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林芳
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本市場與金融市場管理機制也在不斷完善,在生產經營活動之外,企業也會進行投資活動,這些對外投資行為逐步成為企業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合理進行對外投資,不但可以幫助企業有效地利用資金、提升資金收益效率,還可以鏈接企業上下游之間的業務活動、拓展企業運營模式。尤其是在2005年國內資本市場股權分置變革之后,依照政策規定原有的非流通股逐步獲取上市流通的資格,企業股權投資行為的收益效用得到完美的詮釋。所以,愈來愈多的企業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會采取各種形式的長期或短期的投資行動,尤其是長期股權投資活動更是在企業界普遍存在。
2014年3月,財政部以財會〔2014〕14號印發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CAS2),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CAS2〔2014〕所稱長期股權投資是指投資方對被投資單位實施控制、重大影響的權益性投資,以及對其合營企業的權益性投資。CAS2(2014)規范的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方承擔的是被投資方的經營風險,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響的其他投資,投資方承擔的是投資資產的價格變動風險、被投資方的信用風險。出于風險管理的要求,對于不同的投資具有不同的風險控制機制,因而也應當在不同的會計準則中進行規范。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體系中,企業持有的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響,且其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股權投資作為按成本計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進行核算,不作為長期股權投資核算。修訂后的準則體系對于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投資,不再區分公允價值是否可靠計量,而是全部將其納入CAS22〔2006〕,其減值的處理也參照CAS22〔2006〕。
長期股權投資是企業一項十分重要的金融性資產,國內現有的會計準則對長期股權投資的處理方法進行了規定,指出需要依據投資企業長期股權投資可收回金額與賬面價值的差異,來確定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方法。所以,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核算受股價異常變化的影響。導致股價異常變化的要素有很多,既有企業自身的內在影響,也有各種外在的要素影響。在實際中,企業長期股權投資出現變動的情形比較普遍,同時也會帶來相對比較復雜的會計核算問題。在此領域中,相應的會計準則仍需進一步改善。本文對股價異常變化條件下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核算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對長期股權投資問題進行了規定,規范了長期股權投資范圍、確定了初始投資成本、確認了投資企業持有期間賬面價值的損益與調整等內容。具體為:第一,投資單位可以對被投資企業進行控制的權益性投資,也就是對子公司投資可以運用成本法進行核算;第二,投資單位和其他合營方一起對被投資企業進行控制的權益性投資,也就是對合營企業投資時可以選用權益法進行核算;第三,投資單位對被投資企業具有較大影響效用的權益性投資,也就是對聯營性質企業投資時可以選用權益法進行核算;第四,投資單位持有的對被投資企業不具有重大影響效用,同時在資本市場中尚未報價、公允價值不能有效計量的權益性投資行為,可以選用成本法進行核算。
