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跨越“三重門”:上課,讀書,科研。優秀的教師,既要在常態課中汲取成長養分,更要通過公開課的打磨,在歷練中尋得領悟。優秀的教師,不僅要讀教育以內的書,更要讀教育以外的雜書,在閱讀中打開視野。優秀的教師,需要再深入一點,把課堂變成課題;再拉長一點,把課題變成課程,在課題研究與課程開發中,尋求專業成長的“高原突破”。
【關鍵詞】專業發展;成長路徑;課堂教學;小微課題
【中圖分類號】G4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9-0076-04
【作者簡介】楊樹亞,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學(江蘇南京,210048)校長。
有一個木匠,學得一手好手藝。他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給自己家安裝了一扇做工精良的門。幾年后,門上的釘子銹了,木匠找出釘子換上。后來,一塊板朽了,木匠又換上一塊板。再后來,門栓損了,木匠就又換了門栓……歷經多年,這個門仍然堅固耐用,木匠甚是自豪!
有一天,鄰居對他說:“堂堂一個大木匠,你看看你家的門!”木匠仔細一看,才發覺周邊鄰居的門早已換成樣式新穎、質地優良的不銹鋼門,而自己家的門卻長滿了“補丁”。木匠不禁啞然:“是我的這門手藝阻礙了我家門的發展啊!”
教師也如木匠,經驗可以助推發展,經驗也可能阻礙發展。優秀的教師,既要不斷累積經驗,但又不能沉溺于經驗之中;既不屈從于困難,又要學會在困難面前及時轉身。優秀的教師,需要不斷地打開教育的視界,才能跨越一扇扇成長之門,步入專業成長的“自由王國”。
課堂,搭建了我成長的石階
不論是一名普通的語文老師,帶著一個班的孩子學語文;還是走上校長崗位,陪伴著兩千余名師生一起成長,在這20年的教育路上,我始終沒有離開過語文課堂。課堂,是教師生命的沃土。離開了課堂,再優秀的教師也會遁入專業生命的枯竭期。
但是,課堂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課堂,可以孕育出優秀的老師;課堂,也可能讓教師成為“溫水中的青蛙”。二十年的語文教學,留下了許多值得銘記的課例,或精彩,或失敗;或暢快淋漓,或催我警醒。
剛走上講臺的第二個周一,下午,南京城的熱浪炙烤得我和整個班級的孩子進入了昏昏欲睡的狀態。但是,我不能入睡——教研員要來聽我這個新教師的“隨堂課”。不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而是初生牛犢不知道“虎”的存在。不就是教研員來聽課嘛!我上我的語文課。不就是《讓我們蕩起雙槳》嘛!一首歌詞,又是這個單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我毫無顧忌地帶著三年級的孩子讀了幾遍早就會唱的歌詞,然后讓孩子們跟著音樂唱歌。教學結束,自以為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也輕松。但是,教研員給我的評語卻是:語文課,不能上成音樂課!
因為這節課,我入了教研員的“法眼”。剛過兩天,教研員又推開了我的門,我執教的是《練習一》。讀題目,找要求,學生做,老師講。一個題目接著一個題目,我依題而教。下課鈴聲響起,我的題目剛好講完。自我感覺還不錯:練習課不就是做題目嗎?可是,教研員又給我澆了一盆冷水:練習課,不是光做題目的課!
語文課,上成了音樂課;練習課,光在做題目。兩節隨堂課,教研員給我這位新教師的評價是:不是所有優秀的畢業生,都可以成為合格的教師。這位教師不會上課!
