了上千個討論災區情況的帖子,幫助民眾了解親人情況,保障信息流通。又如2008年貓撲論壇出現的內容為哈爾濱警察毆打他人致死的帖子,引起網絡的聲討,幫助確認涉案警察的身份。見殷俊等:《從輿論喧囂到理性回歸——對網絡人肉搜索的多維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381頁。不僅如此,“人肉搜索”還代表了新的輿論監督方式,促使網絡越發成為民主監督、反腐倡廉的主要陣地。數據顯示,利用網絡手段反映官員腐敗的例子逐年遞增:2008年2例,2009年3例,2010年7例,2011年8例,2012年19例。到了2013年之后,更是呈迅猛遞增狀態。見張亞明,蘇妍嫄,姜靖,劉海鷗:“大數據:網絡反腐新利器”,載httP://www.cssn.cn/mkszy/rd/201408/t20140829_1309587.shtm1(2015年10月15日訪問)。。
(二)網絡“人肉搜索”的負面反思
盡管“人肉搜索”具有其正面意義,但集體無意識的行為失范,伴隨著集群式隱私侵權的愈演愈烈。以定位特定行為人為目標的信息追尋,總是不免建立在披露私人信息的基礎上。而信息傳播事先控制機制的缺位,加上互聯網公眾參與一呼百應的造勢,物理空間已經不足以成為限制性因素,共同侵權演變為網絡侵權的常態化。
事實上,公眾參與“人肉搜索”的心理動機是復雜的,但“在這一連串的搜索事件背后,始終有一種核心的心理訴求貫穿始終,這種訴求的存在產生了源源不斷的心理動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肉搜索動力機制的有效運行,這種心理訴求就是人性本身對真相、本質的探尋和求索”[1]260。“人肉搜索”能在最短的時限內集合多種資源,通過信息挖掘步步探尋事實,最大化地接近案件真相,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此處需要提醒的是,最大化地接近案件真相,并不等同于案件真相本身。在某些時候,引起廣泛熱議的社會焦點只不過是網絡問答形式下信息的碎片拼湊和零星組成。脫離原有語境分析的點滴匯集,也可能只是語義遭到曲解的結果,或者只是別有用心的惡意誤傳。而由此掀起的一場社會討伐,無非僅是一場侵權鬧劇②2014年一條“樂山虐狗”虛假信息的發布,使19歲的寵物飼養人招致網友的謾罵和“人肉搜索”。其姓名、具體家庭地址等個人信息均被披露,生活受到困擾。載httP://cnews.chinadai1y.com.cn/2014-08/19/content_18447653.htm(2015年10月15日訪問)。。從另一角度而言,即使得到的信息合乎事實真相,但網絡無組織的輿情譴責,也遭到廣泛質疑。借助道德、自由的神圣外衣,無限制的信息披露,由此形成的是一種以惡制惡的粗暴方式和片面的思維定勢,實質上卻是非道德的,甚至逾越了法律的底線③2014年廣東省陸豐市一服裝店管理者因懷疑某女有偷盜行為而對其發起“人肉搜索”,最終致其承受不了社會的非議而自殺。9月,這起被冠以“廣東人肉搜索第一案”之稱的案件于廣東省汕尾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最終以侮辱罪判處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載httP://rmfyb.chinacourt.org/PaPer/htm1/2015-02/16/content_94127.htm?div=-1(2015年10月15日訪問)。。
(三)網絡“人肉搜索”得失背后的綜合考量
總的來看,網絡“人肉搜索”的正反兩面往往相伴而生。在這兩者的把握之中,學界出現了不同的利弊取舍。反對者認為,“‘人肉搜索'會導致‘網絡道德審判',引發網絡暴力,或至少為網絡暴力提供了對象、信息以及制造輿論和氛圍的機會,踐踏人的隱私權乃至尊嚴,恐怖的網絡暴力頗有‘大字報'當年的特征,無疑應該禁止”[2]。這種質疑不無道理。但“人肉搜索”具有諸多有益于社會發展的潛在因素,“集訊、維權、監督、正氣”等多維一體的價值分析構成了“人肉搜索”存在的正當性回歸。一味地堅持“人肉搜索”取締論未免顯得過于盲目片面。
