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杰


“2015年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產業升級轉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實質性突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
彼時距離京津冀一體化戰略提出已有一年時間。2014年,也成為京津冀一體化邁出實質步伐的一年。盡管步履艱難,卻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堅定。
一年多來,三地政府在協同發展中邁出的堅實步伐,為“京津冀”新經濟增長極的形成奠定了良好開局。
北京市針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在2014年部署了重點推進的9大類58項工作任務,將在交通一體化、大氣治理、產業合作三方面實現突破。2014年8月,京冀雙方簽署了七項協議,同月,北京和天津又簽署了《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推進實施重點工作協議》。
2014年12月1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這三大區域經濟帶作為我國區域發展的重大戰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帶。
三大戰略基本涵蓋了中國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最大的幾個地區。中國的區域戰略逐步走向全局性和整體性。通過這三個地區的支撐,中國的對外開放將進一步走向深入,并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金融航運、企業引進來和走出去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今年中央和地方都會出臺相關規劃和政策。僅中央層面的就有《國家“一帶一路”總體規劃》、《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等多個重大綱領性文件要出臺。中國政府正在穩步推進“三大戰略”政策的落地。
新定位:1+1>2
2月1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時指出,通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
全國“兩會”期間,京津冀三地多位人大代表稱,經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審議研究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即將出臺。在即將頒布的《綱要》中,原來京津冀三地上報的“北京四中心、天津四中心、河北五中心”的定位發生了較大調整,并將對產業布局、產業轉移對象進一步明晰。
北京的定位,仍保持2014年2月中央確定北京的新定位,即政治、文化、國際交往、科技4大中心。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委代理書記、市長黃興國表示,天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定位,是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而河北的定位迄今仍未公布。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安順介紹,目前,國家有專門的領導小組做京津冀一體化的頂層設計,但不妨礙三地加強合作。他強調,在三地協同發展過程中,北京不能當老大哥。“三地是平起平坐的,北京最主要是解決人口規模過快增長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周本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京津冀三省市中,河北是洼地,屬于不發達地區,但是河北的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基礎設施、資源稟賦、文化底蘊在全國都是最好的省份之一,河北也是全國發展最具潛力、最具活力的地方之一。 “按照中央的部署,今年河北將繼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打造河北經濟升級版。”
交通先行 初現雛形
作為京津冀區域發展的一大基礎,交通領域協同發展在功能疏解、產業轉移等方面無疑都扮演著先行者的角色。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規劃局副局長霍兵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采訪時介紹,交通方面,今年天津市計劃把從北京南站發車的高鐵延伸至天津濱海新區的一個商務區,未來從北京南站到濱海新區只要45分鐘;還會開通天津到保定的高鐵。此外,北京到濱海新區的第二條高鐵、天津到石家莊的鐵路,目前都正在規劃中。去年,從天津到秦皇島的津秦客專正式通車,東北到華東地區不必非要經過北京中轉,極大減輕了首都的交通壓力。
目前河北省已謀劃了“二環八通四聯八港八樞紐”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布局。而北京、天津也都在規劃國道、省道、鐵路和港口、機場的交通布局,研究高鐵、城際、市郊和地鐵的互聯互通,“京津第二高鐵”已經啟動,目前正在前期工作階段。
全國人大代表、交通部部長楊傳堂表示,京津冀交通一體化,主要體現在國道、省道、鐵路及港口機場等有關設施的建設上。他表示,采用的第一批啟動的項目共99項,有些正在啟動中,有些正在建設中。“總體講,實現交通一體化需要政策銜接,而且一定要主要使北京的中心功能得到疏解。”
據了解,北京市還提出,力爭到2020年構建一體化的區域綜合運輸服務體系,形成以北京為中心50公里半徑范圍內的“1小時交通圈”。實現中心城小客車(含出租車)出行比例在25%以內,綠色出行比例達75%。而要實現上述目標,主要依靠“軌道上的京津冀”來強化城市群之間軌道交通的互聯互通。
“交通要為未來京津冀產業布局調整提供基礎設施的保證。”有專家透露,北京正深入研究京津冀區域國家干線網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區域快線、城市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等的合理分配和有效銜接,形成連接周邊城市和首都功能疏解區的重要通道。
產業對接:以互補的名義
產業轉移作為京津冀一體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過去的一年以來已得到了較大突破。這其中尤以北京“動批”、大紅門的專業市場搬遷最受關注。2015年開始,“大紅門”將每年削減10%的商戶,5年內完成該地區的升級轉型。預計到2015年年底,“動批”原有商戶將遷走1/5。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工業與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李朝興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采訪時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最核心問題便是產業對接。“京津冀本身就具有互補性,北京的創新資源豐富,天津是老的工業基地,產業鏈條比較完備。河北地大物博,有很廣闊的市場空間,當今的產業發展,一定是向完備邁進。要找到各自的定位,往兩端延伸。圍繞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進行配置。”李朝興認為,站在更高層次上規劃產業,使產業聚集,形成產業集群,才是理想狀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