我被貼上了“不會上課”的標簽,這個標簽一直跟隨著我近兩年。因為有了這個標簽,我也就成了被聽課的“專業戶”——隔三岔五地總有人推門而入,聽課以后總能提出幾點意見。我在緊張與焦灼中蹣跚而行。直到另一位老教研員看中了我是“男教師”的優勢,給我一次區級公開課的機會——面向全區語文教師,執教《麻雀》一文兩課時的教學。我不敢相信,但我期待“丑小鴨的蛻變”。我閉門鉆研,問計諸家,兩節課的教學一氣呵成。《麻雀》,撕去了跟隨我兩年的“不會上課”的標簽。
2006年2月16日,南京市小營小學。年味還沒散去,南京市小學語文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賽課活動已經如火如荼。經過區級選拔,我以《愛如茉莉》一文參賽。作為一名郊區選手,面對高手如林的市級賽課,我以最輕松的心態組織我的教學,表達我對教材的解讀。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我竟然獲得一等獎第一名!順理成章,我作為南京市的代表被推薦參加首屆蘇教版閱讀教學大賽。作為工作剛過十年的我,贏得了全國性比賽的資格,除了激動,更多的是忐忑。我開始了南征北戰的“磨課”之路。一次又一次地試上,一位又一位名師的指點,我在迷惑與頓悟中穿行,《愛如茉莉》早已熟記于心,但“茉莉”的芳香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礪”中散盡。
2006年4月9日,南京審計學院,首屆蘇教版閱讀教學大賽。我終于在煎熬中粉墨登場,結果并沒有“眾望所歸”。成也“茉莉”,敗也“茉莉”!那一個晚上,我一個人靜靜地呆坐在賓館之中,心亂如麻,難以入眠。從脫穎而出,到轉戰幾個學校的磨課,直到今天課堂上的僵硬牽引,我漸漸地失去了“我”。“我”不存在了,即使是我在上課,但那也已經不是“我”的課堂。兩個月的磨課,我似乎在作“繭”自縛,但我期待自己能夠破“繭”而出。
20年的教學生活,值得銘記的課例還有很多:課內閱讀課《特殊的葬禮》《黃河的主人》《少年王冕》《祁黃羊》,還有課外閱讀推薦課《淘氣包埃米爾》,繪本習作課《愛心樹》……我在這一節又一節的公開教學過程中,品味著一名語文老師專業成長旅途中的酸甜苦辣。
回望這二十年,不論是成功的教學,還是失敗的展示,于我而言都成了一次又一次成長的突破。優秀的教師,首先要會上課。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敞開自己的課堂,才有可能診斷課堂的病因,進而對癥下藥。因為《愛如茉莉》,我成為南京小學語文界的焦點;因為《愛如茉莉》,我也嘗到了“滑鐵盧”的真滋味。2006年的那個春天,從2月16日,到4月9日,短短的兩個月,在“過山車”的體驗中,激起了我挑戰語文教學的欲望:我,可以把課上得“精彩極了”;課,也有可能被我上得“糟糕透了”。課堂教學,劍走偏鋒的體驗!
優秀的教師,不能安于常態課的教學。每一次40分鐘課堂的背后,還有N個40分鐘的鉆研、碰撞、糾結、取舍。舞臺背后的這些林林總總,是專業成長路邊的風景,而這些風景是優秀教師不可或缺的養分。
當然,優秀的老師也不能只會上公開課。公開課不能淪為選秀的舞臺,公開課也不應該成為優秀教師的獨角戲。如果說,公開課,是對優秀教師的檢閱;家常課,就是優秀教師成長的土壤。用公開課的心態,上好每一節家常課,優秀教師的專業發展才會有汩汩流淌的“源頭活水”。
課堂,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第一道門檻。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讓現在的學生神往你的課堂,讓曾經的學生懷想你的課堂,這是優秀教師最好的詮釋。
閱讀,打開了我教學的視界
一直銘記著一則故事——
在一個幽深黑暗的洞穴里,住著一批囚犯,他們被反綁在柱子上,臉朝洞壁,背向洞口,腦袋無法向后張望。他們從沒有走出過洞穴,更不知自己是身在洞中。他們看到的只是外界物體投在墻上的影子,囚犯們把這些影子看成是真實的生活,從來不曾懷疑過。突然有一天,一個囚犯掙脫繩索轉過了身,爬出洞穴后,他看到了溫暖的陽光和陸離的大千世界,才茅塞頓開,原來以前所見的全是虛幻不實的幻象,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他匆匆跑回洞里講述自己的發現,可是大伙兒根本不相信他,反而嘲弄他是癡人說夢。原本虛幻的東西,卻成為了囚犯們難易逆轉的“心中的世界”!
