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晨陽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上海 201620)
試論大學校報校刊的育人功能
——基于近代高校校報校刊史的分析
虞晨陽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上海 201620)
從近代高校校報發展史來看,高校校報校刊在營造追求新知氛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形成思想爭鳴風氣、推進教育改革等方面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也是學生編輯成長為革命家、新聞人、文藝家的重要平臺。發揮導向作用、關注深度內容、運用學生力量是高校校報校刊史對今天堅持辦報辦刊育人的啟示。
大學校報校刊;育人功能;校園文化建設
一般認為,創刊于1890年的圣約翰大學英文學生刊物《約翰聲》(St.John’s Echo)是中國最早的高校校刊,而1897年創刊的長沙校經書院的院報《湘學新報》則是中國第一份中文校報。
辛亥革命后,中國新聞界出現了又一次辦報熱潮,高校校報也取得長足發展,如1913年創刊的西北大學《學從》、1915年創刊的南洋公學《南洋》和復旦公學《復旦》等。1917年后,在新文化運動引領下,《北京大學日刊》(1917)等由校方主辦的校報相繼創辦與發行。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法律法規,基本形成了公立、私立、教會大學三分的高等教育格局,公立大學的《國立清華大學校刊》(1928)、《國立浙江大學校刊》(1930)以及私立、教會大學的《燕京大學校刊》(1928)、《輔大校刊》(輔仁大學,1929)等先后創刊。
抗日戰爭期間,《西安臨大校刊》(1937)、《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刊》(1938)、《西北聯大校刊》等陸續創刊,在高校內遷辦學中堅持辦報,積極宣傳抗日救亡。同時《陜北公學》(1937)、《延大通訊》等一批革命根據地校報相繼出版。
無論是新思想的傳播、教育改革的推行,還是不同主義的爭鳴、學生運動的發起,校報校刊都是校方和師生發表意見、公開爭論、發起號召、召集行動的第一選擇,校報在營造校園文化氛圍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輸入學理,營造追求新知氛圍
胡適曾將新思潮的手段概括為“研究問題”與“輸入學理”,所謂“輸入學理”即“介紹西洋的新思想、新學術、新文學、新信仰”[1]。大學校報在介紹與傳播新思想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中國學術的進展、革命的成功、文化的發展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復旦》1917年第1卷3期刊登有《微生物學大意》等介紹國外自然科學的文章,又有《德國之科學教育與工業》等介紹社會科學的論文;《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周刊》設有“教育新潮”欄目,介紹教育學方面的論著、講壇、譯述;《北京大學日刊》全文刊登杜威在北京大學的演講《美國之民治的發展》,又曾連載美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葛利普的講稿。
這些文章目的在于引進新思潮、新學術,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相呼應。同時,大批留學歸國的學者和直接從國外聘請的專家在校報校刊上開辟了第二課堂,為無法現場聽課的學生和青年提供了吸收新思潮、新學術的機會。
(二)崇尚進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辛亥革命前,東吳大學《雁來紅》刊登《中國貴族專政時代之盛衰》,為清末反對專制制度的社會思潮營造輿論;《南洋旬刊》第1卷第7期發表《警醒歌》,表達“振興中華”的強烈意愿;由復旦公學于右任、邵力子等人創辦的《神州日報》跟蹤報道晚清革命黨人的活動,抨擊清廷的腐朽和帝國的侵華。
五四運動前后,《南洋》1919年1期刊登《面粉公
司與日商之往來》等文章,表明因對日本侵華的憤慨而發起抵制日貨行動。1919年5月13日,《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周報》報道該校學生舉辦集會“作北京學界之后援”,并揭露武昌軍警鎮壓該校學生示威的丑惡行徑。
抗戰爆發后,校報除刊登學校一般消息外還常常關注抗戰形勢和師生支援抗戰的消息。《西北農專周刊》在創刊號刊登了《抗敵將士后援會成立》的消息;《東北大學校刊》1944年12月1日刊登《臧校長勉子從軍的一封信》并附有該校從軍學生的姓名。
