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殷力欣



摘要:二戰紀念物分三類其一是原戰爭遺跡和歷史事件發生地遺址,其中重要者多已辟為紀念地(博物館);其二是二戰期間遺存的可移動文物;其三是戰爭期間及戰后所建造的紀念性建筑。前二者的意義,主要在于其見證真實歷史的史料價值;而后者則展示了建造時代的公眾在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判和自身的文化取向。本文主要簡述中國與國外同類紀念性建筑之代表性實例,從中管窺各自文化取向的異同。
關鍵詞:二戰紀念物;二戰紀念建筑;紀念設施;文化價值取向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是人類有史以來人為的最大最慘痛的浩劫之一,至今各參戰國均留有大量的二戰紀念物,成為各國反思歷史的文化遺產。
二戰紀念物大致可分三類:其一是戰爭遺跡和歷史事件發生地遺址,其中重要者多已在戰后辟為紀念地(搏物館);其二是二戰期間遺存的可移動文物;其三是戰爭期間及戰后所建造的紀念性建筑。前二者的意義,首先在于其作為見證真實歷史的史料價值;而后者則側重于展示建造時代的公眾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判和自身的文化取向。
就目前建筑學的分類而言,“紀念性建筑”或稱“紀念建筑”,一般是指“專門供人們憑吊、瞻仰、紀念用的特殊建筑或構筑物,是人們為了表征某類特殊價值物質和觀念而有目的建造的建筑,如紀念碑(塔、坊、門)、紀念堂、紀念館和陵墓等”。本文側重于述論二戰紀念性建筑的興建及其文化意義。
據筆者所知,各參戰國的紀念性建筑(如陣亡將士公募、紀念碑等)大多建造于戰后,中國則是少數在戰爭期間即開始大量營建的國度之一(很可能也是唯一的國度,有待進一步查證)。
一、域外二戰紀念物一瞥
二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苦難,世界各地為銘記二戰歷史教訓設立了諸多紀念遺跡及紀念建筑。其中,英國關押納粹頭目的倫敦塔、法國諾曼底登陸遺址群、美國珍珠港事件紀念公園等都是重要的二戰紀念遺跡;此外,位于波蘭的華沙起義紀念碑、緬甸英軍二戰公墓、莫斯科衛國戰爭無名烈士墓、華盛頓二戰紀念碑、德國柏林墻等都是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紀念建筑。全世界已有數以千計的二戰紀念地,人們在一次次以二戰為專題的考察中,不僅感受到令人震驚的二戰史,也更加珍視這些遺產的教育價值。
域外參戰各國二戰紀念物(不可移動文物類)實例可舉要如下。
(一)英國:倫敦---魯道夫·赫斯的關押地
倫敦塔是英國倫敦一座標志性的宮殿、要塞,選址在泰晤士河。曾作為堡壘、軍械庫、國庫、鑄幣廠、宮殿、天文臺、避難所和監獄,特別關押上層階級的囚犯,是一座具有九百多年歷史的諾曼底式的城堡建筑。二戰期間,這里曾關押了一名英國“最重要”的囚犯——納粹德國的副元首魯道夫·赫斯。1941年5月,赫斯登上梅塞施密特110D飛機從德國神秘地飛往英國,在蘇格蘭跳傘著陸,隨后被俘并被審訊。至于他為什么飛往英國,赫斯則始終沒有透露,丘吉爾對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并命令把赫斯關進倫敦13個塔樓之一的綠塔?,F作為二戰囚犯關押地的綠塔仍保存原狀,但不對外開放。
(二)法國:諾曼底登陸遺址
法國有很多二戰紀念地,其中以諾曼底海灘最有名。諾曼底位于法國西北部,臨靠英吉利海峽,海灘綿延數百英里。諾曼底因為二戰時期盟軍在此登陸,并取得戰爭上的重大轉折而聞名,而今成為法國著名的歷史和文化大區。諾曼底登陸遺址群是一個具有鮮明軍事特色的遺址群,同時也是歷史紀念性遺址群。
法國諾曼底登陸遺址群主要由諾曼底登陸戰場原址、墓地、紀念館、紀念碑以及公園等構成。墓地是為紀念這次戰役中陣亡的將士而修建,那里一排排白色十字架,排滿了空無一人的漫漫山坡,寂靜而凝重。這種墓地有20多處,按國籍或戰役修建。以科勒維爾美軍陣亡將士墓地為例,該墓地占地70公頃,埋葬了9387名軍官和士兵,他們中有4名女兵,身份無法確認的為307人。