教師,每天在學生與作業、備課與上課之間穿行。在這一周而復始的狀態中,很多老師不經意間已經淪為“洞穴中的囚犯”。優秀的教師,不能被波瀾不驚的教學生活捆綁住雙腳、遮蔽住雙眼。視界,決定著教師專業成長的境界;你能看多遠,你就可能走多遠。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當然不可能周游世界,但是,書本卻打開了我的視界。
我出生于蘇北農村,貧瘠的童年生活當然不能讓我體驗到童年的“閱讀生活”。唯一值得回味的,是每天中午放學后,端著飯碗到鄰居家,幾個人圍在一臺“燕舞”牌收音機旁,聽劉蘭芳評講《楊家將》《岳飛傳》《趙匡胤演義》等。雖然沒有文字的油墨味道,但是劉蘭芳鏗鏘婉轉的語調,一下子把書中的精彩情節鋪展在我和小伙伴們的面前。特別是每次評書總是在她繪聲繪色的“棒喝”“廝殺”聲中戛然而止,我們還沒回過神來,“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已經輕輕地飄出。語言,竟然有如此大的魔力!聽劉蘭芳的評書,讓“閱讀大塊頭的書”成了我一段時期的神往,書中的情節成了我們童年游戲的主要內容,書中的許多人物也成為童年時的偶像。
終于有了一次和大塊頭書親密接觸的機會。偶然發現同桌書包中有厚厚的一本書,沒有封面和封底,甚至連開頭都沒有——書被隨意包裝,前面的很多頁面已經破損不堪。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我閱讀這本書的渴望。我毫不猶豫地借過來閱讀。這是古典名著《西游記》,三年級的我一下子陷進了神話情節之中無法自拔。放學后,我在夕陽下翻看;晚飯后,我在油燈下閱讀。兩天后,我這不正常的舉動被媽媽發現。她斷然呵斥我的行為:“這么厚的書,不把你的眼睛看瞎才怪!”我的第一本課外書在母親的憤怒聲中草草收兵——目不識丁的母親一直認為,眼睛的視力比腦袋中的知識更加重要。直到考入師范,我才終于有了自由閱讀的時間和可能,圖書館成了我經常光顧的地方。
1995年開始工作,經歷了幾年苦讀雜志的生活。學校圖書館訂了有限的幾本教學雜志,為了上課,每個月雜志一到,我必定在第一時間翻閱,期望從中“含英咀華”。后來,單身宿舍中的一位舍友結婚,搬家時送我一紙箱書籍,打開一看,全是教學期刊。我如獲至寶,不管是哪一年的,我一本又一本地細讀,讀語文大家的理論文章,讀優秀教師的教學設計,讀名師課堂的教學實錄。一段時間“惡補式”的期刊閱讀,讓我漸悟了什么是語文,什么是課堂。這一“功利式閱讀”的時光,的確讓我收獲了不少教學“功力”。
優秀的教師不僅要讀“雜志”,更要讀“雜書”。讀教育以內的書,讓我們悟教育之道,尋教學之法;讀教育以外的書,讓我們悟生命之義,得自然之理。回望二十年,我不僅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跟孔子學當老師》,我還靜心閱讀《圣經的故事》,讀《老子的幫助》,讀《歷史的暗角》,讀《左手的掌紋》。正如楊絳先生所說,閱讀這些“雜”書,讓我不斷地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做了校長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進校門的左側,設計了開放式的“教師書吧”,在書吧的墻上,我沒有懸掛名人名言,而是懸掛著我們老師自己的兩句話:“一個真正愛讀書的人,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擋住他的目光,還有思想。”“一支愛讀書并且有獨立思想能力的教師隊伍,是我們不可多得的財富。”“書吧”內,存放了百余種教學期刊,同時還征訂了教育之外的很多雜志。我總以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自己要有書卷氣;一所真正意義上的校園,首先要讓師生隨時隨地都可以接觸到教材以外的書籍。
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要以優秀的“師能”為支撐——解讀教材的能力,駕馭課堂的能力。但是,我以為,比“師能”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視野”。教師的視界有幾個維度,學生的未來就有幾個維度。優秀教師的“視界”里不能只有學生——眼里只有學生的老師,就會只盯著分數,只看到成績;眼里只有學生的老師,就會成為苦行僧,用自己的精力做學生成長的養料,學生長大了,老師也變老了——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成長學生,更要成就自己。優秀教師的“視界”里不能只有教材——只讀教材和教參,你的教學一定永遠停留于技術層面的操作,無法體驗到大道至簡的境界。
閱讀,是精神世界的刷新。社會需要閱讀,讓閱讀為生活的步伐減速。教師需要閱讀,讓閱讀豐富我們的認知。梁曉聲先生曾說過:“人應該有兩個故鄉,一個是現實地理上的故鄉,一個是精神上的故鄉。”唯有閱讀,才能讓教師成為教師,直至優秀的教師。
