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軍,徐 倩
(1.西北大學 中東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9;2.西安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7)
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演講時,首次從國家發展戰略高度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倡議。伊朗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中轉站,在東西方文明交往中發揮著橋梁和紐帶作用。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以來,兩國高層互訪不斷,經貿聯系更加密切,雙邊合作日趨頻繁。新的歷史時期,伊朗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構建中有怎樣的地位?“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倡議對中伊經貿有怎樣的影響?中資企業在伊朗的發展會遇到哪些潛在風險?本文擬對這些問題進行嘗試性探究。
“絲綢之路”這一概念由德國著名的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他在《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為依據的研究》一書中對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一般而言,古代絲綢之路開拓于漢朝,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唐朝以后逐漸衰落。元明時期,由于自然環境惡化和戰事頻仍,再加上海洋交通運輸的發展,陸上絲綢之路的作用明顯下降。絲綢之路不僅僅是商貿之路,而且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它由多條線路組成,形成將中國、中亞、西亞和歐洲連接起來的交通帶。[1]23-24
近代以來,隨著航洋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古老的絲綢之路逐漸淡出世人的視野,成為記憶中的歷史文化符號。20世紀50年代,聯合國亞太經濟委員會曾提出建設橫貫亞洲鐵路計劃,其中4條重要線路沿絲綢之路通行,但由于冷戰時期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此計劃并未得到實施。90年代,沿古絲綢之路建成了聯通中國和歐洲的鐵路運輸,并被命名為“第二亞歐大陸橋”。學術界興起以“第二大陸橋經濟帶”、“沿橋經濟帶”和“新歐亞大陸橋經濟帶”等冠名的研究和宣傳活動,但這種熱潮并沒有持續太久的時間。[1]24雖然上述活動沒有直接以“絲綢之路”命名,但總能讓人聯想到古老的絲綢之路。
中國新一屆中央領導統籌國內外發展大局,給“絲綢之路”這一古老的歷史符號賦以新的時代內容,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發展倡議和合作模式。習近平主席指出,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具體而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落實這一戰略倡議。第一,加強政策溝通。各國就經濟發展戰略進行交流,協商制定區域合作規劃和措施。第二,加強道路聯通。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運輸大通道,逐步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第三,加強貿易暢通。各方應該就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問題進行探討,并作出適當安排。第四,加強貨幣流通。推動實現本幣兌換和結算,增強抵御金融風險能力,提高本地區經濟的國際競爭力。第五,加強民心相通。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發展傳統友誼。[2]
分析習近平主席的演講內容可以看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東連亞太經濟圈,西接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具體說就是連接我國太平洋沿岸的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上海合作組織主要成員國,抵達波羅的海、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有效輻射東亞、中亞、南亞、西亞、歐洲以及北非區域,涵蓋40多個國家近30億人口,橫跨亞歐大陸的世界上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3]25從經濟地理學角度講,經濟帶是呈帶狀分布的一系列城市,這些城市之間有較多的經濟聯系。經濟帶東連亞太,西接歐洲,地域廣袤,人口眾多,有極其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1]23
簡而言之,“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新一屆中央領導在政治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統籌國內發展大局,從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出發,借助“絲綢之路”這一歷史符號,提出的新的區域經濟發展倡議和合作模式。需要強調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并不是實際存在的國際政治經濟實體,而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和合作模式,旨在通過多邊努力,沿古代絲綢之路,在歐亞大陸打造一個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推動沿帶城市的經貿合作,多邊互利、共同發展,造福沿帶人民。