新企業會計準則對金融資產進行了具體歸類:以公允價值核算且其變動計入企業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貸款以及各種應收類款項、持有至到期的股權投資。對于股價異常變化情況可以用公允價值的變動來計量,即為熟知情況的交易雙方在公平的交易情境中,自愿進行債務清償或者是資產交換的金額。在整個長期股權投資過程中,交易雙方都應滿足持續經營這一前提假設,不存在破產清算、企業重組等情況。處于活躍市場下的金融資產或負債,其股價應以市場中的報價來確定,其中活躍市場上的報價具體是指定期從行業協會、經濟管理者以及交易所等服務性機構中獲取的價格,代表了公平情境中的股價。股價的確定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利用估值技術來確定股價變動時,應盡可能將信用風險、商品價格、匯率、償還風險、股價指數及股價狀況等市場參數考慮在內;第二,投資企業需要定期對公開交易的股價計量技術進行修正和重組;第三,應將金融資產的成交價界定為初始確認的股價。
綜合上述,可以總結出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方法,具體見表1所示。
本文以A企業為實例,進一步分析股價異常變化條件下長期股權投資會計處理問題。
A企業是一家國有大型集團式公司,旗下有30多家子公司,營業范圍具體包含有水電、風電、風機制造、物業等,該企業自2008年執行了新企業會計準則,投資是主要的業務,在企業母公司會計信息報表中,2011年年底長期股權投資數額已經達到企業資產的70%,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核算流程決定著A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狀況。A企業母公司利潤的來源主要是投資收益,2011年實現利潤總額高達21.3億元,而投資收益為16.1億元,其中合營企業與聯營企業的投資收益為13.6億元,占到投資收益的85%左右。這些投資類收益在報表合并時是無法抵減的,2011年,A企業報表合并中的投資收益是14.4億元,主要源自于母公司的對外投資行為。

表1 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方法
1.投資單位控制的企業股價變動
2008年,A企業與某一小股東共同出資成立了A1分公司,A企業投資額度為2500萬元,擁有80%的A1股權,小股東出資額是1000萬元,擁有20%的A1股權,A1成立之后依托當地礦產資源,主要從事冶煉工作。A企業與小股東簽有協議,即A1三年內不盈利,小股東就可以收回其投入的本金1000萬元,并輔以銀行同期存款的利息。A企業對A1長期性股權投資的會計核算主要用的是成本核算法,同時還可以控制A1的財務政策與管理決策。
【例題1】A1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所用原材料質量較差,運營成本增加,與預期出現了偏頗,致使其連年虧損,且A1企業是高污染性行業,存在被政府強制性管制關閉的風險,因此市場前景并不好。2012年,小股東便提出了撤資要求,與此同時,A企業與小股東尋覓其他投資者無果,在這種情境中,A企業只能以原價購買小股東全部股權,輔以銀行同期存款利息,支付總金額數為1020萬元。本例題中A企業股價并沒有發生變化,仍然采用成本核算方法,故而核算方法也沒有發生變動,僅需要對新增加的1020萬元購買的股票進行確認,不需要調整當期損益。具體會計分錄如下所示:
借:長期股權投資 1020
貸:銀行存款 1020
假設由于受到其他要素的影響,使得A1企業股價變動,造成A企業對A1持有的長期股權額下降到60%,此時A企業還具有控股權,所以還是選擇成本核算法,不存在損益問題的處理。
【例題2】A企業2009年成立子公司A2,投資額是15000萬元,持股比例為100%,A2公司的公允價值與凈資產的賬面價值均為15000萬元。A2公司主營業務是自然能源的研究與開發,運營了兩年之后,經營績效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兩年內的累計虧損額為1500萬元,凈資產的賬面價值是13500萬元,公允價值為11000萬元,銀行負債15000萬元不能預期償還,管理層分析運營不善的原因在于技術設備陳舊,核心競爭力不明顯。為了償還銀行借款,A2企業與銀行商榷,只有進行債務重組的方式才能夠解救A2企業,與此同時,還與一家擁有先進能源開發技術的外資企業展開合作,建構中外合資模式企業,商討結果為銀行免去A2企業借款利息,將15000萬元轉為對A2的投資,外資企業投入先進技術,三方各占三分之一的股份,對A2的發展共同控制。至此,A企業的股份下降為33%,由單獨控制轉為共同控制,核算方式也由此發生改變。具體會計賬務處理如下:
2009年初,將長期股權投資確認為初始投資成本,核算方法為成本法:
借:長期股權投資15000
貸:銀行存款 15000
兩年后,2011年底企業進行了債務重組,A企業持股比率下降,公允價值發生變動,核算方法也轉為權益核算法。
(1)調整初始投資。剩余股權的公允價值為15000×33%=4950萬元,比初始的投資資本15000萬元低,因此不需要調整初始投資成本,僅需要做明細科目調整即可:
