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清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外語系,廣東 廣州510507)
西方教育理念和我國旅游職業教育發展路徑選擇
胡愛清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廣東廣州510507)
摘要:以語言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從言語行為角度分析西方發達國家教育理念的建構及旅游職業教育改革的規則和路徑,認為我國的旅游教育在吸納西方教育理念同時,既要全面了解西方教育發展結構的語境,找到中西教育理念共性,又要改革創新,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旅游職業教育發展模式。
關鍵詞:西方教育理念;旅游職業教育發展路徑;語言建構主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已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動力。根據2014 年9月發布的《2013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我國國內旅游人數32.62億人次,收入2.63萬億人民幣;入境旅游人數1.29億人次,實現國際旅游收入516.64億美元;我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達9 818.52萬人次,全年旅游業總收入2.95萬億元人民幣,占國民生產總值5%,成為我國支柱性經濟發展產業[1]。目前我國旅游業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增速最快、潛力最強的旅游市場,我國正向旅游強國快速邁進。加快世界旅游強國建設,企業人力資源開發是基礎,旅游職業教育發展是關鍵,旅游人才優質培養是核心。在旅游全球化浪潮下,國際化旅游人才培養成為國際旅游競爭力重要體現,如何在中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旅游人才培養道路,為區域旅游發展輸送高素質國際化旅游人才,成為旅游職業教育所肩負的重要任務。
旅游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職教育重要組成內容,需要不斷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理念,尋找旅游職業教育共性;但同時我們也認識到,西方職業教育在其政治經濟土壤上生根發芽,將其移植到中國,需要相應的生長環境。我國旅游職業教育改革之路是借鑒和創新之路,西方職業教育雖然作為主流理念,但我們需要透過其職業教育發展結構理清其發展路徑與利益取向,“拿來”的終極目的是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探索適合國際化旅游人才培養道路,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旅游職業教育理念。
語言長期以來被人們視為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根據大英百科全書注釋,“語言是作為社會群體的人類使用口頭、身體或書寫形式進行有效溝通的系統”[2]。就語言和意義關系而言,語言本身并沒有意義,意義是由人所建構的,語言體現了人的意圖。人們使用語言的交際功能來塑造意義,并使之社會化。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具有建構意義的作用,沒有語言符號的建構,人類將無法真正把握世界[3]。
語言建構主義認為,語言具有建構社會現實的作用。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理念成為建構行為含義和社會現實重要工具,它在承認存在物質世界同時,認為現實社會也是語言建構產物,并使處于這種環境下的個體行為具有社會含義。一定的言語行為經過不斷的重復而轉變為制度化產物,并由此形成共享的規則,這種規則為人類行為提供了有意義的環境和基礎。語言建構主義創始人尼古拉斯·奧魯夫指出,“建構主義最基本命題是,人是社會存在的現象,我們構建了世界現在的樣子,言語即行動,言語無疑是我們把世界構建成現在樣子最重要方式。人們通過言語的方式促使他人采取相應行為的做法,就是在形成規則。”[4]68-69
我國職業教育改革正受到這種話語“規則”的引導。職業教育應如何改革,如何科學定義職業能力,如何有效建立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這些職教改革路徑的選擇就是在言語表達過程中所建立的“規則”,這些規則告訴我們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在很多情境下,正是規則直接提供給行為體以相應的選擇。行為體構建或者認可了這些規則,他們這樣做時,其出發點是,相信一般而言遵循規則將有助于其實現自己的目標。”[4]72
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規則”是多種行為體理念影響的結果。當前職業教育“言語行為”具有明顯的社會性和政治性特點:一是我國職業教育由于遵循了發達國家或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規則而具有意義和成效;二是這種規則導致了不平等的利益分配,言語規則與權力和利益密不可分。發達國家在中國大力推廣其職業教育“言語規則”,其原因就在于推銷其職業教育產業,通過在中國建立職業教育運行規則,形成穩定而持久的職業教育改革理念,吸引更多中國學生或學者到西方學習先進職業教育課程。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事實上是一種規則的競爭,教育產業營銷的核心在于言語行為所建構的規則,“理念與權力是密切聯系的。理念是一種權力的標志,行為體可以使自己所贊同的話語被其他人接受,通過制約那些信奉它的人們的觀念與價值,理念本身體現為一種權力,一些利益得到了發展”[5]。
西方教育理念作為一種強勢語言,深刻影響發展中國家教育發展路徑的選擇。我國旅游職業教育發展深受發達國家影響,“現代職業教育對我國來說是個舶來品。長期以來,無論是職業教育理論流派還是實踐模式,我國一直以引進西方為主”[6]。西方教育理念的輸入是我國旅游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也是西方職業教育產業不斷擴張使然。
(一)西方教育理念輸入是我國旅游人才培養在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改革需要
自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旅游業由精英旅游到大眾旅游轉變,過去以外事接待為中心的旅游服務體系轉變為大眾消費為主體,旅游產業也由政府部門直接管理轉變為股份制改革的企業管理模式。隨著我國旅游業步入市場經濟發展軌道,旅游市場規模不斷增大,對旅游院校人才需求也不斷增強。
