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保軍
淺議批評性報道對媒體的影響
□ 吳保軍
最近幾年,批評性報道的數量在增多,問題也很多。本文針對批評性報道這些問題做了深入的分析,如批評性報道的正面和負面的作用,批評性報道的“度”,批評性報道應遵循的原則等。本文在闡述這些問題的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對進行批評性報道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媒體;批評性報道;作用;原則;影響
在當今社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我們每個人的思想意識也在不斷調整。作為新聞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也漸漸地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接軌,開始注重“經營”了。一些沿海比較發達城市媒體紛紛效仿西方媒體的做法,改變媒體替官方進行宣傳的傳統定位,爭相設置調查報道類欄目,充分發揮媒體輿論監督職責。作為身居內地的中小城市電臺,鶴壁臺廣播節目從2002年5月開始和市紀委、糾風辦聯合開辦了談話類欄目《政風行風熱線》,2010年又開辦了《有忙就幫》電視節目。節目宗旨就是搭建政府與群眾的連心橋,為百姓說話,替政府分憂。特別是對政府的一些職能部門有禁不止、有令不行,不作為、亂作為予以曝光批評。
所謂批評性報道,是指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缺點或錯誤等所作的深入的輿論監督,俗稱“批評稿”。筆者有幸在《政風行風熱線》欄目組工作多年,對媒體的一些批評性報道了解一些。最近幾年,由于批評性報道的數量在增多,批評性報道是不是越多越好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這里筆者想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在社會監督責任的履行上,在曝光一系列“黑”事件和解決問題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為凈化社會空氣、穩定社會經濟秩序、揭露打擊犯罪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在媒體市場化進程中,批評性報道也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首先,從受眾來講,批評性報道要比正面或表揚性報道更能滿足受眾的好奇心。批評性報道它擁有偏離于常態的獨特性,在諸多新聞中比較新鮮、醒目,能滿足受眾的好奇心,能搶先一步抓住受眾眼球。
其次,受眾在閱讀批評性報道時有著很強烈的期待,那就是“三解”,“解悶、解氣和解惑”成為受眾的需求,尤其是在社會問題比較突出的時期,便有了“解氣”的“功效”。
前些年記者采寫的評論《企業不是吃喝店》,這篇評論以音響為論據,充分發揮了廣播的特點。從擺事實、講道理入手,就實論虛,虛實結合,情理交融,思想深刻。評論在鶴壁市廣播電視臺播出后被《河南日報》等多家媒體刊播,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充分發揮了針砭時弊的輿論力量,許多企業拍手稱快。市委、當時的礦務局黨委專門做出規定,禁止在企業大吃大喝。又如記者采寫的報道《街頭舉辦劃拳大賽實荒唐領導為拳王頒獎令人瞠目》,批評鶴壁市某酒廠不是按市場規律以質量求生存,把精力用在打造名牌產品上,而是出鮮招,想歪點,搞什么“劃拳大賽”,用不文明的行為換取產品的促銷宣傳。這是一條目擊式新聞,新聞的事實都是記者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可信度高,即使被批評者也心服口服。這篇現場新聞分別在鶴壁市廣播電視臺、省電臺、中央臺、河南日報、光明日報等新聞媒體發表后,引發了一場倡導文明經商、文明促銷的精神文明建設大討論。
(一)高成本和高代價是媒體做批評性報道的必要付出
做批評性報道需成本很高,代價昂貴。一方面,增加了新聞媒體采訪、調查、取證的成本,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情況下要派出最優秀的記者深入調查,通過大量投入取得有價值的新聞素材。二是批評性報道往往會觸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在“挖掘”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抵觸,如果采訪過程中稍有疏忽,調查不全面、不周密或者不徹底,很有可能招來“官司”。另外,批評性報道還會導致媒體的廣告收入減少,這個原因主要在于我們的報道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投入廣告的客戶,他們在批評性報道中被披露出一些問題,往往不認為是自己的錯誤,而是認為媒體在與其做對,因此就導致了廣告投入的降低或者是不投入,這從另一角度增加了批評性報道的成本。
