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云駒



摘要:后溝村是一座位于山西榆次的偏僻古村落。201 2年由多方面專家組成的調查組,對后溝村開展了全方位的調查。專家組與當地政府共同會商了對村落文化價值、文化個性、文化水平、文化特色等的定性和定位,研究確定了調查保護原則,全面深入調查了村落歷史、民俗。隨著調查工作的開展,村中傳統民居及古建廟宇作坊得到了修繕保護,村民的生活設施得到改造。全新的保護理念和運作模式,使后溝村聲名鵲起,從一個貧困落后的小村變為全國聞名的古村落。關鍵詞:后溝村;示范調查;古村落保護
一、后溝村的發現
后溝村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地理位置偏僻,藏在一片廣闊荒涼的黃土高原深處。但在山西古村落乃至全國古村落中的名聲影響卻非同一般。2015年6月初,“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巡禮”活動在后溝村隆重舉行。一批最早來到、發現、確認后溝村的專家學者在十余年后又重新回到后溝村聚首,重溫當年的情景,回首此后的歷程,展望未來的前途。
2002年下半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申報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被國家社科基金批準為特別委托項目。這一項目具有舉足輕重的文化份量和學術地位。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曾向全國新聞媒體表示,將通過此一工程對全國民間文化遺產進行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為實現這一目標,他提出,在正式啟動實施此項浩大文化工程之前應該找一個典型地點進行采樣示范調查并在此基礎上編撰適用于全面普查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普查工作手冊》。而后溝村的發現源于他當時接到的一通來自榆次區區委書記耿彥波的電話。耿彥波在電話里說在榆次東北的山坳里發現一座古村落,原汁原味原生態,他說走進那村子好像一不留神掉入時光隧道,進了歷史。便一時情不可遏,在車上給馮驥才打了電話。經過反復商議后,中國民協定下將后溝村作為定點采樣標本,并從全國遴選學術造詣高、有豐富田野調查經驗的專家參加調查,專家組成員應有民俗、民間美術、文化史、地方文物、地方志、建筑學等多個專業的學者組成,且要有地方政府領導參與,調查方法、技術、手段要由文字記錄、口述調查、碑刻方志、家譜文獻調查、影像拍攝記錄、民俗調查、民間文學調查、民間美術調查、民居建筑建造調查、民間信仰調查等等立體展開,全面記錄。
二、后溝村調查
2002年10月30日,由各方面專家組成的調查組從全國各地匯聚山西,開始了調查。據后溝村村民介紹,曾有家譜傳下,記載家世30代。村里的觀音堂里留有明代天啟六年(1626年)的重修碑記,那時刻碑者就說該村“年代替遠,不知深淺”。村中戲臺也有一通清咸豐七年(1857年)的重修石碑,碑記這次重修距初建戲臺“百有余歲”,可推測出戲臺建于乾隆中期。戲臺的墻壁上還留有1958年9月10日至13日榆次秧歌劇團來此演出時的節目單墨跡。這個村落的確是讓人像穿越時空一樣回到了歷史的深處,只不過現實的這一切都呈現出破落、荒廢的景象。
后溝村調查組的專家們除了開展各自專業的調查外,還共同會商了對這個村落文化價值、文化個性、文化水平、文化特色等的定性和定位,與地方政府領導、文化部門、文物部門、旅游部門研究確定了調查保護原則,向地方文聯、文藝工作者部署了全面深入調查村落歷史、民俗、民間文學等任務,紀錄攝像組用數月時間拍攝到婚禮、葬禮、年俗、兒童游戲、日常民俗等影像資料。此后,地方政府與專家組多次會商并迅速展開古建、民居、窯洞、廟宇、戲樓、作坊的修復,村民生活設施的改造等等;專家們提供了調查成果,并就此次調查結合全國民間文化普查設計了民間文化全面的分類系統,問卷提綱,調查方法,民間工藝美術技藝調查提綱,村落攝影內容、方法、角度和各種技術參數,民俗影像攝制原則、記錄方法、拍攝技術等。榆次文聯組織完成了大規模的采訪,并整理出系統的文字資料。馮驥才專門撰寫了《搶救民間文化遺產: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作為手冊序言。2003年2月,《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普查工作手冊》公開出版發行。其中有后溝村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的完整呈現,在附錄的光盤中,也收錄有后溝村完整的影像活態記錄示范性資料。隨后不久,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拉開序幕。
隨著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在全國的深入推進和全面展開,后溝村也日益聞名于世,成為全國知名古村落。全國各地游人旅人蜂擁而至,村民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并脫貧致富,村中傳統民居古建廟宇作坊悉數得到重建修繕恢復。此后十余年,后溝村的發展始終受到民間文化界專家學者關注。地方政府多次就后溝村的建設規劃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2005年后溝村在村口大槐樹老銅鐘下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立碑。2008年后溝村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現場報道。