1984年,法國為慶祝諾曼底登陸40周年在諾曼底省的首府卡昂市建立諾曼底戰役紀念館,后名和平紀念館。法國卡昂和平紀念館又稱和平歷史之城,占地14公頃,1988年竣工??ò汉推郊o念館只是法國以諾曼底登陸為背景建造的眾多紀念館中的一個,在卡昂周邊的一些小城市還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小型紀念館。在紀念公園和紀念碑方面,1994年美軍紀念公園和加拿大第三步兵師紀念碑落成。之后,周邊紀念碑的建造逐漸增多,如蘇格蘭步兵師戰斗紀念碑、威爾士步兵師紀念碑、韋塞克斯紀念碑等均在其中。不同類型的諾曼底登陸遺址群共同形成了一個區域性的遺址保護范例。也構成了一座全面研究20世紀史,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歷史寶庫。
(三)法國:斯圖道夫納粹集中營紀念中心
法國的二戰“遺跡”不少,有戰后重修重建的教堂甚至整座城市,也有再現戰爭場面的戰爭博物館。但在眾多二戰“遺跡”中,只有一個得到幾乎歷屆法國總統的特別關注,那就是“隱藏”在法國東部孚日山脈中的斯圖道夫納粹集中營舊址。在1941年至1945年間,這里及其所屬分部共羈押了5.2萬名“囚犯”,其中2.2萬慘死其中。它也是全法國境內唯一一座納粹集中營,又被稱為“慢死集中營”,因為這里的“囚犯”不是被直接送進毒氣室,而是在酷刑、暴虐、饑餓、疾病、超強度勞役,甚至是活體試驗中被慢慢折磨致死。集中營保持了歷史原貌,在原址上,除先后修建了流放英雄烈士紀念碑、歐洲抵抗運動流放中心和納粹毒氣室罹難猶太人紀念碑外,還有一個死難者公墓,安葬在這里的大多是抵抗運動者,其中不少是無名烈士。另外,在紀念中心的入口處還多了一個木制架子門,這是美國人當年在這里拍攝電影時專門搭建的,紀念中心覺得視覺效果不錯,于是就保留了下來,這也為紀念中心增添了點兒“戲劇”色彩,成為吸引游客眼球的一景。
除此之外,集中營內的建筑基本還保持著當年的原貌,絕大多數固定陳設也還維持原樣,如焚尸爐、冷浴盆等。但為全景介紹當年的情狀,管理者將其中幾處牢房布置成展廳,同時為保障重點維修和管理,他們還拆除了幾處造型一樣的房屋。endprint
據說,當年德國納粹選址斯圖道夫,主要是看中了附近蘊藏的玫瑰花崗巖,在這里建集中營,即可以強迫“囚犯”為納粹德國免費創造財富,又可以隨意折磨和秘密處置他們。那時,整個阿爾薩斯都被納粹德國劃入德國版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阿爾薩斯才再次回歸法國。
(四)前蘇聯:衛國戰爭無名烈士墓
俄羅斯莫斯科的無名烈士墓,位于紅場西北側克里姆林官紅墻外的亞歷山大花園里。它建成于1967年偉大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前夕。正面朝北、東西走向的深紅色大理石陵墓上,稍靠西側陳沒著鋼盔和軍旗的青銅雕塑,造型簡潔明快,蘊意肅穆深長。墓前有一個凸型五星狀的火炬,五星中央噴出的火焰,從建成時一直燃燒,從未熄滅,它象征著烈士的精神永遠光照人間。兩座玻璃崗亭置放于墓的兩側,亭前站著兩名神情莊重的持槍哨兵,晝夜為烈士守靈。這便是俄羅斯婦孺皆知的“全國第一崗”。另外在烈士墓西側還排列著12座長方體花崗巖標志物,逐一鐫刻著衛國戰爭中12座英雄城市。在烈士墓平臺上是平放在戰旗上的士兵頭盔和桂枝。這一構圖是1975年蘇聯慶祝衛國戰勝利30周年時確定的。
無名烈士墓花崗巖平臺上刻著這樣的字句:“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勛永垂不朽”。無名烈士墓的右側沿著克里姆林宮墻立著一排石碑,下面存放著裝有從列寧格勒、基輔、明斯克、斯大林格勒、塞瓦斯托波爾、敖德薩、刻赤、新羅西斯克、摩爾曼斯克、布列斯特要塞、圖拉及斯摩棱斯克等各城市收集來的泥土。每塊石碑上都刻著城市的名字和模壓的金星勛章圖案。
(五)二戰紀念碑與珍珠港事件紀念遺址
1.二戰紀念碑
美國是二戰中取勝的盟國之一,修建紀念碑是為了紀念1 600萬在二戰期間服役的美國軍人,是為了祭奠在戰爭中陣亡的40萬將士。紀念碑2004年建成,總投資達1.94億美元。紀念碑建在華盛頓紀念碑和林肯紀念堂之間的“心臟地帶”。紀念碑的整體形象是一個下沉的橢圓型廣場,看上去像是古代露天圓形劇場。中心一個大噴水池,一圈小噴頭,兩組大噴頭居兩邊,避免了高高的噴水對廣場中軸線的視覺阻斷。南北各建有一個拱形塔樓,里面由巨大的銅質美國雄鷹舉起象征勝利的花冠。將這些塔樓連接起來的是56座花崗巖方柱,每座代表二戰期間美國一個州或一個海外領土。方柱隔成一圈,象征美國人民團結一心的精神。沿圈的淺浮雕,反映美國在二戰期間的重要歷史事件。西面一座彎曲的“自由墻”,上面凸刻著許多金星,據說有4000顆,每一顆星代表著二戰中犧牲的100位美國人。