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再到抗日救亡,校報校刊始終是青年學生表達愛國熱情和投身愛國運動的輿論場和召集地。
(三)商榷往復,形成思想爭鳴風氣
1925年《清華周刊》發表了《談國家主義》、《再談國家主義》、《再談國家主義并答辯》等一系列討論國家主義的文章;1935年和1936年《國立浙江大學校刊》刊登了《什么是合作主義》、《前馬克斯社會主義和合作主義之檢討》等文章。對于主義的討論是當時校園思想活躍的一般表征,其中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也獲得越來越多進步學生的認可與接受。
《國立浙江大學校刊》1930年16期刊登了一篇《論著Ammonia譯名之商榷》的文章,討論學術翻譯;《金陵女子大學校刊》1925年3期有《女子參政運動的商榷》,對社會政治問題提出建議;《清華周刊》1927年28卷4、5期分別刊登《關于清華大學文科課程的商榷》和《關于清華大學理工科課程的商榷》,討論本校課程設置。
無論主義的辯論還是問題的商榷都是大學校園思想交鋒與爭鳴的具體表現,這使得各種思想在校園中百花齊放,各種問題得到充分研究與分析,各方意見得到充分表達與綜合。一種鼓勵思想爭鳴的風氣使得大學在研究問題與談論主義中產生豐富的學術成果與優秀的專業人才。
(四)通達信息,推進教育改革措施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后發起了一系列改革,提倡思想自由,培養學術研究風氣,引進《新青年》作者群,同時主持創辦了《北京大學日刊》,希望師生可以“有聯絡感情、交換意見之機關,且亦借以報告吾校現狀于全國教育界”[2]。一些重大的改革如設立評議會的決定直接刊布于《北京大學日刊》,評議會的決議和選舉結果也在日刊上公布,促進了北大民主管理制度的實施。
蔡元培的演說詞、序言、信函等常常在《北京大學日刊》上發表,如《對傅斯年來函的按語》對大學分科制度進行了分析并提倡本科教育(即博雅教育),《北京大學進德會旨趣書》提倡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校長的諄諄教誨通過校報傳達給更多學生,其教育主張也更好地得到實施。
張伯苓認為“振人心之利器有二:曰演說,曰報紙。二者各有所長,惟報紙為能致遠而經久”[3]。發表于《校風》的《南開學校的教育宗旨和方法》則表明了他對新教育的主張與措施;《談戒賭》則希望學生戒除陋習,注重修身與養德;《我校之各項政策》則詳細說明了學校的課程設置、經費預算、校務管理等政策。這一系列文章表明張伯苓充分利用校刊宣傳教育主張,推進教育改革。
校園報刊的編輯隊伍中有不少是學生翹楚,他們在編輯過程中得到多方面的鍛煉,在校長的關心、教師編輯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今后成為各領域的優秀人才打下十分堅實的基礎。
(一)注重輿論宣傳的革命家
報刊是重要的輿論宣傳陣地,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領袖在青年時代也十分重視以報刊為啟蒙與宣傳的武器,毛澤東、周恩來都曾擔任過校園刊物的編輯,這段經歷對于他們成長為經驗豐富的革命領袖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919年,毛澤東在《湘江評論》被查封后被邀請擔任湘雅醫學專門學校校報《新湖南》的總編輯,他提出“批評社會、改造思想、介紹學術、討論問題”[4]的辦報宗旨,并撰寫了《社會主義是什么?無政府主義是什么?》、《工讀問題》等思想鮮明的文章。
1916年至1917年,在南開讀書的周恩來擔任《校風》總經理兼編輯部紀事類主任,他在《校風》上撰寫紀事、新聞等280多則,其中《本社之責任觀》在總結辦報經驗時特別強調校園報刊對學校建設與管理負有“建議之義務”,同時還呼吁學生本著“未來社會中心之人物”的自我期望關心集體,關心社會。
在擔任編輯期間,毛澤東、周恩來都對所在報刊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既使刊物面貌一新,又使自己的辦報經驗和輿論宣傳經驗更加豐富與成熟,校園報刊與未來的革命家實現了共同成長。
(二)追求進步思想的新聞人
參與校園報刊的編輯對學生最基本的訓練是接觸并掌握新聞人的專業技能,采編消息、撰寫評論、編排組稿、印刷出版等工作都可以使未來的新聞出版家得到鍛煉。鄒韜奮就是一位從《約翰聲》學生編
輯隊伍走出來的新聞出版家。
鄒韜奮于1919年至1921年在圣約翰大學學習,期間擔任過校刊《約翰聲》的編輯,在該刊發表了《婦女解放》、《改良家庭教育叢談》、《青年奮斗之精神與國家前途之希望》等文章,展現出一位關心國家和社會改良的進步青年的編輯和寫作能力。這些文章得到了黃炎培的賞識,因此他被邀請擔任中華職業教育社編輯股主任,進而又因編輯《生活》周刊而在新聞出版界蜚聲全國。
像鄒韜奮這樣有志于新聞出版事業的青年在校刊撰稿與編輯過程中必定受益不少,而且圣約翰大學后來建立了報學系以培養新聞人才,可見圣約翰大學確有以校園刊物鍛煉培養新聞人才的設想。
