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臺:
我是某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最近卻屢遭吳先生糾纏。事情起因是2014年3月吳先生通過關系與公司口頭約定,吳先生自行出資,公司為其辦理社保手續,即代為繳納社會保險費。吳先生付了10 個月的費用后便不再出資了,公司也就只為他繳納了10個月的社保費。但現在吳先生卻聲稱從2014年4月起在外從事銷售業務,他與公司雙方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公司僅為他繳納了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共計10個月的社會保險費,期間公司未給他發過工資,他從銷售公司產品中提取相應報酬,2015年2 月無故將他辭退,要求公司支付他違法解除勞動關系的經濟賠償金。請問,這種僅憑社會保險交費記錄單就要認定是勞動關系的做法合理嗎?
費冰欣費冰欣讀者:
謝謝你對本刊的信任。根據來函講述的情形,公司與吳先生之間應僅為社保費代繳關系,而非勞動關系。因此,吳先生的糾纏是無理的,法律是不會支持的。
雖然《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為本單位員工繳納社會保險費,因此,用人單位交納社會保險費是認定勞動關系是否存在的證據之一。但勞動關系的形成具有完整性,也就是有一個完整的證據鏈。原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勞社部發[2005]12 號)第一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于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該條對認定勞動關系的三大要素做了詳盡說明。吳先生既未在公司上過班,無考勤記錄和工資發放記錄,從未從事過公司安排的工作和接受相關管理,是不符合上述認定勞動關系的三大要素的。按照“誰工作、誰舉證”的證據規則,吳先生不能提供相關證據,僅憑社會保險交費記錄單不能認定勞動關系,如果訴諸法律他將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
實踐中有很多單位出于各種原因為個人代繳社會保險費,但雙方并不存在實際用工,這實際上卻為企業管理埋下了諸多隱患。例如,實際用工人數與實際繳費人數不符,遇上無理取鬧之人徒增許多糾纏麻煩等。因此,建議各用人單位盡可能不要為本單位員工之外的個人代繳社會保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