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拾遺
(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籌),浙江溫州 325016)
作為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對當今世界的飛速變化可謂貢獻巨大。不過科學技術最初的科技成果僅僅是知識的原始狀態,只有實現其向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轉變之后,才能真正發揮重大作用,推動生產力發展。加速樂基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是世界各國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對增長方式進行轉變,促進競爭力提升的重要舉措。由于一些對科技成果轉化具有影響的負面因素存在,我國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并不樂觀,還需要繼續努力充分發揮各項積極因素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物化過程中,高校人才發揮著重要作用,引導推動高校人才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中作用的充分發揮,是我國當前必須落實的問題。而在探討高校人才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前,我們首先應對科技成果轉化有清晰的認知。
為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后續繼續試驗科學研究與技術,以使研究出來的科學技術能夠轉化為科技成果,通過開發、應用、推廣服務于現實生產力,直至形成新產品、新材料。科技成果轉化的概念主要可分為兩種:廣義的科技成果轉化涉及領域較多,有各類成果的應用,也有促進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及促進效率的增加等。這是由于,科學技術之所以為人們所推崇,主要在于其對生產力具有重要推動作用,而生產力所涵蓋的領域多種多樣,生產力內容除了包括人、勞動對象外,還包括生產工具等。所以,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轉變必然會受到這些生產力各種因素的影響,實現途徑往往便需要通過這些生產力因素來進行。站在這種角度來看,廣義的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指從創造地將科技成果轉移到使用地,從而促進使用地勞動者素質等各方面的提高,促進使用地經濟的發展。狹義的科技成果轉化則所涉及的內容較為專一,主要指技術成果的轉化,即從科研單位將具有創新性的技術成果向生產部門轉移,從而促進新產品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通過改進工藝等促進經濟的最終進步。一般意義中我們所提及的科技成果轉化,通常以這種類型的轉化最多。
科技成果轉化帶有其獨特的特征,具體來說突出表現在限定性、不確定性和階段性三點。關于“科技成果轉化”的提法,在國外并不采用。科學技術雖然被公認為是第一生產力,但并不是每一項科技成果都能夠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科技成果本身是一種知識形態,要想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就必須要進行“嫁接物化”。即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帶有相對的限定性。國外科技成果轉化的承擔完成主體為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并不存在根本性障礙。國內科技成果轉化的承擔完成主體則包括科研單位和企業,兩者之間往往會存在一定的銜接問題。雖然國內科技成果轉化與國外技術創新,從科研成果轉化的結果角度來衡量屬于基本等同的概念,但在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卻存在較大差異。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所受到的限定性更多,與國外科技成果轉化效果可能出現很大不同。
科技成果轉化的不確定性,主要取決于科技成果轉化衡量標準的不確定性。科技成果實現了什么程度和多大范圍的應用,并沒有統一的標準。目前對科技成果轉化進行衡量的標準主要包括三種:第一種衡量標準中但凡科技成果被應用于生產,無論范圍與規模多小,都算是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關于科技成果轉化率的計算可通過成果應用率來進行;第二種認為科技成果的轉化需明確到達一定的生產范圍,通常科技成果轉化率超過30%才能算是轉化;第三種認為科技成果真正意義上的轉化應以實現產業化為準。把科技成果與生產應用緊密聯系在一起,是這三種觀點的共同之處,而在應用外延方面的不同標準則是三種觀點的不同之處。在目前的發展中因科研類型與科技成果層出不窮,總體上來說科技成果轉化因科研類型和科技成果比較多樣,所以評判上清晰統一的標準還比較缺乏,導致科技成果轉化的確定顯示出了相對的復雜性。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實際測算,如果僅僅通過不同部門與單位的主觀判斷,將會出現千差萬別的結果。所以,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衡量標準。
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比較復雜,決定了科技成果轉化需要經歷一定階段,即具有階段性。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研究與開發階段為其第一階段,該階段是科技成果轉化所有階段中技術風險最大,主要是根據新思路、新設想對新技術、新工藝進行探索。第二階段主要是科技成果轉化中間的試驗階段,是對試驗成果的二次開發與放大試驗,以此來促進科技成果成熟性與工程化水平的提高,實現擴大應用推廣成果轉化的程度。工業性試驗階段為第三階段,genuine工業生產和市場要求,在中間試驗階段的基礎上對適宜的經濟規模進行設計,使工業化試生產可以試試,在這一過程中要做好監控、考核產品質量、消耗成本、生產環境等工作,并投放市場對產品規模銷售同時對其經濟效益進行可算,市場銷售并取得預期經濟效益即為成果轉化成功。產業化階段為第四階段,在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中對成熟或基本成熟的科技成果加以應用的階段。從科技成果轉化的階段性可以看出,科技成果的成功轉化是以多種因素為基礎的,高校人才作為影響科技成果轉化因素之一,對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有重要作用。
在當前全球一體化經濟形勢下,主要世界經濟發展的為高科技,科技進步是經濟轉型的核心支撐,科技成果的轉化則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潛在生產力。而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過程中,人才起著關鍵作用。高校作為人才培育基地,可謂人才濟濟,是科技研發的生力軍,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過程中有重要作用。
