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冰
熱點新聞事件中網絡流行語產生原因及其傳播效應分析
□肖冰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網絡在中國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網絡的普及使得網絡語言在廣大網民之間孕育和發展起來,在近年來的諸多熱點事件中,網絡語言更是發展迅速,這其中有社會以及文化背景方面的原因,也有互聯網自身發展需要。本文結合近年來熱點事件中網絡流行語言的特點及類型進行深入的分析,并對網絡流行語言所產生的傳播效應進行探討。
熱點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產生原因;傳播效應;分析探討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全面進入到了信息時代,網絡作為信息時代最主要的象征,正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學習以及思維方式。進入新世紀之后,網絡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最為便捷也是最為常用的途徑方式,網絡的使用已經深入到了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人們時刻都處于信息的洪流之中。①近年來發生的重大事件,如發生于2011年7月23日的溫州特大鐵路交通事故、富二代、官二代的交通肇事、民事犯罪事件以及物價飛漲事件等等,這些事件的發生和發展通過網絡這種新興的媒介傳播,讓廣大網民紛紛參與熱議,在這其中衍生出如“我爸是李剛”“蒜你狠”“姜你軍”等等網絡流行語言。②這些語言以熱點事件為土壤,非常迅速地在廣大網民之間流傳開來。之前對于網絡流行語言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語言學和傳播學兩個角度,但是近些年來網絡流行語言的誕生無不伴隨著社會熱點事件的發生,這毫無疑問體現了網絡流行語言的誕生和發展還有著很深的社會原因和文化原因,對于網絡流行語言的研究不能僅僅局限于語言學和傳播學兩個角度,更應該從社會學角度以及互聯網自身特點進行。③
互聯網最早誕生于美國,國外對于網絡語言的研究歷史要比國內早很多。不僅如此,國外對于網絡語言的研究不論是在范圍還是在深度方面都比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國外對于網絡語言的研究不僅包括了國內的傳播學和語言學角度,還包括了網絡符號成因的研究以及網絡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等等。④1997年由世界問題研究和資料中心主辦的,舉辦于美國哈特福德大學的網絡語言研討會開啟了國外對于網絡語言研究的歷史,此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英語作為網絡通用語言的地位和網絡時代的教學,但是此次會議并沒有深入的探討網絡語言這個議題,只是為后來的網絡語言研究起到了一個啟蒙的作用。直到不久之后的2003年9月18日至20日,在西班牙召開的首屆網絡語言研究會議上,網絡語言才正式作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議題被廣泛關注。網絡語言研究界的先驅,著名語言學家DavidCrystal曾于2001年出版了其個人關于網絡語言研究的著作《語言與因特網》,該書第一次詳細地闡述了在因特網發展的過程中語言的變化,并且指出了這種語言變化的過程對于人們交流方式所產生的影響。
我國自1994年正式進入到了互聯網時代,在短短的6年時間中,我國的互聯網使用人數就突破了2000萬。在進入新世紀之后,我國網民數量更是呈現裂變式的增長。我國對于網絡語言的研究開始于上個世紀末,于根元先生經過幾年的研究于2001年正式出版了他的研究著作《網絡流行語》,并在同一年編寫完成了《中國網絡語言詞典》,這是我國網絡語言研究的開端。于根元先生在其編寫的《中國網絡語言詞典》中,共收錄網絡語言1000余條,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我國的網絡語言研究已經由概括性的認知發展到了系統性的研究和梳理。在新千年之后,我國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網絡語言的研究也隨之不斷地深入,研究的角度也日趨多元化。研究成果到目前為止已經非常可觀,刊載在CNKI上的有關于網絡流行語言的博碩論文有329篇之多,而在期刊方面更是多達約3000余篇論文。同時國內對于網絡語言的研究角度也不再局限于語言學領域,而是不斷的拓展到了社會學、傳播學以及心理學等領域。⑤
(一)社會方面的原因
語言的發展與社會的變化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這點毋庸置疑。每一個時代的語言特點都有深深的時代烙印,例如我國在50年代大躍進時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一天等于20年,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等等,這些流行語言無不體現著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在60年代至70年代的文革時期,“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毛主席的著作,一天不讀問題多,兩天不讀走下坡,三天不讀沒法活”等等的口號都充分體現著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而后的改革開放,“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等等的語言也深深的刻有那個時代的烙印。這些曾經流行過的語言充分地說明了語言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對于語言的研究離不開對于社會背景的研究。⑥