伊朗位于亞洲西部,東接中亞、南亞,西連地中海東岸國家及阿拉伯半島,南通波斯灣、阿曼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北達里海和高加索地區,是連接中東、中亞、南亞以及高加索地區各民族、多文明的橋梁。伊朗貼近歐洲,連接歐亞,素有“歐亞陸橋”和“東西方空中走廊”之稱。[4]115歷史上,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希臘-羅馬文明、中華文明和阿拉伯-伊斯蘭文明等多種文明曾在伊朗交流碰撞,互相融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的援蘇物資正是通過伊朗這一“黃金通道”源源不斷地運往蘇聯,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伊朗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中轉站。在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絲綢之路是地理大發現之前溝通東西方文化的主要孔道,在東方文明西傳、西方文明東漸的過程中伊朗發揮著樞紐作用。中伊兩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正式的官方交往,據《漢書》記載西漢使者曾到達安息帝國(波斯)。[5]2694除了眾所周知的蠶絲、指南針、瓷器、火藥和造紙術外,中國的煉鋼鑄鐵技術,剪刀和裁剪書,熨斗和衣櫥,火鐮、小刀和鋼針,水磨、水槽和鋼刀,桌子,碾、碾磨和風磨,抹泥技術,小米和高粱,樟腦、肉桂、姜黃、麝香和大黃等都是通過伊朗傳向歐洲,為西方人所熟知和利用。[6]193-197毫無疑問,中國的這些思想文化、科技成果和物質特產,通過伊朗傳向西亞、歐洲之后,對西方的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法國著名學者、《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的作者阿里·瑪扎海里曾說,西方古代、中世紀,甚至是近代文明中的許多內容都可以通過絲綢之路追溯到波斯,進而從波斯追溯到中國。在14至15世紀之前,東方是各種文化的“創造者”,而“西方”在很大程度上是“模擬者”。[7]4與此同時,歐洲、西亞和中亞的先進思想、優秀文化和奇珍異產也經伊朗,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對中華文明產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不僅如此,古代波斯文化本身對中華文化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我國西北地區深受波斯祆教文化的影響,西安至今還保存著一些祆教遺址。
沿著歷史慣性,伊朗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第一,從經濟地理學的角度來看,伊朗地處歐亞大陸的交界地帶,占據連接中亞、南亞和歐洲的核心位置。“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非常需要伊朗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第二,從歷史文化的角度看,中伊兩國在歷史文化上具有許多共性,例如,都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都經歷了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都面臨著外源型、被動型和后發型的現代化歷程等。[8]73-88這種歷史文化方面的共性有利于加強“民心相同”,進一步地理解和發展兩國的傳統友誼。第三,從國家政治關系的角度看,中伊兩國關系良好、彼此尊重對方的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1979年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后,兩國高層互訪增多,各領域友好合作關系不斷發展。這種良好的國家關系為兩國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提供了穩定健康的政治環境。第四,從經貿合作的角度看,中伊兩國貿易的互補性很強,伊朗主要向出口油氣資源,而中國的技術和設備又非常適合伊朗的市場需求和消費水平。兩國的經貿合作已經涉及軌道交通、能源開發、公路建設、汽車制造、化學工業、水利工程、電力行業、造船行業等領域。根據相關統計數據,截至2014年年底,兩國之間的貿易額為520億美元,同比增長35%。[9]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伊朗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構建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獨特的優勢,正如伊朗前外交部長、最高領袖國際事務顧問阿里·阿克巴爾·韋拉亞提所言:“我們是絲綢之路另一端最重要的國家。”[10]46有鑒于此,中伊兩國完全可在現有良好關系的基礎上,發揮各自的優勢,積極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造福沿帶人民。
“絲綢之路經濟帶”構建為中資企業在伊朗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同時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
以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為契機,中伊兩國政府將進一步致力于增進政治互信,加強經貿合作,與之相關的優惠和資助政策將陸續出臺,有利于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