表1 2OO9-2O13年我國旅游業接待人數統計①數據來源:國家旅游局2009-2013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EB/OL].[2015-06-14]. httP://www.cnta.gov.cn/htm1/zh/index.htm1. (單位:億/人次)
旅游接待人數快速增長,對國際化旅游人才需求不斷增強,如何有效培養高素質旅游人才成為職業教育改革關鍵。為配合我國旅游業發展規模,旅游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到2013年我國開設旅游專業高等院校達959所,在校人數為49.44萬人;開設旅游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873所,在校生27.72萬人[1]。根據中國旅游協會編寫的《2012年中國旅游教育年度報告》,“我國旅游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旅游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有距離;旅游教育教學的理念與模式亟待改善;旅游院校學生低行業就業率現象普遍存在;旅游教育缺乏前瞻性和開放性。”[7]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15年全球旅游業競爭力報告》,我國旅游整體競爭力排名17,人力資源列16,游客滿意度列第70位[8]。旅游競爭力核心在于人力資源服務水平,傳統的旅游職業教育已經難以適應旅游業快速發展需要,向發達國家取經,學習和借鑒其成熟而自成體系旅游職業教育經驗,成為當前要務。
(二)西方教育理念輸入是我國旅游職業教育深層次改革客觀需要
我國旅游職業教育長期以學科為中心建構課程體系,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系統性和簡約性,但同時忽略了旅游教學整體性,將旅游教育分裂成相互分離的課程;這種課程體系以灌輸知識為宗旨,將學習理解為封閉在書本上的過程,過多倚重接受學習,忽視學生發現性學習、探究學習和行動學習及其在人的發展中的價值,忽視社會經驗和實踐能力形成;學科課程體系也將學科學習強化為“精英教育”,而將其與“大眾教育”割裂開來。
進入21世紀,現代旅游企業進入以過程為導向的綜合化運作時代,除專業能力外,人們更關注勞動者在方法能力和個性特征方面的綜合素質。在旅游職業教育中,人們更希望通過新的學習方案獲得相互關聯的職業知識。“職業教育首要任務是傳授一種職業的專業能力以及與一般人性和社會工作相聯系的能力,即職業能力。職業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培養學習者職業發展靈活性,幫助其適應企業和社會的飛速變化。”[9]旅游職業教育需要以學生接受旅游職業技能過程來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國內沒有任何經驗可供借鑒背景下,教育者將眼光投向西方發達國家的旅游職業教育。
(三)西方教育理念輸入也是西方發達國家旅游教育產業國際化重要手段
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將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上日程,北美、歐洲、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率先起步,憑借其政治、經濟、文化優勢,成為全球旅游教育國際化合作與交流中心。西方發達國家旅游教育國際化根源于經濟利益驅動,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各國教育財政出現緊縮,很多國家開始拓展海外市場,高等教育逐步趨向產業化發展,包括英國的BTEC教育、澳大利亞的TAFE教育和德國雙元制教育已先后進入中國市場。據統計,英國近年來每年依靠教育出口獲利超過100億英鎊,約占GDP1%[10]。
西方發達國家為了有效推廣其旅游教育國際化,一是大力推廣發達國家先進旅游職業教育理念,形成西方旅游職業教育理念優勢,引導中國旅游職業教育發展路徑,建構中國“雙元制”、“BTEC制”、“TAFE制”或“社區學院制”改革路徑,為中國旅游職業教育發展定下“基調和規則”;二是逐步推廣學術交流和中國教師訪學機制,灌輸其先進旅游職業教育發展理念與經驗;三是加強與中國高校國際教育合作,開設“BTEC”、“TAFE”等旅游管理課程,發放本國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和文憑。
西方教育理念所建構的旅游職業教育運行規則已成為我國旅游教育“主流路徑”,并體現在國務院和教育部職業教育立法和發展戰略核心中。2014年國務院十九號文《關于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11]教育部頒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指出,“職業教育的辦學類型,包括全日制職業教育和非全日制職業教育,增加非全日制職業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比重,發展工學交替、雙元制、學徒制、半工半讀、遠程教育等各種靈活學習方式的職業教育。”[12]這些原屬于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模式,逐步被“移植”到我國職業教育政策和改革理念中。
(一)西方教育理念在中國的大力推廣和傳播,成為旅游職業教育主流“規則”
在職業教育“百花齊放”創新時代,教育者們引入西方發達國家新理念、新思維,對現今旅游職業教育發展產生顛覆性影響。
首先,從西方視角回答了什么是職業教育的問題。姜大源教授認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本質區別,在于職業教育是一種跨界教育。職業教育必須從定界的思考升華到跨界的思考,這種跨界性,體現在辦學制度跨越了企業和學校;人才培養跨越了工作與學習;社會功能跨越了職業與教育。”[13]這種跨界需要“跳出企業看企業、跳出技能看技能”,形成“合作辦學求發展、合作育人促就業”的良性互動機制。
其次,從西方視角回答了旅游職業能力問題。英國提出“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認為職業能力是“由知識、技能以及根據標準有效地從事某項工作或職業的能力,可視為完成一項工作任務可以觀察到的、可度量的活動或行為,常被稱為專項能力”[14]。這種能力概念強調培訓結果,重視通過考核可以確定的、針對具體任務和職責進行能力測評,由此建立了英國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德國根據行動導向理念,將職業能力定位為“人們從事一門或若干相近職業所必備的能力,是個體在職業工作、社會和私人情境中科學的思維、對個人和社會負責任行事的熱情和能力,是科學的工作和學習方法的基礎。”[14]從旅游職業能力所涉及內容看,德國將其分為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再次,從西方視角回答了旅游專業建設與課程教學問題。英國在開展旅游專業教學時,強調以能力為本,通過建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框架體系,融通學科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并將行業標準轉化為教學內容,旅游專業課程學習就在于為獲得國家資格證書而進行的培訓和學習,每一門課程作為分單元,明確按照學習目標組織教學內容,并且根據課業考核成績獲得相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德國職業教育則強調“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內容,強調以學生直接經驗形式來掌握的、融合于各項實踐行動中的最新指示、技能和技巧”[9]。
