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躍美
(韶關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韶關512005)
對高校課堂“低頭族”現象的思考
何躍美
(韶關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廣東韶關512005)
摘要:隨著移動網絡的發展和智能觸屏產品的普及,高校課堂上“低頭族”現象越來越普遍,已經嚴重干擾了高校的課堂教學秩序,降低了高校的教學成效。進行高校改革、調整人才培養計劃和改進課堂教學方式,可一定程度上改變高校課堂中的“低頭族”現象。
關鍵詞:低頭族;智能觸屏產品;課堂教學方式
“低頭族”這個詞已在高校被普遍提及。網絡時代和觸屏時代的到來,高科技也輻射到高校的課堂上,“上課不帶課本必帶充電寶”成為大學生們的口頭禪。
為了進一步了解高校“低頭族”的情況,我們作了一次隨機調查。
今年5-6月期間,我們在學院內隨機抽取100名學生進行調查。調查結果發現98%以上的學生都有手機或平板電腦等觸屏產品,30%的學生月使用流量為100-200M,50%的學生為200-400M,25%的學生大于500M。88%以上的學生表示課堂上有玩手機。58%以上的學生反映上課一定玩手機,45%的學生覺得上課期間完全不能拒絕手機的誘惑。
85%的學生認為使用觸屏產品可以讓他們獲得訊息,開展社交。50%的學生認為如果看到同伴低頭玩手機,自己不僅不會去打擾,而且還會加入“低頭族”的行列。“低頭”學生中55%以上的學生是因為課余沉迷于網游、QQ和微信,到了上課時間仍欲罷不能而繼續“低頭”。有20%的學生表示觸屏產品不會影響他們大學學習。70%的學生意識到了“低頭族”的危害,但基本上無法拒絕。
幾乎100%的學生用觸屏產品聊QQ發微博已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40%左右的“低頭族”表示自己有媒介依賴癥,其中只有18%的學生認為可以自控。僅有15%左右的學生表示自己會主動利用觸屏產品學習,他們認為觸屏產品幾乎不會影響到學習。
87%的學生每天開機12小時以上,90%的學生每天24小時開機,65%的學生表示“如果手機不在身邊會有些焦慮”。
85%以上的學生表示課堂上均玩過觸屏產品,這些學生中95%以上聊QQ微信,20%左右的學生看新聞,45%的學生打網絡游戲,80%的學生觀看視頻,只有10%的學生偶爾利用觸屏產品查找課堂學習內容的有關資料。
1.注意力危機
有研究表明,每天長時間關注觸屏產品,腦部受到過度刺激,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低頭”學生常有:離開手機便發慌、緊張、心神不寧,總是惦記有沒有短信沒看,有沒有微博、微信的新動態等癥狀。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移動終端產品對高校課堂的“侵蝕”使很多學生對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表現麻木,眼神發直,思想完全不在課堂上。可是,只要“低頭”到手機上,就會百分之百地投入,那種專注讓人無論如何都難以釋懷。
2.健康危機
學生在課堂上專注于聊天、游戲和視頻,由于這些內容延續到課間休息和課后,致使學生放棄課間和課后的活動機會,“低頭”動作固化,引起一系列的健康問題。
視力癥候群:長時間盯住強光屏幕對人眼危害極大,近距離盯著屏幕容易引起視力下降。觸屏產品的屏幕光點,導致聚焦的眼部肌肉群過分使用無法放松,造成“計算機視力癥候群”,包括干眼、眼睛酸痛、頭痛、以及視力模糊。
拇指過勞癥:長時間使用觸屏產品,手腕持續反折容易造成正中神經壓迫而罹患“腕遂道癥候群”,用單邊拇指握持機身使拇指過度疲勞。另外智能型產品的鍵盤較迷你,手指頭在狹小的空間重復使用,易引起手指肌腱炎,更甚者會轉為板機拇指。眼周松馳:數據顯示,每天使用觸屏產品超過8小時的女生,眼周平均皺紋將增加30%。長時間專注于手機,會毫無意識地皺眉或瞇眼,一旦養成習慣便容易產生眼周紋。[1]
脖子僵硬:醫學資料反映,門診中20歲左右有頸紋的年輕患者增加2成,原因是肌肉過度收縮,長時間低頭對淋巴循環有明顯制約。經常低頭會破壞頸椎的生理彎曲,容易引起頸椎增生,頭暈、頭痛、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癥狀隨之出現。
3.心理危機
“低頭”學生的生活已被觸屏產品侵蝕,他們開始忽視人與人的溝通,漠視身邊的現實事情,感興趣于虛擬的網絡陌生人的帖子,扭曲了青年大學生的人格。更有一部分學生離開手機便有發慌、緊張、心神不寧等現象。這些學生已經出現了心理問題。