從20世紀后期開始,尤其進入21世紀后,經濟趨勢中日益凸顯的莫過于全球經濟一體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將全球經濟拖進很大不確定性風險泥潭中,次年底歐洲債務危機的爆發及蔓延與惡化的不斷,使全球經濟在金融危機的基礎上再次惡化,世界經濟開始呈現出衰退趨勢。不過在危機發生的同時,也是一個好時機,尤其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來說。這些不斷發生的危機告訴我們,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危機所到之處發展方式均或多或少地出現和存在著一些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必須對科技發展和創新高度重視,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實施,并指出技術創新體系仍然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在技術創新體系中,其主體為企業、導向為市場且產學研必須是相結合的。企業除了是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主體外,同時還需要是技術研發和創新的主體。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這一趨勢和國際環境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面對各種危機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我國必須對科技創新這一發展的生命線和靈魂緊緊扭住,對危機努力扭轉,充分發揮科技的第一生產力作用。科技與自主創新能力是當前各個領域和全球環境中的最強競爭力。在經濟增長貢獻率中,土地、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正在處于遞減趨勢,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開始轉向人才要素投入和科技創新。國家間、地區間和產業間的競爭,表面上是科技的競爭,實質上則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多少的競爭,而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推動因素中,高校人才無疑是關鍵因素,是科技競爭的中心。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程度的高低,與企業的成敗、地區的貧富和國家的興衰密切相關。人才與科技資源,是未來工業經濟科學發展的基礎,政府與企業家們已經達成走科技創新之路的共識。高校這一人才培養基地擁有眾多人才和可持續的研發能力,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關鍵。我國在經濟社會轉型的大環境下,產業結構調整、產品更新換代等嚴峻挑戰接踵而來,而我國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目前還遠遠不夠。在這種情況下,高校作為能夠和科研院所一樣對大量國家科技經濟進行爭取從而研發科技的單位,擁有著較為充足的創新能力,高校的人才濟濟對產品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夠集思廣益,在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后即可投入社會生產中,在市場中具有相對的主動權,能夠促進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提升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競爭力和地位。
新形勢下我國要想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快速轉變,謀求更大發展,就要在人才要素的投入力度上進一步加大,實現有效的學、研、產合作。高校人才作為服務工業經濟的紐帶和橋梁,應充分發揮自身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中的作用。高校應對國家號召積極響應,在與教師評價、管理有關的各類政策中,要對高校師生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導向加以強調,對高校人才服務科技成果轉化進行引導和給予政策保障,根據自身學科專業的具體情況和國家政策精神,對有利于高校人才服務于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人事制度和管理辦法進行制定。通過制度和激勵政策保障高校人才參與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及學、研、產工作的順利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最終還是要應用于各種企業中,高校應對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圍進行營造,對于能力較高的高校師生來說應將其教學工作安排好的同時加強高校人才與科研和企業之間的聯系,將教學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工作結合起來,幫助企業將其應用于企業實際生產中,讓科技成果走出校園。可利用專利和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鼓勵高校人才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深入科技企業或為其提供科技服務,使科技成果轉化、技術開發等落實到企業生產中,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切實地轉化。高校應對體制進一步完善,加快高校人才評價考核制度。在考核標準上除了考慮“項目、經費、論文、獲獎”這些傳統要素外,還應對科研成果的創新性、成果轉化率等的考核進行考慮,促進完善、科學評價標準的建立。高校人才評價機制中除了要求科研人才的成果外,還應對論文檔次提出要求,更要對科技潛力注意發揮,使高校人才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要在科研水平高低的評價指標中,加入是否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這一重要指標,在衡量科研質量的重要標尺中加入科研成果產業化、社會化。高校人才在社會服務成果和業績的工作量計算上,應以適當標準和比例進行折合,鼓勵高校人才不斷開拓創新,對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實施細節認真研究,對科技成果轉化出路積極尋求。
對于社會來說,高校的存在就如同引擎,高校的重要使命與基本職能便是對人才的培養、對科學的研究及對社會的服務。作為我國對高層次創新人才進行培養的不可或缺的基地,高校給我國培養了大批高素質人才,高校人才無可置疑地是我國基礎研究和科技自主創新的主體,對我國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的解決有直接推動作用,能夠有效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尤其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科技發展中高校人才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已經成為重要組成部分。高校人才對科技創新為工業經濟和企業發展服務不僅是對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貫徹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發展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必然之路。
