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旭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廣東 茂名 525000)
隨著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和高校招生人數的快速增長,大學生心理困惑和心理不適現象越來越多,高校面臨的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和干預工作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對向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保健知識,提高心理自助技能具有重要意義[1]。但目前國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還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影響課程教學效果。本文擬就新形勢下高校心理健康課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模式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在規范課程教學內容和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基礎上,就該課程未來的建設重點和改革方向試作分析。
高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預防校園嚴重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來,隨著社會形勢發展和學生日常管理的實際需要,國內大部分高校都陸續開設了各種類型的心理健康必修和選修課程,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教學內容設計上過于關注學生消極心理現象的預防和干預,忽視學生積極心理特質的培養。同時現有課程的內容過于理論化和抽象化,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相脫節,且課程中的理論知識較為陳舊,課本內容千篇一律,嚴重滯后于心理學理論的發展和社會形勢的變化。
當前的心理健康課教學仍以傳統的理論灌輸法為主,且采用公共課的形式進行大合班集中教學,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缺乏互動和交流。人的心理是世界上最為復雜的現象之一,而其中蘊含的理論知識錯綜繁雜,課堂上單純的書本知識傳授,不但難以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識和助人自助的心理技能,反而會使學生對課程本身產生厭煩和抵觸心理,影響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效果。
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容易使教學過程脫離學生生活實際,也跟不上社會的變化發展。特別是在當前信息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獲取方式已經多元化,教學模式也已經由單純的課堂教學向人機互動式的在線學習發展,單一化課堂教學模式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內容顯得枯燥和乏味,最終導致教學效果下降。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的預警、干預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改革中,要不斷豐富和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拓展教學模式,提高授課教師的教學水平,構建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
積極心理學是作為心理學發展的新思潮,主張心理健康研究的目的不僅在于去除人的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而是要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2]。積極心理學一反以往的悲觀人性觀,轉向重視人性的積極方面,這種對個體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狀態的關注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針對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學生消極心理層面的過分關注,在教學內容改革方面應更加關注學生感恩、樂觀等積極心理特質的培養,從正面引導大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增強心理免疫力和對不健康心理的抵抗力。同時,在教學內容改革上還要緊跟心理學研究的前沿理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堂教學要通過案例教學、行為訓練等形式,引導師生教學互動,讓學生在自我體驗中掌握心理保健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體驗式教學法是在建構主義心理學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個體積極主動的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作為認知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將體驗式教學法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中,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模擬場景或氛圍,引導學生進行案例討論和協作學習,從而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心理健康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心理機能的全面和諧發展。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承擔著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傳授助人自助技能的任務,因此這門課程既是一門基礎理論課,同時又是一門與實踐密切結合的課程。只有將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論與學生生活實踐相結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既要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同時還要組織大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課外實踐活動。實踐證明,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課堂活動既是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對心理健康課堂教學進行檢驗和實踐有效形式。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與移動終端的快速發展與全面普及,移動學習和在線學習逐漸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將網絡和新媒體技術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當中,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新形勢下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要補充[4]。在具體操作上,可以開發和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微課程自主學習平臺,該平臺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通過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等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師生互動性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彌補心理健康教育課傳統教學模式的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效果的發揮關鍵還在于授課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授課水平[5]。特別是在新形勢下,心理健康課授課教師一方面要加強心理健康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領域最新的理論成果。同時,為適應網絡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課授課教師還要主動學習和熟練使用各種信息網絡工具,如微課、微信和微博等,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由課堂延伸到課外,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
總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改進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體系,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重要途徑。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授課教師,要根據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不斷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的實效性,從而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預警和干預工作奠定良好基礎,促進大學校園的和諧與穩定。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Z].2011.
[2]陳紅,宋穎惠,顧凡.積極心理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2):1113-1115.
[3]楊四耕.體驗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4]沈曉梅.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J].中國青年研究,2012,(1):113-116.
[5]雷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構建:內涵、研究對象與學科體系[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