4.交流危機
由于長時間“低頭”于電子產品,使很多學生已習慣于通過網絡與他人(包括熟悉與不熟悉的人)溝通交流,當面對自己的同學、朋友、親人或老師時反而喪失部分交流能力,不能或不會較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產生溝通和交流危機。[2]
1.難進易出的高校體制
努力拼搏十多年才能圓大學夢,經過高考的學子進入大學校園后如釋重負,有徹底解放的感覺。只要考進大學基本上都可以畢業的這種高校體制,使高校學生就讀期間沒有壓力,特別是地方性高校,大多數學生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放任自己。伴隨他們的又正是迅速發展和普及的移動網絡和智能產品,使在校大學生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和觸屏智能產品成為必然的結果。
2.人才培養計劃
在高校的人才培養計劃中包含了教育部規定開設的多門公共課程,這些課程從管理和教育的角度看是非常有必要開設的。但由于這些課程的教學模式很多學生不太認同導致厭學情緒,并且這些課程多安排在新生入學的頭兩個學期里學習,在不得不去上課的情況下許多學生通過玩手機來消磨課堂時間,久而久之,在課堂“低頭”的習慣延伸到其他專業課程上來而變得普及。
3.學生缺乏追求和無心向學
通過了解,現代大學生中認為“高校生活是人生的一個經歷而非學習知識和掌握本領的階段”的比比皆是,特別是考進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學生,由于沒能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而喪失斗志,因此他們只想混過四年,無心向學,沒有追求,思想空虛,無所事事,絕大部分學生從始至終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學習和職業規劃。這時,迅速發展的網絡和觸屏智能產品正好填補了他們空泛的大學生活,他們一起床就找手機,走路看手機,上課玩手機,吃飯睡覺都離不開手機。
4.滿堂灌的教學方式
近年來,高校的課堂教學方式雖然進行了多種改進,但大部分課程的授課還是以滿堂灌的形式進行。老師在上面不停地講授,學生在下面被動地聽,教學過程學生幾乎不需要主動思考,在這樣的模式下,授課過程學生越來越感覺沒吸引力,注意力開始轉移,這時最能吸引他們注意力的必定是那些觸屏智能產品帶給他們的網聊、網游和網絡視頻了。[3]
1.改進本科院校教育管理模式
難進易出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讓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很多學生一進入本科院校就考慮如何混過四年。要改變本科學生混日子的狀況,必須對本科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進行改進,我們可以引入碩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模式,參照先進發達國家高校的培養模式,進一步完善學分管理制度。如果本科學生要拿到某課程的學分,除了通過課堂上從老師那里獲得知識外,必須完成相應的課外任務,比如查找相關資料,撰寫學習心得,甚至是參加科研和項目活動,讓這些活動填滿學生們的時間,使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低頭”。
2.適當調整人才培養計劃
新生進入高校后,不明確自己的專業和職業方向,有必要讓新生一開始就接觸自己的專業課程。教育部規定必修的公共課不一定都要安排在前兩個學期完成,恰當分散在本科四年中的每個學期,不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首先,新入學的學生進入一個與中小學期間不同的學習氛圍,專業學習與普教學習的區別讓很多新生茫然,教育部規定的公共課程中的很多內容在中學期間均有接觸。如果新生入學的前兩個學期還是繼續接受基本相同內容的教育,他們地感覺不到本科教育與原來的有什么區別,自然會延用中學的學習方式,習慣于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方式,一旦這種滿堂灌的內容沒有吸引力,學生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被手機吸引過去,這種現象極易延伸至其他課程。其次,新生到了高校進行專業學習,一開始對自己的專業要求和未來就業方向均不太明確,新生入學教育中雖然有學科和專業介紹,但都是較膚淺的。如果入學的前兩個學期多安排幾門專業基礎課程,讓他們一開始就接觸自己的專業,有利于培養專業興趣,促進主動學習習慣的形成,產生獲取知識的渴望,自然會減少課堂“低頭”現象。