實際上,“人肉搜索”所派生的社會問題遠遠比得失的劃分復雜得多。這也即是意味著對“人肉搜索”的看待不能孤立地停留在一個單一的平面。從宏觀的角度而言,立足于經濟發展的社會背景,“人肉搜索”不僅開拓了信息網絡產業的前景,而且還為體驗經濟提供新的發展模式。而從微觀的角度切入,具體的角色定位反映的是不同的價值追求。作為網絡關系的主體之一,網絡服務提供者基于市場利益的驅使,更注重的是“人肉搜索”這種網絡發展所帶來的盈利提升;對應地,泛化的網絡用戶更在意的是一種智能化、人性化的服務享受和自由延伸;而具體到每一私權主體,置身于網絡侵權的復雜環境之中,隱私權利的自我救濟與保護成為關切。因此,計算機應用帶來的不只是多種具體權益在信息化系統中的擴展。多元的權利和繁雜的利益同處于一個網絡空間,在快捷的網絡交流下更加劇經濟、文化、法律等多種因素的摩擦,由此產生了自由與限制、個體與公眾的價值沖突,造成權利行使的越界和混亂。
但進而言之,即使網絡關系各方主體的利益著力點呈現出不同的分化,這種分化也不是本質的異化。三者之間仍然具有內在的同向性,其所帶來的矛盾也并非不可調和。因此,在否認片面取締論的基礎上,對“人肉搜索”的趨利避害成為問題解決的基本思路;而問題解決的關鍵就在于減弱“人肉搜索”所帶來的隱私侵權負面效應,并通過平衡隱私保護、表達自由、輿論監督之間的關系,在網絡中實現多元的共存共益。
當前,立足于法治建設的大背景,如何為網絡中的隱私權保護尋找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以應對“人肉搜索”的負面影響,必須從整體社會環境入手。洞悉網絡隱私侵權的癥結所在,剖析“人肉搜索”機理的關鍵之處,成為探索網絡協調發展的先基。
與傳統的隱私侵權相比,“人肉搜索”所帶來的集群式網絡侵權并非單單從物理空間到虛擬空間的轉換那般簡單。社會的轉型、網絡技術的發展、心理的共同趨向都直接作用于網絡侵權的非接觸性與集群性。總而言之,網絡隱私侵權不是計算機技術的單一衍生品,而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下的結果。
(一)網絡空間層面
網絡空間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虛擬性。對這種虛擬性的解讀,不能狹隘地將目光局限在無形空間的理解上,還應包括人群身份的非現實化。真實身份的隱匿使個體更容易擺脫現實束縛,但同時也降低了個體的社會責任感,弱化社會規范的約束力。而另一方面,我國特殊的網民結構也成為“人肉搜索”規模侵權的重要歸因。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截止2015年6月,我國網民以10-3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比例達到78.4%;其中,20-29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31.4%,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最大[3]。不可否認,網絡群體的低齡化是時代發展不可避免的客觀趨勢。但數據所反映出來的,是網民年齡結構的相對集中。這樣的群體組成往往具有更多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趨同。當特定的事件觸動了年輕群體內心的激情和感性,在潛在同向心理訴求的影響下,也就引發了一呼百應的狂熱造勢。
(二)心理層面
“人肉搜索”規模化侵權的發生具有復雜的心理成因。區別于機器搜索引擎的呆滯反應,人的心理能動歷來是學界研究的著力點。從法律意識的角度來分析,規模化隱私侵權的出現,與其說是法律意識匱乏的結果,不如更多地歸因于“法不責眾”的觀念鼓動。而基于心理學的角度,集體無意識為網絡輿情形成的內在動因提供了理論分析的依據。當搜索信息發布后,信息本身涵蓋的心理觸動點對大多數瀏覽到信息的網民具有總體感召力和吸引力,當某種類似的情感共鳴產生后,網民便形成特殊的集體心理,這種集體心理的存在是暫時性的,它的出現會逐漸模糊搜索主體的個人意識[1]268-269。這樣最初由某個主體發起的網絡討伐,就會在集體無意識的心理作用下,通過多數人的不斷附和、跟帖、轉載,擴大信息的流通面,甚至侵入他人的私人領域,形成一場愈演愈烈的狂熱。
(三)法治層面