2014年4月22日,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伊朗經濟事務與財政部長阿里·塔伊布尼亞,他們就新形勢下兩國發展友好關系,增強務實合作交換了意見,達成重要共識。[11]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逐步推行,中國西部省份青海、甘肅等利用地緣優勢積極與伊朗進行經貿談判,并取得重要突破。青海就地毯產業合作與伊朗達成協議[12],甘肅已在德黑蘭設立商務代表處,為雙方各類經濟組織和企業提供信息和投資貿易服務。[13]
借著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東風,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鐵路已于2014年12月3日正式開通。是日,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土庫曼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和伊朗總統魯哈尼共同出席了三國國際鐵路開通儀式。[14]中國產品也可以通過這一通道輸往中亞、西亞,從而加快貨物流通速度,節省運輸成本,提升合作水平。
2015年4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伊朗總統魯哈尼就進一步推動兩國經貿合作交換了意見,達成重要共識。習近平強調,中伊雙方要保持高層接觸和各領域交往,增進戰略互信。要以“一帶一路”為主線,以互聯互通和產業合作為支點,推動雙方務實互利合作向寬領域發展。中國愿同伊朗在能源領域開展長期穩定的合作,擴大在高鐵、公路、建材、輕紡、通信、電力、工程機械等領域合作,實現兩國優勢產業、優質資源、優良市場對接。魯哈尼總統表示,伊中兩國友誼源遠流長,伊朗愿深化同中國在各領域的交流合作。當前,包括伊中在內的亞非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面臨共同的發展任務和挑戰。伊朗希望擴大兩國能源、科技、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15]兩國領導人的講話進一步表明雙方將通過共同努力,打造新的區域經濟合作共同體的愿望和決心,為未來中伊經貿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毋庸置疑,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穩步推進,兩國經貿水平會進一步提升,未來幾年伊朗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理想場所。據伊朗世界經濟網站2015年4月14日的報道,2015年前兩個月中國出口伊朗貨值達30.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15.3億美元翻了一番。同期,中國進口伊朗貨值約48.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40.3億美元約提高20%。[16]需要指出的是,這一良好勢頭還在持續保持。
“絲綢之路經濟帶”為中伊兩國提升經濟貿易水平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但是中國企業和資金大量進入伊朗之后,同樣面臨著潛在的風險。
第一,伊朗的投資環境有明顯的特殊性。伊朗是中東地區大型工程項目最多的國家之一,許多項目為中國公司提供了進入機會。但是伊朗的法律法規與國際并不接軌,項目開發前期準備工作時間較長,承包商在此期間需要承擔各種費用和稅收,甚至一些不合理的費用。項目結束后,質保金和履約保函的撤銷很難,往往會拖延數年。伊朗政府出臺的《勞動法》等法律法規也往往偏袒本國員工。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宗教在伊朗有崇高的地位,中方企業必須尊重伊朗的宗教傳統和社會習俗,否則會帶來非常大的麻煩。[17]50-53中國企業對此要有充分的認識,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宗教信仰和社會習俗,防患于未然。
第二,“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倡議的全面實施面臨許多挑戰。“絲綢之路經濟帶”輻射40多個國家,涉及近30億人口,沿帶各國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社會習俗、發展水平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差異性,很難步調一致地奉行同一發展理念。美國等“帶外”國家的反應,“帶內”國家之間的矛盾糾紛以及某些國家對中國的猜疑和不信任等都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構建過程中的重要障礙。因此,中國企業既要緊緊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構建帶來的商機,同時也要認識到伴隨其間的風險。
第三,伊朗內政外交的改變會對投資環境帶來直接的影響。就內政而言,伊朗政壇存在著保守派和改革派兩大重要政治力量以及超然于兩派之上的最高宗教領袖,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此消彼長、最高領袖的人選變動都會對政局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伊朗的投資環境。如今魯哈尼政府任期已經過半,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年事已高,未來的總統選舉和最高宗教領袖的變更可能會引發伊朗政局的變動,甚至會修改憲法。因此,對伊朗的內政變革要做長期的跟蹤觀察,并做好應對措施。就外交而言,伊朗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伊核問題以及美國的制裁,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是伊朗平衡美國制裁和緩解西方壓力的棋子。[18]59如果伊核談判陷入僵局,美國勢必會加大對伊朗的制裁,這必然會影響中國企業在伊朗的發展。