(二)西方教育理念輸入在開拓旅游職業教育改革視野同時,促進了我國旅游職業教育的創新
西方職業教育思想和實踐的輸入,對我國職業教育發揮了“啟蒙”作用,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理念成為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共性”,如重視職業能力培養、重視對工作過程的分析和學習領域建構、重視校企合作等理念,共同促進了我國旅游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國近30年高職旅游教學改革與探索,其改革動力來源于對發達國家話語的“拿來”與創新。
一是開創性提出多方主體組建旅游職業教育集團的理念。國務院提出《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研究制定院校、行業、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共同組建職業教育集團的支持政策,發揮職業教育集團在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中的重要作用”[11]。這種辦學模式是在總結德國“雙元制”辦學經驗基礎上所提出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立足于我國目前發展現狀,以實現旅游職業教育資源整合、融通和共享的有效組織形式,促進了校企合作,促進了旅游職業教育與行業及政府緊密聯系。
二是重新認識和定位高職旅游職業教育,提出“教育”是本質,“職業”是特征,“高等”是層次。旅游職業教育體現了中國哲學的思辨,包括技能和技術的隨動與互動;行動課程體系下的無序與有序;教學效果的加法與積分;能力發展的顯性與隱性等觀念。
三是創新性建設全國性旅游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和精品視頻共享課程,利用優質數字化媒體資源,實現網絡學習和全國優質旅游教育資源共享,有利于平衡我國旅游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水平,拓展學生學習資源,進一步實現全國范圍內資源共享。
旅游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經驗,但更需要結合本土化創新發展。“發展中國家只有把科學吸收到他們的傳統文化中去,把世界職業技術思潮吸收到他們自己的民族生活中去,才能更新他們自己而又保持他們民族的特點。一個文化,只有由于他自己能夠進行創新,才能夠生存下去。”[15]
(三)西方教育理念缺乏系統性輸入,容易造成我國旅游教育改革以偏概全
西方職業教育發展作為一個系統進程,包含了該國職業教育成長的政策背景、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教師素質和改革理念等綜合要素,因此西方國家將其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輸入中國,缺乏系統性、全景性話語輸入,導致我國職業教育工作者以偏概全,影響旅游職業教育深層次改革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重技能輕基礎,學生缺乏可持續發展潛力。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在我國大力推廣,得到眾多學者擁躉,尤其“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理念,對改革我國旅游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德國雙元制作為德國職業教育培育模式,職業院校和合作企業協同培養,職業院校主要傳授與職業有關專業知識、文化常識和基礎知識,合作企業則幫助學生在企業接受職業技能專業訓練。德國職業教育實施學習領域課程方案,取代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課程為基礎綜合課程方案,追求學習與工作一體化;在課程結構上擯棄了學科結構系統化原則,提出工作過程系統化思想,這也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職業教育理論新嘗試,更是為適應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改革而出現的新課程模式。為“模仿”德國雙元制教育,我國部分旅游院校部分或完全取消基礎課教學,僅開設導游接待英語、涉外模擬導游、英文景點講解或旅游英語翻譯等課程,缺乏相應課程彌補學生基礎英語技能,影響學習者涉外導游能力可持續發展。
第二,重移植輕創新。英國職業教育最主要特色為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體系,高職教育課程完全按照證書要求開發和實施,確保從學校到工作的順利過渡。“英國高等職業教育是其精英教育傳統與經驗主義哲學相互抗衡和妥協的產物。英國高職最大的特色就是在高職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謀求等值,并與其他各級各類教育銜接與貫通。”[16]目前在我國缺乏由國家和行業共同制定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和行業標準前提下,有些院校“借鑒”英國行業標準,將其應用于我國旅游專業課程教學標準制定,以實現旅游職業教育教學國際接軌。但英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體系是植根于英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壤,包括政府、行業、企業和院校共同支撐國家職業資格體系的開發、考評和課程體系建設,在缺乏相關支持保障系統前提下,“移植”很難促進我國旅游職業教育“突破性發展”。