例如前不久曝光的一家大酒店拖欠工人工資事件,該酒店老板不僅不檢討自己違法行為,反倒對媒體意見沖天,并揚言從此不與媒體合作,不向媒體投一分錢廣告費用。但是,作為主流媒體有其社會責任,臺黨委義正詞嚴地表示,像這種違反法律、給社會制造不安定因素的企業我們首先不與他們合作,不能為了眼前這點經濟利益而無視社會利益。為凈化社會環境,媒體要敢于曝光,并且有多少曝光多少。
(二)媒體的公信力在過度的批評性報道中受到負面影響
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傳播的信息量是有限度的,如報紙受版面的影響,廣播和電視均會受到時間段的影響,即使是依附于網絡的新媒體傳播的信息也不是無限度的,因此,對一個方面報道過多,必然會影響主流內容的刊發。評判一個好的主流媒體、權威媒體不能光看到其刊發了多少批評性報道,更為重要的是看發了哪些主流性報道,這是媒體發展、存在的不可缺少的支柱。為“批評”而“批評”會導致媒體的內容越來越瑣細、零散,遠離社會的生活重點,讓媒體的性格變得偏激、淺薄、浮躁。
(三)批評性報道不當會使媒體承擔額外的負擔
批評性報道不當會把媒體引上了歧途,讓媒體承擔了一份本不應當承擔的責任。因為媒體就是媒體,不是法院,不是檢察院,也不是政府。媒體永遠代替不了政府,媒體只是媒體,只有環境監視、社會協調、傳承社會遺產和娛樂的功能。所以,批評性報道不是萬能的,媒體也不是萬能的,媒體也不能越俎代庖。因此,批評性報道太多或不當,會使媒體陷入額外的負擔中,而不能專注于本職職能的發揮。
很顯然,在媒體的經營中,要善于平衡批評性報道的正負方面的效應,也就是把握“度”的問題。
首先,在新聞報道的策劃階段要有意識地增強主流性報道的質量,在新聞選題策劃會上防止批評性報道的泛化。其次,媒體負責人在審查處理批評性報道時要注重“質”,防止瑣碎、無關痛癢的批評性報道“過量”。
一是要有加強從事批評報道的記者的修養,在新聞敏感的培養過程中注重政治敏銳性的修養。明白批評性報道根本出發點在于推動社會進步,促進改革深化,維護黨、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維護社會政治穩定。二是記者要有大局觀。在選題時要考慮到披露的問題是否帶有普遍性和全局意義。三是要在寫作或報道過程中注重技巧,尤其是角度以及批評的分寸,以達到既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又不至于使矛盾激化的良好效果。否則,批評性報道就背離了輿論監督的初衷。
鶴壁市廣播電視臺《政風行風熱線》節目開播十幾年來,一直秉承幫忙不添亂,以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為主,以曝光批評為輔。有一位農民打電話投訴其村、鄉兩級領導,自己在翻蓋房屋時村干部多收了五元錢。他到鄉里反映,鄉干部推來推去不解決。到縣里反映,縣有關部門光說解決幾個月不見動靜。他帶著哭腔向節目反映情況。當時聽到這個情況后,記者們氣憤填膺,很想給這些“公仆們”曝曝光,替農民兄弟出出氣,冷靜一會兒后又感覺這樣做有些唐突。于是記者就和他們鄉里的領導聯系了解情況。幾天后,鄉領導回復確有其事并答應馬上解決,無條件退回多收取的五元錢。之后又有幾輪的電話,總算把問題解決了。在處理這個問題的過程中,記者沒有對鄉村個別干部的所作所為在媒體曝光,但是通過其他途徑向他們的上級領導做了通報。這樣做不僅維護了農民的權益,也教育了個別干部,農民滿意,縣、鄉干部理解支持。
通過學習和工作實踐,我本人對媒體的批評性報道有了更深的理解,批判性報道不是想怎樣報道就怎樣報道,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一是要認真學習十八屆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講話精神。認清當前形勢,把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有機結合起來。二是抱著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從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從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目的出發,堅持真理,出以公心,事實準確,以理服人。三是著眼于改進工作,解決問題,增進團結,維護穩定。注意選擇具有普遍教育意義的事例,掌握好批評報道的數量和時機。要幫忙,不添亂。四是遵守有關規定。批評報道事實一定要準確,點名批評要慎重。涉及重大問題的批評報道,應該事前征求有關領導部門的意見,并及時報道對問題的處理結果。不宜公開反映的問題可以通過內參反映,問題性報道不要過分集中,避免產生負面影響。四是遵守職業道德,禁止有償新聞,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1.郭鏡丹.試析揭露性報道的“度”[J].理論觀察,2007(8)
2.李良福.揭露性報道的“利”和“弊”[J].新聞世界,2011(7)
3.劉軍,焦紅燕.揭露性報道對媒體的影響初探[J].新聞傳播,2007(9)
(作者單位:鶴壁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