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東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法治信仰和法治教育的現狀分析
□簡東
當代大學生作為國之未來,其法治信仰的育成、法律素養的提升尤為重要。而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良莠不齊的多元文化洶涌而來,形勢更為緊迫。部分大學生已然法律意識淡薄、素養技能偏低,甚至出現了以丑為美、美感缺失和審美弱化等深層共性問題。這些問題具體都有哪些,它們背后究竟有何原因,這正是本文所要著力探討之處。
新媒體環境;大學生;法治教育
當前,我國高校法治教育的價值定位是,不僅讓學生了解法治概念、掌握其書面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將所樹立的正確法治觀念轉化為生活行為的原則與態度。這實際上就是法治信仰的問題。此正是源于作為社會管理機制的法治,也是一種社會活動方式。其重要性在去年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再次得到了強調。大學生的自身發展需要樹立法治信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預防犯罪和構建和諧校園也需要之。在現實生活中,法治教育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具體的和歷史的,更是綜合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尤其是置于新媒體環境下,針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就必須考慮與之相關的更多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當代大學生文化審美實踐也日趨多元。而在此過程中,物欲過度膨脹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精神價值的消解。對“90后”為主的當代大學生來說,多元文化更是一把“雙刃劍”。尤其是當今作為信息傳播重要媒介的新媒體正日益興盛,更加劇了審美與辨別能力缺失的危機。
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傳播方式,它有別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它依托移動通信、數字網絡等新技術,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①與傳統媒體相比,它具有三大特點。第一,大眾化的傳播行為。傳統媒體的傳播手段有很大局限性,其成本較為昂貴,通道也固定,傳播者壟斷著信息。進入數字網絡時代后,傳播途徑便捷,成本較低,一個人向大眾發布信息只需隨時隨地通過網絡微博微信即可。這便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屏障,人人都可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第二,虛擬化的傳播主體。傳播者身份在傳統媒體中是特定的,公眾熟知其真實信息;而在新媒體時代,傳播者與受眾往往互不相識。第三,廣泛的傳播內容。傳統媒體中傳播者控制著信息,信息發布的程序審核嚴格,傳播內容往往較為單一;而所有文本、視頻資料一旦進入新媒體的數字語言環境中,便能實現自由化組合,管理者的控制力也大大降低;且民眾的傳播熱情更為便捷的傳播路徑所激發。在這些海量網絡信息中,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與下里巴人的庸俗段子是并存的,甚至虛假、陰謀和罪惡還混雜其中。②
首先,大學生缺乏對社會主義法治信仰的追求。由上文對新媒體的特征分析可知,當代大學生的知識面憑借網絡海量信息大大拓展。但當前恰逢我國社會轉型,多元文化的沖擊不斷加強,這些信息也影響著他們對主流文化的價值判斷。有學者曾對大學生展開法律意識現狀調查,對“你覺得法律能維護你的切身利益嗎?”問題回答的數據顯示如下:能,我對法律有信心占57%;不能,法律愈來愈成為有錢人和有權的人的代表占17%;現在不能,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會逐漸完善占26%。對“法院作出公正判決有信心”的學生占了35%。對“當前整體法治環境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學生達60%。③可見,大學生對當下法治信心不足。
其次,大學生法律維權的意識偏低。網絡技術與商務平臺并駕齊驅,新媒體時代的亮點之一就是價廉便捷的電子商務。然而在電子商務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存在網絡詐騙、假冒偽劣、售后服務缺失等問題。而網購愛好者又大都是作為網絡時代主力的大學生,那么他們在網購中遇到上述問題會如何應對呢?通過走訪一些院校,筆者發現“回避”是其在與商家協調無果時的大多選擇,而極少會用法律手段維權。對此,筆者認為電子商務其間存有大量不規范及漏洞致使消費者權利受損,但也反映出大學生群體不會用法律武器、憑借法律途徑維權的意識不高。
再次,網絡空間的虛擬性易引發大學生犯罪。上文已說,因網絡新媒體的特點,現實人際交往中的性別、容貌、金錢、地位等因素往往易被大學生忽略,而常展現青春、充分揮灑個性于網絡這個虛擬的空間。但我國網絡事業的迅猛發展也伴隨著大學生網絡犯罪率的逐年上升,所涉及范圍也在逐步擴展;初期技術型的網絡犯罪正向大眾型轉換,參雜商業、暴力、色情,給社會造成嚴重危害。
最后,我國目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教學內容相對落后、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師資力量不夠專業化的問題。當前還沒有形成單獨的師資隊伍,法治教育主要由政治、哲學教師授課,針對大學生的細致化法律素質培養因缺乏專業專職或具備法律職業資格人才而效果不佳;學生正確的權利義務意識也尚未得到全面培養,反倒常表現出輕權利、重義務傾向;更沒有結合新媒體時代的環境。另外,高校目前所設各類課程中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外,涉法的公共課程近乎零。現實中有不少大學生已然著手實施網絡犯罪行為,自己卻渾然不知就是實證。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又是其慣常的培養模式,大學生法律意識、法治觀念的養成并不受重視。
綜上所述,只有在對這些深層次的問題思考透徹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提出科學有效的途徑去解決上述問題。究竟何去何從,我們依舊是任重而道遠。
注釋:
①吳勇.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9(21):42
②季敏.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法治信仰之育成[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10
③王開瓊.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調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7):93
(作者系鄭州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