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玉 黃慧淼 陳淑珍
(1.西北師范大學商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2.西北師范大學圖書館,甘肅?蘭州 730070)
國內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2000-2014年)
王恒玉黃慧淼陳淑珍
(1.西北師范大學商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2.西北師范大學圖書館,甘肅?蘭州 730070)
〔摘要〕本文對2000-2014年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領域496篇文獻的年載量、作者隊伍和作者地域分布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并通過詞頻分析和共詞分析,對本領域研究主題進行了分析,揭示了我國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的前25個高頻關鍵詞及熱點問題。基于對現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概述了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的趨勢。
〔關鍵詞〕農業信息資源;詞頻分析;共詞分析;文獻計量
農業信息資源建設是對與農業相關的信息資源進行選擇、收集、組織和開發等活動,使之形成可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信息資源體系的全過程。
當前,已有學者從不同層次、不同視角對信息資源建設進行了分析,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雖然已有部分研究利用文獻計量方法對信息資源建設現狀、熱點、發展趨勢進行了探討,例如邱均平基于文獻調查法和內容分析法,發現知識管理已經成為國內外信息資源管理領域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1];查先進、曹晨采用文獻計量方法得出用戶眼里的信息資源配置問題將是未來信息資源配置領域研究的主要內容[2];王曉光利用文獻計量法發現信息資源共享領域的研究成果只是停留在經驗層次,還需要實踐的考證[3],但由于信息資源建設研究近幾年蓬勃發展,在國內農業中,開始運用信息資源來改造傳統農業,且此方面的現有研究都是從定性的角度出發,尚缺乏對農業信息資源建設領域的文獻計量分析。因此,本研究將利用文獻計量方法對農業信息資源建設領域的文獻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對本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問題進行考察,以期對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鑒。
1.1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中國知網(CNKI)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為統計源。檢索條件:(發表時間 between 2000-01-01 and 2014-12-31)and(題名=農業 and 題名=信息資源 or 關鍵詞=農業 and 關鍵詞=信息資源)(精確匹配)。剔除會議、報紙等非學術性文章和重復文章,最終選取文獻樣本496篇。
1.2數據分析工具
本研究以AntConc3.3.5w和Excel2010作為詞頻分析工具,用其實現高頻詞表的形成;應用EndnoteX6作為摘要管理工具,應用其析出共詞串;以UCINET6作為網絡分析工具,用以對本研究所建成的共詞串矩陣進行網絡特性的分析。
2.1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論文發表數量分析
對論文數量的統計可以作為某一領域研究發展狀況的一種反映。圖1顯示了從2000-2014年國內農業信息資源建設領域內研究論文數量的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2000-2011年的國內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的論文數量呈周期性變化,大約4年1個周期。在1個周期內,論文的數量呈倒U型變化,先上升后下降。但從2012年以后,整體呈下降趨勢,預計2015年的研究量會低于2014年。這些現象說明,關于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的研究目前暫時到了瓶頸時期,還未找到新的、具有現實意義的研究方向。
2.2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者分析
2.2.1作者隊伍的分布
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可以確定某一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即用研究人員論文的絕對量和被引頻次為基礎選出。根據普賴斯定律,核心作者最低發文數為M,其值為:

圖12000-2014年國內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論文的數量分布
M=0.749*nmax
(1)
其中nmax指發文量最高的作者發表的論文數[4]。本次研究中nmax為9,故M取整數為2。因此,發表文章數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界定為核心作者,統計得到的核心作者有40名,限于篇幅,表1只列出了前10名作者。發文2篇以上的作者為40人,占總作者數的10.08%,共發表論文120篇,占總發文量26.37%,遠低于農業信息資源建設論文總和的50%,這說明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及相關學科尚未形成穩定的研究群體。

表1 2000-2014年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核心作者(h指數在2以上)
在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的496篇文獻中,共有397位作者(包含第2、第3等所有合作者),發文2篇以上的核心作者卻只有40位,說明關于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的研究中,發表1篇論文的作者相對較多,核心作者群還未形成,研究隊伍中業余作者多而核心作者少。
2005年,美國物理學家Hirsch提出了一個測度科學家個人科研成績的新指標——h指數(h-index)。h指數的計算基于其研究者的論文數量及其論文被引用的次數。Hirsch將h指數定義為[5]:“在一個科學家發表的NP篇文章中,如果有h篇的被引次數都大于等于h,而其他(NP-h)篇被引頻次都小于等于h,那么他(她)的指數值為h。”
