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嘉徽
淺析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創新
——以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為例
□殷嘉徽
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天天向上》從開播至今一直保持著高收視率,在娛樂泛化的時代能夠有一檔堅持健康導向又不曲高和寡的欄目實屬不易,學者對節目的關注與研究更是越來越多。本文在簡述當前娛樂節目大環境之后,結合具體實例,從前期宣傳、內容設置與主持群定位幾個方面對《天天向上》作簡析。
娛樂節目;創新;天天向上;
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一書中表示,電視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娛樂,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悄無聲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①在娛樂泛化的時代,娛樂產業需要的不是禁止而是疏導,怎樣引導其健康發展一直是相關領域各學者研究的熱門課題。本文試圖以《天天向上》為例,分析其蘊含的創新元素,并探討當下娛樂節目的發展與走向。
目前,各大衛視的綜藝節目存在的問題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兩點。
(一)節目同質化嚴重
不可否認,模仿是創新的第一步,善于觀察借鑒的媒體人更可能在汲取營養的過程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從而以創新的視角創造出全新的欄目來吸引受眾。但不難發現,當下風格相近、內容相似的綜藝節目比比皆是,容易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
比如,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在節目播出之后獲得了觀眾普遍的好評。在此情況下,浙江衛視2013年播出了節目《我不是明星》,無論從場景、氛圍、懸念都與前者幾乎相同,只不過后者將陪在參賽選手身邊的經紀人換成了助陣嘉賓。
并且,從節目名稱來看,《我是歌手》強調的是在商業化的社會里,作為一個歌手的純粹性與專業精神,能讓觀眾在浮躁的社會里安靜下來聽歌、沉淀、感受;而很多觀眾覺得《我不是明星》這個名稱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與健康正確的輿論導向相背離。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雖然當下各大衛視的“綜藝戰”打得不亦樂乎,但對擁有好口碑的欄目近乎“照搬照抄”的做法讓現在的娛樂節目呈現出越來越嚴重的同質化傾向。這樣的現狀難以促進電視娛樂節目的良性競爭,不利于其長遠發展。
(二)娛樂變“愚樂”
娛樂節目的盛行往往讓電視臺為了競爭高收視率而忽略實質內容。例如,當年水上娛樂節目悄然興起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在空閑時間坐在電視機前觀看選手對重重關卡的落水“慘狀”并樂在其中。這樣的節目除了用夸張的肢體語言逗笑觀眾外,并沒有文化內涵,長此以往,容易變得麻木,不僅無法提高修養,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雖然電視娛樂節目不需要再像以前強調教化功能,但這也并不意味著等同于思想和深度的缺席。
《天天向上》是湖南衛視于2008年推出的大型禮儀功德脫口秀節目,由湖南衛視《越策越開心》節目組的原班人馬策劃,以青春勵志和傳播文化禮儀為節目主旨。《天天向上》開播以來一直擁有高收視率,曾經甚至超越《快樂大本營》成為全國收視冠軍,這源于節目組精心的策劃和創新。具體而言,《天天向上》的成功主要是因為借助并創造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
(一)開播前的宣傳策略——順應天時
