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布局好時機
大規模走出去和高層次引進來并存,將成為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一種新常態
“投資者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之際紛紛撤資,但中國企業卻反其道而行之,大量來自中國的資金進入那些遭受危機沖擊最嚴重的歐元區外圍國家。”英國FT網以驚詫的語氣描述中國企業的大膽。
2014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共實現全行業對外投資1160億美元,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資再投資,對外投資規模達到1400億美元。這個數據比我國利用外資高出200億美元。這也意味著,2014年我國實際對外投資首次超過利用外資的規模,成為資本的凈輸出國。
對外投資的高速增長,既有我國“走出去”戰略的推動作用,但更主要的是國際市場對中國企業投資的強勁需求和中國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走向全球對外投資的內在動力。資本輸出的背后,是我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地位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過去,我國主要是“引進來”。但隨著國內產業日趨成熟,產能過剩問題凸顯,加快“走出去”,促進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在全球的資源配置,成為水到渠成的選擇。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發達國家政府和企業資金匱乏,不得不折價出售資產籌措資金,其股權、設施、人力資本相對便宜,這為我們實施走出去戰略、開展國際并購和吸引海外人才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國是能源資源等大宗商品進口國,大宗商品價格走低為我們以較低的價格獲取能源資源、降低國內生產成本提供了大好機會。
在政策支持方面,2014年,我國在對外投資領域的改革邁出大步,確立了“備案為主、核準為輔”的管理方式,除敏感國家(地區)和敏感行業外,一律改為備案制,大大提高了企業境外投資便利化水平。
可以預見,大規模走出去和高質量引進來并存,將成為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一種新常態。
在這種新常態面前,中國企業對外全球布局正面臨難得好時機。如何充分利用我國市場潛力、建設能力、資本實力,在全球范圍內爭取能源資源和基礎設施項目,收購優質企業、營銷渠道、核心技術、關鍵設備。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加快產業、企業、裝備走出去步伐,轉移國內部分過剩產能,促進國內產業轉移升級,是每一個中國企業應該思考的戰略問題。本期推出的錦江收購盧浮酒店、復星投資海外戰略報道就是順應這種趨勢的代表案例。
當然,走出去戰略并非一路鮮花,投資是對不確定的把握,必須承認的是,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的過程中,仍有諸多短板。因此,在大規模走出去的同時,企業既要有一定的風險防范意識,做好走出去的功課;同要,社會也要有寬容失敗的氛圍。目前,中國6600億美元的對外投資存量只占世界的2.5%,相當于美國的10%左右,我國海外的凈資產相當于日本的一半左右。因此,即使從量上看,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對外投資質量方面的差距更大。總體而言,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在這過程中,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能力也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因此,鼓勵企業大膽走出去,寬容對待企業對外投資的失敗,也應該成為一種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