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慶泉
(山東兗州煤業股份有限公司工會,山東 濟寧 273500)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是一個經濟轉型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轉軌的過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企業工會組織如何在新常態下正確定位、積極作為、發揮作用呢?
經濟新常態是改革發展的一個全新階段。新常態下,增長速度雖然放緩,但發展質量卻上了一個臺階。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工會工作的對象、內容和環境條件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工會作為黨領導下的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要迅速行動起來,動員和組織職工積極迎接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做好經濟新常態的“宣傳員”。
工會組織和工會工作者首先要深刻認識、正確理解當前工會工作和職工隊伍所面臨的新常態,研究把握新常態下做好工會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牢固樹立政治、大局、責任、創新意識,切實提高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通過報紙、網絡、微信等各種媒介,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活動,引導各級工會干部和廣大職工群眾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關于新常態的重要講話精神;教育引導職工理解新常態的出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結果,雖然會帶來一些陣痛和問題,但是更多的是機遇和改革紅利,從而能夠了解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在職工中廣泛深入地開展學習新常態教育活動,推動新常態、新思維進基層單位車間、進區隊班組。把組織和動員職工學習新常態作為振奮精神、推進工作的過程,做到迎挑戰、聚人心、促發展。
新常態的核心是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方式正從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型集約增長,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當前,企業工會正處于“黨政所望、職工所盼、工會所能”的大有作為的一個戰略機遇期。工會必須堅持以職工為本,激發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動員廣大職工滿懷信心投身于轉型發展的火熱實踐,形成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巨大力量,做促進轉型發展的“引導員”。
一要把提高職工整體素質作為長期的戰略任務。提高職工隊伍素質,一直以來都是工會的一項重要社會職能。走進新常態,推進職工素質工程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和更高的要求。要采取多項措施,激發廣大職工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潛能,增強職工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競爭能力和創業能力,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持。廣泛開展“結對子”、“拜師學藝”、“名師帶高徒”、“師徒共建”等活動,幫助他們解決提高職業技能中的困難,促進青工盡快成長。二要融入企業中心任務組織好勞動競賽。積極組織廣大職工參與勞動競賽、技術創新、合理化建議、發明創造等創建競賽活動,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不斷提高企業綜合效益。要適應職工隊伍建設的新情況新特點,創新勞動競賽的方式和載體,健全競賽制度機制。要堅持小型化、多樣化的方法,深化“工人先鋒號”創建、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繼續開展重要工程、重大項目、重點工作勞動競賽,推進“創新能手”、“創新示范崗”建設,深化征集“金點子、銀點子”、“五小”等活動,組織引導廣大職工比安全、比技術、比創新、比質量、比效益、比貢獻,讓職工群眾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讓職工的創業激情和聰明才智充分展現。三要繼續深入開展“安康杯”競賽等群眾性安全生產活動,構筑職工生命安全和健康權益的堅固屏障。把抓好群眾安全工作作為對職工最根本利益的維護、對企業改革發展穩定的強有力支持。加強群眾安全宣傳教育,引導職工樹牢安全生產的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營造安全生產的濃厚氛圍。深入開展“安康杯”競賽、職工代表巡視安全、群眾安全競賽等活動,創新開展工會勞動保護網格化管理,積極推進“工會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員”制度。廣泛開展協管安全競賽,通過“安全和諧家庭”、“協管安全好礦嫂”等載體,不斷把家屬協管安全工作做深做細。四要大力弘揚新時代勞模精神,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風尚。廣泛宣傳先模人物的典型事跡,大力倡樹和弘揚先模精神,激勵和引導廣大職工學趕先進,多做貢獻。要把宣傳活動與關愛勞模、解決勞模的生產生活困難工作結合起來,更好地保護和調動廣大先進模范職工的勞動創造熱情。
新常態,階層分化和深層次問題不斷顯現,從而加劇了社會矛盾和企業內部矛盾。如何引導廣大職工正確認識新常態,如何暢通各個階層和群體的愿望和訴求,工會組織既肩負重任又具備優勢。要通過建立和完善各種維權機制和制度,推動建立勞動關系雙方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依存、互利雙贏、穩定協調的新型勞動關系。
一是努力創造協調勞動關系的良好的法制環境。堅決貫徹執行《工會法》、《安全衛生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積極配合有關單位和部門開展好執法檢查,針對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對策,督促有關方面予以解決,推動現有勞動關系法律法規的落實。二是建立完善協調勞動關系的宏觀參與機制。不斷完善以《勞動合同》、《集體合同》以及專項合同為基本形式的經濟權益維護機制,以職代會、廠務公開為基本形式的民主權利保障機制。發揮工會組織源頭宏觀參與作用,在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的協商、簽訂等方面入手,從源頭上控制,理順企業勞動關系,減少勞動關系矛盾和勞動爭議的發生。三是建立完善協調勞動關系的微觀調解機制。發揮好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的“觀測站”作用、調解網絡的“預報網”作用、預警工作的“減壓閥”作用,定期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及時排查矛盾隱患,經常性地分析研究企業勞動關系情況,掌握帶有苗頭性、傾向性、普遍性的問題,早發現、早介入、早報告,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大限度地把勞動爭議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四是全面加強職工法律援助中心建設工作,完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網絡。要結合實際,著力打造集法律咨詢、法制宣傳、法律調解、法律援助職能為一體的服務平臺,形成多層次的職工法律援助服務體系,有效滿足職工群眾法律援助需求。
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讓全體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越是在經濟新常態的過程中,越要突出關心關愛職工,突出人文關懷。要圍繞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竭誠盡力為他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真正實現由“單一理論教育”到“幫扶解難關愛”的轉變。
一是深入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工作。我國目前為止的收入分配改革過度強調對工資的指導,這是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的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一種思維。新常態下要求跳出這種直接干預微觀主體經濟決策的習慣,通過勞動者的權利保障,以稅收等杠桿來調節收入分配狀況。工會組織要深入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穩步提高職工特別是一線職工的收入水平,讓廣大職工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二是深化實施金秋助學、大病醫療救助、結對幫扶以及重大節日集中送溫暖等一系列幫扶品牌工作。要履行好“第一知情人、第一報告人、第一幫扶人”的責任,幫助職工解決生產生活上的實際困難。繼續廣泛實施送溫暖工程,不斷探索送溫暖活動新的實現形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助學、助困、助醫、助難活動,不僅要使送溫暖、獻愛心等活動經常化、制度化,還要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和手段。要拓寬幫扶資金籌措渠道,拓展幫扶范圍,完善幫扶方式,提高幫扶水平。三是注重人文關懷,進一步推進職工文化建設。新常態下,廣大職工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作為工會組織,要積極開展文體活動,豐富廣大職工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運用新媒體宣傳優勢,進一步辦好工會網站,利用工會微信平臺和手機報等新媒體進一步拉近工會和職工群眾的距離。探索在企業設立心理咨詢室,做好對職工特別是新生代職工的心理疏導,使他們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投身工作和生活。四是引導職工群眾既敢于維權,又善于維權,努力做到“全面維權”、“科學維權”、“主動維權”、“依法維權”。既要維護企業的總體利益,更要代表和維護職工群眾的具體利益;既要維護職工群眾的經濟利益,又要維護職工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和精神文化利益;既要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又要引導職工群眾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技文化水平,達到構建和諧企業的目的。
總之,企業工會組織要認清新形勢,適應新常態,牢牢把握中國工會十六大確定的“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工會工作時代主題,突出維護職能,改善民生狀況,構建和諧企業,為鞏固黨執政的群眾基礎、階級基礎發揮積極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