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澤傳
(中共濰坊市濰城區委黨校,山東 濰坊 261021)
社區是社會最基本的構成單位,也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基本場所。當前傳統城市社區正在發生著復雜而深刻的漸變,這種變化積累的結果,必將導致支撐傳統意義上城市社區的因素不斷消解,新的影響因素不斷出現,新型城市社區重構成為當前的重要任務。
社區是與某一特定歷史階段的國情相適應的產物,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管理手段、生活方式等因素必然滲透和體現到社區上,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時期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把家庭作為研究的起點,實際上把社區作為今天社會研究的基礎單元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當前,傳統城市社區正在面臨一些新的挑戰,新技術、新發展、新認知正在使支撐傳統社區的力量發生改變,新的影響因素不斷增長,這種變化長期積累的結果導致了傳統城市社區的消解。催生這種變化的動力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們觀察到,發達國家社區的變化都是與國家發展密切相關的——包括社會管理制度、經濟技術條件、城市規劃等,都是生產力發展而導致的結果。比如,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進步,使得社區人口管理手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盡管在社會制度上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同,但在一些社會發展的共性規律上卻是相通的。另外,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是隨著技術的進步,一些超越傳統社區的新型“社區”正在出現,成為影響傳統社區的重要因素。比如,由于相同的目標、愛好而結成的各種社團(如騎友會、票友會、志愿者組織等),它們往往跨越傳統社區,定期開展活動,形成橫向聯系,對組織內個人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傳統社區;再如,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大量網民特別是年輕群體轉向虛擬空間,眾多“虛擬社區”應運而生,展現出強大的社會影響力,正在潛移默化的重塑社會關系。這些都對傳統社區帶來了巨大沖擊,使得人們對傳統社區的信任與依賴在降低。
二是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進程中,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或轉化為城市居民,引起城市范圍的擴大,社區不斷增多,社區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組織形式、思想觀念碰撞激蕩,引起了新的分化重組,原有的穩定結構不再適應新的變化,要求有一種新的穩定結構。
三是體制變化帶來的影響。隨著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城市居民需求個性化、生活方式多樣化、利益訴求多元化、社會矛盾復雜化的特點日益凸顯。傳統城市社區管理方式不能適應復雜多變化的市場經濟要求,城市“單位制”解體,依附于單位的熟人社會向強調公平開放的公民社會轉變,社區成為城市居民社會生活的中心。轉軌過程中,新舊格局并存,單位制社區、小區型社區、板塊型社區、功能型社區交錯分布,社區呈現多樣化的模態。事實上,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得更寬一些,就會發現這種變化是建立在社會進步基礎之上的人們社會關系變化的必然結果,既是社會變革的一部分,又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朝著現代化方向演進的必由之路。
傳統城市社區的消解,主要不是指社區范圍和大小的調整,這種變化時刻都在進行,并沒有帶來社區質的變化,當然更不是指社區的消失。這里談到的消解,主要是指城市社區由于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比如社會管理體制、技術進步等),其功能、定位、組織方式等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在短期內似乎并不明顯,但如果放在較長歷史時期來觀察——將社區發展歷史加以壓縮,我們就會發現,逐漸的量變帶來質變,社區的內涵已經不經意間發生了改變。
通過對社區發展歷史和前景的展望,我們大致可以把城市社區的演進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統治、管理、治理、社會生活共同體。在城市社區萌芽階段,社區實際上是統治者統治的方式和手段,是其管制人民的工具;進入現代社會以后,社區就擔負起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群眾社會生活、貫徹黨委政府決策的功能,但在這一時期,社區居民仍然是較為被動的參與者,一定程度上作為客體出現,主體地位不突出;黨的十八大提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是我們黨首次使用“治理”一詞,治理體現的是多元互動、合作共治,強調的是群眾的參與,這種要求體現到社區建設管理上,就是要進一步彰顯城市居民社區治理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居民自治;隨著社會的進步,將來社區必將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城市居民與它的管理者將融為一體,社區成為一個具備較強自組織、自適應能力的完善社會生態系統——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居民將是社區社會生活的本體,不再是分離的一部分。
社區功能主體,是指具備一定功能的組織或機構,它能為社區(或者社區內的特定人群)提供某種公共產品或服務。城市社區要實現良好的發展,必須構建各種不同的功能主體,它們具備完善功能又與社區融為一體,相互配合推動社區目標任務的實現。這樣,社區就象一個人,作為個體的社區居民是身體的細胞,組合形成組織和器官,支撐人的存在和發展。比如社區黨組織,它發揮社區的領導核心的作用,協調各方更好服務社區群眾;其他的志愿者組織,依據章程,做好社區服務工作。
重構、完善社區的功能主體,必須注重把握以下幾點:
一要強化法治意識。要遵循社區內在發展規律,制定、修改、完善社區建設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強化規則意識、程序意識,注重依法來管理社區事務、調整不同功能主體和人群之間的關系,使社區始終在法治的軌道上正常運行。
二要健全組織體系。只有建立完善的組織體系,才能為社區功能主體有效發揮作用創造條件,使得各種功能主體和諧共處、相得益彰。關鍵是完善四個層面的組織體系:社區核心層,即社區黨組織,領導社區各項工作的開展;社區決策層,即社區成員代表大會,討論決定社區的重要事項;社區執行層,即社區工作委員會,負責社區日常事務的管理,日常工作機構為社區居委會;社區監督層,即社區民主監督組織,負責對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站及其他社區工作機構的工作情況進行評議和監督,并提出意見和建議,行使監督權。
三要加強隊伍建設。重塑社區功能主體,必須建立健全社區工作隊伍,做到有人辦事,否則功能主體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本身必將流于形式。重點要建好六支隊伍:社區工作人員隊伍、社區黨員隊伍、社區代表隊伍、社區監督隊伍、社區義工隊伍、社區志愿者隊伍,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
四要理順內外關系。社區是整個社會的一個子系統,要實現良性發展,必須正確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對外要理順與黨委政府、政府職能部門和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關系,對內要理順與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公司、社區單位、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的關系。特別是要注重培育和引進社會組織,加強正面引導,提高社區居民的組織化程度,為逐步實現社區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創造良好的條件。
[1]鄭杭生,黃家亮.當前我國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的新趨勢[J].甘肅社會科學,2012,(11).
[2]夏建中.治理理論的特點與社區治理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4).
[3]胡祥.近年來治理理論研究綜述[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3).
[4]盧漢龍.中國城市社區的治理模式[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