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輕度的饑餓感有利于人體的健康,學習也有饑餓感,本文從營養學的角度講述了課程的設計、設置以及應該如何滿足學生內在生長的需求;從課堂上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入手,闡述了如何讓學生保持適度的饑餓感:講究色香味形的教學,凸顯探究樂趣的學習,聚餐式小組合作制度,擁有自由的閑暇時間。
【關鍵詞】饑餓感;課程;探究;閑暇
【中圖分類號】G4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9-0070-02
【作者簡介】張忠艷,江蘇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學(江蘇徐州,221003)。
中醫認為“過飽傷人,餓治百病”,一個人沒有饑餓感就要生病了,一個病人沒有饑餓感就要死了。旺盛的饑餓感是求生的先決條件,而輕度的饑餓感則有利于人體的健康。何謂饑餓感呢?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饑餓感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血糖濃度降低造成的;從生理學上來說,饑餓感一旦來臨,肌體就會處于積極探求狀態,從而促使人的大腦活躍起來。
那么,學習的饑餓感是什么呢?它是指人對學習始終充滿著興趣和欲望,始終保持一顆充滿激情、充滿好奇、積極創造的心。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缺失學習的饑餓感,原因主要是教師、家長填鴨式的教育方式。為應對各種考試,老師上課“滿堂灌”,下課“題海戰”;家長呢,唯恐孩子“吃不飽”,又在校外報了各種各樣的輔導班。“老師為考而教,家長為考而輔,學生為考而學”的功利性教育往往忽略了孩子成長的內在需求,從而導致過猶不及、事與愿違的結果。
德國醫生內特爾認為,在智力培養中,過多給予、被動刺激往往造成集中、飽和狀態,會使孩子出現求知活動中的“厭食癥”,即對求知缺乏興趣,求知欲減弱,從而妨礙智力活動的發展。因此,給學生適度的饑餓感,是教育者應把握的教育原則與教育藝術。
如何讓學生保持適度的饑餓感呢?筆者認為,真正的教育應從生命的發展規律出發。首先,我們應該關注吃什么的問題;其次,是解決怎么吃,也就是要從課程與課堂的建設與變革入手給予學生成長的必需品,讓其保持學習的饑餓感,同時賦予學生追求自我需要的權利,激發學生探究周圍世界的熱望。
保持適度的饑餓感,不能饑不擇食,也不能憑喜好局限于一種或幾種食物,而要講究營養的全面與均衡。課程內容的設置,就好比學生成長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
早在2500年前,我國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并創設了學生成長必需的六藝課程,內容包括五禮、六樂、五射、五御、六書、九數,其中書、數為小藝,系初級課程;禮、樂、射、御為大藝,系高級課程。教者根據學生的年齡大小和課程深淺循序推進。可以說,課程內容的設計與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成長、發展所要的營養物質。當歷史的篇章翻到21世紀的今天,適應學生成長需求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在實踐中得以豐富和完善。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出臺后,一些中小學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變革,實行了走班制。
課程的設置、重構與變革解決了學生成長中吃什么的問題,而把吃的過程變成一種享受同樣非常重要和必要。因為食物在腸道的消化過程,同時也受大腦神經系統的調節,愉悅的飲食過程可以使營養吸收得更加充分。保持良好的食欲,使人處于適度的饑餓狀態,意味著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滿自覺學習的動力和活力。打破傳統桎梏,變革課堂教與學的模式,是保持學習饑餓感的有力保障。
1.講究色香味形的教學可保持適度的饑餓感
課堂教學與“烹飪”藝術有眾多相通之處,教學不應該是一道難以下咽和消化的菜肴,而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成為珍饈美味。通俗地講,就是要講究色、香、味、形。如果一道菜肴沒有看相,又聞而無味,食同嚼蠟,很難想象它能喚醒人的饑餓感;同理,如果課堂上老師一味地照本宣科,沒有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識需求,沒有考慮多樣性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也沒有利用語音、語調、掌聲、歌聲、笑聲來調節和修飾,更沒有用一些競賽、游戲、展示、互動等環節來激發學生智慧的靈光,那這樣的課堂勢必一潭死水,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為此,課堂若想唇齒留香、回味無窮,教師就要找準學生學習的胃口,精講精練,給課堂教學增加一些“調味劑”,把學習變成一個快樂的過程,讓課堂成為學生表現自我、張揚個性的陣地,讓學生找到屬于自我發展的起點,發現學習的樂趣。學生唯有自覺主動地投入學習,才能充分地吸收知識的營養,并將其化為自己成長的枝葉。
2.凸顯探究樂趣的學習可保持適度的饑餓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筆者認為,教師應盡可能地把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若要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就要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為此,教師不妨把課堂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畝三分地,讓他們親自耕耘,深求自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也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怎樣學習的人。”在此過程中,老師要給學生一支“釣竿”,進行方法的指導和示范,同時為學生創設一個自行探索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主動地發問、表達、交流、質疑、批判,積極地傾聽、選擇、吸納、認同、獲取,始終保持一種學習的饑餓感,從而獲得體驗,積累經驗,并在主動地學、靈活地學、創新地學、快速有效地學的過程中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而習得“獨釣大江”的能力。
3.聚餐式小組合作制度可保持適度的饑餓感
合作學習就是運用小組形式使學生共同活動以最大程度地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聚餐式小組合作更加強調和培養每個人在小組中協同學習所需要的組織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協同能力等。“餐”在這里指的是根據教材和教學目標設計的學習內容;“聚”指的是課堂上基于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合作學習、分享交流的學習方式。
聚餐式小組合作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都能獲得一席之地。小組學習帶來的是思想觀點的碰撞、交流;是相互間的啟迪、欣賞、補充,完善;也是不經意間的幫扶和關照。這種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也樂于傾聽他人的意見,擴展他們的視野,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學生在小組中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自我成長、自我發展的深度需求也讓學生對學習能夠保持一種適度的饑餓感,更好地促進了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使學生的自治精神、團隊精神和開放精神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4.擁有自由的閑暇時間可保持適度的饑餓感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閑暇出智慧。”蘇霍姆林斯基也反復強調:“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取決于他能自主掌握的時間。”為什么名家學者如此推崇閑暇呢?因為許多偉大的發明創造都是在閑暇之時醞釀生成的。擁有閑暇的時間,才能浮想聯翩、觀古攬今,才能生發靈感、產生智慧。
記得有這么一則故事,說是一天深夜,物理學家盧瑟福走進實驗室,看見他的一個學生仍然伏在工作臺上。盧瑟福問:“這么晚了,你還在做什么?”“我在工作。”“那你白天在做什么呢?”“在工作。”“那你早晨也在工作嗎?”“是的,教授,早晨我也在工作。”學生滿心期望能夠得到老師的贊賞,可是盧瑟福卻問他:“那么,這樣一來,你用什么時間來思考呢?”故事雖短,卻讓人深思。
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智慧的閑暇,是獨立思考的時間,也是探求新知的加油站。為此,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玩耍,甚至不做任何事情。只有當他們有大量空間、時間什么都不做的時候,才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這個閑暇也正是學生消化知識、生成智慧、迸發靈感的過程,同時又是對新知識產生饑餓感的最佳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