“一個人的成長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小時候,端著飯碗聽劉蘭芳先生的評書,油燈下饕餮“破”書《西游記》,構筑了我童年生活的“精神”世界,開啟了我童年生活的另一只“眼睛”。工作以后,不論是曾經苦讀“雜志”,還是現在悅讀“雜書”,都讓我得以一邊玩味著文字,一邊洞開著認知的視野,豐富著觀察的視角。讀書,不僅沒有“讀瞎了”我的雙眼,反而擦亮了我的眼睛,增長了我的智慧。
課題,提升了我教育的境界
大約2000年左右,在毫無準備、更無研究基礎的情況下,我成為了學校主課題組的成員。因為“沒有立項課題,學校就不能參與創建”這一硬杠杠的要求,我們學校也費盡心思地申報了某一級別的規劃課題。但是,在被逼狀態下,很多的“規劃”常常成為“鬼話”。這一有“立項”而無任何研究行動的所謂“課題”,最后以“材料結題”的方式,獲得了一紙“結題證書”。我的第一份課題證書,以“搭便車”“零研究”“被課題”的方式輕松獲得。
但是,于教師而言,課題研究真的太重要了。一名教師,課上得再好,可能也只是停留在技術層面的“設計”;如果能夠把“課堂”變成“課題”,去研究,去思考,在此基礎上再返回“課堂”,如此一來,其境界必然會超然脫俗,別有一番韻味。
“被課題”以后的一段時間,我著手“小微課題”的研究。我稱其為“小微課題”,一方面是這些研究尚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課題研究”;另一方面,這些研究的確非常的“小微”——每上一篇課文,我均針對該篇文章的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特點去想:這篇文章可以留給學生什么,這一節課我應該讓學生做些什么,并圍繞這些問題去設計屬于我的、屬于這篇文章的、更屬于這個班級的教學方案。這就要求自己每篇文章做到三個“鉆研”:①鉆研教材:教材特點是什么;②鉆研學生:學生最需要什么;③鉆研自己:自己可以做什么。小微課題,讓我開始了思辨著行走的語文生活狀態。
2007年起,我開始轉變這些“零敲碎打”,結合自己的課堂特質,著力進行“思辨式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我聚焦“思辨”這個核心元素,閱讀相關理論,嘗試課例教學,反思實踐行為,記錄點滴感悟。這一“聚焦話題”的真研究,不僅提升了我課堂的層次,更提升了我對語文這一學科性質的整體把握。
探幽深處,把課堂變成課題。2008年,南京市教研室舉辦名優教師習作教學研討會,我有幸執教繪本作文《愛心樹》。活動結束,我沒有滿足于與會老師對這一節課的如潮好評,開始思考如何借助繪本豐富兒童習作資源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成功立項市級個人課題“借助繪本,豐富兒童習作內容的研究”。在這一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先后利用《失落的一角》《逃家小兔》《月亮的味道》《世界別為我擔心》《閣樓上的光》等多部繪本,進行繪本作文的教學嘗試,不僅讓學生體驗了習作的樂趣,更豐富了自己對兒童習作的思考。在完成該課題結題報告的基礎上,我還完成了一篇論文的撰寫——《繪本作文:“繪”與“本”的游戲》。
連點成線,把課堂變成課程。2007年11月1日,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南京市名特優教師課外閱讀指導課觀摩,我有幸執教閱讀推薦課《淘氣包埃米爾》。40分鐘的閱讀推薦,經過我一次又一次地設疑,學生的閱讀期待高漲,眼中閃爍著一探究竟的渴望。下課鈴響了,在我又重復一遍“下課啦!”的催促聲中,學生們才戀戀不舍地走出會場。如此濃郁的閱讀興趣,不僅源自童話外婆林格倫筆下神奇的故事情節,更離不開教師指導、推薦的策略。后來,我集中思考“課外閱讀”這一話題,從這一節課出發,在我的班級,直至我的團隊,逐步衍生為“課外閱讀課程”。近年來,我先后多次執教課外閱讀課例,2008年3月20日,《中國教育報》以一個版面刊載我的文章《課外閱讀,課外些,再課外些!》。
教師的專業成長同樣存在“最后一公里”。我們常常在距離成功最近的時候灰心喪氣,我們也常常在即將登頂的時候自我滿足。“向前走一步”是優秀教師應有的姿態。向深入再進一步,把課堂變成課題,我們的思考才會深刻;向遠處再走一步,把課堂變成課程,我們的教學才會豐富多彩。不滿足于眼前,不止步于困難,向前走一步,走完最后一公里,這是優秀教師專業成長的應然狀態。
很多人喜歡看韓劇,因為韓劇的構思以簡單明了取勝,即使篇幅很長、節奏很慢、波瀾很多,在情節結構上還是簡單明了。一個成功的企業,它的經營模式一定是簡單的;一個偉大的人物,他的人際關系一定是簡單的;一個危機處理專家,他抓住問題核心的思路一定是簡單的;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它的核心理念也一定是簡單的。這就是大道至簡的道理。
教師的專業成長同樣需要“大道至簡”。上課,讀書,科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三重門”。樹立遠方的燈塔,以“感受路”的心態,不疾不徐不趕路,邊走邊欣賞,且行且思辨,跨越每一重門,都會有專業成長的驚艷回眸!