而在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國的社會經濟改革和科技的發展都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的飛速發展帶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同時也帶來了以往所沒有過的社會矛盾,在經濟方面,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與國民收入水平不相匹配的房價和物價都激發了很多的社會矛盾,這些時代背景都是網絡語言產生的原因。⑦如近年來物價飛漲事件的“蒜你狠”“姜你軍”等等,這些無不是這個時代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還有以“我爸是李剛”為代表的貧富差距以及“富二代”和“官二代”的問題,也極大的反映了眾多網民對于貧富差距而引發的社會矛盾的關注。
而從政治方面來看,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加快了政治體制的改革工作,政府職能趨于民主化,寬松的政治環境給予了民眾合理表達政治意愿的機會,民眾可以通過網絡等形式參與政治、評價政治,對于熱點事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之下,網絡流行語言獲得了非常良好的發展機會。
(二)文化傳播方面的原因
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只有短短的不到20年時間,但是發展速度卻是非常的驚人,如今網絡已經深入到絕大多數人的實際生活當中。我國的網絡使用群體以年輕人為主,這個群體的主要特點就是年輕有活力,富有反抗意識和探索精神,對于近年來發生的社會熱點事件往往是持批判和諷刺的態度,對于不公平事件敢于批評指正,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情操,這也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這種獨特的文化氛圍由于網絡傳播迅速的特點而快速地擴散開來。在這種特殊的文化傳播氛圍之中,年輕人對于多樣性的觀點一般都是持有包容的態度,這也就形成了多樣性的觀點和想法,呈現兼容并包的文化傳播氛圍。另外相對自由的網絡世界讓年輕人敢于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幽默的調侃,所以說網絡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能夠促進網絡流行語言的傳播與發展。⑧
經過了這20年的發展歷程,現階段新聞事件中網絡流行語言呈現一派繁榮景象,這也充分體現了互聯網文化已經成為現階段國內的一種大眾文化。同時由于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使用費用的不斷降低,使得網絡文化的門檻也逐漸的降低,全民參與已經由一種預期變成了現實。在過去的文化氛圍中,話語權往往由社會精英所掌握,大眾對于新聞事件缺乏評價和議論的權利。但是在網絡文化的背景之下,每一個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者,它讓更多的民眾參與到社會熱點事件的點評和議論之中,民眾話語權的獲得也是網絡流行語言發展的關鍵性基礎。例如在互聯網時代孕育而生的微博更是這種大眾傳媒的典型性代表,毫無名氣的草根也有可能由于其獨有的意見和觀點超過人氣明星的信息影響力,而大眾性的傳播環境也使得網絡流行語言作為一種文化氛圍的代表不斷的發展起來。另外由于網絡具有匿名性和虛擬性,很多網民能夠在網絡的交流中充分的張揚個性,對于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不滿能夠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發泄出來,從某種意義上講網絡對于民眾來說也是一個精神的補償,而這種發泄和傾訴由于具有很強的個人特色,必然會產生一些被普遍接受的流行語言。⑨
(三)互聯網傳播自身的原因
1.互聯網交流具有及時性和交互性。網民通過互聯網的交流是實時的,網民之間交流需要彼此之間及時作出反應,在多人聊天的時候,由于信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很多網民來不及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就會使用一些簡語,或者是用一個字母、符號等等來代替,而這些簡語、符號、字母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就會成為彼此之間公認的代表某一種含義的內容,這也就形成了一種網絡流行語言。⑩例如發生在2010年的某高校交通肇事事件中,“我爸是李剛”這句話瞬時走紅網絡,原本李剛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名,但是在此次事件發生之后,經過廣大網民的熱議和探討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不良現象的代表,很多網民都用這句話來諷刺現階段頻頻曝出的“官二代”“富二代”違反法律、違反道德的事件。這句原本十分平常和普通的一句話經過此次的惡性肇事事件成為了網絡流行語言。“李剛”更是成為了一種“官二代”和“富二代”靠山的象征,很多網民在交流中都經常使用“我爸是李剛,別惹我”或者是“你認識李剛啊”等等的指代性用語表達其想要表達的意思。
另外網絡流行語言還會由于網絡的交互性原因而產生,例如網民在通過網絡聊天時,如果使用的是文字交流,則很容易由于輸入法的原因而產生一些發音相近而字形相左的網絡語言。?如“杯具”這個詞,原本正確的表達是“悲劇”,但是由于網民在交流中由于及時性和交互性原因而經常寫為“杯具”,通過網絡的迅速傳播效應而受到了廣大網民的認可和使用,這也就使得“杯具”代替了“悲劇”成為了網絡流行語言。諸如此類的網絡用語數不勝數,這些都是由于互聯網及時性和交互性的特點而產生的語言。
2.信息的分散性也是目前網絡流行語言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互聯網時代,民眾對于信息已經從匱乏的狀態發展到了過剩的狀態,很多網民對于信息的獲取不再是精讀,而是瀏覽,這就使得很多信息的制造者為了抓住網民的注意力而使用比較新穎或者是震撼的詞句,從而達到擴大信息傳播范圍的目的,這也就使得很多原本沒有的詞匯和語句在網絡的環境之中出現。?