互聯網的發展是一場深刻的技術變革。隱私侵權在虛擬空間的擴展,突破了固有的規則體系,呈現出自身的特殊性。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傳統隱私權與網絡環境下的隱私權毫無相通性。由傳統隱私權發展到網絡隱私權,應該說并非是產生了一種具有新的質的規定性的權利,而是基于網絡這種信息和資料傳遞手段的出現,使隱私權外延擴展到信息化領域的表現形式[4]。侵權形式的信息化轉變也不能從根本上否定網上侵權責任與物理空間中的侵權責任存在共性這一基本事實。實際上,傳統的侵權法則在目前的網絡發展中也發揮了重要的規范作用。于此,摒棄固有的基礎理論和責任范式,孤立地看待權利網絡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必須從物理空間與信息空間兩個方面切入,在整體看待隱私權保護制度的基礎上,具體分析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挑戰,由隱私權保護體系的整體完備發展帶動和輻射權利內部特殊的具體化和協調化。
1.隱私權保護的制度總體角度
回溯隱私權在我國的發展史,可以發現,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公民的人格尊嚴、通訊秘密提供了法律保護的憲法基礎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8條之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其第40條之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但法律上第一次使用隱私權的概念是于200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護法》之中。2010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出臺,從正面宣示了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力度。然而侵權責任法的救濟法性質,決定了其法律使命在于保護權利,而不在于確認權利。在社會對“隱私”的所謂未能充分把握的基礎上,權利救濟法的率先發布陷入了一種立法邏輯順序上的尷尬。“侵權責任法先于人格權法出臺的后果就是具體人格權的內在體系和制度容量不明確”[5],加之傳統家族式和分享式文化觀念的影響,私人隱私與公共領域的界限就變得更加模糊化。由此而形成的是隱私保護內容的盲區和侵權現象的普遍化。再者,即使憲法對隱私權的通訊部分做出了規定,但這仍然未能觸動隱私保護的核心內容。在具體的人格權法制定之前,現存的法律制度還難以為隱私權的權利主張和救濟提供充分有力的法律依據,而這對于侵權的規制無疑是十分不利的。
2.隱私權保護的網絡具化角度
再就隱私權的具化來看,將目光焦點集中在網絡空間的限定上,不難發現,網絡技術給傳統的隱私保護所帶來的困境和挑戰是多方面的。傳統的觀點認為,隱私權本質上是一種私人秘密控制的權利。由于社會經濟發展,信息社會的形成,隱私權的范圍更擴大及于個人對其數據的控制[6]。這里包含兩層含義,詳言之,一是網絡環境下隱私權利客體的數字化特性;二是隱私權保護的側重點由保護私人領域轉向對抗網絡技術的非法利用。在此方面,“黑客”型“人肉搜索”作為網絡隱私侵權的典型,其技術優勢的濫用造成私人信息處于一種隨時被裸化的危險,不得不令人堪憂。②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如2014年的“社工庫”事件。2014年一家名為“我就是社工庫”的網站,通過黑客攻擊非法獲取網民私人信息并形成大量積累。他人只要在該網站輸入QQ號即可查看該號主人的隱私內容,往往成為“人肉搜索”的應用工具。載httP://finance.chinanews.com/it/2014/06-23/6310446.shtm1(2015年10月16日訪問)。其實,網絡技術所帶來的變化不僅在于權利保護重心的傾斜,還呈現出責任主體的多元化。“人肉搜索”引發的集群網絡隱私侵權,遠非惡意侵權人和搜索引擎提供者兩者行為的簡單結合。大規模網絡輿情的爆發,離不開多數門戶網站和普通網民的推波助瀾。這樣,用固有的“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義務規制來調整網絡規模侵權未免顯得過于捉襟見肘。專門網絡侵權規范體系的缺失,無疑給隱私權的信息化保護打開了一個缺口,成為新類型侵權蔓延的溫床,導致網絡發展秩序的混亂。