在《天天向上》正式以周播節目播出之前,湖南衛視從2008年8月4日開始以日播節目《天天向上前傳》(以下簡稱《前傳》)的形式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宣傳;由于正值奧運會前期,全國都在宣傳禮儀,而《前傳》一直突出強調文化禮儀部分,因此很容易得到觀眾的青睞。
《前傳》第一二期的開場曲目分別是《北京歡迎你》《世界是你們的》,將奧運會大背景元素融入到新節目的開場之中,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另外,以半山學園作為背景,由主持人和諸多藝人組成的天天向上(一)班、飾演值班老師的何炅以及“國家一級教師”郭冬臨,這些足夠吸引年輕觀眾的明星元素共同聚合在一起,完成了三期情景劇,向觀眾傳遞著成語、古詩詞等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并不斷強調“天天向上(一)班將于8月7號正式開班”,幫助新節目《天天向上》成功從前期宣傳步入節目播出的正式軌道。
總的來說,《天天向上前傳》完美地把握了奧運會前期的時間特殊性,抓住了觀眾的關注焦點,成功地完成節目的前期宣傳,做到了順應“天時”。
(二)娛樂與文化相結合——地利
從《前傳》傳達出的信息可以看出,這不會是一個只讓觀眾一笑而過的節目。制作團隊將平時關注度低,但又很值得了解的內容通過另一種方式呈現出來,易于接受。因此,這個欄目的可貴之處就在于,摒棄膚淺的娛樂,將完全不娛樂的內容通過娛樂化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為欄目自身的發展創造出了適宜的環境,即“地利”。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1.“內外兼修”
如果用擬人的方式來形容《天天向上》,那“內外兼修”是最合適的。
從節目的內容來看,每一期都有讓觀眾耳目一新的主題,比如2014-06-06這一期就請到了世界著名音樂家、指揮家譚盾。以水樂堂的打擊樂演奏家、提琴演奏家的表演開場,通過琴聲、水聲、古詩的糅合,將觀眾帶入自然空靈的境界,隨后通過訪問與嘉賓表演的形式把自然的聲音帶進演播廳,讓觀眾一飽耳福;節目還介紹了流行于湖南省江永縣、世界上唯一的女性專用文字——女書,并請到了女書的老、中、青三代傳人,盡可能讓觀眾近距離地感受古老的文化。這些都不是“愚樂”能做到的。
從節目的包裝上看,《天天向上》能夠用輕松有趣的方式傳遞文化,避免刻板印象。仍以譚盾為例,他沒有說一些很深奧的研究來故弄玄虛,而是用花盆、水、紙敲打出的音樂告訴大家,大自然就是最好的音樂,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很好地呈現了頂級音樂家的音樂思想。在這期間天天兄弟也趁機以表演或玩笑的方式活躍現場氣氛,讓觀眾能以更輕松的狀態感受純凈美妙的音樂。
這就是《天天向上》的魅力,有內涵又不浮夸。借用2014-06-13期的嘉賓——貴州老凱俚酸湯魚的董事長丁文建的說法就是:“《天天向上》很真實,表達的主題沒有經過任何化學的添加”,“真實、幽默、接地氣,所以有很好的群眾基礎”。
2.導向的正確性
正是因為節目能夠以內外兼修的形式面對觀眾,因此對觀眾能起到正面的影響。
首先,對青少年有相對健康正確的導向作用。《天天向上》是一檔訪談式的脫口秀節目,通過對嘉賓輕松的采訪、經歷的講述以及現場表演,讓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從多角度了解平時光鮮亮麗的公眾人物,意識到其實他們也是普通人,從而傳遞出不盲目追星的導向。
例如,通過2013-12-20期,觀眾能了解到奧運冠軍劉璇在生活中需要忍痛削掉手上因長期鍛煉留下的厚繭,她并沒有大家想象的輕松耀眼。通過呈現公眾人物的實際生活,讓青少年意識到,要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長此以往有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其次,對成年人來說,《天天向上》能拓寬視野。成年人忙于工作與家庭,真正外出旅行休閑的時間很少,而《天天向上》則能提供一個帶他們走出去看世界的平臺。
例如,第2012-11-09期的嘉賓分別經營天津“狗不理”包子鋪和臺灣“鼎泰豐”包子鋪。在節目中普及了包子的來源,讓觀眾了解到“包子以前不叫包子,叫man頭”,man字經歷了“蠻-曼-饅”的演變過程,引導他們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平凡之中蘊藏的文化,輕松又有意義;而現場品嘗則用最直接的味覺讓觀眾感受節目的魅力。