隨著西方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理念輸入我國,借鑒學習是中國作為后發國家職業教育發展必經的歷史階段。西方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發展作為一個系統過程,體現了技術進步和經濟結構轉型雙重影響。發達國家在面對全球化與國際競爭加劇挑戰下,產業結構轉型、技術革新與信息化推進進程導致產業社會高移、就業形態多樣,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就業結構變化,其職業教育進行全面改革以適應新時代技術進步和人的繼續教育需求。我們目前所面臨的人才培養問題與發達國家具有同源性,其解決方案具有可復制性,這也體現了全球高職教育改革的“共性”。但各國職業教育深受本國傳統文化和教育發展進程影響,帶有其濃厚的本土化色彩,因此,我們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的同時,更需要克服其地域性特點,在總結和提升基礎上創新本國職業教育改革思維,發揮文化和地緣優勢,以經濟、文化和區域綜合優勢帶動旅游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我國旅游職業教育的發展呈現從“移植與模仿”到“消化與自立”,再到“吸收與創新”逐漸成熟的過程,只有主動吸收西方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優勢理念,才能更新與創造。
參考文獻:
[1]國家旅游局. 2013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EB/OL].[2014-09-24]. httP://www.cnta.gov.cn/htm1/2014-9/2014-9-24-%7B@hur%7D-47-90095.htm1.
[2]Encyc1oPedia Britannica. Language[EB/OL].[2015-05-07].httP://g1oba1.britannica.com/toPic/1anguage.
[3]孫吉勝.語言、意義與國際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5.
[4]溫都爾卡·庫芭科娃,尼古拉斯·奧魯夫,保羅·科維特.建構世界中的國際關系[M].肖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8-69.
[5]約翰·德賴澤克.地球政治學:環境話語[M].藺雪春,郭晨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8.
[6]翟海魂.發達國家職業技術教育歷史演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
[7]中國旅游協會旅游教育分會.中國旅游教育年度報告2012[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6-10.
[8]Wor1d Economic Forum,The Trave1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5[EB/OL].httP://www3.weforum.org/docs/TT15/WEF_G1oba1_Trave1&Tourism_RePort_2015.Pdf.
[9]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96-97.
[10]項賢明.當前國際教育改革主題與我國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4):5-14.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2015-05-20].httP://www.moe.gov.cn/Pub1icfi1es/business/htm1fi1es/moe/s8159/201406/170691.htm1.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EB/OL].[2014-06-16].httP://www.moe.edu.cn/Pub1icfi1es/business/htm1fi1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1.
[13]姜大源.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53.
[14]莊榕霞,趙志群.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測評的實證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6.
[15]Samue1 P Huntington.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劉菲,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37.
[16]匡瑛.比較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變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6-107.
(責任編輯:廖銘德)
中圖分類號:F591;F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OO7-5348(2O15)11-O156-O6
[收稿日期]2015-07-06
[作者簡介]胡愛清(1969-),男,湖南綏寧人,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國際旅游、旅游教學。
Western Educational Idea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Vocational Education
HU Ai-qing
(Eng1ish DePartmentm,Guangdong AIB Po1ytechnic Co11ege,Guangzhou 510507,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e study uses 1anguage constructivism as the guiding theory,and tries to ana1yze how the western countries construct the ru1es of China's tourism vocationa1 education reform through educationa1 ideas. Whi1e China is 1earning the western ideas,we shou1d fu11y understand the context of western tourism education discourses,and find the commonP1ace. On1y through innovation can we construct China's distinctive deve1oPment mode for tourism vocationa1 education.
Key words:western educationa1 idea;deve1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vocationa1 education;1anguage constructivism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