借:長期股權投資-成本 15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 A2公司15000
(2)股權持有期調整。在股權持有期間A2公司虧損了1500萬元,A企業需要調整的留存收益為1500×33%=495萬元。其他原因造成的A2企業凈值減少2500元,A企業持有的為2500×33%=825萬元,需要對資本公積進行調減。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445.5
盈余公積 49.5
資本公積 825
貸: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495
其他權益變動825
2.重大影響下長期投資企業的股價變動
長期投資企業在重大影響或者是共同控制下,股價會有一定的變動,股權在一定程度上會被稀釋,上市公司通常在股票回購、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情況下發生股權稀釋現象。
【例題3】A企業在2004年與風能等其他4家企業以及某些自然人共同建立了公司A3,A3性質屬股份制企業,注冊總股本是4230萬,每股面值1元人民幣。A3公司主要經營風能機組的制造、研發以及銷售,A3歷經了三次擴股增資與一次性發股,截止到2009年末,A3企業股本總值達55000萬元人民幣,同年實現了A股上市。2009年-2012年經過資本公積轉增實收資本變更額是255000萬,風能企業持有股占18.3%,成為A3公司最大的控股股東,A企業持有16.1%的股份,是第二大股東,盡管A企業不是第一大股東,但是對A3公司有著重大的影響效用,所以選用的核算方法是權益法。
2011年發行股票,以每股18.1的價格在境外出售,企業在股票回購過程中可能會稀釋A企業持有A3公司的股份,股權被稀釋之后,A3公司的股價就有可能會下降,造成A企業對A3的控制力度受阻,但是在短時間內不會改變其重大影響效用,因此仍舊采用權益法進行核算。倘若部分股權的出售造成了企業持股比例的下降,那么企業實際獲取的價款與應結轉的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之差應計入到企業的當期損益中。在2011年企業的財務決算過程中,A3企業當年確認的投資收益為8.1億元,占到了A企業利潤總額的60%,但是,從現實上來講,股權被稀釋對于企業的發展有不利的影響,股權被稀釋之后,A企業對子公司A3的控制能力就會進一步被削弱,由于A3是A企業一個重要的子公司,年年都有穩定的收益和分紅,在會計處理上對A企業不利卻轉換成有利因素,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會計核算原則,造成企業會計信息質量下降,對外披露虛假的高業績會計信息。很明顯,證監會相關的規定與企業實際的經營業務是相悖的,比如A企業主要業務是投資,利潤來源主要是投資公司,對優質企業股份持有量較多時企業是有利的,當優質股份被稀釋時,對投資企業來講是壞消息,但此時證監會卻要求來確認投資收益,就會造成A企業呈現出利潤上漲的假象,進而傳輸錯誤的會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性要求。
新企業會計準則對金融資產進行了具體歸類:以公允價值核算且其變動計入企業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貸款以及各種應收類款項、持有至到期的股權投資。對于股價異常變化情況可以用公允價值的變動來計量,即為熟知情況的交易雙方在公平的交易情境中,自愿進行債務清償或者是資產交換的金額。在整個長期股權投資過程中,交易雙方都應滿足持續經營這一前提假設,不存在破產清算、企業重組等情況。
A企業在特定情境中股權稀釋計入到企業當期損益的8.1億元,應該進行緩沖進入到企業資本公積中去,等到A企業真正主動處置投資時,再進行結轉的賬務處理,這樣不僅滿足經濟業務發展的本質,還能夠真實反映出A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倘若A企業持有股份被進一步稀釋,一直降到10%,那么此時A企業對A3就不再具有重大的影響效用,而且在公開市場中沒有公允價值作參考,就不能再繼續選用權益法進行核算,就需要采用成本法來核算企業的初始成本。不牽涉到損益的狀況。
【例題4】A企業對上市公司A4公司的控股權達32%,另一大股東持有40%的A4股份,同時還控制著A4。此時A企業對A4有著重大的影響效用,會計核算上主要選用權益法。2010年A4公司回購了大股東股票并進行了注銷,與此同時A4的實收資本減少,在此次股票回購之后,A企業持有股比例得以提升,上升為38.4%,依據企業章程可以對A4公司進行財務政策和管理決策的控制,此時,A企業的核算方法轉為成本法。依據成本效益與重要性原則,由于A企業獲取控制權之后,A4需要納入到合并報表的范疇中,故而可以將A4財務數據合并到A企業財務報表中去,同時,A企業不需要追溯調整對A4長期股權投資,即可以按原有權益法核算出來的賬面價值作為成本法下的初始化投資成本。
