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俊偉
影視類專業在地方本科高校的開設歷史并不長,主要原因在于受到了視頻技術發展的制約,而傳統膠片工藝的高成本導致辦學條件起點高。即便是開辦了此專業的地方高校,實踐性教學內容也局限在單一的紀實性領域。2008年視頻技術在單反中的革命性運用,讓造型與敘事得以進入低成本的實踐視野,影視類專業的實踐范疇得以拓展。同時,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地方本科高校的職業教育轉型成為一種新趨勢。在此背景下,以視頻技術為基礎的藝術形式——微電影,憑借實踐性強、實踐領域開闊、實踐成本低等特點成為地方本科高校影視類專業較好的轉型手段之一。
在沒有對“學科/專業”進行合理定位前,一些地方高校忽視地域、師資、平臺等方面的不平等因素,對綜合性大學影視類專業高起點的辦學情況亦步亦趨。在實踐教學中,由于缺少強大師資、平臺的支撐,地方院校只能依靠已有資源進行專業建設。這導致了學生理論強于實踐,而與綜合性大學相比,學生就業缺乏競爭力;在實媒體實踐中,地方高校影視類專業可選擇的媒體較狹窄,主要以地市級電視媒體為主。在四級辦電視的格局下,地市級媒體自辦欄目較少,且質量較差,學生得到的技能培訓深度不夠。同時電視媒體側重于紀實性領域,很少涉及造型與敘事,因此學生的技能培訓不夠全面;實踐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是集中實習和見習。以集中的方式實踐,最大的缺點是實習人員過多,媒介資源供不應求。
2008年視頻技術革命性地運用于單反,變革的新產物——微電影憑借低成本、開闊的實踐領域、開放性的傳播平臺等特征,對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影視類專業的實踐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首先,實踐領域由“視”擴大到“影”。微電影強烈的電影風格、短小體裁等文本特征是非常合適的實踐對象,這使得學生擺脫了實踐上電視媒體的限制,能夠涉足電影領域;其次,實踐方式既可以通過媒體見習,也可以自由創作。微電影弱時效性、微時、低成本等創作特征使得實踐方式更為靈活,甚至適合實踐的單兵作戰;最后,實踐路徑由紀錄向造型、敘事拓展。微電影形式的造型性、內容的虛構性提供了一條目標更為明確的實踐路徑:“短片——獨立電影——商業電影”。①
這些實踐新常態為地方本科高校的影視類專業帶來了眾多利好:第一,相對公平的實踐平臺。網絡的開放性擺脫了地市級電視媒體在技術、資源、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實踐作品有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平臺。第二,更為全面的能力訓練。傳統電視媒體新聞、紀錄片、專題片的紀實能力訓練拓展到短片的造型能力、獨立電影的敘事能力的訓練。第三,更為牢固的知識掌握。微電影制作中拍攝、剪輯、特效的親力親為可以加深對影視各方面知識的了解。
微電影實踐體系的建構依賴于微電影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功能,只有根據微電影實現的條件和功能建構的實踐體系才是行之有效的。
微電影從美學特征上來說,其特點主要是形式上的造型性和內容上的敘事性。與具有強烈生活性美學特征的電視劇不同,在形式上,它講究通過燈光、構圖、場面調度、鏡頭運動等造型語言的綜合運用從而獲得電影般的觀影感受。在內容上,它要求通過條件、原始動力事件、戲劇沖突、敘事結構的合理設置獲得強烈的故事性;從技術特征上來說,造型、敘事的實現大部分依賴于能夠模仿膠片電影觀影感受的視頻設備。因此,創作者的造型能力、敘事能力、技術設備成為微電影實踐的關鍵。
微電影技術體系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前期與后期。前期主要是拍攝,后期主要是剪輯和特效。根據電影感中的畫質、色彩還原,前期拍攝部分應該選用合適的影視設備。評價標準是高分辨率、淺景深、高色彩深度。1.分辨率。視頻的分辨率取決于眾多要素,主要有光照、鏡頭、CCD感應器、采樣方式、壓縮格式。因此選用高質量的可拆卸鏡頭、高像素點感應器、逐行掃描方式、低壓縮率格式可以保證影像的高畫質。2.淺景深。在影響景深的眾多因素中,技術性的因素是CCD感應器的面積大小。感應器面積越大,可以獲得越小的景深,畫面的電影感也就越強,因此全畫幅的感應器和鏡頭是最佳選擇。3.色彩深度。視頻色彩的好壞評價不在于飽和度,而在于層次感。由于CCD不可更換,感應器的色彩表現趨于中性,方便后期調節。只有色彩深度越高的設備才能更精細地表現色彩的過渡。滿足上述條件的一套設備實際上只需兩個鏡頭和一臺單反,成本約5萬元左右。后期設備的選取更為簡單,就剪輯來說,非主流的剪輯軟件,如大洋、Vegas、Final cut、Adobe Premiere等均可,而Canopus則比較完美地勝任高質量視頻的編輯。就特效來說,Adobe公司的After Effect是不錯的選擇。綜上,多套前期拍攝設備、后期編輯軟件、一個后期實驗室三個部分就構成了微電影實踐體系的技術基礎。