通過h指數分析研究者的論文數量及其論文被引用次數,在40位核心作者中,h指數最大的作者分別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的孫素芬、鄭懷國、譚翠萍、張峻峰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文獻信息中心的潘淑春,h指數均為4。h指數為3的作者有6位,h指數為2的作者有14位。h指數數值較低,說明在這一時期,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的研究尚處在發展階段,尚未進入成熟、穩定時期。
孫素芬、鄭懷國、譚翠萍和張峻峰研究的主題主要是農業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整合的研究和農業信息資源服務平臺的建設。孫素芬偏向農業信息技術的研究,例如應用中間件、元搜索及網絡爬蟲等技術與思想構建農業信息資源整合系統,以期對已有的農業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從而為用戶提供方便服務[6];鄭懷國、譚翠萍和張峻峰偏向于農業信息資源平臺的建設和系統的開發[7-9]。以上4位主要是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實踐方面的研究,而潘淑春主要偏向理論方面的研究,并且偏向農業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和農業文獻信息資源建設[10-11]。
2.2.2作者地域的分布
從發文作者的地域來看,發文最多的地域是北京、山東和湖南,分別是58篇、33篇和29篇,發文最少的是青海、西藏和新疆,西藏和新疆都是0篇,而青海只是在2010年才有1篇文章涉及到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
北京學者對于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信息資源的共享、利用和數字平臺的建設,其中,研究農業信息資源數字平臺的建設的學者主要來自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而研究農業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利用的學者主要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山東學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尤其是網絡上的農業信息資源,學者主要來自臨沂師范學院和山東農業大學;湖南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的現狀及對策,其中對其作出貢獻最大的是湖南農業大學。其余省份發文量不多,研究的方向很分散,尚未形成研究的側重點。
2.3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主題分析
2.3.1研究主題的詞頻分析
為了進一步分析2000-2014年我國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主題方面的內在特征,對檢索出的496篇文獻經過同義詞處理后,獲得詞頻為10以上的主題詞25個,如表2所示。

表2 農業信息資源建設主題詞高頻詞分布(2000-2014年)
注釋:在表2中,顯而易見,與“農業信息資源建設”有關的“農業”、“信息”、“農業信息”、“農業信息資源”、“信息資源”、“資源建設”和“信息資源建設”均屬于高頻主題詞,故表2中未列出上述主題詞。
將上述高頻詞根據研究內容不同,分為研究對象、技術方法與應用領域。其中,研究對象屬性的主題詞有開發利用、共享、整合、模式、配置、管理、環境;技術方法屬性的主題詞有科技和技術、數據庫、檢索、發展、對策、數字化、網絡、網站、系統;應用領域屬性的主題詞有圖書館、檔案、文獻、經濟、市場、三農、西部、信息化、信息服務。
從主題詞的詞頻可以看出,2000-2014年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的研究熱點是對農業信息資源進行開發利用。開發利用是對原始的農業信息資源進行一定層次的加工處理,這樣信息所具有的價值才能被最大程度的利用。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對農業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共享、配置的基礎。
農業信息資源的建設也離不開技術的支持。技術一直是信息服務研究的重點。以技術為中心是近十幾年來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發展的最大特征。數據庫是除了科技、技術外,在技術方法中詞頻處在第二位的主題詞。對“數據庫”進行聚類分析,會發現“網絡數據庫”、“農業信息數據庫”等熱點詞組配,通過數據庫的建設,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可以滲透到農業的各個方面,進入網絡化、綜合化、產業化發展階段。據統計,至2014年底,已建成的農業信息網站數量已達36 000多家,其中政府建立的有7 000多家。農業部相繼建設了農業政策法規、農村經濟統計、農業科技與人才、農產品價格等60多個行業數據庫。所以“數據庫”、“網絡”、“網站”等成為這十幾年來農業信息資源建設中的高頻主題詞也不足為奇。對管理的研究也是國內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的一個特點。關于管理通過聚類,主要是信息資源管理和農業科技管理。
分析具有應用屬性的主題詞,發現和圖書館檔案學、情報學相關的高頻詞較多。例如“圖書館”這個高頻詞。近十幾年來,農業類高校圖書館、國家或者地方農業圖書館都是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的主要單位。農業信息資源建設是農村信息化的主要內容之一,信息服務也是以信息資源為基礎,所以“信息化”和“信息服務”為高頻詞也是理所當然的。近些年來,農村信息化建設取得了較為矚目的成績。根據《2013年中國農村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我國農村2013全年新增通寬帶行政村1.8萬個,全年新增2005個鄉鎮實施信息下活動,新建鄉信息服務站2 050個、村信息服務點29 622個、鄉級網上信息庫9 940個、村級網上信息欄目66 780。農村信息服務受到廣泛重視,滿足不同層次的信息需求。自從我國在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設想后,各行各業開始致力于對西部的研究。從2000-2014年,關于西部農業信息資源研究的論文篇幅不多,對于西部的研究可以作為今后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的一個視角。
2.3.2研究主題的共詞分析