另外,在大眾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表達自由借助技術在虛擬空間中的延伸,加上網絡輿論陣地的建立,也加劇了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摩擦和沖突。換言之,和諧有序的法律環境是隱私權切實得以保護的保障。如何協調表達自由、輿論監督和隱私權的保護關系,并非僅僅依據單一的法律制度就能夠妥善解決。而在法律保護體系的構建之中,法律法規之間協調與銜接的不力也一直為學界詬病。
誠然,不管是著眼于隱私權保護的整體角度,還是基于網絡環境的特定語境,法律的功能都未能真正得到落實和發揮,以在多元共存的網絡平臺上達到合理的優化狀態和有序的良性發展。
值得肯定的是,“人肉搜索”的無序狂熱正逐步在理性中得到反思。2009年“人肉搜索公約1.0Beta版”的發布,表明了網民自我救贖的努力。但這種自發運動畢竟是樸素而短暫的,未能產生預期的約束力和長久的持續力。秩序的維持在某種程度上是以存在著一個合理的健全的法律制度為條件的,而正義則需要秩序的幫助才能發揮它的一些基本作用[7]。因此,立足于當前法治建設的大背景,對網絡秩序的確立和網絡多元利益的協調,最終還是要從法治的角度出發。
(一)善用法治的思維創新社會管理
“人肉搜索”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實際上不只是外在約束力的薄弱所致。片面地對網絡失范行為進行重典治理,最終引發的或許只是社會的反作用力。以往的歷史經驗表明,法律過多使用重刑的結果,往往不是對犯罪的有效遏制,而是民眾的抵觸和社會整體的失衡,無法從根本上消弭社會發展的對立情緒。“人肉搜索”促動下網絡輿情的涌動和狂熱,“恰恰是暴露、呈現或某些時候放大了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因此,網絡輿論波的治理問題從根子上可能是社會系統的問題”[8]。這也就是說,“人肉搜索”所引發的網絡隱私侵權,應該從社會宏觀的角度出發,善用法治的思維創新社會管理,逐步改變群體“網絡傾訴—信息披露—對象定位—輿情譴責”這種解決問題的片面思維定勢。
社會管理實質是通過社會政策與制度安排來協調各種利益沖突,回應和滿足各種權利訴求,實現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維護社會的和諧秩序[9]。于此而言,從正面提升輿論引導力,以科學完備的法律規范化解社會矛盾,暢通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完善社會協商溝通機制,成為及時排除社會積怨,糾正無序信息披露行為的重要路徑。而伴隨著社會參與主體的日趨多元化,政府不再是社會管理的唯一主導者。依照法律規定,保證人民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社會事務,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之一。作為“人肉搜索”的中堅力量,本著社會管理的主體意識,廣大網絡用戶在通過互聯網平臺參與話題評論、推進道德弘揚的同時,也應以法律規范作為衡量自身行為的標尺,在此基礎上促進社會的協同進步和包容性發展。
(二)推進隱私權法律保護的完備性發展
誠如前文所述,網絡環境下的隱私權是傳統隱私權的外延擴展到信息化領域的表現形式。應對“人肉搜索”的隱私侵權,實現網絡的規范化、秩序化,離不開隱私權整體保護體系的完善發展。
而問題解決的起點首先在于隱私權的界定上。關于隱私權的權利性質,學界存在著兩種觀點。而對此問題進行探討的意義,不僅在于理論層面,還在于立法保護模式的選擇上。有學者認為,包含隱私權在內的人格權本質上具有憲法權利性質,其產生并非由民法賦予,主張權利的憲法保護模式①如尹田認為:“人格權從來就不是一種由民法典創制的權利:當構成人格的各具體要素(自由、安全、人格尊嚴以及更為具體的生命、健康、名譽、隱私等)被部分或分別地納入民法的保護領域時,依據一種狹隘的民法實證主義觀念(凡為民法所保護的權利或者利益,即為民事權利),人格權的性質有可能發生模糊。”見尹田:“論人格權的本質——兼評我國民法草案關于人格權的規定”,載《法學研究》2003年第4期。。不可否認,對隱私權的法律保護,應該自上而下地構建包括憲法在內的完整法律保護體系。但由于憲法本身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點,憲法保護模式對于隱私權來說始終不是具體而有力的。將其歸結為憲法權利本身無助于實現隱私權的全面保護,也無法替代有關隱私權的民法規范[10]。而將隱私權歸入民事權利的范疇,則合乎我國目前的訴訟制度和實際條件。因此,對隱私權保護體系的完善,應主要以民法保護為著力點。
