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安民
[摘要]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敢于、善于、樂于探究的良好習慣,使學生掌握探究問題的基本方法。本文從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創設問題情境、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和引導學生發問等方面來探討初中歷史教學如何開展探究性學習這個問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探究性學習 探究習慣 探究方法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070111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交流等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態度、能力和學習方式的過程。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通過探究性學習,使學生逐步形成敢于探究、善于探究、樂于探究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掌握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的基本方法。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開展探究性學習,筆者談一點心得。
一、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營造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合作者,應當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教育對象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是有感情、需要被人尊重和激勵的個體。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在寬松、民主、和諧、自主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想方設法地創設有利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體會到自主學習的快樂,體會到探究學習的喜悅。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問題情境是一種客觀的具體的學習環境,它具有激發學習者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轉變為活動狀態的作用。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是由問題開始,并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的。探究性學習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問題是這種學習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對學生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的問題并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是探究性學習能否有效開展的關鍵。
歷史學科所涉及的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古往今來各個時期社會生活中各個領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難易適度并能激發學生興趣和思考的問題進行啟發誘導,便于讓不同年齡、層次、水平的學生把握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思維,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認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在講《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關于拿破侖的對外戰爭,可引導學生思考“拿破侖的對外戰爭有什么作用”。這個問題需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辯證地看待:拿破侖的對外戰爭既有進步性,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又有侵略性,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雖然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但學生通過討論,收集資料,探索歸納, 既解決了問題,又激發了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創設自主探究時空
探究性學習特別強調“學生為主”的原則,注重學生的參與和互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自由支配學習時間,是學生個性發展的條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時間留給學生,而不是教師自己過多地占用時間獨自表演。具體來說,就是教師多引導,鼓勵學生多“看一看”,多“想一想”,多“說一說”,多“做一做”。
教師還要吃透教材,把蘊含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讓學生開展探究學習的資源挖掘出來,為學生提供一個有效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主選擇、自主發現,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中可以提出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提供一些開放性的活動使學生經歷多角度認識問題、多種策略解決問題。讓學生全員參與探究活動,做到能讓全體學生動手動口的就不讓部分人代替,能讓多數人動口動手的就不讓少數人或個別人代替,這樣才能使全體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四、引導學生發問,培養探究習慣
“學貴知疑,教貴設疑”。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科學迷宮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必須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有疑就問,保護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由于歷史學科的過去性使學生感覺比較乏味,認為歷史課就是背背而已,對歷史教學不夠重視。另外,教師長期習慣于包辦式的教學,忽視了對學生探究學習能力全面系統的培養,學生形成了依賴教師的習慣,造成學生在探究學習方面力不從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敢于提出新的想法,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探究者,進而實現學生自主參與,互動互助,手腦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我們要利用有啟發性的問題來吸引學生,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提出問題。設問的方法有很多,可層層遞進式地提問,如問“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步步深入;也可逆向提問,如問“若天不下雨,秦末農民戰爭是否還會爆發”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可代歷史人物問“假如你是商鞅,你將如何實施變法”。這樣可以吸引學生參與教學,增強主體意識,還可以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探索中體會發現的快樂。
總之,探究性學習是改變學生傳統的歷史學習方式,作為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探索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新方法、新思路。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運用探究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發現和創造,實現終身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