3.改進課堂教學方式
面對課堂“低頭族”,教師不要拘泥于傳統的知識傳授,要找到在21世紀如何教好學生、如何做好教育創新的根本方法,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要想辦法把學生從手機上拉回課堂來。經實踐,可嘗試以下幾個方法:
方法一:提升課堂授課的樂趣。結合網絡、熱點、雜志等搜集各種相關資料,讓講授更加有趣;模擬案例現場教學、播放影片,吸引學生注意力。
方法二:讓學生忙起來。在課堂上安排多種活動,包括觀點討論、辯論、游戲、實戰模擬等,一旦發現學生低頭,就把他點名一起來參加到其中,使學生在課堂上沒空玩手機。
方法三:“以毒攻毒”——用手機上課。可以通過開設微信公眾號,用微信點名讓學生回答問題,或者發送漂流瓶,或鼓勵學生在網絡平臺發送課堂照片和內容,不玩不行,計入平時成績。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只能專注于手機,感覺脖子疼,眼睛累,流量不夠用。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慢慢開始害怕在課堂上玩手機了。
方法四:布置課外學習任務。課后布置學生查找課堂教學相關的文獻,撰寫學習筆記;布置課外討論,要求匯報討論全過程;布置撰寫專業小論文,鞏固所學專業知識;鼓勵參加相關課題或項目建設。通過多種方式使學生課后也忙起來,課堂“低頭”的原因很多是課后“低頭”的繼續。
要真正實現把“低頭”學生從手機上拉回到課堂上的目標,必須提高學校全員的重視程度,可以先從制度開始,制定高校課堂禁止玩手機等觸屏產品的校規,任課教師課上嚴格執行,把課上玩手機與否與學生的課程成績掛鉤,真正讓學生回到我們的課堂上來。
參考文獻:
[1]徐成芳,顧林.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對策[J].學理論,2011(32):217-218.
[2]高魏.高職院校學生手機依賴的心理因素分析[J].科技世界,2013(19):141-142.
[3]王滋海,符慧君.大學校園“低頭族”現象原因分析及解決對策[J].勞動保障世界,2013(10):75.
(責任編輯:古語)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OO7-5348(2O15)11-O126-O3
[收稿日期]2015-09-16
[作者簡介]何躍美(1965-),女,廣東韶關人,韶關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Reflections on the University Class“Mobile Phone 0veruse”Phenomenon
HE Yue-mei
(Schoo1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1oPment of mobi1e network and the PoPu1arity of inte11igent touch screen Products,the number of Phubbers in co11ege is growing raPid1y,which has serious1y hamPered the co11ege c1assroom teaching order and reduced the co11ege teaching efficiency. This artic1e attemPts from the university reform,adjust the Personne1 training P1an and imProve the c1assroom teaching mode to Pu11 Phubbers back to our co11ege c1assroom.
Key words:Phubbers;inte11igent touch screen Products;c1assroom teaching sty1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