在共詞分析中,程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和中介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是計算節點在網絡中心的中心程度最重要的兩個指標[12]。程度中心度用以衡量網絡中哪個節點處于最中心的位置,所處的位置越位于中心位置,則影響力越大。中介度用以衡量節點作為“媒介者”的能力,中介度越高,則地位越關鍵。通過對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中前18個高頻詞的程度中心度和中介度的計算,得到前18個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農業信息資源建設領域高頻詞的的程度中心度和中介度
表3顯示,當前農業信息資源建設領域中,網絡、發展、科技、圖書館和經濟是研究者關注的5個焦點問題。網絡、科技和圖書館這3個焦點問題在詞頻分析中已經描述,在此重點分析經濟和發展這兩個焦點問題。農業信息資源建設是農業信息化的主要內容之一,我國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目的就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因此,發展和經濟也成為影響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的關鍵問題。總之,研究者預期中心度最高的這些問題在今后仍將對農業信息資源建設領域的研究發揮持續的影響。
觀察表3可以看出,有些問題的程度中心度很低,但中介度卻很高。說明這些問題可能是聯接其他問題的重要橋梁,或者居于相對邊緣的位置。例如,社會的程度中心度居于第18位,而其中介度位于第2位。據此可以認為,在農業信息資源建設領域,社會不是影響力很大的因素,但卻是最重要的一個“橋梁”。正是基于社會這個中介,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的領域的很多問題才得以聯接起來。這對于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領域的啟示是,社會雖然不是農業信息資源建設過程中需要關注的最核心問題,但它確是一個最重要的基礎平臺,只有有了這個橋梁,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對于經濟發展的貢獻、對于三農問題的解決和農業信息化過程中提供的支持才得以體現。有些問題的程度中心度較高,但該問題的中介度卻相對較低。例如,科技和圖書館這兩個問題。這說明科技和圖書館在農業信息資源建設領域的影響力比較大,已經得到了該領域的普遍關注,但科技和圖書館這個問題卻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獨立的問題,即科技和圖書館這兩個問題較少具備承擔農業信息資源建設領域其他問題的“媒介者”或承擔溝通其他問題的橋梁。
為進一步解析這些主題詞之間的關系,研究者對這些主題詞之間的聯結強度進行了探查。在網絡分析中,聯結(ties)強度較高,則表示主題之間的關系越緊密。圖2展示了不同聯結強度下農業信息資源建設領域研究主題網絡結構的變化情況。

注釋:a)ties=170,b)ties=100,c)ties=80,d)ties=50,e)ties=15,f)ties=5圖2 不同聯結強度下的網絡結構
如圖2所示,在ties=170時,農業這一主題只與“科技”和“網絡”存在聯結。可見,在農業信息資源建設領域最重要關聯問題是科學技術和網絡。可以這么認為,網絡為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而科技則是農業信息資源建設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平臺;進一步分析圖2可見,當ties=100時,網絡結構圖發生明顯的變化,即“農業”一方面聯結了科技、技術和網絡這些基礎設施,還聯結了圖書館、經濟、發展和信息化這些主題。據此可以認為,在農業信息資源建設領域,圖書館和信息化建設、以及經濟的發展都需要依靠科學技術和網絡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并且,圖書館、經濟、發展和信息化這些問題也受到了農業信息資源建設領域的普遍關注;當ties=80時,網絡結構進一步復雜,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相關問題,也成為橋梁,與更多主題聯系在一起,如管理、文獻等,而且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也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之一。由圖2可見,隨著ties的強度由50降低到15、再降低到5時,網絡的結構越來越復雜,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的領域的相關主題都開始互相聯結,為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基于中文文獻樣本并且樣本量較少,所以在高頻詞的處理中只是對高頻詞進行了同義詞合并,并沒有做進一步的數據清洗,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處。
通過文獻計量研究,探討了我國農業信息資源建設領域文獻數量的增長趨勢、核心著者、作者地域,并結合詞頻分析和共詞分析,得出我國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研究的熱點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大致可以看出近十幾年我國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的研究現狀。國內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強調從信息技術和農業經濟相結合的角度進行分析。從文獻年代分布來看,該領域的研究不平穩,尚未進入成熟、穩定時期;從著者隊伍來看,該領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且研究作者地域分布不平衡,由東、中、西部逐級減少;從研究內容來看,目前大多數對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的研究停留于表面,集中于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的基本理論等,實證研究有所欠缺,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不一致,且研究的重點都是信息技術,很少有研究關注農村居民對于農業信息資源的需求,如何從農村居民對農業信息資源的需求來進行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將是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邱均平,蘇金燕,熊尊妍.基于文獻計量的國內外信息資源管理研究比較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5):37-45.