2.珍珠港事件紀念遺址
在距離華盛頓很遠的夏威夷群島,有一顆在二戰中受到巨大創傷的珍珠——珍珠島。美國珍珠港事件紀念遺址是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珍珠港事件以及在這次事件中犧牲的將士而建造的包括各種遺跡和各種紀念建筑物在內的場地。美國珍珠港事件紀念遺址主要由亞利桑那號紀念館、俄克拉荷馬號紀念館、猶他號紀念館、密蘇里號紀念館以及其他眾多主力艦停泊碼頭構成。這些遺址與位于莫洛凱島的卡勞帕帕國家歷史公園、位于塞班島的美國紀念公園和位于關島的太平洋戰爭國家歷史公園共同組成太平洋歷史公園,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負責管理。
在美國珍珠港事件紀念遺址中,亞利桑那號紀念館最引人關注。亞利桑那號紀念館是南美國政府和私人共同出資、以珍珠港事件中被日機偷襲炸毀的亞利桑那號沉沒處為建筑范圍,在水上建造的專題性紀念館。亞利桑那號在珍珠港事件中被擊沉后,美軍當場死亡1177名將士,肯尼迪曾將這里命名為國家陵園。它是一座兩頭高聳、中間凹進的建筑,通體白色,形體修長,正中插著一面星條旗。純潔的白色建筑和迎風招展的星條旗在湛藍的海水映襯之下,顯得非常壯觀。整個紀念堂里只刻有殉難士兵的名字,并無太多的解說和陳列。據說至今仍然不時有沉船的油污從海底漂上來,美國人把這些歷史性的油污叫做黑色的眼淚。離亞利桑那紀念堂不遠的海面上還停泊著1945年日本簽署投降書的“密蘇里號”戰艦。該景點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紀念堂選址極有創意,沉船“上”的紀念堂、紀念沉船“下”的死難官兵,一上一下,生死兩隔。
(六)德國:柏林威廉皇帝紀念教堂---不再重建的廢墟
針對德國在二戰歷史中特殊的角色,德國政府對二戰遺址的保護也做出了相應的考究,在德國的一些大城市,不少二戰遺留廢墟并沒有得到重建。對此,德國政府的考慮是把二戰遺留廢墟作為殘暴戰爭的見證者保留下來,以警惕世人戰爭的殘酷。
作為柏林所留不多的二戰遺跡之一,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如今坐落于德國柏林市繁華地段布賴特沙伊德廣場和選帝侯大街上,新舊對比引人注目。不僅如此,教堂本身也是新舊建筑合二為一。
新浪漫主義風格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于1895年落成。1945年11月23日,它在盟軍的空襲中著火被焚,最終僅有71米高的殘缺的主塔作為警醒世人的象征保留了下來。后來,柏林人最先設想在教堂殘骸中新建一座亮麗的教堂,于是在1957年3月的一場為新建威廉皇帝紀念教堂而舉辦的建筑設計比賽中,來自卡爾斯魯厄大學的建筑學教授埃貢·艾爾曼的設計作品脫穎而出,他計劃將殘骸完全拆除并建造一座現代風格的新教堂。然而這一設計的獲獎引起了柏林市民的極大爭議和反對,柏林市民希望保留舊教堂的殘骸以示紀念。最終雙方達成了妥協,68米高的舊教堂鐘樓殘骸得以保留和保護,以警世戰爭,殘骸周圍則依照艾爾曼的方案建造四棟新建筑:八邊形的教堂中殿、六邊形的鐘樓、四邊形的禮拜堂以及前廳。1961年,主塔周圍的四新塔樓落成,新老建筑都同屬文物保護之列。
如今走進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參觀教堂遺址內部的時候,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二戰在它身上留下的“疤痕”:教堂天頂上的壁畫殘缺不全;多條裂痕清晰可見。人們在驚嘆教堂本身富麗堂皇的細節的同時,也深受戰爭殘酷的震撼。自1987年起,老威廉皇帝紀念教堂的入口大廳變身紀念館對公眾開放,既展出了教堂歷史的信息和照片,也對戰爭發出了警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