三、后溝村的意義
后溝村的調查對古村落保護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一)后地是北方古村落的經典樣板
后溝村歷史久遠,保存完整,其外觀樣貌經過精心沒計和建造,建筑風格統一,細節設計精致,布局合理,小巧玲瓏,功能齊備,宜居宜人,是北方黃土地上古村落的經典樣板。后溝村只有80余戶人家300余人。村落分布在從山底河沿向上至半邊山坡上。全村建造、選址、布局、造窯顯然是有典型的傳統的風水觀和人文規劃的,后山的依靠,左邊的山勢和水系,右邊的山形和溝汊,以及村前的龍門河,構成青龍白虎、二龍戲珠之勢。后溝村的建造規劃不僅體現在選址布局中,也體現在其廟宇布局形成的精神空間中。全村從村頭進入,村口有關帝廟,廟中供奉關帝像,廟前有小型圍合空場,廟雖小但形制氣象很大。村頭與村落隔河相望的是氣勢恢宏的觀音堂,該廟依山傍水,廟墻巍峨,廟前臺階層層疊疊,營造出神圣、仰視、壯觀的造型,堂內建造金碧輝煌,廊上木雕彩繪雕梁畫棟,鐘鼓樓暮鼓晨鐘,古槐柏虬龍蒼桑。村中核心廣場東有戲臺(舊稱樂亭),西有玉皇殿,唱起戲來既獻神也娛人,人神共樂。村北坡頂最高處是真武廟所在。此外村東另有文昌閣、魁星閣,村口有民間雜神祭祀的五道廟。各處廟宇供觀音、玉皇、三官、龍王、真武、文曲、魁星、關帝、財神、盜神、山神、土地等等,是儒釋道雜糅共處、正統宗教和民間信仰共存的和諧的村落精神空間。各種神靈在村中分布有序,使廟宇與民居形成有序穿插,節奏協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后溝村家家戶戶每個院落都有一個自屬的天地神龕,供奉天地神。神龕均為磚雕制作,其技法有浮雕、圓雕、透雕等,造型有松鶴、梅竹、山水、花鳥、吉祥物象等,精美絕倫。這些天地神龕在我們最初發現時很多還被泥糊漿蓋著,正因此才保護它們躲過了文革破四舊被毀滅的劫難。后溝村村落格局和布局的另一別具匠心處是它獨特實用的村落排水系統。由于村落并不龐大,又是同在一面坡上,所以建村設計者設計了全村統一的排水系統,即從山頂平臺臺地開始設溝引流雨水,往下分渠分叉進入各家各戶,又沿途沿坡匯集各處雨流排水,各水溝大多為埋在地下的暗溝,溝內四壁用鵝卵石砌成,縱橫交錯,溝聯全村,泄入村底龍門河。如此匠心獨具,也是不可多得的個案。后溝村的民居具有北方民居的代表性風格和樣式。一方面是四合院式的格局,另一方面是窯洞式建造。后溝村的窯洞民居有全窯洞式,也有靠半山式窯洞,也有窯洞與屋室結合而成的院落,樣式齊全、結構豐富的窯洞式民居是后溝村的又一大特色和文化價值。這些民居分布于不同的山勢、地形、坡土上,形成了充滿幾何線面、立體構圖的建筑美景。其中,著名的吊橋院堪稱經典中的經典,是極致之作。吊橋院依據一處險僻的半山造窯造院,將奇險、狹隘轉換為防敵防盜防御的設計,門外打通山體挖出隧道,隧道盡頭設計可升降的活動吊橋,深溝深壑與吊橋山洞為半坡峭壁再添屏障。整個建造的設計,想象大膽,奇思妙構,精美絕綸,令人拍案稱奇。此外,后溝村還有整套的多樣齊全的鄉村手工作坊,油坊、酒坊、醋坊、豆腐坊、磨坊、米面坊等等一應俱全,完全是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的世外桃花源式的農耕小樂園。這里還有據說舊時曾經成為貢品的小白梨、黑葉子棗等特產,村中飲食面食品種豐富,萊肴別具風味。村里民風純樸,崇文敬德,還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民藝和民間文學,剪紙刺繡巧奪天工。總之,這是一個從景觀、建筑、民居、造像等物質文化遺產到生產技藝、生活方式、民俗風景、民間文藝、民眾信仰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經典精彩又共生共存合而為一的文化遺產樣式或文化遺產結集地,是我國北方古村落的代表作,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濃郁的人文氣象、豐富的旅游價值。
(二)后溝村調查是多學科、多手段、多遺產綜合一體的調查
在啟動后溝村保護修復工程之時,后溝村極為破敗。這里又苦又貧又窮,村民年均人收入才200多元,許多家庭或搬遷或空巢,戲樓幾十年沒演過戲,玉皇殿成了小賣部,觀音堂做了一段時間的小學校,學校遷走后,房子就荒蕪在那里。活態的村落是有生命力的村落,村落的建筑、布局、裝飾都是為村民生活生產服務的,離開了活的生命、人的生活,村落不僅是一個死村、空巢村,而且也是一種人為致文化遺產于一種死地的保護性破壞。這個原則得到了政府的認同和支持,并且確定由政府全資投入保護。后溝村改造工程完成后,基本保持了原來的規制、樣貌,使用原有的材料和工藝。在后溝村的修繕過程中,專家們一開始就提出要改變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使他們熱愛自己的家園。所以,政府在改造中首先在保留傳統排水系統外,全面設計鋪設了地下管道、纜線等基礎設施。同時為每個家庭、院落內部設計了現代的衛生間、廚房、居室設施,極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質量,也有效地保存了建筑的傳統風格、樣式、格局。