(一)正面效應分析
有利于提升輿論的監督作用和新聞事件的解決。熱點新聞事件中的網絡流行語言充分體現了廣大網民對于熱點事件的關注,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輿論的監督和導向作用。在?沒有網絡的時代,民眾對于熱點事件信息的獲取是被動的,也有可能是不完整的,甚至是背離真相的,輿論的導向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中,對于熱點新聞事件民眾毫無參與權和議論權,這也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而在互聯網時代,網民通過微博等自媒體可以自由地對熱點事件進行評論和傳播,而網絡流行語言正是廣大民眾的普遍認可的輿論導向,這對于事件的輿論監督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通過網絡流行語言的傳播,網民會對熱點事件產生普遍的關注,而這也是促進新聞事件解決的大眾力量。例如在2011年發生的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中,由于鐵道部發言人王勇的一句不合時宜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引起了廣大網民甚至是整個社會的極大不滿,一時間“信不信”“我信了”等等的網絡流行語表達了民眾對于鐵道部避重就輕、逃避事情真相的態度的強烈不滿,為此中央政府決定順應民意,成立專門的事故調查小組深入現場進行調查,結果查出事故原因是因為動車系統的設備在設計上存在漏洞。通過網民的熱議以及網絡流行語的推動,事件的真相得以大白于天下。
(二)負面效應分析
網絡流行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華文化的傳承,因為很多網絡流行用語經過加工和再加工已經曲解了原本的含義,這很容易造成知識上的混亂,而網絡使用者中年輕人居多,這很容造成文化的喪失。另外網絡流行用語還經常被一些不法之人用于炒作和宣傳網絡暴力,例如人肉搜索行為,從法律的角度上講,在熱點事件中當事人的家人及隱私是受到法律的保護的,而很多網民通過人肉搜索將這些公之于眾,當事人在面對著千千萬萬的網民時,其話語影響力顯得微乎其微,這也就形成了“網絡宣判”這樣一種違法的行為。另外由于網絡流行語是區別于我們實際生活中慣于使用的語言,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詞匯和語句,這就很容易造成不知實情的民眾對于熱點事件產生扭曲的理解,例如通過“我爸是李剛”等事件流行起來的網絡用語,其給民眾留下的印象就是所有官二代都會肇事打人,這樣以偏概全的理念深深地傷害了許多人,這種負面效應隨著網絡流行用語的傳播特性而不斷擴散,直接牽連了一些與熱點事件毫無關聯的人,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社會矛盾。
熱點新聞事件中的網絡流行用語是現階段傳播最為迅速、影響最為深遠的語言之一,雖然網絡流行語言是廣大網民心聲和情緒的體現,但是其中并不全是理性的語言,也有很多以偏概全的言論,因此作為網絡的使用者應該理性地使用網絡用語,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來,發揚其正面效應,避免由于其負面的效應而影響到無辜的民眾。
另外在我們的國家網民數量十分龐大,對于信息的接?受和二次傳播能力不容小覷。但是普遍網民缺乏良好的信息分析和研判能力,所以才會在熱點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候“流言四起”“盲目跟風”,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廣大網民媒介素養普遍偏低的現狀。所以作為網民應該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理性對待熱點新聞事件,認真研判網絡流行語的正負面效應,理性使用和傳播網絡流行用語,為我國網絡環境的和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釋:
①毛賀祺,張坤.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使用行為研究[J].今傳媒,2013(01)
②韓玉花.網絡流行語的社會鏡像 [J].新聞愛好者,2010(06)
③陳一民.語言學層面的網絡流行語解讀[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
④武月鋒,王川.網絡流行語的理論基礎:涵義、類型與研究意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9)
⑤楊建國.流行語的語言學研究及科學認定[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06)
⑥吳傳飛.中國網絡語言研究概觀[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06)
⑦劉大為.組合流行語考察[J].漢語學習,1995(02)
在信息技術課程中主要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但是對于實際操作能力也不能忽視掉,在教學一些重點的內容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動起來,加強練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不但要將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知識學會、學精,還要能夠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去輔助其他科目的學習,更要靈活運用進實際生活中。
⑧王燕.網絡流行語的生成與引導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3
⑨張桂明.論網絡流行語的傳播與輿論的形成[D].遼寧大學,2013
⑩匡文波著.網絡傳播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童兵著.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1社,2000
?曾祥月.網絡流行語的文化解析[D].安徽大學,2011
?李婉.公共事件類網絡流行語的成因及影響探析[D].遼14寧大學,2012
?甘露.熱點新聞事件中產生的網絡流行語的影響[J].中國傳15媒科技,2011(12)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文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