(三)走上創作之路的文藝家
校園報刊的另一大特點是刊登有不少師生的文藝作品,這為熱心文藝的學生提供了習作與交流的機會,對他們創作生涯的起步與創作水準的提高有著不小的意義。
《約翰聲》的另一位學生編輯林語堂因為英文出色而被選為編輯,這更激發了他學習英語的熱情,“對英語的熱衷如鵝鴨趨水”。《約翰聲》的撰稿與編輯也確實對英文寫作幫助很大,“《約翰聲》撰述稿件則搜枯腸,亦費時日,學生往來于圖書館翻閱書籍,無孔不入”[5],一位圣約翰學生曾這樣回憶。
此外,葉君健的第一篇作品發表于《國立武漢大學周刊》上,方成在武漢大學校報上發表漫畫作品。這對剛開始創作的文藝家在創作之路上走下去提供了信心和支持。另一方面,文藝作品也豐富了校園刊物的版面內容,促進了新文學在校園內的傳播。
今天的高校校報校刊面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沖擊,與近代報刊作為新興事物所處的大好時代不可同日而語,然而人們對信息和閱讀的需求卻并沒有改變。高校校報校刊在跟上技術變革步伐的同時也不妨回頭看看出發時所堅持的一些特質。
(一)發揮導向作用
校報校刊對于倡導進步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學校的管理者也十分重視通過校報校刊對學生進行引導與教育,蔡元培、張伯苓都曾親自在校報校刊上撰寫文章鼓勵和引導學生注重自身修養,以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道德激勵學生不斷提升自我。同時,蔡元培等也十分注意在校報校刊上宣傳教育改革措施,為教育改革的推行營造積極的輿論氛圍。
今天的高校校報作為學校黨委的機關報,必須以正確的輿論導向為基本要求,有責任有義務在學校中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督促學生形成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良好風氣。同時,高校校報也應為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供積極正面的輿論支持,營造改革創新的和諧校園氛圍。
(二)關注深度內容
回顧近代高校校報校刊的歷史,校園報刊不拘泥于信息發布與新聞采寫,引入不少文藝作品、翻譯介紹、政治評論、講演記錄等不屬于嚴格意義新聞題材的內容。這一方面有思想啟蒙的意義,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校園新聞的有限和采編力量的不足。
今天的校報也或多或少面臨同樣的困難,同時也不再抱有思想啟蒙的宗旨。諸如講演的預告、講演內容的記錄、特色專欄的開設也有延續的必要與可能,這些具有校園特色與獨家資源的內容正是目前新媒體時代所缺少的深度閱讀。這是高校校報等傳統媒體的優勢和存在必要。
(三)運用學生力量
近代高校的校園刊物大部分由學生發起創立,其編輯、出版、發行甚至廣告等均由學生負責,這些校園刊物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也培養了許多學生編輯。同時,由學校發起創立的校報校刊通過選拔優秀學生擔任編輯,一方面鼓勵學生關心社會現實和校園管理,另一方面也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
今天,高校校報的讀者群依舊以學校師生為主,而學生又是讀者中的多數,讓學生在采寫與編輯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十分必要。這樣可以使校報的內容更貼近學生校園生活實際,讓更多的學生關注和閱讀校報。同時這又可以鍛煉學生的采訪、寫作、編輯、組織等多方面能力,讓學生在參與校報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真正實現辦報與育人的有機融合與統一。
[1]胡適.新思潮的意義[J].新青年,1919,(1).
[2]蔡元培.《北京大學月刊》發刊詞[J].北京大學月刊,1919,(1).
[3]張伯苓.擬向校風社社員演說大旨[J].校風,1916,(39).
[4]魏國英,方延明,湯繼強.中國高校校報史略[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4.
[5]熊月之,周武.圣約翰大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32.
(責任編輯:王友才)
G641
A
2095—7416(2015)03—0112—03
2015-05-26
虞晨陽(1988-),男,江蘇丹陽人,文學碩士,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研究實習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