3.長期股權投資企業持有股票量下降造成股價變動
【例題5】A企業于2009年與乙企業以及另外幾個自然人一起出資創設了A5公司,該公司的原始資本為2500萬元,乙企業投資800萬元,持有股權占30%,是公司A5最大的控股股東,A企業及其他幾個自然人出資額為400萬元,擁有A5公司股權均是10%。A5成立初期,A企業公允價值與凈資產賬面價值都是2500萬元,由于A5成立后所進行的研發業務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在三年的研發之后,2012年申請了國家專利,企業發展前景廣闊。B公司是國內一家民營企業,2012年出現了資金短缺的情況,需要出售持有A5公司的部分股權緩解資金短缺的危機。A企業依據最新制定的企業發展戰略,主營業務不再是風電制造業,不會再對A5公司進行注資;然而,B公司在股票出售時所要求股價溢價相對較高,其余自然人也無法承接B企業轉出的股權,經董事會商討,決定引入兩家風險投資者,商談后決定兩家風險投資者的持有股各占10%。這樣A企業就可以與B企業以及風險投資者一起控制公司A5公司。截至到2012年12月31日,A5全部事項已經處理完畢,此時,其公允價值為6500萬元,凈資產賬面價值為4000萬元,創設之初到2012年年底,A5實現的利潤額為1500萬元,在引入風險投資者之前沒有進行利潤分配,A企業處在參股地位時運用成本核算方法,風險投資者引入之后A企業處在共同控制的地位,需要將成本法轉變為權益法。具體核算如下:
初始投資:A企業原有10%投資部分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相等,應享有的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是2500×10%=250萬元,其原始投資250萬元,毋須再調整。
投資新增部分:A企業尚未有新增性質的投資,所有不必做分錄。
投資期間公允價值變動:2012年12月31日A5公司公允價值是6500萬元,增加額為4000萬元,其中1500萬元是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凈利潤,剩余2500萬元由于其他要素造成,此時,會計分錄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400(4000×10%)
貸:利潤分配 135(1500×10% ×90%)
盈余公積15(1500×10%×10%)
資本公積250(2500×10%)
本文對股價異常變化條件下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核算問題進行了探討,通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在現實條件下,長期股權投資公允價值變動是普遍存在的。從投資人的角度上來看,此時的利得和損失通常與企業日常活動無關,是不應該計入到企業當期損益中,應計入到所有者權益賬戶。從外人角度上來看,長期股權投資者通常不能客觀看待企業的利得和損失,存在有主觀調控的可能性。從公平理論上來講,利得和損失需要計入到所有者權益中去。其次,企業長期股權投資的計量方法隨著情景的變動而發生改變。再次,在情景變動條件下,投資者可以分為獨立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響效用的地位,而對應的會計核算方法是成本核算、權益核算以及成本核算。
1.王治安.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方法.財經科學.2003(4)
2.鮑霞.長期股權投資的確認與會計核算.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3.張衛平.新準則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核算變化及影響.財會通訊.2009(13)
4.孫娜,宋學軍.企業長期股權投資的稅務處理與會計處理的差異與協調.稅務研究.2009(11)
5.范義敏,魏儉,崔宏光.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核算及納稅調整.財會通訊.2012(25)
6.姬昂.長期股權投資核算范圍變化的影響及處理建議.財會月刊.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