如果伊核談判順利進行,美伊關系得到改善或者恢復正常,伊朗孤立的國家環境就會得以改觀,中國在伊朗外交戰略中的地位會相對降低,這對中國在伊企業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第四,中國某些產品的質量和部分員工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產品和服務在伊朗市場的競爭力。近年來,隨著“走出去”戰略的不斷推進,“中國制造”以其優秀的質量和合理的價格在伊朗市場上擁有較強的競爭力,中國員工的誠信勤懇、吃苦耐勞也得到許多伊朗人的好評。但是由于監管力度不足和現代企業文化缺乏,中國的一些假冒偽劣產品也進入伊朗市場,在伊朗有些地方“中國制造”成為廉價劣質產品的代名詞。部分企業員工盲目自大,不尊重當地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在當地民眾中間造成不良影響。這些問題嚴重地損害了中資企業的形象,影響了中國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構建計劃的不斷推進,中國企業和資金必然會大量進入伊朗市場,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較好的解決,必然會給中資企業帶來嚴重的損失。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新一屆中央領導在認真考察國際政治經濟發展變化,細致分析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的新的區域經濟發展倡議和合作模式。此前,雖然國內就借助“絲綢之路”歷史符號,加強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貿往來這一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但是習近平主席首次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明確提出這一倡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交相輝映,形成“一帶一路”新的區域經濟發展合作理念和模式,旨在中國以西構建一個新的經濟圈,這對打破不合理的國家政治經濟舊秩序,推動中國以及世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為中伊經貿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歷史機遇。雖然在此過程中,中資企業在伊朗發展會遇到一些風險,但總體而言,機遇大于風險,中資企業應滿懷信心,趨利避害,積極開拓伊朗市場,推動兩國經貿合作穩步發展。
[1]楊恕,王樹森.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及其挑戰[J].蘭州大學學報,2014(1).
[2]杜尚澤,丁偉,黃文帝.弘揚人民友誼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N].人民日報,2013-09-08.
[3]王習農,陳濤.“絲綢之路經濟帶”內涵拓展與共建[J].國際貿易: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4(5).
[4]劉強.伊朗國際戰略地位論——一種全球多視角的解析[M].北京:世界知識版社,2007.
[5][漢]班固.漢書·張騫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彭樹智.伊朗和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西傳[M].//彭樹智.我的文明觀[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3.
[7][法]阿里·瑪扎海里.絲綢之路——波斯-中國文化交流史[M].耿昇,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
[8]楊興禮,冀開運,陳俊華,等.現代中國與伊朗關系[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3.
[9]截至2014年年底中國伊朗之間的貿易額為520億美元,同比增長 35%[EB/OL].[2015-01-25]http://www.qqjjsj.com/zglssj/47797.html.
[10]劉彥廣.專訪伊朗最高領袖國際事務顧問阿里·阿克巴爾·韋拉亞提:絲綢之路經濟帶開啟中伊合作新未來[J].中國經濟周刊,2014(25).
[11]譚晶晶.張高麗會見伊朗經濟事務與財政部部長[N].人民日報,2014-04-23.
[12]絲綢之路經濟帶地毯產業合作與發展圓桌會議召開[EB/OL][2014-08-11].http://xatb.mofcom.gov.cn/article/f/201408/20140800693009.shtml.
[13]甘肅依托絲路經濟帶培育外貿新增長點[EB/OL].[2014-06-29].http://xatb.mofcom.gov.cn/article/shangwxw/201407/20140700646816.shtml.
[14]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鐵路線開通[EB/OL].[2014-12-19].http://kz.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412/20141200839628.shtml.
[15]杜尚澤,雷達.習近平會見伊朗總統魯哈尼[N].人民日報,2015-04-24.
[16]前兩個月中國向伊朗出口增加了一倍[EB/OL].[2014-04-15].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j/201404/20140400550918.shtml.
[17]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國家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伊朗(2014)[R].
[18]蔣真.伊核問題與中伊關系探析[J].中東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