技術的支撐是微電影實踐體系建構的基礎,此外還需要針對微電影“造型”、“敘事”特征來建構專業課程。1.造型。影視造型涉及多個方面,包括燈光、景深、鏡頭及鏡頭運動、場面調度、剪輯、音樂、表演等。因此有必要針對性地開設相關課程,比如《影視照明》《視聽語言》《影視音響》《非線性編輯》《藍綠屏摳像》《AE》《影視表演》《攝影攝像》等實踐類的專業課程。只有綜合運用上述課程所涉及到的明暗分布、色彩層次、構圖樣式、鏡頭運動、時空切換、音樂音響才能獲得電影般的藝術感。2.敘事。如何在5分鐘左右的時間內將故事講述精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其中的主要矛盾體現在畫面敘事與語言敘事。長片思維一般講究情感,需要醞釀、沖突,需要逐漸升溫。這一思維導致在敘事時需要大量的畫面和情節來進行鋪墊,否則會導致觀眾理解上的突兀,這無形中增長了敘事時間,因此在微電影的實踐中需轉換為短片思維,即舍棄傳統的畫面敘事,采用語言敘事。語言敘事的特點在于用最短的時間幫助觀眾理解劇情,從而節省大量敘事時間。同時還需要正確地使用好長片敘事中的敘事技巧,比如:懸念、節奏張弛、激勵事件、沖突、敘事結構等。為此開設的相關課程有《影視寫作》《影視敘事》《解說詞寫作》《戲劇鑒賞》等。
上述課程體系的建構僅僅是針對專業核心教學內容而言的,影視類專業畢業生的職業教育決定了需要站在更加宏觀的角度進行思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轉型的基本原則是“服務需求、就業導向”,因此影視類專業實踐體系的建構需符合產業特色。就影視產業來說,微電影尤其是廣告微電影的市場前景廣闊,因此與產品相關的非專業因素,如“產品的市場營銷和對消費心理的揣摩”②就顯得極為重要。無論是傳統媒體電視傳播,例如《一觸即發》,還是網絡、手機媒體傳播,例如《十一度青春》,其成功除了具備完美的形式載體和故事內容之外,更在于對市場的了解,《一觸即發》的策劃者陸一就曾直言“微電影是一種創意營銷”。
職業發展課程的建構大致分為基礎必修、專業拓展、市場拓展、基礎技能、項目設計五個部分。基礎必修中的《大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就業指導》《體育》課程與影視編導專業的學生息息相關,為后期項目設計階段提供必要的技術、體能等方面的支持。專業拓展課程的設置目的在于了解相關專業的基礎知識,如《平面設計》《動畫制作》《Photoshop》等。市場拓展課程的設置意在把握市場的消費心理及營銷策劃技巧,例如《廣告心理學》《廣告策劃》《廣告文案寫作》等。項目設計課程的設置目的在于通過以賽代練、畢業設計、定崗實習的手段增強其對影視專業的理解。至于基礎技能課程,則是通過專題的形式加深學生對構圖、色彩、剪輯、拍攝等的認知,例如《人像攝影》《婚慶視頻拍攝》等。通過上述五大課程模塊的設置,圍繞視頻制作崗位能力培訓,將從業所需要的技能、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能切實地提高學生的崗位技能。
地方本科高校的影視類專業教師的教學一直是飽受詬病的一個環節。非專業、媒體從業經驗缺乏、重理論的教學方法是學生倦怠感甚至對專業失望等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由于影視類專業人才引進受阻,現有教師轉型困難,科研為主的職稱評定條件等限制,這些情況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于地方高校。對于微電影實踐體系的建構而言,實踐教師專業性的缺失就好比“行百里路者半九十”。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套教師培訓和獎勵制度,為微電影實踐體系的建構創造條件。視情況可以有如下措施:第一,培訓制度。對于轉型困難的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優惠條件鼓勵教師通過各類培訓轉型。第二,媒體掛職制度。通過在各類媒體的掛職豐富教師的媒體從業經驗。第三,聯合培養制度。與影視教育集團建立合作關系,聯合培養影視類專業學生。教師通過跟班學習,增強實踐能力。第四,實踐考核制度。通過指導學生和自身創作,教師參加各類比賽來熟悉實踐業務,并量化考核指標。在具備一定影視制作能力后,以市場主體的身份承接制作項目,微電影實踐就可以直接與市場對接。
地方本科高校影視類專業基于微電影創作之上的實踐體系的建構,是對傳統實踐的一次顛覆。這一實踐體系以視頻技術為基礎,將課程設置、技能訓練、職業培訓、教師轉型、市場運作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的創作欲望,縮小了與綜合性大學學生之間的差距。筆者相信微電影實踐體系的建構將在地方本科高校影視類專業實踐中大有作為,并有利于職業教育的轉型。
注釋:
①陶俊偉.微電影的意義建構[J].青年記者,2015(14)
②2015-4-15,桂林,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劉鏡奇教授專題講座:“教育品牌的鑄造與教學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