[2]查先進,曹晨.近20年我國信息資源配置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0,(20):6-10.
[3]王曉光.基于文獻計量的信息資源共享研究綜述[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6,29(3):376-379.
[4]葉鷹,潘有能,潘衛.情報學基礎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5]HIRSCH,J.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C]∥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5,102(46):165692165721.
[6]孫素芬,羅長壽,張峻峰,等.農業信息資源整合系統研究與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2):6993-6994.
[7]張峻峰,蔡世英,孫素芬.北京農業信息網信息資源開發研究——數據庫及多媒體資源的建設探討[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1,(3):21-22.
[8]譚翠萍,張峻峰,鄭懷國,等.基于.NET技術的農業信息資源共享平臺開發[J].農業網絡信息,2006,(11):69-71.
[9]鄭懷國,張峻峰,孫素芬,等.北京農業數字信息資源中心服務平臺建設[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6,18(12):5-7.
[10]潘淑春,馬亞敏.NSTL農業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與特色信息服務[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3,(4):29-32.
[11]潘淑春,馬亞敏,金晨,等.全國農業文獻信息資源發展與協調共享[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2,(5):52-55.
[12]羅家德.社會網絡分析講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50-162.
[13]周文杰.文獻計量研究中定量語言學分析程序的構建與應用——以國外文獻計量研究領域為例[J].情報資料工作,2012,(2):12-17.
[14]邱均平.信息計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15]肖希明,仇曉惠.新中國文獻資源建設六十年[J].圖書館雜志,2009,(7):3-12.
[16]肖希明,鄭燃.新世紀十年信息資源建設回顧與展望[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1,31(1):3-10.
[17]吳建寨.基于信息資源開發理論的農業信息化建設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5,(6):6-15.
[18]查先進.信息資源配置與共享[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11-15.
[19]張向先.農業信息資源配置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7.
[20]李應博,喬忠.我國農業信息資源配置問題探討[J].中國農村經濟,2004,(7):73-78.
[21]梅瑞峰,王盾.寧夏農業信息資源整合及共享平臺建設[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6):112-113.
[22]孫艷玲,何源,梁靜,等.從西部農業產業特征談網上農業信息資源開發[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11):67-71.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
The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f Domestic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Research:From 2000 to 2014
Wang HengyuHuang HuimiaoChen Shuzhen
(1.Business School,North 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2.Library,North 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nducte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capacity of each year,the author team and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author of domestic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research field during 2000-2014.And based on the word frequency and co-word analysis,25 high-frequency words and hot issues were revealed.Besides,this study described the trend of research in domestic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Key words〕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word frequency analysis;co-word analysis;bibliometrics
〔中圖分類號〕G250.252;G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5)06-0075-06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6.014
作者簡介:王恒玉(1972-),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信息管理。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信息消費特點與信息服務模式研究——以甘肅為例”(項目編號:10CTQ007)和西北師范大學三期二批“知識與科技創新工程”項目“甘肅省民族地區農業信息資源建設與正式制度創新研究”(項目編號:NWNU-KJCXGC-SK0302-2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05-28
·信息計量學研究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