這次后溝村調查是多學科、多手段、多遺產綜合一體的調查。文字、錄音、攝影、攝像立體記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保護,把村落視為文化遺產的綜合載體實現整體保護。這不僅是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突破和創新,也對此后全國民間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產生深刻影響。
由于采取了全新的保護理念和運作模式,后溝村一舉成名,迅速從貧窮落后的小村變成全國聞名的富村,村民收入超速提升,幾年間人均收入就過萬元。地方政府不僅解決了一個貧困村的脫貧問題,也創造了新的文化政績。后溝村雖小,但它的影響和效益巨大。它汪明文化有無可估量的各種各樣的價值,保護利用好文化遺產決不是我們的累贅和負擔,而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我們的利益和效益所在。
(三)后溝村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示范點
1.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是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實施的超大型文化工程,契合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的全球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在中國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后溝村作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采樣示范調查點,拉開了搶救工程的序幕。
2.后溝村調查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普查工作手冊示范標本及其采樣,對以后十數年的搶救工程發揮了指導、規范、推進作用,其跨學科、用多種技術進行的首次立體性村落調查與記錄方法,全面改變了民間文化研究的學術生態。后溝村調查之后,隨著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全面實施,民間文化工作者對我國年畫、剪紙、唐卡、皮影、節日、民歌、服飾、藍印花布、布老虎、泥塑、陶瓷、史詩、長詩、民俗志等展開普查,其中以中國木版年畫普查作為重點、先行、示范項目,高度遵循普查工作手冊確立的后溝村原則,用多學科人才和多技術手段對年畫的題材、內容、形式、體裁、功能、色彩、形象、技法、繪畫、雕板、印刷、張貼、崇祀、店鋪、銷售、傳播、藝人、傳承譜系、口述史、作坊、民居、年俗、傳說、歌謠、藝訣等等進行全方位全影像全事象的立體式地毯式調查記錄,共發現并調查20余個著名年畫產地,最終形成和完成了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共計22卷的大型叢書《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一個產地一卷,每一卷都附有影像記錄光盤。年畫集成圖書在多個國際出版、圖書競賽中獲得大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專家組來中國民協調研并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中國在搶救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學術理念和方法具有科學性先進性,為全世界作出了示范。
3.后溝村是古村落保護中政府與學界的一次成功合作,造就了一個全方位推動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示范村,不僅其調查方法對搶救工程產生深遠影響,而且其修復、改造方法對古村落保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是傳統村落系統保護的先聲。基于對后溝村的經驗,馮驥才自2008年以來開始強力呼吁古村落保護。他指出,我國最大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集合體是我國眾多的古村落,分布各處的各民族各地域的古村落是我國文化遺產最后的家園,決不能讓千姿百態的古村落消亡而致廣大農村千村一面,使我農耕文明古國黯然失色。
4.后溝村經驗為中國民協推進全國和全面的民間文化遺產工作樹立了標桿,孕育了若干文化遺產保護的前沿性思想理念。如:古村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古村落是最大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體,其搶救保護也必須全社會齊心合力;政府保護、專家搶救、民間傳承;魚兒要在水中看,文化要于生活中傳;試點先行,手冊規范,示范指導,以點帶面;價值闡述是遺產保護、文化自覺的首要任務,沒有價值重建和價值觀提升,就沒有自覺自主自愿的民間認同和保護;只有最愛才有最美,只有自美才有自愛,自美其美是遺產保護最根本的動力和最關鍵的環節;有價值的、珍貴的古村落依然在被今人棄若敝屣,這是傳統與現代斷裂的現實危機,是我們喪失文化身份和文化認同的實際例證。
總之,后溝村調查告訴我們:保護古村落就是保護先人的智慧、民族的審美和中國農耕文明安身立命的家園。保護古村落事關我國農村、農業、農民這“三農”的大事,事關中國文化傳統、城鄉和諧、歷史記憶的文化鄉愁和民族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