其次,單有隱私權的法律概念未免顯得過于粗糙和泛化。在立法上科學界定隱私權的權利內容,明確網絡隱私權的權利客體,是法律確定性的本質要求。只有權利主體明確自身權利之所含,才能依法切實尋求救濟;相應地,也只有義務主體明白他人權利之所指,才能對自身行為有所規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事物的日漸更新,表明隱私權的概念和內容應該是包容開放、動態發展的。而就法律保護體系內部的精細化發展而言,為應對信息技術帶來的法律困境,置之于網絡語境分析下的隱私權利,其權利客體也應該有所增加。不僅應包括傳統的身體隱私、財產隱私,更應該將個人電子賬戶、消費記錄、通訊數據、個人活動等納入到隱私權的保護客體之中。
再就本文所探討的具體問題來看,“人肉搜索”總是和特定社會事件相關。但總體而言,或基于違法犯罪,或基于道德失范。而由此衍生而來的問題是,非法和非道德的信息能否歸于隱私權的保護之下。對于隱私權保護客體的尺度把握,學界也莫衷一是。其實,“人肉搜索”的價值之一就在于其對社會風氣具有正面的促動力量。那么關乎社會公共安全、政治活動、職務廉潔、公共道德之類信息的披露,自當成為隱私侵權的抗辯理由。但如果行為人已經受到相應的懲處,則應另當別論。社會應本著包容的態度去接受一個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再次的輿論轟動勢必造成行為人生活的邊緣化,實不利于行為人的社會回歸。因此,隱私權的保護不應完全將此類信息排除在外。
責任承擔正是彌補權利侵害的制度設計。如果立法沒有對侵權人配套相應的法律責任承擔方式,那么權利的設置也只是流于形式。鑒于秘密的特殊性,隱私信息一旦被披露,確有一種覆水難收的無奈。因此,停止侵害,防止影響的進一步擴大化,成為權利人最迫切的希冀。但網絡侵權的動態化蔓延,傳統“停止侵害”的最終裁決似乎只是遲來的法律正義。所以,在停止侵害這一固有的責任承擔方式中,借鑒知識產權制度的救濟措施,融合訴前禁令的要素,不失為一條及時的規制之路。另從賠償責任的性質來講,當前我國的損害賠償還是側重于補償性質。然在網絡隱私侵權頻發的現狀下,特別是諸如“黑客”型“人肉搜索”此類主觀惡性大、影響范圍廣的侵權現象,補償性損害賠償的責任承擔恐難以取得預期的社會效果。于是,作為較為嚴厲的責任方式,懲罰性損害賠償責任的引入,具有現實意義。
(三)促進權利協調和法律溝通機制的完善
網絡環境下,公民的表達自由、輿論監督和隱私保護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狀態。三者形成的沖突,其產生根源原在于價值保護之間的矛盾。同為法律所確認的權利,共具人權的基礎性價值,簡單地將三者進行比較而認定孰優孰劣,實不可取。實際上,互聯網輿論陣地的建立、反侵入技術的提高也都離不開三者背后的價值支持。因此,問題的解決應該以協同發展作為矛盾化解的總體方向性把握。具而言之,即是以個案平衡、比例原則、利益均衡作為選擇性指導,在增強社會整體法治氛圍的基礎上,通過法律子學科的平等對話和立法技術的提高來帶動法律溝通機制的完善,以減小權利行使的摩擦、實現網絡的多元化發展。
“人肉搜索”的運用,伴隨著褒貶兩種聲音。作為互聯網人性化發展的表征,對“人肉搜索”的理性回歸和正面引導是信息技術尋求進步的現實趨勢。而網絡規制的難處不僅僅在于傳統理論的難點攻克,還在于社會價值的復雜交織。因此在多元的價值分野下,“人肉搜索”的規制與隱私權利的保護,仍然有賴于文明網絡同向追求的建立和多種學科的平等交流。理論與實踐先驅的不懈努力,終能助力于制度的建設;法治的逐步完善,也終將給網絡的發展帶來一個明朗的晴天。
參考文獻:
[1]殷俊.從輿論喧囂到理性回歸——對網絡人肉搜索的多維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260.
[2]戴激濤.從“人肉搜索”看隱私權和言論自由的平衡保護[J].法學,2008(11):40-52.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5-10-16].httP://www.cnnic.cn/gywm/xwzx/ rdxw/2015/201507/t20150723_52626.htm.
[4]陳昶屹.網絡人格權侵權責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96.