在我國高校教育基礎當前已經相對雄厚,擁有著十分豐富的人才資源和較為充裕的科研條件。大批科技工作者和大量科技資源在高校聚集,高校已經被公認為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對科技成果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在此基礎上科技與教育投入呈現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在對“985工程”、“211工程”繼續實施的過程中,高校科技戰線發揮了重要作用,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高校新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目前已經超過140個,國家重大專項研究任務高校全面參與,對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承擔了近50%,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承擔量將近80%;2006年高校科技總經費才457億元,2013年僅全國著名的29所高校科研經費總數就已經達到527.53億元,2014年我國僅清華大學科研經費就已經達40億元。高投入所取得的成果也是顯著了,近年來我國高校在國家自然獎、科技進步獎等方面占據總數的65%,顯著提升的還有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和匯聚能力。高校研發人員總量逐年遞增,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前者占據56%、后者占據41%。在全國基金獲得總數中,55%的高校人才獲國家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65%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和教育部創新團隊的學者及科研團隊分別超過了900位和278個。
中央政府2000—2014年的科技技術中,科技部統計發現高校承擔的項目已經超過3萬個,在科研經費的投入上總額已經超過290億元,在中央政府國家科技計劃總經費中高校經費投入占了1/4左右。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中,高校所承擔的基礎研究部分項目比例已經超過50%。上述數據都是來自中央政府,各地的地方政府對高校的投入并沒有計算在內。基于國家與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國高校人才每年在科技成果和知識創新方面的創造量不可計數,每年通過鑒定的科研成果中有30%都具有推廣和產業化價值,10%~15%的科技成果會被轉化為生產力投入到社會中,這些都顯示出我國高校人才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中的主體作用,具有堅實的科研實力,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政府應重視高校人才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中的作用,推動高校人才為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最大化服務。在促進高校人才服務于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有多重影響因素,而其中政府的作用是其中絕對不能缺乏的因素。政府應從國家層面中,對一系列鼓勵高校人才的政策相繼出臺。政府應對靈活的人事制度加以制定,為高校人才參與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方便,為高校人才面向生產力市場搞好科研工作釋放活力。通過成果轉讓、技術入股、分紅等,充分激發高校人才潛能,使高校人才在科技成果轉化中能夠人盡其才。政府應對公共管理服務效能積極引導和履行,促進高校人才與市場接軌的障礙,對高校人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難題努力破解,切實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政府還應對重點高校定期走訪調研,加強與高校科研的聯系,為高校人才在科技成果轉化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后盾和支持,使高校人才在鼓舞中更加投入與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的特點決定了其必須通過中間環節才能轉化,高校人才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及科技自主創新的主體,能夠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高校人才通過靈活的方式為工業經濟直接或間接地服務,對于國家、企業和高校及高校人才來說都是有利的事,在我國經濟發展需要轉型的當前,高校人才充分發揮其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是發展的要求。
[1]萬鋼.加快推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J].求是,2011,(13):33-34.
[2]孫澤文,葉敏.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過程、方式與制約因素[J].廣西社會科學,2012(12):68-69.
[3]黃偉.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價、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25-26.
[4]羅文.制約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的因素及對策[J].生產力研究,2012(7):170-172.
[5]Chung-Jen Chen.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incubator and venture capital,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2009.
[6]朱寧寧,王溦溦.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典型模式及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與管理,2011(6):54-55.
[7]林洲鈺,林漢川,鄧興華.加快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創新與實現路徑[J].新視野,2013(2):77-78.
[8]樊霞,何悅,朱桂龍.產學研合作與企業內部研發的互補性關系研究——基于廣東省部產學研合作的實證[J].科學學研究,2011(5):101-102.
[9]陳凱,陸建國.加快體制機制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美國、加拿大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啟示[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10(3):40-42.
[10]任晶燕.基于政府角度分析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1(4):86-87.
[11]郭強,夏向陽,趙莉.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6):61-63.
[12]馬洪芳.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分析及其優化模式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1-12.
[13]彭蕾.試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機制創新[J].生產力研究,2014(6):25-30.
[14]蔣文,謝清.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10(1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