(三)創新的主持團與明確的分工——人和
《天天向上》自開播起就開創了“亞洲第一偶像男子天團”的概念,全球少見。所以在2014-06-06期中,主持人出場的介紹語是“紅遍中國、沖出亞洲、進軍世界的天天兄弟”,這也是節目的一大創新。
按照節目組前制片人張一蓓的說法,天天兄弟跨地域、跨國界,各有特色,各有分工,這是男子主持團能堅持下來甚至備受喜愛的原因。五個主持人各具特色:汪涵是天天兄弟的主心骨,穩重而不呆板,掌控全場;歐弟來自臺灣,多才多藝善于模仿,具備幽默搞笑的才能;田源在加入天天兄弟之前就職于一家北方地面電視臺,他身上的質樸與大氣可以照顧到北方觀眾的特點;錢楓“外型很好,在節目中經常被汪涵和歐弟‘欺負’,很討家庭婦女的喜歡”;小五則是因為擁有天生的親和力與觀眾緣,他的加入也讓節目融入了國際化元素。這樣一來不難看出,《天天向上》的主持人幾乎吸引著所有年齡段的女性觀眾。國家廣電總局收聽收看中心主任金文雄在采訪中也認為“這檔節目將很多只愛上網、不愛看電視的年輕女孩子重新拉回到電視機前”。②
正是因為抓住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天天向上》成為了其它衛視綜藝節目生存的巨大“威脅”。湖南衛視第一副臺長也認為,《天天向上》將會是繼《快樂大本營》之后第二個能生存十年以上的節目。
在大眾傳播媒介快速發展的今天,短板理論早已不適合事物發展規律,取而代之的是長板理論,即盡全力突出自身優勢從而贏取受眾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正因如此,湖南衛視將“快樂中國”作為自身定位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因此,《天天向上》的成功對中國電視娛樂節目也有一定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一)明確定位,不盲目跟風
定位決定了發展方向,想要獲取受眾的關注,首先要確定自身定位,明確今后的主要風格。不是每個電視臺都必須以娛樂立臺才能成功,盲目跟風只會讓節目質量越來越差,觀眾產生審美疲勞。
例如,奉行“劇行天下”的安徽衛視,在2013年省級衛視收視率排名中排行第四,不斷改版完善的劇場更是擁有著穩定的受眾群。安徽衛視在電視劇這條道路上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同時兼顧了受眾的口味,得到廣泛關注與肯定。
(二)注重節目內涵,避免“愚樂”傾向
仍在持續的省級衛視之間的綜藝節目大戰,讓普通大眾誤認為電視只是一種為大眾提供娛樂和消遣的工具,這正是波茲曼所批判的。從現狀不難看出,我國電視娛樂節目要想保持長遠的發展趨勢,必須充實其文化內涵,不能滿足于讓觀眾“一笑而過”的低層次娛樂;就像第二屆《綜藝》年度節目授獎詞所說,“寓教于樂且不流俗,《天天向上》證明了電視娛樂還有更高級的方式”。③
(三)融入本土特色,避免一味模仿
現在對成功典范的克隆模仿,究其原因,還是看中了成功節目的影響力,但純粹的移植則會完全忽略受眾的感受。《天天向上》另辟蹊徑,其制作團隊是湖南著名本土節目《越策越開心》的原班人馬,他們在擁有豐富的制作經驗與成功先例之后,融入更多的創新元素,才有了如此的成就。所以,其它電視臺的娛樂節目也可以考慮在節目中融入本土特色,突出自身的地區文化優勢來吸引受眾,形成穩定的受眾群。
作為湖南衛視又一力作,《天天向上》的出現與成功絕非偶然。制作團隊別出心裁的包裝設計,讓整個節目青春勵志、蓬勃向上,富有文化內涵又不刻板呆滯。從開播前期宣傳、主持群創新默契配合,到嘉賓的選擇及傳遞文化的方式,都是其他現有的娛樂節目所無法企及的。這些成功元素給予當下電視娛樂節目制作者一定的借鑒,證明了低層次的娛樂只是愚樂,不利于節目本身的長遠發展。只有依靠自身的準確定位,并植根于當地文化特色,才能創造更多更有新意的節目,得到真正長久的發展。
注釋:
①尼爾·波茲曼,章艷譯.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②金文雄.由《天天向上》看電視節目娛樂精神與文化品質的融合[J].電視研究,2010(5):17-21
③劉艷鳳,成玲娣.我國電視娛樂類脫口秀節目的發展方向——從《天天向上》談起[J].今傳媒,2010(9):73-74
(作者系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