[5]張新寶.我國隱私權保護法律制度的發展[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0(2):11-16.
[6]王澤鑒.人格權的具體化及其保護范圍:隱私權篇:上[J].比較法研究,2008(6):1-21.
[7]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330.
[8]廖衛民.網絡輿論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342.
[9]孔凡河.社會管理創新的制度梗阻與邏輯進路[J].上海大學學報,2014(4):107-120.
[10]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522.
(責任編輯:陳景增)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OO7-5348(2O15)11-OO81-O6
[收稿日期]2015-10-22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項目“情感與理智視域下‘人肉搜索'的得與失——網絡環境下隱私權的民法思考”(粵財教〔2015〕219號之00000503)
[作者簡介]雷群安(1967-),男,湖南耒陽人,韶關學院法學院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Gain and Loss of“Human Flesh Searc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otion and Reason: Legal 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the Right of Privacy in the Civil Law in Network Environment
LEI Qun-an,CHEN Shao-hong
(Co11eg of Law,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As the comP1ex of modern network techno1ogy and human dynamic thinking,the aPP1ications of “human f1esh search”,on the one hand,Promote the humanization and Persona1ization of network,but on the other hand,usua11y induce 1arge -sca1e and norma1ized c1uster Privacy infringement. The formation of this negative imPact is Part1y due to the sPecia1 nature of cybersPace and the fanaticism of net grouPs,and Part1y due to the incomP1eteness of the 1ega1 system. In resPonse to the imPact and cha11e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network techno1ogy,China shou1d make good use of the thought of "Ru1ing with Law" to innovate the socia1 management system,and active1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and refinement of the 1egis1ation,in order to rea1ize the regu1ation and rationa1 regression of“human f1esh search”.
Key words:human f1esh search;internet Privacy;network infrin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